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念孫中山特輯

首頁 > 最新文章 > 紀念孫中山特輯

廢督裁兵:孫中山軍事革命之和平思想(2016.10)

發布日期:2016-10-24

☉文/許世宗 (台灣)海軍軍官學校通識教育中心助理教授

民初軍閥割據,實乃晚清地方督撫實力上升趨勢的延續。1916年6月,袁世凱死後,各省軍閥不論大小,無不擁兵自重,互爭雄長。由於各地軍閥割據一方,獨裁專制,擁兵擴軍,戰爭不斷,嚴重損及國計民生,造成社會百業蕭條,民生凋敝。甚至有軍閥操政治大權,與列強勾結,出賣國家民族之利益。因此,自1920年前後開始,全國各地同時興起維護和平、反對軍閥的運動。

所謂:「食之者眾、用之者亦眾。」隨着人口的增長,適足以逐漸減少資源數量而危及平衡。孫中山深知民國伊始,軍閥竊據北京政府,雖號為中央政府,但猶多獨立自主省分,北京命令不能行,百業凋殘,人民顛沛困苦。此外,民國初年,中國號稱四萬萬人口數。中國雖然擁有龐大的人力資源,但人多而無當時,人口愈多其負面作用愈大,因其所帶來之民生(衣、食、住、行、育、樂)及社會等問題十分嚴重,輕者可導致國家長期貧困,重者可導致國家與民族(種族)滅亡。

特別是軍閥叛亂與過量的軍隊問題,一直困擾着國家財政、破壞社會安定、損害人民生命財產安全、遲滯國家現代化建設腳步。因此,孫中山依據國家之軍事資源與民生經濟狀況,提出「廢督裁兵」思想。目的在救國危亡與國計民生為重之計,以及因應平時及戰時兵力之需求不同,提出一個能以「平時兵力適,戰時兵力足」的方法。如此,可以節省平時人事費用及軍事預算。

孫中山融合中西方思想,也有其獨自創見者。其為使國家現代化建設能走向正常軌道,以解決軍閥叛亂與軍隊過量等問題,他提出「廢督裁兵」思想。孫中山思考「裁兵」之前則要先「廢督」,原因在自古以來「裁兵不難裁將難」,處置不當,即起禍亂。針對此點,孫中山對「廢督」,提出他個人的解決之道,如尊民廢督、達到以國民會議為中心執行政權之民治目的,即可以和平之手段為根本;各督軍若不能以國民會議為中心執行政權,甘願為列強之工具,壓迫自己國民,那只有採武裝手段來根絕其背後之列強。

至於「裁兵」,對國家經濟各層面,包括對成長、就業、通貨膨脹、軍事生產成本的轉換、投資、研究發展等之影響,可說是相當深遠。無勇決之志者,不能開裁兵之先;無精密之智者,不能善裁兵之後也。孫中山倡導「裁兵」思想,除受到吾國固有「寓兵於農」思想之影響外,也受到歐戰後歐洲國家裁兵,發展實業方法之影響。在其著作中,一再強調以和平方式解決,即盡量縮簡兵員,並配合其實業、交通、採鑛等,進行軍民生產事業的轉換。

研讀孫中山對「廢督裁兵」後之思想規劃,目的並非全盤引用其思想或「取其法」,而是要盡「師其意」。孫中山這種將一套大系統與個別事件聯繫相關的描述,常常讓我們由小見大,深受啟發,也不忘回過頭來由大見小,發現個別事件與其他事物的連動關係。以下就個人啟發分享建議如下:

一、重視議會角色

孫中山有鑑民初思想封建,引發軍閥割據,以及各省各自為政。結果造成國家在軍事的事權上無法統一,以及無一標準的法律及公平制度。導致軍閥間因無一合理且公平的評定標準,加上督軍個人感到利益分配不均,而產生對立磨擦。國家軍事力量也因而無法集中運用、規劃、配置。在這樣的分裂、磨擦狀態下,孫中山提出以國民會議共同推選或成立最高統率及中央軍事機關,而這個最高統率及中央軍事機關隸屬國民政府。如此,才能避免各自為政,國力無法集中之困境。其次,任何重大利益分配問題,得在國民會議充分被談論、研擬可行方案。如此,才能夠團結社會各階層,避免社會內部各階層相互敵對。

二、調整兵力結構

國防科技之進步,戰機、軍艦、戰車、飛彈、資訊化作戰系統等在現代戰爭中得到大量運用,「兵多將廣」已面臨挑戰。兵員額數過高,明顯反映出人員維持費用偏高、軍事投資費用偏低。在這樣情境下,孫中山「化兵為工」思想,可供我們思考,即實施軍隊人員精減,相對的需要一支龐大的公民軍隊、幾百萬可及時動員的後備軍人。如此,才能使國家的最後一道防線遍布社會各角落的平民,社會大眾也不會因對軍事失去興趣,造成軍隊和社會的距離不會愈來愈遠。

三、以經濟建設為重

經濟實力是國防發展的基礎,經濟發展起來,國防建設才有進步空間。國家要結合國內工業能力,加強經濟建設,需透過新科技、新經濟(指知識經濟、資訊產業、高新技術產業等)為國家帶來新的機會。同時,也使國民經濟持續、穩定、協調地發展。因此,重組軍工複合體到民用部門,諸如飛機場、鐵路和海軍港口等國防工業和重要軍事設施,可大部份重新分配、切換在民用領域。所以,當民用規劃除能推進經濟發展(實業發展)外,也能夠實質精簡國防預算,如此,才能發揮雙重作用,增強經濟力和軍事力。

四、國防與經濟資源均衡分配

孫中山所處年代,適逢戰鬥機、軍艦、坦克車、長程砲彈等機械化的武器裝備問世,引發國家武力建構、領導者的戰略構想、戰爭經驗、戰略思維等都產生莫大的改變。其中國防武力建構相較以往,所耗費的國家財政支出甚巨。因此,孫中山提出三民主義、《實業計劃》、《國防計劃》、均衡發展、化兵為工等思想,用以規劃全國統一後的建設方向及作法,作為國防經濟建設之藍圖,用以適當分配有限的經濟資源,兼顧國家的各種建設,以及國防武力之建構。如此,才能有助於國防軍事與經濟發展均衡提升發展。

(本文為台灣舉行的紀念孫中山150歲誕辰兩岸四地孫學研究青年學者學術研討會上的發言或文章摘要)


鏡報動態 | 最新文章 | 聯繫我們 | 加入我們 | 關於我們

香港鏡報文化企業有限公司地址:香港鏡報文化企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