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稿

首頁 > 最新文章 > 特稿

張昊辰:尊重音樂,自然抒發(2016.4)

發布日期:2016-04-26

 

☉文/喬雪

 

4歲自學鋼琴,5歲登台獨奏;他深刻、沉靜,癡迷於古典音樂;他自由、浪漫,追求人性的淳樸本真;他是第一位獲得范·克萊本比賽第一名的中國人。他是張昊辰,一位90後鋼琴演奏家。

 

母親帶他走進鋼琴世界

 

張昊辰的母親是位古典樂迷,在她孕期和張昊辰一兩歲時,家裡常放交響樂。張昊辰4歲時,母親在美國《讀者文摘》上看到一篇文章說:學鋼琴是開發兒童智力的最佳捷徑。母親便產生了興趣,加之張昊辰性格靦腆,他母親認為彈鋼琴或許是一種幫助他跟別人交流的方式。

 

於是,張昊辰開始自學鋼琴。他覺得好玩,就慢慢學起來了。張昊辰喜歡背譜,比同齡孩子學得快些,啟蒙老師給他輸入了海量瀏覽曲目的意識,對他的音樂道路發展很重要。張昊辰5歲多時,啟蒙老師在上海音樂廳為他辦了一場隆重的獨奏會,在當時上海的青童樂屆引起不小反響。

 

一次張昊辰跟上海交響樂團合作演奏莫札特的協奏曲,當時由於年紀小,彈到左邊,他便倒在左邊,彈到右邊,他便倒在右邊。在深圳藝術學校執教的但昭義觀看了這場演出,他覺得張昊辰「很可愛」,於是這場演出結下了他們的師徒之緣。9歲那年,張昊辰走進了上海音樂學院的大門。

 

從柯帝士走向世界舞台

 

美國的柯帝士音樂學院是一所很特別的學校,是一個培養演奏家的搖籃。這所學校雖小,但學生可享受全額獎學金和自由的獨奏會體制。

 

張昊辰15歲時,考進了柯帝士音樂學院,並用7年時間完成了高中和大學學業。在這裡,他遇到了導師加里·格拉夫曼。與中國國內的系統嚴謹式教學不同,格拉夫曼追求開放式教學,他認為每個學生都是不一樣的,從不把自己的演奏風格和系統強加給學生。他對學生提出建議與看法,鼓勵學生思考,說明他們認識到自己的個性,並朝着那方面發展。在演奏中,人們一般可以看出演奏家的派別,甚至辨別出他們的老師,但在格拉夫曼的學生身上,幾乎看不出格拉夫曼的影子,他的學生都很不一樣。張昊辰說,「他能包容學生不同於自己的演奏風格,能把學生身上的特點當作優點來發揚,這很不容易。」

 

張昊辰與郎朗雖出於同一師門,但性格截然不同,這也是他們演奏中最本質的不同。郎朗性格外向,「是個很嗨的人」,在其演奏中也貫穿這種性格;但張昊辰喜歡自省,「不會時刻處於高興奮狀態」,他的演奏內斂而含蓄。

 

2009年,張昊辰在第十三屆范·克萊本比賽中獲得第一名,成為第一位獲得此獎項的中國人。比賽前,他在會場拿着ipad,聽着音樂,盡量不胡思亂想。而在獲獎的那一刻,他感覺比較空白,不知是如何走到台上的,感覺腳不是自己的,「那一刻什麼感覺都沒有,說不上欣喜或麻木,是一種無意識的狀態」。

 

畢業後,張昊辰在世界各地演出頻繁,而幾次室外演出讓他印象尤為深刻。

 

有一次,他在羅馬城外的哈德良別墅遺址上演奏,四圍雜草叢生,只有一個大觀眾席和一個搭建起來的舞台。晚上演奏時雖有燈光,張昊辰卻看不清鍵盤,許多蚊子在身邊「嚶嚶」地飛舞着。但這種環境很容易讓他產生音樂上的靈感,他感覺很好。「音樂是一門抽象的語言,很難與現實中的城市或搭建起來的建築產生共鳴,但放在自然裡,你會感覺特別貼切,可能因為它是超越時代,遠離物質與喧囂的」,張昊辰一臉誠摯地說。

 

真誠演奏這門孤獨樂器

 

張昊辰認為,「鋼琴是一門獨奏性樂器,有一種獨奏的思想。在室內音樂中,其他樂器的演奏者會覺得鋼琴比較自我。鋼琴是一門孤獨的樂器,就像獨生子女,會被別人抱怨。」

 

在演奏中,音樂家既要靠理智控制力自如收放自己的情感,又要瞭解音樂本身的理性。在生活中,張昊辰並不是一個很理性的人,他經常「想到哪就做到哪」,但在演奏中,他總能自然地收放情感,這或許跟他內斂的性格有關。他說,「我不是一匹脫韁的野馬,在放的時候會留點餘地給自己的思維。」

 

張昊辰的音樂涉獵面較廣,喜歡很多作曲家,如巴赫、莫札特、貝多芬、蕭邦、勃拉姆斯和舒伯特等。他認為,這些作曲家身上都有一種高貴的氣息(除蕭邦外),代表簡易、高貴與深刻的一面,激發了他對高貴而樸素的東西的嚮往。

 

在張昊辰看來,在古典音樂演奏中,不能刻意地追求不一樣,得自然地抒發,跟自身氣質相吻合。「當音樂中有了刻意的東西,音樂的說服力就消失了,所以要真誠地去表達音樂。」張昊辰鄭重地說。

 

張昊辰認為,鋼琴家要根據不同的作曲家及曲子來決定是否要加入自己的詮釋,反對把作曲家的原意作為一切的根本,沒有妥協。他認為,「一部作品就像一個孩子,父母生了孩子,孩子就是獨立的個體。同樣,沒有作曲家,就沒有作品,但作品一旦被寫出來,留給世人,就是獨立的個體,就有獨立的被詮釋的權力。演奏家必須尊重作曲家,但更應該尊重音樂本身,尊重作品有被另外一種方式演奏出來的潛能。」而有些曲子如果難以被其他方式演奏出來,就應尊重作曲家的原意。如貝多芬的曲子裡有太多他私密的心理活動,倘若用其他風格去演奏,音樂就會變味。而蕭邦的曲子可被其他方式詮釋的可能性大些,比如他的圓舞曲和瑪祖卡等。

 

張昊辰認為:「音樂家的使命就是把他看到和感受到的美傳達給觀眾,這樣觀眾就能看到一種美,另一位藝術家把他看到的美也傳達給觀眾,觀眾就能看到兩種美。這樣,千千萬萬個藝術家會讓觀眾看到千千萬萬種美,這就是藝術家對於社會的使命。」他說,「藝術家就要一門心思好好搞藝術,把藝術放在第一位,把對藝術背後概念的追求放在首位,還要熱愛生活,這應是藝術家的價值觀。即使一個人很有能力和才華,但如果沒有這樣的價值觀,就不是所謂的藝術家。」

 

 

鏡報動態 | 最新文章 | 聯繫我們 | 加入我們 | 關於我們

香港鏡報文化企業有限公司地址:香港鏡報文化企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