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特稿

首頁 > 最新文章 > 封面特稿

中國經濟決戰「三大戰役」(2016.2)

發布日期:2016-01-29


☉文/白雪冰


中國經濟轉型已至關鍵時刻,最終的命運取決於改革能否強力推動,而去產能、去庫存、去槓桿正是中國經改大棋盤中的三大重要棋子。決戰「三大戰役」,除了要做好長期作戰的準備外,所面臨的最大問題是如何防範改革過程中出現經濟硬着陸或系統性風險。對此,要提前築起「維穩長城」,將防控關口前移,做到未雨綢繆。


2016年是「十三五」開局之年,也是經濟繼續完成築底的關鍵之年。當前,中國經濟面臨高產能、高庫存、高槓桿「三座大山」壓頂,由此可能引發的區域性甚至系統性風險已引起外界的高度關注。


一直以來,中國以加法、乘法催谷經濟可謂得心應手,但所留系列後遺症卻遺毒至今。面對揮之不去的經濟霧霾,中南海欲成功驅霾,為「十三五」順利開局,2016年就要轉變思路,除了做好加法、乘法,還要做好減法、除法,即打響去產能、去庫存、去槓桿「三大戰役」。


此「三大戰役」將成為2016年「國家任務」,對此,包括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在內的一系列重要會議已予以確認。當前,中國經濟轉型已至關鍵時刻,中國經濟最終的命運取決於改革能否強力推動,而去產能、去庫存、去槓桿正是中國經改大棋盤中的三大重要棋子,決戰「三大戰役」,是中國在新的經濟週期打贏逆境戰的必然政策選擇。


但在去產能、去庫存、去槓桿過程中,所觸發的政治、經濟及社會震盪卻不容小覷,特別是對於可能引發的「第三輪下崗潮」不能等閒視之。因此,決戰此「三大戰役」,既要有勇闖地雷陣的決心和勇氣,又要同時做好保就業、穩民生、防風險課題,惟有兩者不容偏失,中國經濟才能順利拆彈,經濟改革也才能闊步而行。


去產能打響「攻堅戰」


「穩增長」一直是近年中國經濟的「一號工程」,但2015年底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卻改弦更張,首次把「積極穩妥化解產能過剩」作為2016年的首要工作任務。


「去產能」成為2016年新「一號工程」,其實並不令人意外。今年以來,中國經濟下行壓力繼續增大,包括鋼鐵、煤炭、水泥、玻璃、石油、石化、鐵礦石、有色金屬此8大行業產能過剩問題尤為突出,直接導致PPI連續45個月下跌。國家發改委數據顯示:2014年上半年,在39個行業中,有21個行業的產能利用率低於75%


產能過剩烏雲壓頂,地方政府收入增幅下滑,企業效益惡化,工業企業總體利潤出現持續1年的負增長,特別是國有企業出現了下滑幅度高達-30%左右的利潤惡化局面。東三省、山西、河北等過剩產能地區,GDP增速堪憂,區域性經濟下滑已對中國經濟整體復蘇步伐造成巨大拖累。


過剩產能已演化成為中國經濟的一大「毒瘤」。近年內地信貸規模猛增,天量資金流向產能過剩行業,過剩產能的「僵而不死」,消耗大量信貸資源,埋下金融風險炸彈。據里昂證券的研究,中國銀行業實際壞帳率可能高達8.1%。去產能如推進緩慢,還可能會進一步放大金融資源的錯配,延緩經濟轉型進程。


因此,向過剩產能「宣戰」,當前已成為各界共識。129日,國務院總理李克強表示,對不符合能耗、環保、品質、安全等標準和長期虧損的產能過剩企業實行關停併轉或重組,對持續虧損三年以上且不符合結構調整方向的企業,採取資產重組、產權轉讓、關閉破產等方式予以「出清」,清理處置「僵屍企業」,到2017年末實現經營性虧損額顯著下降,首次明確了「去產能」具體時間表。2015年底的中央政治局會議以及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對「去產能」都着墨甚多。


中南海深知,只有大刀闊斧退出一批、清理一批、死掉一批,才能真正地再生一批,中國已步入大規模存量調整的機會期和視窗期,2016年,或將真正迎來去產能元年。


但去產能無疑又是一場「攻堅戰」。


其一、就業風險 化解產能過剩、淘汰落後產能,是經濟轉型的關鍵一步。但在經濟下行、利潤縮水、市場低迷諸多不利條件下,不少產能過剩企業經營步履維艱。一旦企業資金鏈斷裂,將可能導致短期內大量失業人員增加,潛在失業風險巨大。


根據有關測算,201510月末,煤炭、黑色金屬礦採選、有色金屬礦採選、造紙和紙製品業等九個產能過剩嚴重的工業行業就業總人數2731萬人,佔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就業人數的29%,九個產能過剩行業佔就業總人數的比例5.6%


有說法認為,如果把知青返城算作中國改革開放以來的第一次失業高峰,把上世紀90年代的國企工人下崗算作第二次失業高峰,那麼當前中國經濟面臨的產能過剩問題有可能導致第三次失業高峰。


值得注意的是,這些工業產能過剩對應的冗餘人員更多是由受教育程度較低、工資待遇較差的脆弱群體構成。所以,在去產能過程中,如何防範和化解就業風險,可謂政府和企業一道緊迫命題。


其二、金融風險 產能過剩企業在去產能過程中,企業投資回報降低甚至出現大規模虧損,很大程度上對銀行構成逆向綁架。且不少企業會走向破產倒閉或重組合併,遺留大量呆壞賬,隨之而來的信貸凜冬不能不察。另外,也有不少產能過剩企業,還是地方政府支柱企業,如這些企業宣布破產,無疑會衝擊地方稅收,令地方財政雪上加霜。


其三、經濟風險 一直以來,靠投資拉動經濟都是各地方政府「看家本領」。2009年更是有4萬億經濟刺激大單「護航」,產能過剩問題不斷加劇。此番中央明確提出淘汰過剩產能,長期而言,雖利好中國經濟結構調整,短期對經濟造成的衝擊卻不容小覷。明年中國經濟要完成築底過程,可謂難度不小。


去產能雖會引發多重震盪波和遭遇不少阻力,但為經濟結構調整騰空間,為推進供給側改革鋪路卻已是勢在必行。惟有大刀闊斧去產能,才能通過優勝劣汰機制,給新興產能騰出發展空間。


目前,去產能「攻堅戰」已是開弓之箭。但可以預見的是,與眾多關鍵改革一樣,去產能所遇阻力必不會小。去產能關涉地方政府「錢袋子」,且會帶來大量就業問題和銀行信貸風險,欲調動地方政府積極性,就要改變地方政府官員「唯GDP是從」的政績考核制度,提高生態環境、資源節約、能源效率、淘汰落後產能等指標的權重。而這一切,根本途徑在於深化體制改革。此外,去產能的主要對象是重工業,國企在相關行業佔比最大,故將成為此輪「大手術」主體。


近期,中國中鋼、雲南煤化工等曝出相關債務危機。數據顯示,中央企業在石油石化、運輸、礦業、冶金、機械製造等八大行業約佔80%的資產份額。隨着行業週期性走弱,產能過剩行業、重化工行業的企業的生存困境和經營風險凸顯。因此,2016年將成為國企的「改革大年」,利潤下滑將倒逼國企改革,從解決僵屍企業入手,加速關停併轉,此役殊為不易,但如成功推進,將為「十三五」中期經濟反彈,打下良好地基。


去庫存打響「持久戰」


與「去產能」同時成為2016年「國家任務」的還有「去庫存」。


根據國家統計局的數據,2015年前11月,中國商品房待售面積69637萬平方米,同比升幅達16.5%。其中,住宅待售面積比10月增加439萬平方米至44093萬平方米,同比增12.1%


中國社科院城市與競爭力研究中心主任倪鵬飛表示,截至今年底,中國商品住房總庫存預計達到39.96億平方米。其中現房庫存約4.26億平方米,去化週期23個月;期房庫存約35.7億平方米,需要4.5年來消化。今年中國樓市呈現的特點與過去十年間供不應求的局面完全不同。


由於前幾年開工的項目還在不斷竣工,今年房地產不僅沒有去庫存,反而在被動加庫存。分析人士指,2016年去庫存壓力比今年更大,房地產投資大概率出現歷史上第一次負增長。


多年來,房地產開發投資佔比全國固定資產投資均保持在20%以上,且增長速度遠超過全國固定資產投資。但2015年以來,受庫存壓力的影響,房地產投資同比增幅持續放緩和快速下滑,房地產住宅投資同比增幅已接近20092月的歷史最低值。初步測算,今年前三季度,房地產投資對經濟增長的直接貢獻率已降到只有0.04個百分點,創下2000年以來的新低,幾近落入負增長貢獻軌道。


值得注意的是,目前中央和地方的政策性利好已基本釋放,但對三、四線城市的提振效應並不明顯,樓市熱銷地區依然是一線城市。中國樓市分化已成常態,分化性變化過程很有可能產生強烈虹吸現象,導致局部區域問題,進而更增加三、四線城市消化庫存的難度。


樓市寒意十足,令下行的中國經濟雪上加霜。有觀察家認為,當前中國經濟最大的痛點、房地產市場最大的隱患是巨量庫存,化解房地產庫存壓力已是刻不容緩。


去庫存成為2016年中國經濟重要課題。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明確,要落實戶籍制度改革方案,通過加快農民工市民化,擴大有效需求,打通供需通道,消化庫存,穩定房地產市場。


利用以「農村包圍城市」的方式消化三、四線城市的庫存,必須在戶籍制度、中小城市的產業發展和公共服務上着力改進。長期而言,全面深化戶籍改革,消除城鄉藩籬,在教育、醫療、社會保障方面實現公平平等,進城買房才能成為現實。


2016年,去庫存將由政策發布年轉為改革落地年。對積弊甚多的中國房地產去庫存,無疑是複雜的大手術,既風險重重,更是一場「持久戰」。 中國城市和小城鎮改革發展中心主任李鐵曾表示,「現有的庫存恐怕不是一兩年能去除的,有的地方甚至需要花上五十年才能化解。」


中國房地產庫存嚴重過剩,強力「去庫存」下,無疑會帶來樓市衝擊波,甚至會觸發部份房企債務違約甚至倒閉,衝擊銀行與金融市場穩定。此外,對於嚴重依靠土地財政的地方政府而言,去庫存無疑會影響他們的「錢袋子」,所遇的阻力也不可小視。


去槓桿打響「殲滅戰」


2008年以後,全球槓桿率快速上升,若不施以有效管理,發展中國家可能成為下一場債務危機的主角。2015年中A股連爆「血腥股災」,直至2016年初,A股仍贏弱不振,加之地方債「隱雷」風險揮之不去,以「去槓桿」為主題的泡沫殲滅戰,無疑將繼續成為2016年的「關鍵戰役」。


有數據顯示,從2010年在2013年下半年的三年多時間裡,中國地方政府債務上升了70%,達到了20萬億左右,相當於中國GDP規模的40%2016年估計需要償還的債務利率將達到GDP17%左右,總體債務率將超過260%。根據社科院國家資產負債表研究中心數據顯示,中國非金融企業負債率從2007年的54%上升到2014年的60%,負債佔GDP比重從195%上升到317%,槓桿率從98%上升到149%


按照穆迪的預計,今年前三季度爆發的企業債違約已經超過去年的總和,而中國的不良貸款在前三個季度已經攀升至1.59%,比去年同期上升0.43個百分點,農業銀行的不良貸款率再次突破了2%的警戒關。統計數據顯示,中國企業債水平在2015年第三季度已經攀升至GDP124.5%


過去幾年中國經濟的快速增長,信貸擴張可謂「功不可沒」。但如今中國加速去產能和市場出清,包括債務和各種槓桿在內的風險大考來臨,加之經濟下行之下,中國經濟已進入一個新的風險週期,這種高債務率與通縮的疊加將加速2016年中國經濟下滑的幅度,延遲中國經濟觸底的時點。


在財政收入不振情況下,數額龐大的地方債將令地方政府不堪其負。如果國家不再為地方政府提供信用背書,債務違約一旦發生,無疑將對金融系統和社會穩定造成衝擊。


過量舉債無異於飲鴆止渴,對此,中南海已早有警覺。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指出,「要防範化解金融風險,有效化解地方政府債務風險,加強全方位監管,堅決守住不發生系統性和區域性風險的底線」。


經濟學家吳敬璉認為,保證不出現系統性的風險,大體有兩方面的措施,堵塞漏洞和化解風險。要妥善處理各級政府的債務。要停止風險的積累,不要再做回報過低甚至完成沒有回報的投資。要停止對「僵屍企業」的輸血。動用國有資本償還政府的或有債務。對資不抵債的企業實施破產或重整,釋放風險。


事實上,只有無效債務得以出清,避免擠佔更多資源的無效投資,才能使新興產業獲得更多資金支持,促進經濟順利轉型升級。


2016年,既是中國尋求新的經濟增長點,釋放新的增長紅利,穩定經濟增長速度的一年,也是盤活改革大棋,推進包括去產能、去庫存、去槓桿的供給側改革的「關鍵之年」。 如何應對破題,對中國經濟來說是一場輸不起的戰役。


日前權威人士在官媒發表文章,首次提到短期刺激措施無法帶來經濟V型反彈,中國經濟可能出現L型增長階段。對中期經濟走勢的表述作出重大調整,意味着北京的政策布局轉向結構性改革,要作好長期作戰的準備。


中國決戰此「三大戰役」,除了要做好長期作戰的準備外,所面臨的最大問題是如何防範改革過程中出現經濟硬着陸或系統性風險。對此,要提前築起「維穩長城」,將防控關口前移,做到未雨綢繆,唯此,才能在經改地雷陣中不損毫髮,並有所斬獲。



鏡報動態 | 最新文章 | 聯繫我們 | 加入我們 | 關於我們

香港鏡報文化企業有限公司地址:香港鏡報文化企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