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評

首頁 > 最新文章 > 社評

地球已遠離氣候變化災難?(2016年1月號)

發布日期:2015-12-30

☉文/余波

人類社會自十八世紀後半葉開始進行工業革命,至今已有兩百多年的歷史。兩百多年來,人類對煤炭、石油等化石燃料的消耗大大增加,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的排放不斷增加,大氣中的二氧化碳含量逐漸上升。專家發現自工業革命以來我們的地球的氣候變暖了,溫度已升高0.8°C。雖然自然科學界對氣候變化的原因以及溫度上升會帶給人類及地球的影響意見還不能統一,但是,溫室氣體排放導致全球氣候變化、全球氣候變化會給人類帶來難以估量的損失、會給生態環境帶來巨大災難的觀念已成為共識,被世界各國廣泛接受。聯合國於1992年簽訂了《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1998年達成《京都協議書》,2009年簽署了《哥本哈根協議》。控制溫室氣體排放已成為人類面臨的一個重要議題,人類開始尋求避免遭受氣候變化造成災難的良方。在哥本哈根舉行的第20屆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未能就全球減排達成協議,是一次失敗的會議,但是決定將地球氣溫較工業革命前的上升幅度控制在2°C之內,是哥本哈根會議取得的主要成果。

當人們在哥本哈根會議失敗陰影下喪失信心時刻,法國於3年前自告奮勇接下了在巴黎舉辦2015年第21屆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的任務,並為會議取得成功作了許多準備工作。會議召開前兩星期,巴黎發生駭人聽聞的恐怖襲擊事件,法國全國進入緊急狀態。但是,法方宣布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如期舉行。全球195個國家代表團和2000多個非政府組織出席會議,近150個國家元首和政府首腦參加開幕式,盛況空前。法國為避免重蹈哥本哈根大會失敗的覆轍,摒棄了「強行攤派」減排任務的做法,說服各國根據本國的具體情況主動承諾減排目標(即「國家自主貢獻」),達成具有法律約束力的應對氣候變化協議。

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出席開幕式並發表重要講話,他強調巴黎協議應該照顧各國國情,講求務實有效,應對氣候變化不應該妨礙發展中國家消除貧困、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合理需求。習近平說中國把應對氣候變化融入國家經濟社會發展中長期計劃,堅持減緩和適應氣候變化並重。他指出中國是世界節能和利用新能源、可再生能源第一大國。中國在「國家自主貢獻」中承諾於2030年左右使二氧化碳排放達到峰值並爭取盡早實現。

在各國代表團的努力下,經過長達兩週的談判,第21屆巴黎氣候變化大會完滿結束,180多個國家提交「國家自主貢獻」,195個國家簽署了具有里程碑意義的《巴黎協定》。協定的主要內容有:各締約國承諾把全球平均氣溫上升幅度控制在2°C以內,並在此基礎上再作出升幅小於1.5°C的努力;各締約國同意盡可能快地限制溫室氣體的排放,以期在21世紀下半葉,人為排放的溫室氣體能自然地被森林和海洋吸收;各締約國所取得的相關進展每5年要受到一次審查;敦促締約國中的發達國家每年提供總額為1000億美元的援助款直到2020年,協助不發達國家減排或適應氣候變化。

195個國家簽署的《巴黎協定》是否能夠拯救我們的星球,地球是否已遠離氣候變化可能帶來的災難?目前言之過早。首先,把全球平均氣溫上升幅度控制在2°C以內是極限目標,達不到的話可能給地球帶來無法挽回的災難,理想值是1.5°C。上升幅度1.5°C是相對於工業革命前的氣溫,由於目前氣溫已升高0.8°C,如要把上升幅度控制在1.5°C之下,這意味着到本世紀末允許氣溫上升的幅度只剩0.7°C,完成任務的難度非常大。《巴黎協定》的成功還取決於各國努力實現自主貢獻中的承諾,不能只說不做。《巴黎協定》雖然不是一份完美的協定,但代表人類為應對氣候變化、拯救地球建立了一個合作框架、奠定了基礎。正如法國總統奧朗德所說,《巴黎協定》不是終點,而是新的起點。

鏡報動態 | 最新文章 | 聯繫我們 | 加入我們 | 關於我們

香港鏡報文化企業有限公司地址:香港鏡報文化企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