特稿

首頁 > 最新文章 > 特稿

我以我血薦軒轅(2015.11)

發布日期:2015-11-03

──紀念譚嗣同誕辰150周年


☉文/龐鴻

今年是中國近代著名的啟蒙思想家、政治家、維新志士、「戊戌六君子」之一的譚嗣同誕辰150周年。國慶日前夕,北京市西城區政協和湖南省瀏陽市政協共同舉辦了題為「中國夢、愛國情」的紀念座談會和書畫作品展,在京的湘籍領導彭佩雲、胡德平、周伯華和譚嗣同後人及研究譚嗣同的專家學者應邀出席。

150年前的1865310日,譚嗣同出生於北京一個世代官宦的家庭;父親譚繼洵是湖南瀏陽人,官至清朝湖北巡撫。

10歲起,譚嗣同拜著名的史學家歐陽中鵠為師;後又在俠客大刀王五(王正誼)門下學藝。從他們兩位身上,譚嗣同不僅學到了廣博的知識和精湛的武藝,而且接受了他們要求變革現實的思想。

酌取西法補中國古法之亡

青少年時代的譚嗣同曾寫過一首詩:平生憤概悲歌士,今日驅車燕趙間;無限蒼茫懷古意,題詩獨上井陘關。成年以後,譚嗣同在十年中漫遊祖國各地;往來於十多個省地,歷程達8萬餘里。江山秀麗,民不聊生,給他留下了難以磨滅的印象。可親可愛的祖國,為什麼沉淪於水深火熱之中?他千慮百思卻不得其解。

《馬關條約》簽訂後,譚嗣同氣不能餐,憤而難眠,憂心如焚。他奮筆疾書:世間無物抵春愁,合向蒼冥一哭休;四萬萬人齊下淚,天涯何處是神州!

譚嗣同讀史閱章、訪朋會友,日夜深思、反復探討這個問題,最後得出的結論是:酌取西法,以補吾中國古法之亡——向變法尋找出路。

譚嗣同這種思想,同當時頗負盛名的康有為不謀而合。他先去上海找康不巧未遇,後在北京找到康的大弟子梁啟超;兩人促膝長談,十分投機,成為莫逆之交。

而立之年,譚嗣同回到湖南老家,積極宣傳新學,得到當時傾向變法的湖南巡撫陳寶箴等人的支持。湖南一破萬馬齊瘖的局面,由此一躍成為當時國內比較先進的省份之一。

在由譚嗣同總負責的南學會,他先後發表了《中國情形危急》、《論今日西學與中國古學》等演講。在這些演講中,他熱情宣傳西方資產階級的進化論和天賦人權論的思想;猛然抨擊中國幾千年來的封建君主專制。

譚嗣同曾對千百聽眾說:君主是什麼?他應是老百姓推舉出來為天下人辦事的。君與民的關係,民為本,君為末;先有民,後有君。如果君主驕淫縱慾,不能替天下人辦事,老百姓就有權廢掉他。實行變法,就是要廢掉君主專制,還政於民,這才是救國根本之道。

「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

譚嗣同在湖南的維新變法受到光緒皇帝賞識,很快被徵召進京參與新政活動。離湘前,他又一次陷入難眠之夜;既高興朝廷毅然變法,國家大有所為;又憂憤變法談何容易,前途凶吉未卜。

譚嗣同再三囑咐妻子要「視榮華為夢幻,視死辱為常事」;他在給老師和學生的信中表示:為了變法維新,不怕殺身滅族。他還套用佛經上「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之意,寫下了「我不病,誰當病者」的話,表明他為變法不惜獻身的決心。

譚嗣同進京見到光緒皇帝,表露了自己的政見;光緒皇帝對他很讚賞,遂即下令破格授予他「軍機章京上行走」的四品銜,譚嗣同成了光緒皇帝推行新政的心腹參謀。

變法維新自然不會沒有阻力,從一開始就受到以慈禧太后為代表的頑固守舊派的激烈反對。他們預定在光緒皇帝和慈禧太后一起去天津閱兵時,一舉廢掉光緒皇帝,取消新政。由於維新派的變法缺乏社會基礎,本身又無軍事實力,所以面對急轉直下的形勢,他們驚恐萬狀,不知所措。譚嗣同挺身而出,獨自一人去見手握兵權的袁世凱,企圖挽救大局於狂瀾。

但滿腔熱忱、豪爽天真的譚嗣同,受了狡詐無情、老謀深算的袁世凱的騙。當譚嗣同滿心歡喜地連夜告知康梁「喜訊」時,袁世凱已向榮祿告密,慈禧太后當即決定發動政變,囚禁光緒皇帝,親自臨朝「訓政」。同時下令搜捕維新派,康梁聞訊逃亡日本,為時103天的變法維新運動失敗。

政變發生當天,譚嗣同正在家裡與梁啟超苦籌辦法。梁勸他一起出走,但譚嗣同執言不肯。他對梁說:不有行者,無以圖將來;不有死者,無以酬聖主。他勸梁充當行者,以圖變法事業之將來,他自己則甘當酬聖主的死者。

變法維新「戊戌六君子」

政變三天後,譚嗣同在北京虎坊橋瀏陽會館被捕。期間他曾同大刀王五策劃過劫救光緒皇帝,但未成事;王五願保其出逃,也被他拒絕。他說:各國變法,無不從流血而成。今日中國未聞有因變法而流血者,此國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請自嗣同始!

在獄中,譚嗣同撫今追昔,神態自若,視死如歸。他在牢房的牆壁上欣然作詩:望門投止思張儉,忍死須臾待杜根。我自橫刀向天笑,去留肝膽兩昆侖。

1898928日下午4時,北京宣武門外菜市口刑場上綁着6個堂堂屹立的好漢;他們就是著名的變法維新「戊戌六君子」。其中一個橫眉冷對,氣宇軒昂;面不改色地對着上萬名圍觀者大聲高呼:「有心殺賊,無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

年僅33歲的英雄譚嗣同慷慨就義,為了自己的理想,為了祖國的強盛,獻出了寶貴的生命。魯迅先生說:我們自古以來,就有埋頭苦幹的人,有為民請命的人,有捨身求法的人,這就是中國的脊樑。作為中華民族的子孫後代,應該永遠銘記這位革命的先行者。

鏡報動態 | 最新文章 | 聯繫我們 | 加入我們 | 關於我們

香港鏡報文化企業有限公司地址:香港鏡報文化企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