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體視野

首頁 > 最新文章 > 文體視野

穿越時空的《思鄉曲》(2016.3)

發布日期:2016-04-26

 

 


──抗日戰爭時期的青年馬思聰

 

 

☉文/唐金華

 

1990 6 1日,被軟禁了半個多世紀的張學良先生首度在台北圓山飯店公開慶祝九十華誕。席間這位頗富傳奇色彩的老人提出要聽馬思聰的《思鄉曲》。音樂響起,那凄美悠悠、承載着歷歷往事、濃濃鄉愁的旋律彷彿從遙遠的時空飄來,曾經叱吒風雲的張學良將軍以手遮面潸然淚下……

 

《思鄉曲》問世

 

1937年「七七事變」是中國抗日戰爭全面爆發的起點。東北淪陷多年,華北已放不下一張平靜的課桌,千千萬萬的同胞背井離鄉家破人亡。831日日軍飛機首次空襲廣州;1112日上海淪陷;127日南京保衛戰打響。中華民族到了最危險的時候。

 

12月的一天,在廣東肇慶七星岩附近的一間簡陋的閣樓內,馬思聰坐在燃燒的炭火盆前沉思,他的眼睛裡映出紅紅的炭火。此時的他腦海裡呈現出塞外的黃沙、胡笳、廟宇和駱駝隊,漸漸的一首民歌的旋律迴響在耳旁……他站起身在屋內踱着步,哼唱起綏遠民歌《城牆上跑馬》的旋律。這是1936年他在北京采風時聽到的綏遠的民歌。馬思聰還想起他的法國作曲老師畢能蓬教授常常掛在嘴邊的那句至理名言:「民歌是作曲家的命根!」他心潮澎湃熱血沸騰,有一種從未有過的創作激情油然而生。

 

馬思聰坐回小板凳上,把五線譜本鋪在腿上,奮筆譜曲,快速記下腦海裡稍縱即逝的旋律。然後他拿起放在一旁的小提琴,試奏自己剛剛譜好的樂曲。他時而先譜曲再試奏;時而又把在小題琴上流出的旋律趕緊寫到五線譜上。他完全沉浸在音樂創作之中。馬思聰腦海裡呈現出千千萬萬背井離鄉的流民,黑壓壓向南逃難,慌亂的腳步彷彿從他的胸前踏過……沉思良久,他在樂譜最上方寫了三個字:《思——鄉——曲》!

 

多年之後,馬思聰本人對創作《思鄉曲》曾這樣闡述:「我採用的是一首短民歌。我沒有改動原調的意思,但後面卻接上了六個可與第一個原本是民歌旋律相連貫的旋律……民歌以它的旋律、風格、特點和地方色彩感動了我。我選那些有着突出特性的民歌作我寫作的動機。這些民歌或動機,在我採用它們之時,它們已變成我的一部份……」

 

馬思聰從一首綏遠民歌中引發靈感,譜成極具民族風格的《思鄉曲》,從那時起《思鄉曲》成為馬思聰演出的保留曲目,也是從那時起馬思聰的名字就和《思鄉曲》緊緊地聯繫在一起,成為馬思聰先生的代名詞!

 

巴黎國立音樂院首位黃種人

 

1923年,年僅11歲的馬思聰隨大哥馬思齊遠渡重洋來到法國,學習小提琴開始了他的音樂生涯。他先後換過幾位小提琴老師,最後拜在了巴黎國立歌劇院的小提琴獨奏家、首席小提琴帕尼·奧別多菲爾先生門下。他大部份的時間專攻小提琴,每天練習至少六個小時;同時也向奧別多菲爾夫人學習鋼琴。正當他躊躇滿志準備報考巴黎音樂學院時,卻因為頸部患疾病而被醫生下令停止練習小題琴。

 

馬思聰聽從醫囑於19273月前往法國北部的海濱城市貝爾克治病休養。在此期間他閱讀了大量音樂書籍,馬思聰因病不能拉小提琴,就專攻鋼琴。

 

192712月馬思聰回到巴黎繼續向帕尼·奧別多菲爾先生學習小提琴。第二年他考進了巴黎國立音樂學院 Boucherif領導的提琴班。馬思聰自豪地說:「我是第一個考入巴黎國立音樂學院的黃種人。」馬思聰心存感激地寫道:「我永遠感謝帕尼·奧別多菲爾先生,我所得的東西,無論直接或間接,多由他所賜。」

 

神童重返法蘭西

 

由於經濟原因馬思聰於1929年年中回到中國,開始在南方各地舉辦音樂會。據上海《申報》103日報道:「新由巴黎回國之中國音樂神童馬思聰,於上月在港粵備受各界歡迎。每次表演,會場必人山人海。」自此「中國音樂神童」之說廣為流傳。

 

1931年初,馬思聰第二次赴法留學。他的目標非常清晰,要學習西方的作曲。他要通過音樂表達自己的內心情感;他要創作具有東方韻味的華彩樂章。

 

馬思聰又一次得到恩師帕尼·奧別多菲爾先生的幫助,他師從畢能蓬教授學習作曲。也許是命運之神的安排,讓馬思聰遇到了畢能蓬教授。這位年長馬思聰40歲的音樂家雖然性情古怪,脾氣孤僻,但和馬思聰卻十分投緣,他讓馬思聰住在自己的家中,成為正宗的入室弟子。如果說馬思聰的第一次留學法國使他成為中國第一代小提琴家;那麼馬思聰的第二次赴法留學為他日後成為中國著名作曲家、音樂教育家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真正偉大的藝術家是能用最少的材料去完成龐大的效果的人,貝多芬的第五交響樂建築在四個音上面;貝多芬的第九交響樂的第一樂章建築在兩個音上面……」畢能蓬教授對貝多芬作品精準獨特的見地使馬思聰豁然開朗、對作曲和作曲技巧有了和以前不同的認知。

 

北平采風孕「思鄉」

 

1933年至1935年馬思聰擔任了南京中央大學教育學院的講師;被中華民國教育部聘為音樂教育委員會委員。在這幾年中他的音樂創作和演奏漸入佳境。他創作了《第一小提琴鋼琴奏鳴曲(G大調)》;在上海的《藝聲》雜誌首次公開發表他的音樂作品——歌曲《你是我的生命線》(歌詞作者是陳祖貽。這首歌曲是電影《秋扇明燈》的插曲);小提琴獨奏曲《搖籃曲》問世。在此期間,他先後在廣州、香港、上海等地舉行了小提琴獨奏音樂會。演出的曲目有:柴可夫斯基的《D大調小提琴協奏曲》;薩拉薩特的《流浪者之歌》;舒伯特的《聖母頌》;德沃夏克的《印度悲歌》;莫那斯特里奧的《安達魯沙夜曲》。在那個年代裡,馬思聰在小提琴演奏的風格上追求純法蘭西學派的浪漫情懷與清秀、委婉的歌唱性。他在作曲技術、音樂風格和形式上雖然展示了他的個性,但還是明顯地表現出歐洲音樂對他影響。多年後他曾寫道:「我在開始作曲的頭幾年寫了一些西洋色彩的作品。所謂西洋色彩,並不單指旋律上而言,主要的是一種思索的方式,情感的狀態和樂曲的形式,而和聲也包括在內。」

 

1936年的北平之行使馬思聰創作風格開始轉型。年輕的馬思聰第一次感受到北平的風土人情之美,第一次聽到中國北方風格的民間音樂。這對一直生長在南方的馬思聰是一次極大的震撼。他感慨道:「沒有到過這古都北平就不知道中國文化之博大精深。北平的大鼓就是我此行的一個大發現與收穫……民眾的聲音從其中表達出來,它沒有染上舊藝術的成見與陳舊的規例,保留着它的自由與創作的新穎……」他在北平還聽到了來自綏遠的濃郁質樸、寬廣悠遠的民歌。與其說馬思聰到北平是演出之行;毋寧說是他創作《思鄉曲》的采風之旅。馬思聰在北平看到、聽到的這一切,極大地激發了他的民族情感和創作風格上的歷史性轉變。馬思聰尋覓到了以民歌為基礎進行音樂創作的新途徑。

鏡報動態 | 最新文章 | 聯繫我們 | 加入我們 | 關於我們

香港鏡報文化企業有限公司地址:香港鏡報文化企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