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念孫中山特輯

首頁 > 最新文章 > 紀念孫中山特輯

孫中山與中國革命起義(1895-1911)(2016.11)

發布日期:2016-11-24

☉文/黃玫瑄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通識教育中心講師

孫中山領導中國革命運動,曾獲得華僑、學界、會黨、基督教會、農工商、新軍等多方力量的回應,且發動十一次革命起義的軍事行動。前兩次是在興中會時期,其餘的九次是在中國同盟會時期,時間從1895至1911年,先後發生在中國南部和西南部,孫中山欲謀取廣東、廣西、雲南三省作為革命根據地。

孫中山領導十一次革命起義

所謂的「十一次革命起義」,精簡扼要地說,就是:第一次革命起義,廣州之役(1895年);第二次革命起義,惠州之役(1900年);第三次革命起義,潮州黃岡之役(1907年);第四次革命起義,惠州七女湖之役(1907年);第五次革命起義,欽州防城之役(1907年);第六次革命起義,鎮南關之役(1907年);第七次革命起義,欽廉之役(1908年);第八次革命起義,雲南河口之役(1908年);第九次革命起義,廣州新軍之役(1910年);第十次革命起義,三二九廣州之役(1911年),亦有人稱之為「黃花崗之役」;第十一次革命起義,即武昌起義(1911年),獲得最後的成功,推翻了滿清政府,創立了「中華民國」。

孫中山以「立黨、宣傳、起義」作為革命運動的主軸,他創立革命黨,依序是興中會、中國同盟會、國民黨、中華革命黨、中國國民黨。1894年孫中山先在夏威夷檀香山成立興中會,1895年在香港成立興中會總部,之後又在美國各埠發展革命團體,再到南洋發展革命組織。越南河內興中會分會是孫中山在南洋建立的第一個分會,也是最早在南洋建立的革命團體。

孫中山推動中國革命運動一直很艱辛,且極不順利,雖然革命初期有興中會組織,但是革命工作始終不容易推展。1905年乃結合各方反清勢力,如:黃興、宋教仁等核心人士,共同組成中國同盟會,並將本部設于日本東京。後因革命情勢需要及其他因素,促使孫中山將革命指揮中心轉移至南洋。

孫中山在南洋活動的第一個站是安南(今越南),興中會、同盟會在南洋的第一個分會皆是在越南成立。1905至1908年間,在南洋的幾個主要城市,如西貢(1905)、新加坡(1906)、河內(1907)、仰光(1908)、曼谷(1908)等紛紛建立了中國同盟會分會。其中,越南的河內是孫中山推動中國革命運動的重要基地,至少有四次革命起義,是以越南河內為指揮中心,直接從越南派出人員參與,即1907年到1908年間的防城之役(1907)、鎮南關之役(1907)、欽廉之役(1908)及河口之役(1908)等起義。後來由於法國改變立場驅逐孫中山,其重要性才逐漸被星、馬(今新加坡、馬來西亞)所取代。這種核心人士與革命指揮中心的轉移,實乃革命情勢多變及其他因素而不得不調整。

南洋華僑具極其重要角色

在上述中國革命起義軍事行動中,孫中山不但集結海外華人社會基層(包括天地會成員)的力量,而且彙集中國留學海外(如日本、美國、歐洲)的留學生力量,共同推動中國革命運動。其中南洋華僑,在整個中國革命運動中,曾扮演著極其重要而關鍵性之角色,例如:孫中山在中國同盟會後期,與許多南洋華僑共同在檳榔嶼(今馬來西亞檳城)召開「庇能會議」,策劃1911 年的「三二九廣州之役」。該次革命雖然以失敗告終,卻對1911年的武昌起義產生重大影響,對整個中國革命運動最後的成功,影響極為深遠。

在南洋華僑社會中,除了血緣、地緣與業緣的關係外,華僑社會中另一強而有力的結合基礎即是方言。在新加坡、檳榔嶼等地的客家人,雖然在華人社會中屬於少數的方言群,但是新加坡、檳榔嶼地區的華人社會,因幫權政治運作,這些少數的客家菁英,卻能發揮相當大的影響力,例如:黃遵憲、張弼士、張榕軒(原名張煜南)、張耀軒(原名張鴻南)、謝逸橋、謝良牧、姚德勝、梁密庵、梁鳴九、徐統雄、姚雨平、溫生才、陳敬岳、羅福星、鬍子春等。其中,他們也有不少人是天地會系統成員,例如:謝逸橋、謝良牧、溫生才、陳敬岳、林冠慈、鐘明光等人,在孫中山推動中國革命運動中曾扮演了一定的重要角色。

三個重點與五個結論

本論文旨在探討孫中山與中國革命起義(1895-1911)。主要研究問題是孫中山所推動的十一次中國革命起義為何?在中國同盟會時期天地會和南洋客家與孫中山推動中國革命起義有何關聯?本文采歷史研究途徑,研究方法是文獻分析法與實地訪查。本文的主要重點有三:一為孫中山推動中國革命曾有十一次革命起義;二為天地會與孫中山革命之關聯;三為南洋天地會、客家與孫中山同盟會時期革命之關聯。

本文主要研究結論有五:一是十一次革命起義是孫中山推動中國革命運動的重要關鍵因素;二是革命起義所選擇的地點在中國南方的廣東、廣西、雲南等地邊界,實與參加革命起義的人員及武器之進出較容易有關;三是中國同盟會時期的指揮中心,先是在日本東京,後來轉移到南洋(東南亞)的安南(今越南),再轉移至現今新加坡,最後到馬來亞的庇能(馬來西亞的檳城),也成為推動中國革命運動的重要策源地;四是孫中山在推動十一次革命起義的過程中,無論是在興中會時期,或是在中國同盟會時期,皆有天地會系統的成員參與孫中山所推動的革命起義;五是中國同盟會時期,有許多南洋的客家菁英,如謝逸橋等人,亦和其他華人一樣,共同參與了孫中山所推動的中國革命運動。

(本文為臺灣舉行的紀念孫中山150歲誕辰兩岸四地孫學研究青年學者學術研討會上的發言或文章摘要)


鏡報動態 | 最新文章 | 聯繫我們 | 加入我們 | 關於我們

香港鏡報文化企業有限公司地址:香港鏡報文化企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