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稿

首頁 > 最新文章 > 特稿

楊紹明攜鄧小平等珍貴生活照亮相(2016.9)

發布日期:2016-09-27



☉文/本刊記者

攝影藝術界兩年一度盛事「香港國際攝影節」於8月至11月舉行,由《千戶》旗艦展揭開序幕。此次開幕展覽規模宏大,與攝影節主題「大千世界」互相呼應。十三位海內外不同風格攝影藝術家的作品一起展覽,呈現各種家庭的生活真實畫面。

《千戶》視覺盛宴 展現正面家庭價值觀

展出作品除了包括2015年《拍住食攝影比賽》的一千張精選及得獎作品之外,還展出了十三位海外及香港本地攝影藝術家的藝術作品,包括淺田政志(日本)、陳的、陳泳因、常霖法師、陳國宗、蔡旭威、朱德華、何藩、黎浩賢、劉智聰、劉天麟、劉祖江及楊紹明(中國大陸)。總展出作品數量超過一千幅,是《千戶》攝影展的根基。

展覽第一部份展出《拍住食攝影比賽》一千張精選及得獎作品,讓觀眾在一幅牆上體驗「一千張食飯照一千個生活故事」,從日常中領悟「家庭」與「大同」的意義。

第二部份探討家庭在社會文化的層面及當代攝影媒介的美學,分為三個主題:「樂活」、「關愛」及「回憶」,這三個主題都是家庭價值觀的支柱。藝術家們通過各自作品表述對家的觀點,包括家人自白、歷史紀實、概念表演等手法,不限於平面硬照,亦有裝置形式呈現,包羅萬象。

中國領袖人物珍貴生活照 將優秀品德定格

在展覽中,鄧小平、李先念、胡耀邦、廖承志、朱鎔基等中國國家領導人的珍貴生活照引起了眾多觀展者的駐足,而這些照片都是出自世界華人攝影學會會長楊紹明先生之手。

楊紹明,中國前國家主席楊尚昆先生的次子,中國首位獲得英國皇家攝影學會「榮譽博學會士」的攝影藝術家。現任世界華人攝影學會會長、宋慶齡基金會副主席。他1966年畢業於北京大學歷史系,文革期間,被紅纓槍戳破過腦袋,差點喪命,他下過鄉,進過工廠,教過書。文革結束之後,曾任新華社攝影記者,攝影家和攝影活動家,也是研究中國歷史和攝影藝術理論的學者。

楊紹明1942年出生於延安,隨後在中南海長大,親切稱呼毛澤東、周恩來、鄧小平、李先念、朱德為伯伯或者叔叔。從12歲開始,他就在中南海拍攝領袖人物的各類生活照片。他善於從生活中捕捉人物表情,將人物與自然恰到好處的融合,他的作品能很好的表現所拍攝人物的真實情感,可以說,他拍攝的每張作品背後都有一個生動的故事,都是一段鮮活的歷史。因此,他的許多作品都是絕版,很多已經成為重要的歷史資料被相關部門保存。

談起參加此次展出,楊紹明說:「攝影是瞬間的藝術,作品能反映出人物許多情感以及品德。這次國際攝影展的主題很正能量。恰好我拍攝的中國領袖人物的生活照一是符合家庭的主題,二也能反映他們優秀的品德。」

楊紹明表示,中國國家領袖人物有很多優秀品德是我們用之不竭的財富,從家庭生活光影中更能將這些優秀品德定格,為後人學習。劉海粟曾給楊紹明題字:「源於生活,高於生活,斯為美。」指的是楊紹明的攝影作品都是從生活中取材。而此次展出的領導人照片無一例外都是表現他們的生活照,從小小光影作品中反映領袖人物的優秀品德,可謂見微知著。

楊紹明饒有興致的談到此次參展的一幅關於陳雲的攝影作品。他介紹說,「那是19838月的1天,我有幸來到陳雲同志北京中南海的住處拍照。這天天氣很好,主人公精神矍鑠。我一連拍下許多難得的鏡頭,唯『笑談反差』這一幅是用室內自然光抓拍的。其女陳緯立建議主人公換上整齊的中山裝,老人家脫下自己常穿的布外套時,大家發現老人家竟還穿著一件變了形的舊毛背心,而且背心上還打了很多的補丁,下面露着一截襯衣,看上去好不搭調,大家都禁不住笑起來。但是陳雲卻說這也很好。陳雲那種艱苦樸素的生活作風通過這幅照片躍然紙上,不言而喻。」

用攝影傳遞中華傳統文化

12歲接觸攝影至今,楊紹明已經在攝影道路上走過了半個多世紀。他當初選擇攻讀歷史專業也是為了能拍出更好的攝影作品。楊紹明說,「攝影作品也是有生命的,只有更好的瞭解歷史,以史為鑒,才能對文化、生活、對生命、對社會發展有更好的認識,才能拍出好的攝影作品。」

如今,攝影已經成為他生命中的一部份,他也在通過攝影作品以及身體力行傳遞中華傳統文化。世界華人攝影學會便是楊紹明傳播攝影藝術、傳遞中華傳統文化重要陣地。

世界華人攝影學會是一個由蜚聲國際的華人攝影大師郎靜山(台北)、吳印咸(北京)和陳復禮(香港)共同倡議發起的慈善機構,楊紹明被推舉為創會會長,1994年正式在香港註冊。至今,楊紹明一直擔任會長。

世界華人攝影學會旨在促進各國各地區華人華裔攝影家之間的聯繫,進行攝影理論與創作技藝的交流,使華人影藝得以提高和拓展,弘揚中華民族文化。

學會迄今已發展會員600多人,包括來自中國、美、日本、加、法、德、澳洲以及東南亞等23個國家和地區,不定期舉辦華人華裔攝影家的藝術交流活動以及各種展出活動。

楊紹明說:「攝影作品是有生命力的,這種生命力來源於攝影藝術家對拍攝對象的捕捉,但是植根於民族的傳統文化和精神,文化和精神是會賦予人力量和生命的。世華會的會員主要都是華人華裔,致力於弘揚華人傳統文化,今後還會繼續開展更多的交流和展覽活動,深化華人華裔攝影藝術家之間的交流和瞭解。」

展出部份作品簡介:

82+1

這幅讓讀者稱羨的作品拍攝於1986年夏天北戴河海濱浴場,當天晌午鄧的一家乘中巴車來到浴場,正在等着歡迎爺爺的小孫孫由保姆抱着把他送到爺爺懷中,鄧小平開心地呼喚「小弟兒」,仰着臉讓幼孫親吻,自己也不由地翹起嘴吧,就在爺孫將親未親的剎那,楊紹明迅速調整焦距毫不猶豫按下快門。這就是「82+1」。

其實這其中體現了濃濃的中國傳統文化中的隔代親情懷以及中國社會變遷。當時中國剛結束十年內亂不久,人們在很長的時間裡不能愛自己的兒子和女兒,因為他們不在自己的身邊。1978年開始有了改革開放了,從災難走向不災難的歷史,人們會更加享受得來不易的幸福生活。領袖人物其實也是平常人,通過他們的家庭照片更能反映出社會的變遷烙印。

《小平的退休生活》

鄧小平晚年辭去他的領導職務後,開始了安閒平靜的退休生活;這張照片是楊紹明投給荷賽《退下來以後的鄧小平》組照之一,這組照片1988年拿到中國首個荷賽獎。評委們認為這張照片讓大家看到了一個生活中的鄧小平。評委說:「照片中鄧小平在家裡,穿拖鞋很放心的看報,旁邊還有太太和孫子,這和平常人沒有什麼兩樣啊。要的就是這種平常人的家庭生活感!」

《隔代親》

1984年春天,在北京西郊玉泉山公園裡,楊紹明巧遇胡耀邦牽着孫子、孫女很有興致地散步。胡耀邦工作非常忙平時很難碰到,難得看到他休閒生活的側面,楊紹明趕緊迎上去用廣角鏡頭和高速快門鎖定畫面。他力圖通過這幅作品表現他在孩子們面前慈愛的一面。

《鏡入柯達》

廖承志出身名門,世人尊稱為「廖公」。1981年冬,這幅攝於廖公生前北京居所二樓陽台上的家庭生活照採取大逆光、超焦距,表現主人公濃濃的家庭情懷。當時廖公拿着新款的柯達相機,為孫女拍照,可是孫女一直不回頭看廖公,廖公於是一直耐心等待。廖公手持的柯達相機能展現廖公的與時俱進的意識,等待孫女回頭,展現他的耐心與慈愛。

鏡報動態 | 最新文章 | 聯繫我們 | 加入我們 | 關於我們

香港鏡報文化企業有限公司地址:香港鏡報文化企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