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裔精英

首頁 > 最新文章 > 華裔精英

美國醫藥行業的投資契機(2017.1)

發布日期:2017-01-24

──專訪紐約瑞健資本董事總經理唐馬克博士

☉文/莫利亞 鏡報紐約分社社長

☉圖/龔文謨 新華社簽約攝影師

萬葉飄丹,層林盡染。紐約瑞健資本(GOOD HEALTH CAPITAL)董事總經理、美國GCA醫藥有限公司(GCA Therapeutics, Ltd.)董事會主席唐馬克博士,欣慰地來到鏡報紐約分社接受筆者專訪。針對當前生物醫藥跨境投資和併購的熱門狀況,馬克博士根據筆者擬定的提綱,逐條進行了專業的、權威的、詳盡的闡述、解析及獻計獻策,令人受益匪淺。

美國醫藥領域兼併的動力

莫利亞:請介紹以往進行生物醫藥投資和併購的情況。投資生物醫藥領域和併購會遇到甚麼問題?有何障礙?如何解決?

唐馬克:我們先看一下美國醫藥市場兼併的原因和動力是:第一,為了公司的高成長,買入後期的產品線,尤其是買好的產品。第二,買一些早期產品,主要是搶購創新型產品,這樣買一些盈利的公司可以增加近期的盈利。第三,購買有銷售盈利的公司,增加公司的收入規模。第四,涉及到一些知識產權或高技術領域。

再看美國醫藥公司的興趣:在美國最活躍的疾病細分領域中,排名第一是癌症,第二個是Orphan diseases也就是孤兒病/罕見病,第三個是神經系統。另外一點是很多藥廠買醫藥的興趣高於買醫療器械的興趣,因醫藥的回報率更大。

併購前,主要在三個方面進行盡職調查:知識產權,臨床數據和產品競爭力。目前市場的狀況是:需求(Demand)大於供給(Supply)。在醫藥兼併領域最活躍的前三個製藥公司是強生、阿斯利康和法國的賽諾菲。他們兼併交易的一半是搶購新技術和產品。其中最熱門的技術和產品主要是:ADC(偶聯藥物),和癌症有關的CAR-T免疫治療,治療罕見的孤兒藥。第四個則是癌症疫苗。

在以往對國內外的生物技術和製藥公司的項目考察過程中,遇到的問題主要是:公司估值。對於重資產,營銷模式比較單一的公司,通過過往的銷量來預測公司的收入,通過下游公司匹配的新增醫藥可以預測公司估值的成長,易於作出估值的分析;對於處在研發早期的生物製藥項目和早期的醫療大數據項目,估值問題需要進一步分析,首先對於醫療大數據項目,估值方法多樣,市場角度、用戶角度皆可以作為切入點,將流量換算成收入利潤來估值。而對於生物製藥項目,目前主要通過專家資源對藥物研發的判斷、相似製藥公司交易案交易金額的參考,全球或全國市場病患人數的粗略估計以及對現有藥物市場替代等等因素,綜合得出一個估值。

我認為,以上這種估值方法可以進一步改善,主要有兩種方向:一,多因素分析,將各種不同的因素作為自變量,估值作為因變量,使用計量學的方法作估值判斷;二,如果我們有較多的項目積累,可以從過往項目的估值與研發階段的關係構建相關模型,套入新項目的具體研究階段及相關情況,獲得估值。

中國公司在美國併購的趨向

莫:在美國國內投資生物醫藥和併購的概況,和中國大陸比較有何區別?

唐:中美跨境企業兼併的情況如下:中國企業近兩年到美國兼併的動力,一個是內部動力,主要是為了高成長,拓展市場,增加盈利率。一個是外部動力,是國際化的推動和政府政策的推動。

具體可以概括為十個左右兼併目的:一、增加產品線,填補國內空白。比如上海一個藥廠到美國來買一個藥品專利,到國內銷售。二、增加它的市場份額和規模。中國企業到印度、到美國買藥廠,除了產品以外,它還有國際執照,可以在國際上賣產品,增加公司在國際上的市場份額。或者是進入新的領域、治療方法或醫療器件。三、通過兼併,國際市場的銷售可替補國內公司銷售增長的需求或差距。四、增加公司的知識產權和技術。國內的藥廠在歐洲收購技術,比如說腎透析,這裡面有收購的產權問題。五、基金的形式併購,就是投資人興趣併購。這也包括把公司私有化。六、兼併是對批文的不確定性的風險控制。很多藥批不下來,國內的企業多買同一個種類幾個產品,增加批文的成功率。七、除了上市公司對增長的需求,另外一些國有企業,政府會要求他們收購一些企業,基於壓力,他們來國外收購。八、他們有機會看到好的資產就可以買下來。九、兼併目的就是藥廠進入地產的生意。還有些人想把國內資產國際化。最近比較多的是私有化這一塊。很多在玩差價,國內價格比美國高一到兩倍。國內這邊的企業家對美國的做空投資人的要求比較頭疼,他們也比較想回到國內,PE(市盈率)也比較高。十、兼併後進入新的治療領域。十一、通過兼併進行資產整合,降低公司運營成本。

中國企業海外收購的分類如下:第一類為了加強後期產品線,要買好的產品,第二類買前期產品線,買新產品。第三類做得更大。第四類為了獲取知識產權,有些排他獨家專利技術。知識產權也是非常重要的,一般藥廠都有知識產權。比如美國做抗體的好幾個平台,某藥廠比較着急,因為沒有知識產權就沒有辦法競爭。按主題分類有四種:資產的整合;保持或做到產業領先地位;加強產品多元化的板塊;產品性能的重新調整。

最近五年中國公司到美國併購的趨向:最近兼併的價格高,但是沒有上市(IPO)的價格高,美國很多企業更願意上市,以前更願意被收購。現在相對來講,收購更困難一些。整個價格高了。五年前首期付款比較少,最近,比如在香港上市的上海的企業,來美國買個產品,價格就非常高,首付從幾百萬到幾千萬,還要加上後期的分成。十年前,談中國權益美國公司不理解,覺得中國產權沒有用,美國公司現在願意在中國申請專利,相信能賣出好價錢。

未來醫藥領域投資的方向

莫:如何避免跨國企業投資中技術轉讓和併購的陷阱?

唐:一、現在中國藥廠來美國買的人多了。買的人多了,貨就更搶手了。中間很大的問題是Overpay,就是競價要你付的很高。二、前期付款要小心,付的盡可能不要太大,要往後推。最近浙江一個企業,付了幾百萬美金,結果30天以內得知3期臨床試驗失敗了,那麼這個首付和藥就完全作廢了。三、知識產權的調查評估要仔細,要找一個技術團隊與法律團隊。有可能的話找幾家有類似技術的公司,比較一下技術有何區別。四、臨床數據要小心評估,要讓專家分析。包括數據有效性,病人數目,防止出問題。五、讓專家分析一下競爭情況,看看這個領域裡誰是你的競爭對手,誰是替代品,你的競爭能力怎麼樣。六、另外需要找一個律師事務所做一個法務的調查。七、要會計師做財務的調查。八、做BD(商務開拓)的人,也要看一下中方是不是有能力拿出錢來買。另外,看去藥監局拿批文的業績如何。

莫:您對2016-2017中國海外醫藥投資趨向有何看法?

唐:中國企業跨境併購的方向包括產品、知識產權、地產、孵化器等等。更多的中國公司會在美國有辦事處代表。其地區基本上在紐約、新澤西、波士頓、硅谷比較多。研發中心也對這幾個地方比較熱。中國公司要到美國併購就要很活躍,成為主要的股東,或者整個買下來私有化。這裡面有些風險,主要看中國或者美國的股市變化。比如,股市進入熊市,會減少估價,減少兼併數目,公司董事會就會在估值方面有所調整。另外,在知識產權(IP)這方面,國內省份或企業的更早期的基金,把好的技術買回國做孵化,把它賣給上市公司,回報率也特別豐厚。我們公司本身也想做跨境IP基金,比較看好這一塊,有合作夥伴,可以和我聯繫。

美國生物醫藥公司的投資主要以併購形成戰略聯盟為主,生物科技公司在某一細分領域有領先技術,研發產品有望成為未來的重磅炸彈;但是在資金儲備和管理運營方面有所欠缺。製藥公司主要都是上市的大市值公司,有穩定的現金流入、醫藥資源以及市場營銷優勢;但是產品線難以做到面面俱全,在新領域的製藥研發,從研發到上市時間過長且存在風險,同時細分領域難以做到技術專業領先。我認為,生物科技公司與製藥公司的併購或結盟,是美國生物醫藥投資的大趨勢,並且趨勢日漸成熟。

目前,生物科技公司的投資從先前的臨床2-3期投資逐漸往前延伸,更多的資本逐漸偏向早期研發階段或臨床前階段,投資更加專業化,用專業的醫學知識和市場的分析能力,確定投資目標,從而換取較低的投資成本和高額回報率。與美國企業相比,有些中國企業存在着技術落後、目標缺少等等問題。由於生物科技公司的技術落後,導致對相應公司的分析難度加深,相比國外更難找到優質的投資目標;也因為此,潛在目標的缺少使得市場對為數不多的優質生物科技公司競相追捧;溢價過高;相應的估值體系不再合理;尤其近些年來一級市場逐漸形成「一級散戶化」的趨勢更是加深了這種現象。由此導致目前國內醫藥領域的熱門方向是醫藥器械代理和仿製藥,兩者不需要有創新的研發能力,產品可以滿足市場的需求,同時可以深度借助於國內的市場優勢,借助國內廣闊的市場引進技術,獲得高額溢價收益。但是,目前國內醫改政策頻頻出台,限制了仿製藥的市場。可以預判假以時日,醫療器械的國產替代進口,也會是未來政策導向。

我認為,任何國外領先技術公司與中國生物技術公司在中國成立合作企業,做到地位平等與技術共享,將是未來的投資契機。

醫藥領域面臨發展新機遇

莫:目前中國對生物醫藥投資和併購的政策與機制有何改革?

唐:近一年來,大健康方向政策密集出台,醫療服務價格改革起步,將建立動態調整機制;藥品領域扶抑結合,改革審評審批制度,嚴查臨床試驗數據造假,推進仿製藥一致性評價,控制輔助用藥;分級診療制度建設不斷推進;醫養融合或成醫療服務細分市場熱點;十三五規劃加大對創新支持力度,全面放開二孩;公立醫院招標意見出台;加大對生物醫藥及高性能醫療器械的支持等。除政策外,今年併購呈現新的特點,產業鏈上下游之間的擴張趨勢明顯;企業間強強合作增多;移動醫療發展勢頭正興;精準醫療在中美兩國都備受關注。

從政策維度看,醫改進入新階段,從過去幾年重點建立和完善醫療保障制度,強化患者費用保障機制,到同步重視精細化管理服務;從強調包括公立醫院改革在內的體制改革,到同步重視醫療資源配置和使用。我認為,未來一段時期政策會繼續圍繞降低個人支出佔比、醫保控費及優化支出、提高資金使用效率、推動分級診療、改善醫療資源配置、增加醫療服務供給、鼓勵社會資本進入領域,並將進一步降低門檻和解除政策障礙。從產業升級角度來看,現階段醫藥產業也正在進行轉型升級,即從賺製造業差價的階段向賺服務價值的階段升級。我認為從以上兩個維度看,未來包括養老服務在內的醫療服務會有較快發展。醫藥商業領域會因為新模式、新業態的出現,面臨發展新機遇;零售板塊短期會在併購因素推動下快速增長;創新藥及高性能醫療器械會成為製藥及器械板塊的利好機會。

可遇而不可求的機遇

莫:G20杭州峰會是否為跨境投資和併購提供了可遇而不可求的機遇?

唐:作為G20峰會四大議題之一,「強勁的國際貿易和投貿」為國際之間的投資活動帶來難得的機遇。跨境投資對全球經濟增長發揮關鍵推動作用。近年全球經濟增長乏力,如何降低國際投資面臨的有形無形壁壘,通過制度創新與政策調整為貿易投資注入更大活力,是推進結構性改革與提振經濟增長的重要途徑。在中國引領推動下,今年G20在改善體制政策促進貿易投資領域取得多方面突破性進展。

中國倡導G20成員國「在自願基礎上共同探索制訂非約束性的全球投資指導原則或框架」,上海貿易部長會議通過《G20全球投資指導原則》,確立反對跨境投資保護主義,營建開放、非歧視、透明和可預見的投資政策環境,加強投資保護,確保了政策制定透明度,投資者企業責任等九大原則。為跨境投資和併購提供了可遇而不可求的機遇。

莫:感謝馬克博士在百忙中接受我的專訪,令我受益匪淺;現將報道以饗鏡報讀者。

20161214日於紐約春暉室

【小資料】 唐馬克博士簡介如下:

他先後獲美國私立紐約大學(NYU)斯登商學院MBA(工商管理金融碩士學位),美國加州大學生物化學博士。曾就職於美國投行摩根士坦利.添惠(Morgan Stanley Dean Witter)和投資銀行佩因韋伯(Paine Webber)。曾先後在新澤西州州立大學魯特格斯(Rutgers)商學院擔任生物科技金融主任及紐約洛克菲勒大學講師。唐博士的著作有:《生物技術投資必讀》──如何投資生物科技和生命科學板塊(中、英文版)、金融學術評論《實行亞洲生物企業的發展潛力》以及《生物資產風險管理策略》(著名權威雜誌《自然.生物科技》)。1994年在美國投資並出版《生物醫藥科技股月刊》。1997年唐博士在美國作為合夥人共同創建了一家數字知識產權管理技術公司,2000年成功被納斯達克上市公司兼併。馬克博士在生物技術與高科技投資領域擁有二十年的從業經驗,是一位資深的生物技術及高科技投資金融家、天使投資人和企業家,是中國大陸旅美留學生中最早在華爾街從事生物科技投資者,他也是發掘亞洲生物科技產業的先導者之一。

鏡報動態 | 最新文章 | 聯繫我們 | 加入我們 | 關於我們

香港鏡報文化企業有限公司地址:香港鏡報文化企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