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海兩岸

首頁 > 最新文章 > 台海兩岸

兩岸關係發展的下一步(2015.12 )

發布日期:2015-12-03


/洪奇昌 台灣產經建研社理事長


台灣政權是採取民主選舉產生,以目前態勢看來2016年有可能第三次的政權轉移,就是政黨輪替,政權和平轉移有可能會發生。


第一次是在2000年,第二次是在2008年,第三次可能發生在2016年。如果民進黨執政的話,以過去民進黨跟中國大陸之間的互動經驗來看,民共之間是高度的缺乏互信,也缺乏有效的溝通渠道來作為相關議題的預防性磋商。而這正是現階段我們所感受到,民共間需要盡快「補課」之處。


我們也很清楚如果民進黨成為下一任台灣的執政者,有許多人對民進黨還是不放心,對民進黨有一定的憂慮。而這個憂慮就是對於2016之後的兩岸關係是否能夠和平發展。


從中共和中國大陸的立場來看,民進黨被認為是一個「台獨」的政黨,因為有三項重要的政治文件,第一個是1991年的所謂「台獨黨綱」,再來是1999年的「台灣前途決議文」,以及2006年民進黨執政的時候,通過的「正常國家決議文」;這三個政治性文件都被視為民進黨的「台獨」主張,因此民進黨被定位為一個「台獨」的政黨,在這種情況之下,未來兩岸和平發展的進程,會不會停頓甚至倒退。我個人是認為這個危機是存在的,因此我們必須要進行風險的控管。甚至民進黨也必須要在一定的程度之內,理性務實的找出一條可以讓和平發展繼續往前走的路徑和圖譜。


和平發展是最高核心精神


如果民進黨明年取得政權,2016以後的兩岸關係勢必面對一個新的形勢,新形勢下的兩岸發展之路將有別於從2005年開始的國共論壇所建立的國共政治基礎,以及在這個基礎上所推動的兩岸和平發展進程。


未來是一個新的形勢,面對新的形勢,我們該如何來處理?我想我們也都聽到了習總書記在今年3月的時候說的,「基礎不穩,地動山搖」。我們也聽到5月份的時候,習總書記說「兩岸的關係走到一個歷史的新的拐點」(在習朱會中提到)。在這種情況之下,我要在這個地方從我們內心說出,兩岸和平發展是兩岸人民最大的福祉,而兩岸的和平發展也是現階段兩岸關係最高的核心精神,以及戰略價值。


也就是和平發展這一條路是必須要繼續走的,必須要往前走的,我也相信、也期待,北京、中國共產黨,應該不會把和平發展之門關起來。而民主進步黨不會、也不應該去破壞或是去改變過去這一段時間所累積起來的兩岸和平發展的成果。我想這是一個最基本的一個原則。


面臨新拐點需有新思維


但是兩岸的關係面臨到的一個新的拐點,它是一個關鍵性的階段,面臨了很多的挑戰,因此我們必須要思考如何來建構一個,可以繼續搭建共構兩岸穩定和平發展的路徑圖譜(road map),這是非常非常重要的議題。面對一個新的情境產生的時候,我們需要有新思維,我們更需要有新作為,所以在新情境之下,如何產生新思維,如何創造出新作為,是我們最重要要去思考的。


我到中國大陸時經常看電視看到非常晚,因為CCTV裡面有太多評論性的節目,而在台灣的主流媒體上我們很少有機會得知台灣之外發生了什麼事情;甚至對於中國大陸這個我們最鄰近的最重要的一個經貿夥伴,這個與台灣有這麼長遠的政治、歷史、文化關聯的大國興起,到底它的內涵是什麼,許多台灣人可能都非常的陌生。


我在電視上聽到一句話讓我深刻的聯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就是政府奮鬥追求的目標。」我前幾天聽到這句話的時候,我思考了很久,我就想政治、政治人物存在的目的是為什麼,我就想到美國的開國元勳們,他們提到「政府存在的目的,就是創造人民的福祉」。而我認為,如果政府喪失了這個功能的時候,人民可以用和平的方法,來推翻就政府產生另外一個新的政府。


我想得清楚,兩岸在這種政治思維差異之下,未來的發展是很容易緊張的,但我仍呼籲「此刻兩岸關係應該以兩岸人民作為主體,而非從政權的考量」,也就是未來民進黨政府,或是兩岸的政府的處理兩岸關係的思維,應該基於兩岸的和平發展與兩岸人民的福祉,應該超越統獨與政治的考量。


因此,我堅決地認為,和平發展的道路,是一條必續要走下去的路,以兩岸人民的福祉為依歸,相信兩岸人民的智慧跟能力,一定可以在這一個新的困境、新的形勢之下,找到活水之路。


兩岸關係必須尊重過去的歷史,並且正視現階段的政治事實,也就是中華民國憲法以及中華民國存在的歷史事實與政治事實。同時我們也必須要瞭解到現階段台灣社會民心的集體意識才能開創可能的未來。


大陸與台灣現階段政治事實


現階段的政治事實是什麼?過去我們談「九二共識」,但1992到現在2016已經24年了,1992年到現在兩岸形勢的改變,尤其中國大陸在1992年,鄧小平第二次南巡所說的要建立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的市場經濟,加速推動改革開放的步伐開始,到200112月加入WTO世貿組織。之後快速的經濟成長,從1978年到2008年,平均每年GDP成長9.8%,中國大陸已經成為一個新興的大國,而他也逐步要再深化改革,從一個大國要走向一個強國。中國大陸十八大三中全會提出四個全面,就是要在2020年之前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國,全面從嚴治黨。


所以在深化改革的過程當中,中國大陸這一個國家的實力,影響力,在國際政治經濟外交戰略上的話語權,是逐日在上升的。相對於我們台灣,則日益對台灣經濟發展和台灣政情感到憂慮,對台灣未來發展的擔憂。


台灣318學運事件很重要的因素是因為台灣的經濟成長停滯,台灣經濟發展的動能遲緩,造成了年輕人對自己現在的生活不滿以及未來的生活的憂慮;剛好碰上馬英九執政之後,八年來政府治理能力太差了。所以就反對政府,對政府產生了失望,反對馬英九。而對馬英九所提出的兩岸經貿緊密結合的政策,產生了疑慮,進而對一個成長中的中國,產生一定程度的抗拒。我是以這樣的方式去理解318,當然318的這些學生也有他們世代成長的背景,他們這個世代成長的背景,使得他們會在去年匯集這麼大的一個社會動能,產生了重大的政治跟社會影響。


二次世界大戰英國一位偉大的巨人邱吉爾,他領導他的國家,領導他的人民,經過了多年的戰爭,最後獲得了勝利。可是1945年戰後,當邱吉爾先生獲得戰爭的勝利之後,他因選舉失利下野了。邱吉爾自傳應該是我們關心政治的人應當去看的。他說了一句話對我影響非常的深刻,他說:「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你要知道你前面的路徑是如何,你要能夠看得多遠前面可能發生的問題,你必須要轉過去看過去的歷史。你從過去的歷史看得多少,決定了你對未來的推測以及規劃的能力。」因此,我們需要回顧兩岸關係發展的歷史是怎樣走的。


回顧兩岸關係發展的歷史


1949年國共內戰之後,共產黨獲得全面的勝利,國民黨政府遷都台北之後,兩岸的關係就完全的隔絕;這隔絕不僅僅是兩岸國共雙方之造成,還加上朝鮮戰爭時美國派出第七艦隊進入台灣海峽,跟台灣的國民黨政府,跟在台灣的中華民國,簽訂了《中美共同防禦條約》,除了有邦交之外再加上軍事協防條約,兩岸關係就落入了冷戰架構下東西對抗關係。冷戰架構下的兩岸關係,台灣人民,台灣社會跟中國大陸不僅僅是隔絕,甚至是對抗,再加上,中國大陸共產黨建立新中國的前二十年左右,它的社會現象以及社會發展也讓台灣的人民徹底的失望,加上國民黨的一些傳播、宣傳,使得兩岸之間的認知的差距是隔得非常遠的。如果我們在198586年來大陸的時候,你還是資匪啊,是要被法律判刑的。


我常常用一種社會心理、社會文化的角度,來看待當前的兩岸關係,如果我們用這樣的一個歷史的長河來看的話,兩岸關係發展遇到一定程度的困難是可理解的,但是我們不會因為這樣的困難而放棄兩岸和平發展之路。


我們看到從1895-19451945-19491949-1987715日台灣廢除戒嚴。全世界哪一個政府頒布戒嚴令最長?這就是台灣的中華民國政府,它從1949年頒布一直到1987年的715日,前後39年。


1987年台灣解除戒嚴之後,才開始有兩岸的互動,1987年的112日開放老兵探親,是基於人道,基於家庭的團聚。那段時間也有很多的台灣的商人,冒着被政府判罪的危險,透過香港到東莞、深圳、廈門這些地方來開始經商,所以兩岸的互動是從1987年的年底,幾乎是1988年之後才發生的。時間算起來也沒有多少年,所以相互之間的認識跟了解仍是不夠的。


我們就必須要用耐心跟智慧的態度來看待這些問題。事情總會往一個大家所期待的方向走。1991年台灣政府終止動員戡亂時期,廢除了臨時條款,廢除了臨時條款之後,也就是說台灣和大陸不在是一個戰爭對立的兩個區域,所以就兩岸進入了下一個階段的發展。


兩岸兩會成立之後的發展


1991年的年底,台灣政府成立海基會,對岸也成立海協會,海基海協1992年在香港,進行了一次相當深入,有共識也有差異的香港會談。在香港會談所獲得的基礎跟成果之上,1993年產生了一件非常重大的兩岸關係發展史上的一個歷史事件,就是辜汪會談,汪道涵先生跟辜振甫先生1993年在新加坡的會談,那個時候全世界的焦點在看兩岸分隔44年這麼長的一段時間,未來的發展的途徑是如何。


但是僅僅隔了兩年的時間,1995年台灣的李登輝總統到康乃爾去訪問,所造成的後續的影響;以及1996年台灣的民主化程度推展到一個階段,進行台灣的第一次的總統直接民選;在這個時候是兩岸關係,是最緊張的兩次之一,19951996年中共對台灣發動各種文攻武嚇,包括軍事演習,也對台灣民主直選總統的可能變化,提出了很多的因應的方案。


這段時間兩岸的經貿之路雖是繼續往前走的,但是當時台灣的領導人李登輝認為這不利於台灣的產業的發展,因此1997年他就提出了戒急用忍政策,接下來在1999年提出了特殊的國與國關係,李登輝是一個很有政治想法、政治主張的一個政治家,但是他提出了這些主張對兩岸和平發展的進程,產生了一定程度的阻力跟倒退。


到了2000-2004年以及2004-2008年民進黨執政的兩個階段,陳水扁總統,事實上他對於兩岸的態度,在第一個階段跟第二個階段之間有了相當大的變化。


2000年的時候,民進黨政府,認為政府的力量沒有辦法去規範、限制企業要怎麼走。李登輝當時講的南向政策,可是企業還是往西走,大量的產業往中國大陸這邊發展。所以民進黨在20009月的時候就透過了「經濟發展會議」,改變了過去的戒急用忍,而提出了「積極開放、有效管理」的新政策。之後,很快兩岸間經貿發展加速了,不管是在貿易以及貿易所帶動的投資。從大概每年200億美元一路到2008年結束之前,就接近1000億美元。這段時間裡面,兩岸經貿成長的速度是最快的一段時間。


但是在政治上又產生了一些新的變數,尤其2004年的時候,民進黨政府提出的「正名制憲,公投加入聯合國」的政策,使得兩岸的關係產生了相當大的影響。因此中國大陸也採取了因應的政策,2005年通過了「反分裂國家法」,用反分裂國家法的三個原則、三個前提來限制規範了兩岸的關係。


至於現階段,兩岸又進入了一個相當關鍵的時期。20157月份的時候,中共通過了《國家安全法》,賦予了台灣人民要去完成國家統一的責任和任務,當然這在台灣有不同的面相的解釋跟認知。 


不宜再追求台灣法理獨立


那台灣該怎麼走?我在今年2月份《面對:民進黨菁英的兩岸未來》新書裡頭提到,2016年如果民進黨執政,不宜再追求台灣的法理獨立,也就是說「台灣共和國」它可以是理想,但不是一個可以落實的目標。


我說它不是一個可以落實的目標,事實上我也是帶着很大的風險的。我也會很負責,很審慎的表達每一個意見。許多人知道2007年的時候,我被打成十一寇,十一寇的寇首,我被冠上「西進昌」的名號,因為我主張兩岸經貿交流是一個必走的道路,因為中國大陸是台灣第一大的經貿夥伴,第一大的投資國,第一大的外匯出超來源國,而且地緣政治、地緣經濟又是那麼的緊密;跟中國大陸來進行更緊密的經貿合作協議是必要而合理的。


雖然曾遭受批判,但我的主張,已經成為今日民進黨的主流。今年3月份民進黨的務實轉型出現了跡象,當時提到未來「修憲」的時候,民進黨內部的共識,對於中華民國憲法第一章總綱當中,關於國號領土與主權的相關條文,民進黨是採取不予任何修改,也不應有任何的修改。這是對於中華民國憲法認同的立場及態度,我想這是一個很重要的訊息,也是兩岸發展的正能量。


49日,蔡英文主席裁示民進黨處理兩岸關係的基本政策,就是「維持兩岸的現況」:「我們處理兩岸關係的基本原則,就是維持兩岸現況,也就是維繫台海和平及持續兩岸關係穩定發展的現況,就是兩岸關係的核心,也是民進黨重反執政之後,將致力的目標」。我想這是一個跟過去不同的信號。


蔡主席還表示「我們充分理解,也體認民進黨重返執政在兩岸關係上必須承擔的責任,這是一項具有挑戰性的工作,但我們有信心可以處理好兩岸關係,避免意外,更不會挑起矛盾衝突」。這些主張和看法,也許諸位不相信,也許諸位有疑慮,但是這是她在參選之前她所作的公開宣示。


415日蔡英文獲得了民進黨提名,經過了中央執行委員會的認可之後成為候選人,她提出她是參選中華民國總統,也就是依中華民國的憲法,依中華民國的憲政秩序,參選中華民國的總統。


從這裡可以明顯的看出,維持兩岸現況維繫台海和平及持續兩岸穩定發展,不僅是現階段兩岸關係的基本原則及核心價值,更是民進黨重返執政之後致力追求的目標。


所以我們可以從這三項政策信息裡面解讀,民進黨是認同現階段中華民國的憲政架構,並接受中華民國憲法的精神。這就相當有別於陳水扁總統執政時期的政策主張,如台灣正名之憲、台灣加入聯合國的公投,以及一邊一國的兩岸政策。


兩大政黨都認同中華民國


當台灣社會兩個主要的政黨都能夠認同中華民國,中華民國是我們最大的共識。這個時候我們很期待藍綠的和解,社會的和解,從對立、對抗轉化到對話,當台灣內部形成了新的台灣共識,中華民國共識的時候,兩岸的問題是不是可以找到新的途徑,這是蔡英文在台灣所表示的意見。


蔡英文在613日到美國訪問,又作了進一步的說法,我想大家知道她在美國提出了,中華民國現行的憲政架構。什麼是中華民國的憲政架構?有美國的政策研究者就問蔡英文女士說,那妳所說的中華民國憲政架構是什麼?蔡英文當時說,我以學者的身份、教授的身份回答,那就是中華民國的憲法,及增修條文。這是國民黨政府到台灣之後,90年代以後經過七次修憲的增修條文以及依照大法官的釋憲案所衍生出來的後續的法令架構。


這當中包含了「兩岸人民關係條例」,兩岸人民關係條例是一個很重要的規範,是在一個架構之下的兩個地區(台灣地區與大陸地區)。我常說兩岸特色,就是兩個憲法的領域(區域)。雖然台灣的中華民國的憲法到今天都還沒有獲得中國大陸的認同跟接受,但是台灣事實存在,它是中華民國,是一個立憲的民主法治的國家。我們是立足在中華民國的憲法,以及台灣七次修憲的增修條文之上,以及兩岸人民關係條例上,來處理兩岸問題。


成為創造共同利益的參與者


因此我們可以很清楚的看到,民進黨是在往一個負責任的方向走。我記得美國副國務卿,曾擔任世界銀行行長的佐立克,當時他面對中國的時候說,中國要成為一個強國,就必須是一個responsible stakeholder,要做一個有責任的共同參與者,有責任的共同利益維繫者。因此,我期待我的黨在未來,能夠在兩岸的議題上面,成為一個負責任的參與者,成為一個積極創造兩岸共同利益的參與者。


我做過海基會的董事長,特別感受到維持現況需要很大的努力,例如兩岸的三通直航得來不易,現在每週890航班直航,我期待,民進黨執政之後還是一樣890個航班,甚至到1000個航班,那就是現況的維繫,包括現況的經貿的往來、人員的互訪、教育文化的交流等。


雖然許多人對民進黨維持現況的意涵有疑慮。我從醫生的角度來看什麼是現況?現況是動態的存在,現況不是靜態的存在,現況是一個相對動態的存在,而且現況是會可能因外部環境的變化而變動的。比如,年輕的時候、38歲時候的現況,我要怎麼去維繫我38歲的現況?不可能。因為一年一年之後,我的現況就改變啦,我就變得比較衰老啦,我的體力就變得比較差啦。因此現況是一個動態的存在,而且是在互動架構下的一個狀態。


現況是什麼?我覺得現況就是以中華民國作為台灣社會的最大公約數,形成台灣共識,也就是在「現行的中華民國憲政架構」。我們不會在沒有社會共識之下,去推動修憲制定新憲法,或者宣布台灣獨立,也不會在台灣缺乏社會共識之下,去推動統一的政治議題。這都是我個人的主張,也就是說現況就是在這個現有的政治框架之下,兩岸兩個社會,兩岸的人民及社會發展的進程,政治經濟法治結構的發展的進程,逐步的各自往前走,也許有一天可以走到,從經貿的交流到經貿的整合到教育文化的整合。


我覺得德國跟法國是兩個偉大的國家,兩個多年多次戰爭的國家可以共同編寫國民教育的歷史教材,這是偉大的文明。台灣連一個課綱都有那麼大的爭議,但德法這兩個戰爭的國家已經走到能夠共同編列課程跟課綱的關係。兩岸必須要在教育文化社會方面,進行有效、積極的正向整合。也許有一天,我們可以進入政治統合的時候,我們再來進行相關政治議題的協商跟討論,我想這是台灣現在多數人民共同的想法。


民進黨必須用最大智慧形塑共識


我只是希望讓大家不再有太多疑慮。但是我們是否有說服力,那要看我們怎麼做。我個人認為邁向2016的執政最後一哩路是完成了。但是執政之後的第一哩路要怎麼走?執政之後的兩岸路徑圖譜、方向要怎麼走?那是民進黨現階段最大的挑戰,我們必須要用最大的智慧來討論、去思考,去形塑一個共識。所以我認為2016年的116日,如果蔡英文當選,她在晚上7點鐘的當選演說,那會是民進黨的第一哩路。因為也許中國大陸不會等到民進黨520就職演說才進行政策因應。


以過去的經驗,中共認為民進黨的這些話是政治語言,是為了達到政治目的,是為了選舉才這麼做。民共之間是缺乏政治互信的,雙方有效的制度性溝通管道是有待建立的。我希望能夠讓各界對於民進黨執政後的兩岸未來發展的疑慮減少,而且更希望中國大陸的朋友,能夠了解台灣現階段的主流民意。因為民主的政府不可能違反民意,這也就是為什麼洪秀柱女士獲得了國民黨的總統的提名之後,國民黨還需要重新把她換下來,撤銷她的提名,然後重新提名另外一位新的總統候選人。就是因為她所提到政治主張,兩岸的主張,跟台灣的主流社會的民意,有相當大的差距跟落差。她主張「一中同表」,而不是多年來馬英九的政府所說的「九二共識、一中各表」,不是各表而是同表;接下來她提到了終極統一論;也許那是一個相當時間之後經過社會、經濟、教育、文化整合統合之後,可能走上的一條政治統合道路。「政治統合」,陳水扁在2004年就職演說中就提出過,政治統合這一條路是一個可以討論,也是可能發展的方向,未來一中是可以討論的議題,但不是兩岸關係的前提。然而當洪秀柱太早拋出這樣的訴求的時候,她就要退下了。這就是民意,是台灣各個政黨都無法違背的。


現在朱立倫上來了,我覺得這往後不到80天的選舉的過程裏,我相信台灣還會有很多的討論。我也期待,中共、北京能夠對台灣問題有更多的耐心和智慧。小對大,我們必須要用智,那大對小,以仁。事實上在歷史發展中,中國對於小的鄰國或是境外地區均施以懷柔政策。


最後兩岸關係也可從兩性關係上來了解。中國大陸是一個已經長大的大男人,他具有很多專業的能力、各方面也都不錯,他的隔壁有一位小姑娘,長得非常美麗漂亮、氣質又溫柔,他希望能夠成為一個家人。妳嫁過來吧,我們就一家吧,妳嫁過來吧。在這種情況之下,要怎麼樣去達到目標?我相信我們都知道該怎麼做,因為我們都戀愛過,我們也都追求過,用怎樣的態度我就不再舉例了。你該讚美他的時候讚美他,當然有時候也該指責他,有時哄哄他,要騙騙他。


以兩性關係來類比兩岸關係,我們可以觀察到習總書記雖然說了「基礎不穩,地動山搖」;但習總書記也說了:「共同的家園,兩岸是一家親」。更重要他提到:兩岸的統一是要透過兩岸同胞的心靈契合。這些都是非常有高度,非常有智慧且隱含彈性的說法。而兩岸政府都必須要用很理性、彈性、務實的態度面對下階段的兩岸關係。


(作者此文改寫自20151029日「北京清華大學法學院」、「中央國台辦兩岸關係法政問題研究基地」共同主辦「兩岸關係的下一步」講座講詞。文中小標題為編者所加。)


【編者的話 本文作者洪奇昌,曾任台灣海基會董事長,是民進黨新潮流系元老之一,陳水扁執政時期曾積極主張兩岸經貿交流、西進大陸。「習馬會」後,本報誠邀洪奇昌先生撰文探討未來兩岸關係的發展,從本文可以看到民進黨內溫和人士對未來兩岸關係發展的主張,其中探討的議題和觀點、看法,可供關心兩岸關係發展的人們作參考。】


 



鏡報動態 | 最新文章 | 聯繫我們 | 加入我們 | 關於我們

香港鏡報文化企業有限公司地址:香港鏡報文化企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