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稿

首頁 > 最新文章 > 特稿

特立獨行馮小剛(2016.2 )

發布日期:2016-02-01


☉文/吳西子


20157月,馮小剛在美國加州發呆,突然暗下決心,發了一條微博:「如果我30歲我可以妥協,退而求其次,因為來日方長;但我已經快60歲了,借社會新聞裡經常使用的一句形容『一個年過半百的老人』,我就不願意妥協了,因為時間無多。」


《老炮兒》無疑是歲末年初華語影壇最具影響力的作品之一:不俗的口碑、高企的票房、由該片引發的對街頭文化和方言電影的討論,以及——不能不提的—— 小剛在此片中貢獻的「影帝級的表演」。


「老炮兒」是北京話,指胡同裡的老混混。馮小剛在片中飾演的男主角六爺是一個有血性、講規矩的「老炮兒」,雖然喜歡打打殺殺,卻堅守某種過時的「江湖規矩」。片中,六爺的兒子被富二代綁架,他在救兒子的過程中發現自己當年那套「重義輕生」的規矩已與新時代格格不入,覺得自己的尊嚴受到踐踏,決心奮起一搏……


201598日,《老炮兒》作為威尼斯電影節閉幕片首映後,馮小剛的表演獲得了一致好評;《綜藝》雜誌稱片中描寫的傳統與現代衝突,讓人想起克林特·伊斯特伍德的《老爺車》。兩個月後,憑藉在此片中的表演,馮小剛更擊敗了眾多專業演員,奪得台灣金馬獎影帝。但他沒有去領獎。頒獎典禮時,他正在北京工人體育館的《老炮兒》演唱會上,唱著一首《愛的代價》。獲獎感言也是導演管虎逼他寫的:「我應該拿最佳新人獎,因為我還是一個剛出道的新演員,直接給男主角,我就沒有進步空間了。」


很多人都同意,馮小剛本人與六爺在很大程度上十分相似:「說話自帶京腔、軸、守舊,不肯與他認為不合規矩的事妥協。」在中國電影發展大潮中,大多數導演都在順勢而為,他偏要一直逆流而上。


美工、編劇、導演


馮小剛出生於1958年,比陳凱歌小六歲,年紀正好在中國第五代導演和第六代導演之間,但經歷和趣味決定了他不屬於任何一個群體。他從小就喜歡畫畫,從部隊轉業後,以美工師的身份進入北京電視藝術中心。但不久後,他開始對自己從事的工作感到不滿。「在一個攝製組裡,別人就拿你當一個工頭。」他曾對媒體如是回憶。馮小剛的新理想是當電影導演。然而,在那個年代,導演幾乎都是由單位領導指派,馮小剛既非科班出身,又不是電影世家子弟,這個目標看起來很難實現。


他選擇「曲線救國」——先進入核心創作集體。在認識了當時中國影視圈幾位頗有分量的人物:鄭曉龍、趙寶剛和王朔之後,馮小剛開始嘗試寫劇本。在幫鄭曉龍寫了《遭遇激情》的第二稿劇本後,他的編劇才華得到了鄭曉龍的肯定。隨後,他又參與了《編輯部的故事》、《北京人在紐約》等上世紀90年代家喻戶曉的電視劇編劇。


1994年,馮小剛離開體制,與王朔、彭曉林共同創辦「好夢公司」。在好夢公司,他或編或導或演了五部半影視作品,包括獨立執導了首部電視劇、改編自劉震雲作品的《一地雞毛》;拍攝了首部電影、改編自王朔作品的《永失我愛》;還在《我是你爸爸》中奉獻了極佳的演技——但這些走批判文藝路線的影視劇要麼處於半放半禁的尷尬狀態,要麼乾脆未能通過審查直接被斃。


1996年,《過着狼狽不堪的日子》開機不久後被停機,電影局給出的理由是:「劇本對於挑逗、追逐、強姦女性津津樂道,暴露醜惡而不鞭撻醜惡……有違社會公認道德標準的價值觀念,錯誤引導大眾審美。」 停機那天晚上,馮小剛喝得酩酊大醉,第二天醒來,他發現自己腦袋右側露出一塊拇指大小的頭皮——這種疾病俗稱鬼剃頭」,通常是由於神經焦慮造成的。同年年底,電視劇《月亮背後》殺青後遭禁,數百萬投資打了水漂。接連幾部作品胎死腹中,好夢公司信譽掃地,被圈內視為「毒藥」,公司不得不宣布解散。


此後,王朔躲到美國韜光養晦,馮小剛一度躲到荒郊野外的別墅,破罐子破摔。但馮小剛到底還是一個不服輸的人。「一般的導演要是經受這樣的打擊就一蹶不振了。」 新影聯院線原副總經理高軍評價。他曾把馮小剛比作一棵被大石頭壓住出不來的小苗:「拼命要冒尖,拼命從旁邊鑽也要鑽出來。」


馮氏喜劇:市場為師


1990年代,隨着以張藝謀、陳凱歌為首的學院派導演的成熟,中國電影在國際電影節上揚眉吐氣, 1993年《霸王別姬》摘走法國康城金棕櫚,將這場瑰麗的造夢運動推向巔峰。但這些金光燦爛的獎盃卻無力挽救中國電影市場連年萎縮的頹勢,幾大國營電影製片廠接連出現虧損,上影、西影甚至靠借債度日。


在此背景下,快40歲的馮小剛碰到了一個離開個人化電影死胡同的機會。


時任北京電影製片廠廠長韓三平與紫禁城影業公司總經理張和平試圖救市。他們希望製作一部賀歲影片,想要尋找一個活躍、手裡有素材、符合觀眾口味的成熟導演:趙寶剛、尤小剛、鄭曉龍以及馮小剛是他們比較中意的人選。最後,馮小剛帶着王朔小說《你不是一個俗人》的故事脫穎而出,這就是後來橫空出世的《甲方乙方》。


為了得到觀眾的認可,馮小剛可謂不惜一切代價讓自己變得更加市場化。編劇、策劃人史航在一篇文章中寫道:「我們都會理解,在經歷《一地雞毛》、《情殤》、《過着狼狽不堪的生活》這一切之後,馮小剛就想贏得民意,民意是唯一能讓他繼續當導演的因素,而其顯示幕就是票房。」


幸運的是,從來沒有成為過主流電影人的馮小剛身上沒有任何來自電影藝術表達的負擔。當時的大多數學院派導演都有一種「根正苗紅」的自信與自豪,而從電視劇行當裡混出來的馮小剛並沒有同樣的心理,儘管他也曾在北京電影學院美術系進修過。高軍曾評價,「張藝謀和陳凱歌有一種電影貴族的優越感,馮小剛不但沒有,反而有一些自卑感」。


高軍回憶,《甲方乙方》劇本一開始相對算是比較商業,但還是有一些偏文學,並不是特別能引發觀眾的笑聲。為此,劇本研討會請來影院院線和觀眾代表,前前後後討論了11次,修改了十來稿。1997年,《甲方乙方》以3300萬元人民幣的票房大獲成功。此後兩年裡,馮小剛連拍兩部賣座賀歲片《不見不散》和《沒完沒了》,一片空白的中國電影市場出現了「賀歲檔」概念,而馮小剛則被稱為「賀歲檔之父」。


馮小剛在他的賀歲片中延續了王朔式的平民化幽默方式:去政治宣教、躲避崇高、調侃精英的冠冕堂皇和道貌岸然。劉震雲在《我把青春獻給你》的序言中寫道:「作為一個非凡的導演,馮小剛對中國電影有開創性的貢獻……他的電影,開創了中國電影的另一種話語系統和敘述方式。這是他和他人的巨大區別。」


可在當時的理論界看來,「商業化」並不是一個褒義詞,馮小剛在市場方面作出的努力沒能得到學界好評。很多評論家認為,「從藝術上分析,馮小剛的一系列賀歲電影只是不入流的小品串燒」。實際上,在2007年《集結號》上映之前,馮小剛的作品一直沒能在真正意義上獲得主流評論界認可。


大片時代,能屈能伸


馮小剛把自己拍攝的電影分為兩種:滿足自己的和滿足別人的。1999年,他「捏着鼻子」拍完了自己相對不喜歡的《沒完沒了》,獲得了拍攝《一聲歎息》的機會。從此往後,他每拍一部電影,都會跟投資方達成某種默契:我滿足你一部,你也滿足我一部。


《一聲歎息》之後,馮小剛拍了一部滿足投資方的《手機》;大片《夜宴》拍完,則是他喜歡的《集結號》,然後又迅速拍了個滿足投資方的《非誠勿擾》。有媒體認為,從某種程度上說馮小剛是一個「能屈能伸」的人——作為中國內地商業化程度最高的導演之一,「他往往能夠八面玲瓏地在官方、投資方、甚至廣告方之間周旋。」


2002年《英雄》獲得2.5億國內票房、11億海外總票房之後,中國電影正式進入「大片時代」。2005年,馮小剛拍攝了他的第一部大片《夜宴》。對於投資方華誼兄弟來說,這是一部必須拍攝的電影,因為它可以標誌華誼兄弟在製片領域擁有了製作大片的能力。而馮小剛拍攝該片的初始想法則是:「這個社會既然有這樣一種偏見,你去扭轉它也扭轉不了,那哥哥就拍一回讓你們看看,你們認為這路的電影是高級的,那麼不妨我們也淺薄一次,回應一次:好,我拍一個你們認為難的。」最後,即便《夜宴》口碑平平,但2005年末,華誼兄弟仍然憑藉它用不到10%的股份獲得了1000萬美元融資。


2010年的《唐山大地震》則是唐山市政府給馮小剛的一篇「命題作文」,這是他第一次拍攝帶有官方背景的影片。「這片子談不上是一部滿足我(的電影)。」馮小剛說。不過,《唐山大地震》公映第一天,中國電影局副局長張宏森就在《人民日報》發表5千多字的評論文章盛讚該片,《新聞聯播》也作了兩次報道,官方輿論確立了馮小剛的主流地位。


有分析稱,這一階段的馮小剛,呈現出一種較勁的姿態:與自己較勁,與輿論較勁。當被批評電影地域色彩太重,在南方賣不動,《天下無賊》就找來港台明星劉德華、劉若英擔綱主角,並首次登陸香港,試探港台市場。當被質疑只會拍小品喜劇,不懂視聽語言,對大片缺乏掌控力,《夜宴》就砸下1300萬美金,網羅了有史以來最強大的全明星班底。而對於自己的軟肋——獎項,馮小剛也是欲拒還迎的曖昧態度,曾因金雞對自己的忽視而放狠話「永不參評金雞獎」的他,在《集結號》獲得了包括最佳導演在內的九項提名後,食言參加頒獎禮,並最終抱走最佳導演,與金雞一笑泯恩仇。


危機之後,不願妥協


馮小剛曾表示,在他的導演生涯中,有兩部電影聽見了上帝的召喚,一是《手機》,二是《一九四二》。自1994年第一次看到《一九四二》的小說,馮小剛便萌發了將其搬上銀幕的衝動;「甚至此後數年,拍每一部電影累計的經驗,都是在為《一九四二》做準備」。


2012年底,在這部馮小剛耗盡心力、醞釀19年拍出來的電影上映之前,兩位投資人,華誼兄弟董事長王中軍、總裁王中磊均對媒體表示了樂觀興奮的情緒。王中軍盛讚《一九四二》是他所見「馮小剛最好的電影,或者說是近些年中國最好的電影」,並預測它會成為第一部票房單日過億的華語電影。馮小剛本人也信心滿滿,因為之前他拍過的嚴肅題材影片《集結號》和《唐山大地震》票房表現都不錯。


誰都沒有想到,《一九四二》第一天的票房只有2600萬元人民幣,不僅不過億,甚至不如兩年前《唐山大地震》首映日的3620萬元。票房開局不利導致華誼兩日內市值蒸發13億元。馮小剛非常痛苦。該片的主演之一、馮小剛多年的好友張國立回憶,因為《一九四二》票房,馮小剛甚至掉了眼淚。


從早期的電視劇《北京人在紐約》、《編輯部的故事》,到電影《甲方乙方》,馮小剛一直以能準確捕捉到市場和觀眾需求而著稱。2008年《非誠勿擾》出來時,他很自信地對媒體說,「這麼多年,沒有一回大家會看好我的電影,可每一回,觀眾都給我撐了腰。中國導演裡,我不覺得還有誰像我一樣,票房上沒有敗過一回。」但到了他投入最多、期待最高的《一九四二》,規律第一次被打破了。


近些年,中國主力觀影人群正在逐漸年輕化。2013年中國電影發行放映協會的一項調查數據顯示,中國電影觀眾平均年齡為21.5歲。「我發現我跟觀眾不是一個頻道的,聊不到一塊兒去。」馮小剛在接受採訪時說,「過去我跟他們不是這樣的。」


《一九四二》下檔後,事情還沒有結束。為了回報華誼兄弟,馮小剛得拍一個常規馮氏喜劇片,即後來的《私人定制》;為了還該片過審的人情,他還必須硬着頭皮擔任央視春晚總導演——這兩件事讓觀眾對馮小剛的差評達到了最高峰。


那段時間,馮小剛是在導演生涯中最疲憊、矛盾的情緒中度過的。「這邊票房失利,那邊雜誌封面、拿年度人物」。將近一年後,華表獎和飛天獎同日頒獎,馮小剛憑藉《一九四二》得了電影最佳導演。頒獎時,馮小剛提到剛上映的《私人定制》:「我隨隨便便拍的電影,一個星期賣四個億。我認認真真拍的電影不賣錢,這讓我有了很大的困惑。」


這一年,馮小剛56歲,就像《老炮兒》裡的「年過半百」的六爺一樣,他也是個「奔六」的人,但他還是對一切此類崇高的名詞保持距離。他覺得自己還年輕,但是承認,自己碰到了中年危機。


2014年馮小剛沒有繼續拍電影——所謂中年危機,就是一種迷茫的、看不到方向的狀態。直到20157月,他在美國加州發呆,突然暗下決心,發了一條微博:「如果我30歲我可以妥協,退而求其次,因為來日方長;但我已經快60歲了,借社會新聞裡經常使用的一句形容『一個年過半百的老人』,我就不願意妥協了,因為時間無多。」


現在,馮小剛的新片《我叫李雪蓮》已經開機。這部改編自劉震雲的小說《我不是潘金蓮》的電影,將用冷幽默的方法講述一個女人20年打官司告狀的荒誕故事。




鏡報動態 | 最新文章 | 聯繫我們 | 加入我們 | 關於我們

香港鏡報文化企業有限公司地址:香港鏡報文化企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