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論壇

首頁 > 最新文章 > 青年論壇

以人為本的智慧城市與社會創新(2016.10)

發布日期:2016-10-24

☉文/洪為民 博士JP

筆者最近在深圳前海主辦了首屆深港大數據論壇,談到智慧城市與社會創新,筆者認為今天的智慧城市社會創新是應該做到3i–創新(innovation)、遠見 (insight) 及影響力(impact)。智慧城市不光是網絡互聯,也不光是傳感器及3D電子地圖,而是做到一些以人為本,讓生活更美好,而又能夠具影響深遠、具遠見的創新應用。

建智慧城市需要開放數據

今天我們已經由IT年代進入到DT年代,以往我們是在數據分析中整合,今天人類可以借用機器及人工智慧去發現更多的資料,透過關聯、整合、清洗、匯總找出資料的特徵,去解決問題,甚至作出預測。今天數據已由靜態的結構性數據發展到多元結構、實時、動態。大數據工具可以使數據變成視覺化、產品化、場景化,甚至變成自動見識(Auto insight),即是把你的東西給我,我就直接產生結果出來,而且隨着數據的增加不斷修正模型,可以從數據中產生智慧。

因此要做到智慧城市,就需要開放數據,沒有大量數據,是很難做到智慧化。數據開放不僅是政府的事,也是公共事業、甚至私型機構的事,如電力、電訊、交通、零售等等。香港現在大部份的資料還是停留在單一部門或單一公司提供的資料,比如交通、天氣、政府部門的位址等等,而沒有整合,做不到以人為本,從用戶的角度來提供。暑假期間,香港掛起八號風球,如果我們有一個APP能夠把最新資訊或實時數據整合起來,例如給用家知道風球的路徑及何時除下,路面情況如何(例如有沒有塌樹阻塞路面)、交通工具的班次安排或何時恢復行駛,就真正方便市民、對市民有用。提煉有用的資料來解決問題就是有影響力「以民為本」。

內地有一句話叫「倒逼改革」,當所有資料公開的時候,市民就會較容易看到政府及公營機構的表現,雖然可能令某些前線工作人員壓力增大,也可能怕把資料公開後會對服務承諾構成壓力。但是我認為隨着社會進步,壓力可以轉變成動力,使我們明白那些地方需要改善。我相信未來大數據發展就是要建基於一個大家都願意分享數據的前提,並需要建立平台與介面,給不同持分者——包括政策制定者、政府機關、商業機構、市民參與,一同為社會創出創新便民的應用。筆者相信深圳和香港在這方面是有一定優勢,可以先試先行的。

迎接挑戰真正促進社會創新

其實,智慧城市不是為了單純提高效率,而是改變人們的生活模式。事實上,效率只是一個手段,真正的目標是令人們生活更加方便、減少浪費,做到可持續發展。另一方面,智慧城市不應該只是政府主導,商界的投入也是必要,無論在物流、環保、智慧電網、智慧流動、救災、基建,甚至是消費零售等等。

只有大家參與、願意遵守規則,包括負責、問責、開放、保安、合規、保護知識產權及私隱等等,數據平台才能夠提供一個令大家放心的平台,一同享受數據平台為大家所帶來的價值。而政府的角色就是建立及維護這個平台,以及鼓勵更多的持分者在平台上分享數據及開發應用。

長遠來說,推動智慧城市應該由下而上,由社區做起。愛沙尼亞140萬人口,跟我們香港島一樣,公共能源、電信、銀行和政府和所有的部門全部使用同一個公用通道,每個用戶用他們E-ID、手機認證,就可以透過不同的應用查閱、辦事。冰島的MENIGA系統是2015年世界資訊峰會大獎其中一個獲獎者,它利用銀行及信用機構開放數據的便利,推出一個個人理財應用程式,用戶可以在一個應用程式裡對自己所有的信用及財務狀況一目了然。不過要做到這些,是需要銀行、監管機構願意開放數據才能達成。奧地利把政府公共預算放在網上,方便人民看到政府預算和政府實際支出。愛爾蘭也有類似的應用,把部門與部門之間的開支,以及城市和城市之間的開支公開出來。內地的所謂政務公開也是向着這方面發展。

筆者認為智慧城市的成功要素是要做到開放平台與相互協作,從資訊透明到公眾知情到公眾監察到公眾參與,這樣才能促進真正的社會創新。要達到這點,難度是相當高的。基建成熟度、技術、財政資源、部門機構公司及市民的接受程度,以及相關的法律法規及監管制度,每一項都是挑戰。如何令到創新智慧城市應用可以協助處理社會上的痛點及做到深遠影響,還需要社會多加思考。

鏡報動態 | 最新文章 | 聯繫我們 | 加入我們 | 關於我們

香港鏡報文化企業有限公司地址:香港鏡報文化企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