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稿

首頁 > 最新文章 > 特稿

辣招失效 港府對症下錯藥(2017.1)

發布日期:2017-01-24

 


 

☉文/黃漢成

 

2016年對本港樓市而言,可說是峰迴路轉的一年,樓價由20159月歷史高位回落,短短半年間樓價下跌超過一成以上,正當打算置業的港人滿心歡喜,期待樓價能有較深調整之際,這時候樓價卻止跌回升。至筆者截稿前,根據差餉物業估價署資料,201610月的私樓價格指數(臨時數字)為303.8點,按月升2.6%,亦是連續第7個月上升,距離20159月份306.1點的歷史高位,僅相差0.75%,政府顯然比市民更着急,11月初突宣布加辣出招,住宅物業的從價印花稅劃一增至15%,首置人士則可獲豁免,若計及稅率的增幅,當中以細價樓影響最大。

 

2008年的金融海嘯,嚴重衝擊環球及香港經濟,本港樓價跌近三成,樓市被形容為進入冰河時期,雖然受到重創,但本港樓市的復元能力卻異常驚人。2009年年中,住宅成交量已幾乎回到2007年的高位,加上環球央行紛紛推行量寬,透過減息和買債增加貨幣供應,熱錢游資四處充斥,最後竄進資產市場,香港樓價亦開始拾級而上,港府顯然已察覺到樓市在升溫,為了減低金融體系的風險,金管局於200910月開始收緊按揭,2,000萬元以上的物業,按揭上限收緊為六成,此舉亦為港府往後種種的「辣招」措施掀開了序幕。

 

多年來,樓價不斷飆升,港府分別引入額外印花稅(SSD)、買家印花稅(BSD)及雙倍印花稅(DSD),更前後推出7次逆週期措施,收緊樓宇按揭,務求為熾熱的樓市降溫,奈何每次祭出辣招,樓價只會稍微回落,然後復再上升,而且升勢更勝從前。市民叫苦連天,上車無期,港府亦「愛你變成害你」,經常陷於兩難的窘境。

 

多番辣招失效,究其原因,主要還是錯誤用藥,3D辣招及多項逆週期措施,全是遏制市場上的需求,增加買樓的成本和難度。然而決定樓價的主要因素,最終還是離不開「供求」這鐵律,前特首曾蔭權停建居屋及改行勾地制度,導致後來住宅供求嚴重失衡。本屆特首梁振英雖致力拓地建屋,然而由覓地到樓宇落成,動輒要數載時間,遠水顯然救不了近火,加上環球銀根泛濫,人民幣又持續貶值,令到投資「磚頭」的需求益發強勁,香港樓市不單未能退燒,而且變本加厲,燒得港人頭昏腦脹。

 

人生病了,最忌藥石亂投,樓市病了也是一樣,港人應有共識,在政府覓地建屋上予以理解和配合,不要動輒「為反而反」,樓宇供應增加,價格自然能回調到合理水平。另一方面,筆者作為工商舖物業代理,亦企盼政府能為商用物業鬆綁,蓋工商舖物業不涉及民生安居樂業,商家入市置業,正正是對香港投下信心一票,有利社會經濟發展,而香港乃自由經濟體,市場懂得自動調節。筆者認為按揭事務亦應交回銀行自行決定,香港金融體制發展成熟完備,銀行自會謹慎批核各項按揭申請,金管局實在不必過慮,樓市高燒遲遲未退,唯有政府找出病源,適切地對症下藥,才能真正造福港人。

 

(作者為美聯工商舖行政總裁,地產代理管理協會會長,持有香港理工大學國際房地產理學碩士學位,為香港財務策劃師學會之認可財務策劃師,從事地產代理工作逾廿載,熟悉工商舖市場。)

鏡報動態 | 最新文章 | 聯繫我們 | 加入我們 | 關於我們

香港鏡報文化企業有限公司地址:香港鏡報文化企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