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論壇

首頁 > 最新文章 > 青年論壇

凝聚共識促進社會融合(2016.12)

發布日期:2016-12-22

☉文/黃麗芳 香港菁英會副主席

社會融合其實是已發展的城市要面對的問題,我們跟倫敦、芝加哥、紐約、巴黎、馬德里、柏林等西方城市一樣,社會是由移民的下一代及新移民一同構成,不同種族、收入、社群的在一起生活,大家有各自的訴求,這個社會凝聚問題是需要整個社會一同解決。

無法融合的社會將帶來創傷

社會融合程度未必會隨着人口膨脹而增加,因為當人口增多,社會多元性增加,發生分化的機會也愈高。新移民的遷入城市尋求工作機會為成熟社會提供新的勞動力,他們也可以創造財富,能夠為經濟帶來新的動力,然而,大量人口也對住房、基礎設施及社區帶來不少壓力,引致關係的緊張。但是無法融合的社會,會助長極端主義,不單為社會帶來焦慮、恐懼、不安及不穩定,更會加大裂縫,更甚是為社會帶來創傷,激進的行為也會滲入暴力,從不同城市的例子,我們或會見到身體上的暴力、言語上的暴力,甚至思想上的暴力。這些極端行為對未來發展完全不是一件好事。社會要花很多功夫去處理及面對社會融合這個問題,這不單是政府的事,也是民間及商界需要一同處理的重要事情。

事實上,社會不斷在改變,不少已發展的城市的貧富差距愈來愈大,令社會有一些土生土長的人士覺得自己被拋棄、被冷落、上流機會被邊緣化,這些事情不一定發生在少數族群身上,緊張的關係容易變成一浪接一浪的社會衝突。社會的仇富仇商仇新移民的情緒不斷積聚,怨氣不斷蔓延,緊張的氣氛很容易造成撕裂。

社會融合並非同化與同質化

筆者最近看過一篇報道,新任的倫敦市長46歲的沙迪克汗說:「在社會融合問題上,放任不干預(laissez-faire)的做法是無效的。我們需要提供規則、機構和支援,讓人們可以融合成有凝聚力的社群。」大家要讓不同背景的人設身處地,為對方着想,也讓社區維持必要的社會關係與信任。沙迪克汗的勝選演說指出「倫敦選擇了希望和團結,摒棄恐懼及分化」。

社會的融合,並不代表同化、甚至是同質化,更不是只剩下一把聲音。社會不應只向民粹走向,也不應向極端的國家分裂思想走向,更不應存在任何領土分裂的行徑。

筆者認為人與人之間不應動輒以陰謀論去猜度、去猜忌,反之,我們應該是求同存異。社會是要尊重不同的理性意見、尊重不同社群、族群的特色,社會內不同種族、信仰、文化、年齡、性向和收入的人是互相包容不排斥,大家一同生活,一同互相扶持、一同接受教育,一同享有公平的機會。社會一同擁抱着明確、進步及包容的共同價值,一起弘揚正確的價值觀,而不是散播歪理與恐懼。市民不止要相信法治、更要擁抱法治,法治是文明社會的最大公約數。政治化、極端化對社會沒有好處,如果變成法官管治就更不理想。社會不應該是把差異愈放愈大,而是要剪裁歧見,讓大家能夠有意義地互動及協作,向着社會福祉、共同進步的目標進發。

面對社會融合的挑戰

香港正在面對社會融合的挑戰。歧視與極端行為並不是文明的行為,散播種族仇恨,挑起民族創傷更是要不得,不能給這些愈演愈過分,甚至任由反對派違反基本法,輕蔑立法會議員就職誓言。在此,我們能否停一停、想一想,我們的社會可以做到放下爭拗,做到和諧共處嗎? 既然社會就立法會議員宣誓的法例不了解,尋找人大釋法,又有何不妥? 我們可以從大陸法及普通法原則看待此事嗎?大陸法本身是成文法,和普通法以案例去判審很不同,我們要明白這個原則,了解要先解釋清楚條文才判決的重要性。釋法有助拉近歧見,把不同的意見拉到同一基礎去討論。我們要尊重法治,也要尊重法庭裁決,不能輸打贏要,破壞法治的威信。

當世界隨着全球化變得愈來愈小,城市愈來愈多元,就更需要凝聚力、融合力及向心力。面對城市群間的競爭,我們城市更需要團結的力量才能和其他鄰近地區講協作。當我們自己也未能求同存異,與身處我們城市中不同族群溝通時,我們如何和其他國家的朋友、夥伴去溝通呢? 我們又何來談一帶一路、如何談五通–政策溝通、設施聯通、貿易暢通、資金融通、民心相通呢?

今天香港社會融合及凝聚的問題,並不是香港700萬城市所獨有的,香港正在經歷已發展社會的痛點,問題是我們社會各界是否願意一同走出困局。


鏡報動態 | 最新文章 | 聯繫我們 | 加入我們 | 關於我們

香港鏡報文化企業有限公司地址:香港鏡報文化企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