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州動態

首頁 > 最新文章 > 神州動態

民間投資頻頻遭遇「滑鐵盧」(2016.8)

發布日期:2016-08-23

☉文/白雪冰

民間資本作為「最聰明的資金」,具有趨利避害天性。2016年上半年,中國經濟增速持續下行,中國的消費增速、固定資產投資增速、廣義貨幣供應量M2的增速,都在回落區間,下半年,經濟L型築底可能仍將持續,因此,短期內對中國經濟信心不足,可能亦是此輪民間投資不振的原因之一。

佔中國投資比重六成以上的民間投資,今年頻頻遭遇「滑鐵盧」,5月同比增速降至1%以下,昭示形勢告急。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民間投資拉響警報,既是「泡沫之王」房地產過度擠壓實體經濟的明證,亦是民資在隱性壁壘前「無門而入」的投射。而民資萎縮,不僅在宣示民間投資者信心羸弱,或已形成悲觀共識,更顯示決策層最為看重的經濟結構調整有陷入僵局之危,對中國經濟「穩增長」底線形成壓力,加劇經濟「維穩」難度。

中國民間投資牽一髮而動全身,是穩增長、調結構、促就業的關鍵力量,民間投資不振,中國經濟難安。只有遏抑民間投資下滑韁繩,鼓振民企信心,才能大刀闊斧改變樓市綁架經濟和「脫實入虛」局面,中國經濟才能重拾上行腳步,中國龐大改革工程亦才能順利攻堅。

民間投資告急 考驗經濟「維穩」

今年以來,中國經濟L型築底持續,儘管中南海一直大力催谷民間投資,意圖對沖中國經濟下行影響,但民間投資卻提而不振,增速一路下行。根據官方公布的數據:今年前5個月,中國民間投資116384億元,增長3.9%,與去年全年10.1%的增速相比接近「腰斬」,5月當月,民間投資同比增速更下探至0.98%,創出歷史新低。中國經濟「鏽帶」——東北地區民間投資前5月更大幅下滑29.3%,降幅較此前擴大6.2個百分點。

中國民間投資與固定資產投資增速差距亦在進一步拉大,且「剪刀差」持續擴大。數據顯示,自2006年至2015年,民間投資在全社會投資比重從49.8%上升到64.2%,但進入2016年以來,民間投資佔全社會投資比例出現近年罕見下滑:今年前5個月,民間投資增速比全國投資增速低5.7個百分點。

民間投資是中國穩增長、調結構、促就業的支撐力量。在中國,非公經濟創造了60%左右的GDP,80%的就業由民營企業創造,50%的稅收來自非公經濟,民間投資在投資中的比重佔到60%以上。

民間投資跳水告急,已引發中南海高度關注。5月至6月,國務院兩次常務會議,總理李克強均強調要提振民間投資。國務院更派出了9個督查組分赴18個省份,實地督查促進民間投資政策落地情況,決策層深知,民間投資不景,中國經濟難振。

事實上,民間投資的斷崖下跌已拖累了中國經濟增長反彈。5月份,多項經濟指標再度回落,顯示經濟內生增長動力不足和穩增長壓力再度加碼。最新發布的《中國宏觀經濟分析與預測(2016年中期)》亦預計,下半年,由於投資增速回落和消費疲態進一步延續,GDP增速將明顯回落,預計全年GDP增速為6.6%,較去年下降0.3個百分點。

民營經濟為中國經濟造血功不可沒。當前,中國民間投資已從隱患變為明火,對穩增長底線形成壓力,明確發出警示訊號,在中國經濟抵禦下行壓力過程中,如不能有效解決民間投資持續回落問題,中國經濟「脫實入虛」魔咒就會升級擴散,加劇中國經濟「維穩」難度,並形成惡性循環,反過來重壓民間投資。因此,催谷民間投資已成當前中國經濟「關鍵任務」之一,決策層需要拿出拿出實質性政策來抵禦民間投資跳水所帶來的風險和影響。

民資萎靡七重原因

作為中國經濟的晴雨表,民間投資曾與基礎設施投資、房地產投資並稱為「投資三大引擎」。與其他兩大引擎相比,當前中國民間投資主要遭遇七大「制冷」原因,促其萎靡谷底,疲弱不振。

其一:樓泡虛火,加劇資金「脫實入虛」 中國宏觀經濟下行遇冷,而樓市泡沫卻仍在大肆擴張,對經濟綁架更甚,加劇資金「脫實入虛」。

中國統計局數據顯示,今年1至5月,全國商品房銷售面積4.80億平方米,同比增長33.2%。各地「地王」更是批量出爐,僅上半年就湧現205宗地王,6月的地王數目更再次刷新歷史紀錄。高盛「警示」中國樓市,認為其泡沫已經快「突破天際」。

樓泡虛火對民間投資形成「利空」:以今年首季為例,中國近三分一新增信貸,以及難以估量的民間資金湧向樓市,不但與中央改革初衷南轅北轍,更加劇「去庫存」難度,惡化經濟結構。正如華為「掌門人」任正非近日「吐槽」房價時指出,高房價必將導致中國企業競爭力下降。

其二:要素價格高企,築高民資經營成本 「泡沫之王」房地產業大肆擴張之下,民間投資的生產要素價格出現高位上行。

樓市高燒不退,促使民企房租、地租攀升,數據顯示,北京的平均租金為71.24元,上海和深圳也超過了66元/平方米。高房價亦將勞動力高成本傳導到實體經濟,致使實體經濟用工成本上升,進而形成對民營經濟的擠壓。而電價、油價等壟斷資源的價格畸形,更削弱了中國民企的競爭優勢,加劇民營經濟經營困難,惡化民營經濟的經營環境。

其三:融資難、融資貴,掣肘民間投資 長期以來,中國以銀行信貸為主的間接融資佔據社會融資總量的比重較高。商業銀行偏愛大企業、國有企業,對民資則「另眼相看」,放貸動力不足,財政部副部長劉昆把金融機構形象地比喻為「天晴送傘,下雨收傘」。調查顯示,超七成小微企業面臨融資難題。銀行對民企抽貸和壓貸現象嚴重,企業被迫向民間金融機構舉借短期高息貸款的「倒貸」現象仍普遍存在,造成企業債務成本高企,導致部份民營企業資金鏈斷裂。

大量低成本信貸資金流向低效率央企、國企,而這些「國字號」企業獲得資金則主要用來頻頻舉牌「地王」,吹大房地產市場泡沫。事實證明,中國寬鬆信貸之下,融資難、融資貴問題仍困擾民營企業,民營企業獲得資金的難度和成本居高不下,成為掣肘民間投資的主因之一。

其四:民資「三重門」,隱形壁壘難破 一直以來,中國的投資市場就存在「玻璃門」、「彈簧門」、「旋轉門」等三重門現象。有調研發現,中國有近30多個行業對民營資本的投資存在隱形障礙,尤其是在電力、水利設施、鐵路、港口、城市及農村基礎設施、大型製造業、金融、保險、電信、旅遊、醫療等方面表現更為明顯,產業准入壁壘較高,民間資本一直難入其門。

本屆政府力推的PPP項目,便是冀望通過政府與社會資本的合作,帶動民間投資。但面對敞開的大門,民資卻碰壁頻頻,難怪有企業家感慨道:「現在很多PPP項目就是為國有企業『量身定做』的,很少有民企參與的份兒,有的地方直接告知『優先考慮國企』。」

中國改革開放雖已進行近40年,但「重大輕小」的規模性歧視和「重公輕私」的所有制歧視依然存在。有數據顯示,今年1-4月,製造業中民間投資佔比為86%,而在水利、環境和公共設施管理業,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以及教育業等公共服務領域,民間投資佔比均不及30%。

有分析指,國有資本長期壟斷利潤驚人的「賺錢領域」,導致市場競爭不充分,有效供給不足,從而成為制約中國經濟發展升級的重要瓶頸。行業壟斷是當前中國經濟面臨諸多結構性問題的重要一項,隱形壁壘難以衝破,中國民間投資短板就無法被有效彌補。

其五:「國進民退」,擠出民資 與民間投資持續走低相比,中國國有投資則繼續保持「看漲態勢」,1-5月累計投資增速23.3%,5月份國企在固定資產投資總額中的佔比達到35.4%,這是自2011年以來的最高位。數據顯示,投資領域的「國進民退」問題正進一步惡化。

與國有資本相比,民間投資在融資成本、市場准入、稅費負擔等方面仍遭遇「不平等待遇」, 政府採購、銀行信貸都更傾向於國有資本。而由於掌控重要資源,並且有政策和金融資源支持,國有企業對民資的「擠出效應」也越來越強。

有觀察家指,目前一些民間投資有演化成為國有企業投資附屬的趨勢,一些民企為了能夠生存與發展,主動謀求央企或國企庇護,爭戴「紅帽子」,呈現「民企抱國企大腿」的局面。隨之而來的問題是,國有企業的定位日益清晰和強化,但民營經濟的定位卻日益模糊與僵化。這種定位的變化,對於中國經濟調結構和增強活力顯非福音。

其六:懶政怠政,制度性成本增加 中南海加碼推動簡政放權,權力瘦身,並降低市場准入門檻,但在民間資本直接接觸的基層政府層面,卻存在「腸梗阻」現象,各級地方政府不作為、懶政怠政問題成為民間投資的新束縛。

有說法指,簡政放權後,政府官員普遍怕擔責任,民營企業辦事反而愈加複雜,以前蓋10個公章可以解決,現在雖然程序簡化了,但沒有官員敢蓋章。「地方政府變得束手束腳」,制度性成本出現增加。

國務院總理李克強亦提到:「我到基層考察調研時聽到,個別地方群眾甚至編出了順口溜,說地方政府當前對民營企業有『三不』:不聽電話、不接材料、不予辦事。」「一些民營企業現在面臨的問題,不是『玻璃門』、『彈簧門』、『旋轉門』,而是『沒門』!不知道『門』在哪兒!」

其七:缺乏賺錢機會,民資「信心缺失」 受經濟下行壓力加大、市場需求疲弱、產能過剩的影響,今年初以來民營企業投資意願下降,民營企業已傾向於不再新增設備投資,而是盡量壓縮銷售環節,回籠資金。這表明,民營企業可能對於未來投資回報感到憂慮。

民間資本作為「最聰明的資金」,具有趨利避害天性。2016年上半年,中國經濟增速持續下行,中國的消費增速、固定資產投資增速、廣義貨幣供應量M2的增速,都在回落區間,下半年,經濟L型築底可能仍將持續,因此,短期內對中國經濟信心不足,可能亦是此輪民間投資不振的原因之一。

「除了房地產,現在已經進入一個幹啥都不賺錢的階段。」對於民間投資增速下滑,有人認為,最大問題是看不到好的賺錢機會。

與國內民間投資遇冷不同的是,中國民間資本近兩年對外投資增長迅猛。全球金融數據提供商迪羅基公司數據顯示,在2015年中國企業海外並購投資創歷史新高的基礎上,今年一季度併購額達922億美元,再創歷史新高。

托舉民資 四管齊下

民間投資形勢的好壞直接決定着中國經濟的復蘇全局。民間投資斷崖下跌,如處理不好,或會形成悲觀共識,加劇中國經濟下行壓力。

筆者認為,提振民間投資,中國須「四管齊下」:

第一:「擠泡沫」不能手軟 當前,中國樓市「超級泡沫」正醞釀「樓災」風險,加之債務泡沫高企,「泡沫經濟」對實體經濟形成考驗。

欲提振民間投資,必須經歷一個真刀實槍的「擠泡沫」過程。當前,儘管中國貨幣環境寬鬆,但被樓市泡沫、資本外流逆向綁架,民資無法「雨露均沾」,因此,重振實體經濟回報率,引導資金「脫虛回實」,大刀闊斧進行結構性改革,才能有效阻遏市場資本投機行為,讓資本流向和經濟發展回歸正軌,改變資源錯配,釋放稀缺資源,從而從根本上解決實體經濟投資回報率低的問題。

第二:拆除民資准入高牆 打破民間資本的隱性壁壘,拆除民間資本准入高牆,是拉動民資走出低谷的另一必要之舉。凡是法律法規未明確禁入的行業和領域都應鼓勵民間資本進入,凡是中國政府已向外資開放或承諾開放的領域都應向國內民間資本開放。進一步放寬民間投資市場准入,完善公平競爭的體制機制必須破題。

亦有專家建議,目前流行的負面清單管理制度可用於民間投資管理,國務院可以考慮建立國家級和省一級的「白名單制度」,讓有信譽、有技術、有市場、管理好的民營企業進入這個名單,用「白名單」對接金融機構,實施商業銀行授信制度。

第三:「真金白銀」為民資減負 為民資減負,包括「成本減負」和「政策減負」。除了在要素資源成本上為企業減負,降低要素價格,並清理不合理收費外,政府要從根本上轉變行政職能,並為民營企業提供更為寬鬆的營商環境。

通過「成本減負」和「政策減負」,不僅可理順政商關係,亦能夠為民間資本注入「強心劑」和「安心丸」,重塑民間資本投資信心。

第四:防止「國進民退」體制性倒退 市場秩序、擴大民間投資發展空間、防止體制性倒退亦是當務之急。在處理國有企業投資和民間投資的關係上,要補齊制度性缺口,增強關鍵要素獲得的公平性,防止非民間投資大量湧入競爭性領域,擠出民間投資,扭曲市場機制。應設定具體的時間表,加快國有企業退出競爭性領域的步伐,給予民間投資更大的騰挪空間。

用混合所有制改革「一股獨大」局面,對國有資本持股比例較高的大企業,適當降低持股比例。與此同時,民營企業亦須加快轉型升級,提升自身競爭優勢,以應對日益加劇的市場競爭和要素成本增加。


鏡報動態 | 最新文章 | 聯繫我們 | 加入我們 | 關於我們

香港鏡報文化企業有限公司地址:香港鏡報文化企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