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稿

首頁 > 最新文章 > 特稿

馬榮:鈔票模版上的舞者(2017.2)

發布日期:2017-03-03

 


 

☉文/成功

 

大多數人都不會對流通中的貨幣產生特殊的感情,人們只是對貨幣所代表的財富趨之若鶩。但鈔票雕刻師們不同,貨幣上的圖案是他們汗水和智慧的結晶。

 

馬榮就是他們中的一員,她是最新版人民幣模版中毛澤東肖像的雕刻者。

 

初見馬榮時,她正在工作室一手拿着放大鏡,另一手緊握刻刀。她面前的一塊光亮如鏡的鋼版,經過細緻入微的刻畫後有了「生命」,一幅栩栩如生的人物畫像在點線交織中閃亮登場。凹版雕刻師馬榮每天都重複着這樣的場景,迄今已有35年。

 

鈔票上的藝術匠心

 

鈔票凹版雕刻工藝在中國已經有100多年的歷史。1908年美國人海趣來到中國,雕刻了「大清銀行兌換券」的模版。2年後雕刻完成,但這套中國「第一次採用鋼版雕刻凹印技術印製」的紙幣,卻因為辛亥革命的烽煙驟起而未能發行。

 

不過,凹版雕刻卻從此流傳下來。現在,應用在人民幣上的凹版雕刻技術,是目前世界上最頂級的防偽技術。

 

馬榮已經是人民幣凹版雕刻技術的第四代傳承人。201511月,由她雕刻的毛澤東肖像應用在了新版第五套人民幣100元紙幣的正面。在此之前,她雕刻的毛澤東肖像已成為第五套人民幣50元、20元、10元、5元和1元的核心圖案。

 

在北京見到這位被稱作「第一位人民幣人像雕刻的女雕刻家」時,她的工作台上正擺放着一塊鋼版,上面雕刻的是鄧小平和丁玲的肖像,這是她工作之餘的練習之作。彎下腰從側面望去,在經過特殊調和的柔和燈光映照下,鋼版上的兩位老人眼神中流露着和藹的笑意,創作者的藝術功底在這塊鋼版上表現得淋漓盡致。

 

貨幣被稱為一個國家的「名片」,集流通、觀賞、收藏、研究價值於一身,它們精美的圖案上往往蘊藏着豐富的文化。

 

「但鈔票藝術是受限制的,我們不能我行我素」,馬榮的丈夫孔維雲也是一位資深的凹版雕刻師,夫妻二人一起工作了30多年,對鈔票藝術的感觸同樣至深。「鈔票要符合所發行國家的傳統文化和國家特徵」,「我們的鈔票拿到世界上去,要讓人家覺得這就是中國的鈔票,這才是它的個性的體現。」由於特殊的屬性,鈔票凹版雕刻師必須擁有紮實的功底,要在有限制的範圍內,創造出傳神的藝術效果。

 

從糖紙設計師到大國工匠

 

2016年年初,馬榮出現在中央電視台製作的紀錄片《大國工匠》中。從上世紀80年代至今,隨着中國的經濟市場化浪潮,馬榮身邊不斷有同事離開了這個「枯燥」的職業。到現在,全中國從事鈔票凹版雕刻工作的僅有十餘人。

 

「能夠踏踏實實堅持下來的不多」,馬榮承認自己的工作很艱苦,別人「出走」的成功經歷也着實充滿誘惑力。但她卻從沒想過離開,理由很簡單,「就是因為挺喜歡這個專業的」。

 

「其實我小的時候最想做的是糖紙設計師。」和其他小孩子一樣,馬榮也有過兒時的夢想。至今她還保存着兒時收集的一大本糖紙冊,現在回想,仍然覺得挺有意味。曾經的夢想沒有實現,她卻成了鈔票凹版雕刻師。

 

因為從小喜歡繪畫,母親又是美術教師,馬榮自然而然的走上了藝術道路。1978年,不足16歲的馬榮考入了北京國營541廠(現北京印鈔公司)技校美術班,開始接受正規的美術教育。3年後,有了紮實美術基礎的馬榮脫穎而出,被選入541廠的設計雕刻室從事雕刻工作。

 

第一次見到凹版雕刻的時候,馬榮感覺很新奇,這是一種與以往接觸的完全不同的東西。有別於素描的鉛筆塑造形象,凹版雕刻需要雕刻者事先在腦海中「排兵布陣」,勾勒出創作的每一個細節,點與線如何交織、如何用恰當的深淺表現光線的明暗。被雕刻深深吸引的馬榮,一頭紮進了鑽研學習中,一學就是10年。

 

「十年磨一劍」,1991年馬榮的作品在當時的古巴幣上得到了應用,這是對她雕刻技藝的一次重要肯定,她知道自己的這把「劍」從此越來越鋒利了。

 

之後的20多年裡,她更加刻苦鑽研,承擔了數版人民幣、港幣、澳門幣,以及多種外幣的凹版雕刻工作。「除了吃飯睡覺沒有別的事情」,馬榮這麼描述她為雕刻毛澤東肖像而每天加班到一兩點的那段日子,雖然累,但很充實。

 

現在掏出兜裡的紙幣,馬榮可以自豪地說,人民幣上的毛澤東頭像、港幣上的國際機場圖案、澳門幣上的中銀大廈圖案都是她的作品。

 

傳承與改變

 

作為人民幣凹版雕刻的第四代傳承人,馬榮有義務把她的技藝傳承給下一代,但這種傳承正慢慢發生着改變。

 

馬榮做「學徒」時需苦練基本功10年,而現在她帶的三個學生只用了兩年就可以獨立承擔一些簡單任務了。這歸功於數碼化技術在凹版雕刻中的應用。最新的技術是在電腦上完成點線創作,然後再進行激光雕刻。2015年的新版100元人民幣即是這種方法完成的。「我覺得現在的電腦更費眼睛」,馬榮學習這一新事物用了兩年。雖然已經掌握了新科技的使用方法,但她仍然不喜歡完全依賴電腦,「我追求的是手工雕刻的那種感覺」。每次電腦自動生成的線,她還是會堅持靠自己的感覺進行再加工。

 

但新科技的好處也不言而喻。電腦上可以對點線進行不限次數的修改,不用再擔心「一刀的得失」,這是手工雕刻難以匹敵的。

 

科技讓馬榮的教學工作輕鬆了不少,這也讓她和丈夫能在鈔票雕刻的間隙,進行其他的藝術創作。近幾年來,他們和同事一道,用凹版雕刻的方法將一些名畫重新演繹,其中包括《清明上河圖》、《虢國夫人遊春圖》等。雕刻藝術精細、層次豐富的特點,讓這些舉世名畫再次大放異彩。「或許退休後會向繪畫靠攏」,馬榮憧憬自己的未來生活,在沒有工藝限制的情況下,她還是想重新選擇繪畫。

 

雕刻磨煉出的性格,讓她對生活不會苛刻、不會強求,她身上有東方女性內斂、平實的個性。新科技出現,坦然接受;未來之事,隨遇而安;甚至自己的孩子沒有繼承父母之志,而是選擇做一名影視編劇,她也覺得「挺好的」。

鏡報動態 | 最新文章 | 聯繫我們 | 加入我們 | 關於我們

香港鏡報文化企業有限公司地址:香港鏡報文化企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