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特稿

首頁 > 最新文章 > 封面特稿

香港後暴亂期:前路崎嶇 遠景光明(2020.1)

發布日期:2020-08-07

☉文/柳蘇

剛過去的2019年,區議會選舉落幕、中美達成首階段貿易協議,以及國家主席習近平會見赴京述職的特首林鄭月娥再次強調三個「堅定不移」,這三大標誌預示香港進入後暴亂時期,雖然香港前路更加崎嶇,但遠景仍然光明。

行政長官林鄭月娥20191216日赴京,先後向國家主席習近平及總理李克強述職,國家領導人充分肯定其工作,強調繼續止暴制亂。習近平主席希望香港社會各界人士團結一致,共同推動香港發展重回正軌。

1、建制派陷入「塔斯佗陷阱」

所謂水能載舟,也能覆舟,這場暴亂本來不難平息,因為有人綏靖投降縱暴容亂,致使暴亂愈演愈烈,反暴力、撐警察的市民和商舖備受打擊,當局任由港人近半年來在水深火熱中求救無門,這只有在國土淪陷的情況下才會出現。中國主權之下的朗朗乾坤竟然出現這種情況,遂使香港民意出現逆反,市民對當局任由自己被暴徒蹂躪的怨恨,超過了對暴徒的怨恨,以不投建制派一票表示抗議,這種怨恨變成了壓垮建制的最後一根稻草,建制派顯然是整個社會怨氣和怒氣的受害者。

建制派區選遭受重挫,失去244個議席,在區議會的政治能量急速縮小,可運用的資源也大幅銳減。有統計顯示,計及區議員酬金、實報實銷開支及津貼等,一個議席4年的薪津,粗略計算至少涉及逾460萬元;建制派失去244個議席,等同在4年內失去高達11億元的財政資源。毫無疑問,這勢必影響到一大批區議員及其助理、義工,以及地區活動、服務能否正常繼續。建制派前路崎嶇,必須激發越挫越勇的鬥志,努力提升政治智慧和能量,制定切合實際的政治綱領和行動綱領,以更紮實的服務,爭取更多市民的支持,打好翻身仗。

民建聯主席李慧琼批評特區政府團隊沒有團結止暴制亂,將責任全推到警方身上,令官民和警民關係陷入空前危機,怒斥政府多次錯失時機,無疏導民怨化解爭議。她一針見血指出,政府部門各自為政、無團結一致、無隊形,幾乎陷入無政府狀態,才致目前仍未能止暴制亂,令建制派的支持者非常失望。

當局任由市民半年來在水深火熱中求救無門,遂使香港民意出現逆反,許多選民對當局任由自己被暴徒蹂躪的怨恨,以不投建制派一票表示抗議,建制派顯然陷入「塔斯佗陷阱」。古羅馬歷史學家塔斯佗在名著《歷史》一書中認為:「一旦皇帝成了人們憎恨的對象,他做的好事和壞事就同樣會引起人們對他的厭惡。」2014318日,習近平主席在河南省蘭考縣委常委擴大會議上曾明確指出,公權力要具有公信力,必須要想人民之所想,急人民之所需。如果對人民的訴求無法及時有效把握,忽視民意,往往就會產生「塔斯佗陷阱」。香港民意盼望特區政府早日利用公權力平息暴亂,但特區政府對港人的訴求無法及時有效把握,忽視民意,政府團隊沒有團結止暴制亂,才使被標籤為支持特區政府的建制派陷入「塔斯佗陷阱」。

區選結束後,暴亂仍然未有止息之勢,並呈現出這兩大趨勢:一是暴亂恆常化、持續化,暴亂規模不會太大,暴力程度不會太激烈,幕後勢力有意控制暴亂的節奏,將暴亂延續至20209月的立會選舉;二是以暴亂為選舉服務,反對派通過區選已食髓知味,暴徒是他們最重要的助選團,暴亂是他們亂中奪權的最適合環境。

因此,止暴制亂不僅是香港當前最重要和最緊迫的任務,而且是香港長治久安和捍衛中華人民共和國香港特別行政區政權的長久之策。特區政府要汲取過去半年來的教訓,真正顯示出平亂的決心、意志和行動,為特區政府自己和建制派挽回民心。特首必須帶領問責團隊以至整個政府,發動全民持久地參與止暴制亂運動。香港全社會應達成共識,只有止暴制亂,才能推動香港發展重回正軌。

2、反對派奪權的倒骨牌遊戲不能得逞

反對派奪權的骨牌如意算盤是:第一塊骨牌區選已經倒下;第二塊骨牌立法會選舉,反對派利用暴亂恆常化作為工具,企圖將「修例風波」延續至20209月,欲使立法會選舉重蹈區選覆轍;第三塊骨牌是2021年行政長官選舉委員會選舉,反對派上屆得到325席選委席位,加上這次全取區議會界別的117席,佔全體選委接近四成,加上部份選票遊移不定,反對派得到500席是有可能的。反對派如果得到500席,雖然不能推出一個他們的特首人選,但直接的後果是工商界選委成為造王者的關鍵少數。現在香港要解決深層次問題和矛盾,長期壟斷土地資源的大地產商是否合作是一個疑問,在這種情況下,工商界選委會給誰增加籌碼?這可能使2022年行政長官選舉可能成為反對派奪權遊戲的最後一塊骨牌。

歷史是賢明的見證人,勝敗乃兵家常事,選舉自有輸贏,但無論輸還是贏,都只是一個新歷程的開始,反對派奪權的倒骨牌遊戲很難得逞。

2003年區議會選舉之前,與修例風波可謂十分相似。當年香港遭受SARS災難,造成慘痛的人命傷亡,經濟跌入谷底,倒閉潮、失業潮困擾廣大市民,社會將對經濟民生的不滿投射到23條立法爭議上,直接導致建制派當年於11月的區議會選舉中受挫,民建聯派出206人參選,只得62人當選,比前一屆區選少21席,當選率僅三成。民建聯自2003年區議會選舉失利後,加緊在地區辛勤耕耘,誠懇服務居民,2004年立法會選舉後,民建聯共取得立法會12席,成為第一大政黨,比上屆增加2席。再到07年區議會選舉,民建聯議席大增53席,共115席,當選率達六成六。其他建制派團體議席亦顯著增加。民主黨議席則由95席減至56席,其他反對派團體議席亦顯著減少。

這是典型的「鐘擺效應」,該理論由澳洲學者Malcolm Mackerras提出,認為在「單一選區」選舉制度之下,選民會在兩大黨之間作出交替選擇,從而出現鐘擺的效果。即當某一個政治陣營在一次選舉中獲勝後,失利的陣營較易在下一次選舉中收復失地。明年立法會選舉會否再次出現「鐘擺效應」?關鍵要看市民對政府止暴制亂不力的怒火有否得到紓減。如果特區政府在這段時間能夠平息暴亂,才能為特區政府自己和建制派挽回民心,才有可能出現投票的鐘擺,令反對派難以再利用民憤操作選舉。

加上建制派不會因為一時失利而放棄多年來在地區的根基,留得青山在,哪怕沒柴燒,只要建制派保持初心,繼續紮根社區,臥薪嚐膽,百折不撓,愈挫愈勇,沉着應付2020年和以後的連場選戰,定能走出困局。

即使反對派奪權的骨牌遊戲最後一塊骨牌倒下,四中全會公報提出要「完善中央對特別行政區行政長官和主要官員的任免制度和機制」,堵住了出現一個中央不能接受的特首人選而中央只得任命的漏洞。因此,從根本上說,反對派奪權的倒骨牌遊戲是根本不能得逞的。

323條立法應在本立法年度完成

在林鄭月娥總結赴京述職行程時,有媒體追問中央領導在會面中是否要求香港加快23條立法。林鄭月娥回應說,按《基本法》23條作本地立法,維護國家主權、安全、發展利益是香港的憲制責任。但23條立法曾經在香港引起爭議,所以要審時度勢,找到好的機會、條件及環境才可推行。

上述內容,無法推斷是中央的意思還是林鄭月娥的意思。但「要找到好的機會、條件及環境才可推行」23條立法,是林鄭月娥一貫的立場。但輿論普遍指出,林鄭認可的這種機會、條件及環境是永遠不會出現的,因此也等於她任內不會推動23條立法。

國務院港澳辦主任張曉明119日發表《堅持和完善「一國兩制」制度體系》,解讀四中全會《決定》精神。他指出香港尚未完成基本法第23條立法,也未設立相應執行機構,是近幾年來「港獨」等本土激進分離勢力活動不斷加劇的主要原因之一。建立健全維護國家安全的法律制度和執行機制、強化執法力量,成為香港面前的突出問題和緊迫任務。

123日紀念澳門基本法實施20周年座談會在京舉行,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長栗戰書讚賞澳門全面貫徹實施《基本法》各項規定後,要求香港「也要很好地領會中央精神,領會憲法,領會中央的全面管治權和高度自治權的關係」,並且指出有些工作中央對香港和澳門的要求一樣。在同一場合,張曉明表示澳門順利完成《基本法》第23條立法,並在2018年設立由特首擔任主席的維護國家安全委員會,在維護國家安全和統一方面樹立榜樣。

香港輿論普遍認為,栗戰書和張曉明的話反映出中央加強決心打擊危害國安行為,因此23條立法有迫切性,特區政府不可以「等運到」。全國港澳研究會副會長劉兆佳表示,從中央角度而言,修例風波中很多行為涉及分離主義及外部勢力,牴觸《基本法》第23條,因此中央會認為如果有關立法工作早已完成,政府在今次修例風波就會有法律依據應對。他認為,中央加強下定決心,打擊危害國家安全行為,提示特區政府就《基本法》23條立法的迫切性。

從以上訊息看,所謂「要找到好的機會、條件及環境才可推行」23條立法,是中央立場還是林鄭月娥的立場,不難找出答案。香港回歸至今已逾22年,尚未履行憲制責任完成基本法第23條立法工作,使「港獨」和「自決」勢力有恃無恐。法律缺位所帶來的不良影響,已經有目共睹,香港半年的暴亂充分暴露香港在維護國家安全法律制度方面存在的突出短板,埋下了社會動盪的重大隱患。

如本屆政府不能完成23條立法,只能留待再下一任政府來做。基於同樣或不完全一樣的理由,往後若干屆的政府也可以不做,那麼23條立法就成為一紙空言,不僅極大削弱《基本法》的權威,而且國家安全在香港將會長期中門大開。因此23條立法不能一拖再拖,應該盡快提上議程,特區政府責無旁貸,廣大香港市民也有義務和責任支持立法。澳門在維護國家安全方面已經走到了香港前面,香港應該借鑒澳門的成功經驗,23條立法應在本立法年度完成。

第六屆香港立法會70名議員的任期為四年,由2016101日至2020930日。建制派總計43個議席,反對派總計25個議席。終審法院1217日拒絕批准區諾軒及范國威提出的上訴許可申請,意味兩人喪失議員資格,也意味反對派在本屆立法會的議席更少。政改方案須立法會三分之二議員支持才能通過,但23條立法的法案只需過半便能通過。現在建制派議員佔立法會遠逾過半議席,通過23條立法不成問題。況且,經過200323條立法事件,香港社會對23條立法已有深入探討,贊同23條立法已成為主流民意,即使是反對派亦無充足理由反對23條立法,更有民間智庫提出了嚴謹完善的23條立法範本。因此,23條立法抓緊在本立法年度完成,是「最好的機會、條件及環境」。若拖延至下一屆立法會才推動立法,屆時建制派的議席若沒有明顯過半,能否在立法會通過就存在變數。

23條立法是特區政府應盡的憲制責任,特區政府不能辜負中央的信任、理解和耐心,23條立法不能一拖再拖,盡快落實立法已經成為主流民意,應該在第六屆立法會結束前完成23條立法。

4、中美博弈峰迴路轉

中美兩國貿易摩擦已長達一年半時間,在中美博弈的大背景下,香港反修例風波持續,中方多次批評美方將香港引發的修例風波與貿易談判掛鈎,雖然美方多次否認,但綜觀自8月中旬開始,美國總統特朗普多次將香港局勢與中美貿戰掛鈎,企圖把香港當作中美貿易戰的談判籌碼。

1127日,美國總統特朗普正式簽署《香港人權與民主法案》,法案的目的是破壞香港的繁榮穩定,以實現美國鷹派政客借香港問題阻礙中國發展的險惡圖謀。法案公然為香港暴力犯罪分子張目,將肆意縱火、打砸商舖、暴力襲警等嚴重犯罪,稱之為「人權」「民主」問題,對特區政府依法和香港警隊止暴制亂、恢復秩序,進行別有用心的抹黑,明目張膽為暴亂分子撐腰壯膽,充分暴露美國鷹派政客虛偽嘴臉和企圖把香港持續推向動盪深淵、遏制中國和平發展的險惡用心。法案顛倒黑白、混淆是非,赤裸裸地與國際社會共同遵循的正義和良知為敵。

中美貿易戰拖累不僅全球經濟增長,而且成為香港反修例風波和暴亂的巨大陰影。然而事件奇跡似地峰回路轉,中美分別於1213日宣布,雙方已就貿易談判達成第一階段協議。中美第一階段經貿協議達成一致,不僅說明狂風驟雨不能掀翻中國經濟大海,而且說明打「香港牌」遏制中國行不通。

經過一年半的經貿摩擦,中國各個方面都經受住了考驗,不僅抗壓性大大增強,應對也越來越成熟、越來越有定力。因為,中方早就看清,美方加徵關稅,實際上是一種「自殘式」的戰略豪賭,逆流而動,違背民意,必將徒勞。據美國「全球交易夥伴」諮詢公司20192月發布的一份研究報告,如果對2,500億美元中國輸美產品徵收25%的關稅,一年將導致美國損失93.4萬個就業崗位,一個四口之家的美國家庭每年支出增加767美元;如果再對剩下的3,250億美元中國產品徵收25%關稅,一年將導致美國損失210萬個就業崗位,一個四口之家的美國家庭每年增加支出2,000美元。

如果要用大布局去分析香港的小氣候,一定要有足夠多的國際訊息來支撐。作為貿易戰被迫反擊的一方,中國經濟必然會因加徵關稅而承壓,但這壓力完全是可控的。從經濟結構看,消費對中國GDP增長的貢獻率達76.2%,出口依存度已下降至17.9%,內需正在並終將成為中國應對外部環境不確定性的強力支撐。最新的中國對外貿易數字顯示,中國對美貿易是下降了,但中國對全球整體貿易則是上升的。正如習近平主席所說,中國經濟是一片大海,而不是一個小池塘;狂風驟雨可以掀翻小池塘,但不能掀翻大海;經歷了無數次狂風驟雨,大海依舊在那兒!

發動對華貿易戰的人,企圖大打「香港牌」得分。殊不知貿易戰打了一年半,中國越打越強。將中國內部事務與雙邊經貿談判攪在一起,不僅說明美國一些政客在中美經貿問題上已經喪失理智,也暴露了他們搞亂香港進而遏制中國的險惡用心。

中美博弈峰迴路轉,中美貿易摩擦並非結束,即使簽訂部份協議也不意味着一勞永逸地解決了中美貿易摩擦問題,未來仍存變數。要清醒地認識到貿易協議並非美方的根本訴求,美方試圖通過貿易戰收取關稅利益並讓製造業回流美國,通過科技戰遏制中國創新活力,通過金融戰獲得更多打擊中國經濟的手段,通過地緣戰搞亂中國及周邊和平穩定的發展環境,通過輿論戰混淆是非欺騙世界人民,最根本也是最本質的是遏制中國崛起、維護美國霸權,這就是美方的底牌。

在中美關係發生質變,傳統平衡紐帶被打破的情況下,中國通過有理有利有節的博弈,不僅有利於破除美國正面打壓中國的慾望,也可以為下一階段中美關係的格局構建,尋找到嶄新的平衡點,還可以為下一階段香港局勢的發展,營造良好的國際環境。

5、中美博弈大格局下的香港前路

「中美博弈大格局下的香港前路」有兩個含義,首先最迫切的是如何走出目前的困境,其次更根本的是,反修例風波和暴亂之後,甚至再往後的未來,「一國兩制」如何走下去,如何重建各方對「一國兩制」的信心。

國家主席習近平會見赴京述職的特首林鄭月娥時強調,他於1114日在巴西出席金磚國家領導人會議時發表講話,表明中央對香港局勢的基本立場和態度,當中提到三個「堅定不移」,包括維護國家主權、安全及發展利益的決心堅定不移、貫徹「一國兩制」的決心堅定不移、反對任何外部勢力干涉香港事務的決心堅定不移。這三個「堅定不移」擲地有聲,向香港和全世界表明,中國在原則問題上毫不動搖、沒有妥協的餘地,這對各方重建對「一國兩制」的信心意義重大。

大量事實證明,香港發生的修例風波和暴亂,本質是由外部勢力和本港反對派互相勾連、內應外合的顏色革命,企圖奪取香港管治權、遏止中國發展。習主席再次強調三個「堅定不移」,清楚表明中央對香港的基本立場和態度不變,不會因為美國簽署通過所謂香港人權法、香港區議會選舉結果以及其他任何情況而有所動搖。

「不謀萬世者,不足謀一時;不謀全局者,不足謀一域。」不了解全球局勢,何談了解中國。足以謀一域。不了解全球局勢,何以了解中國?

作為全球第二大國和全球最大工業國,中國可以說是美國的首選敲詐對象。但如果讓美國輕易敲詐得手,接下來美國肯定會得寸進尺,對中國一輪又一輪的敲詐。如此往復,中國只會越退越弱,越退越無法抵抗美國的進逼,最終被美國榨乾。這種退讓求和而反受其害,在歷史上不乏例子。

中國的真實經濟規模已經十分逼近美國,尤其是工業規模更是在其之上。雖然在產業發達等級方面,中國依然存在一定劣勢,但規模上的優勢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對此予以彌補——最重要的是,中國正在高速產業升級中,與美國的差距越來越小。人類即將跨入一個新的社會門檻,這時的中國和美國將站在同一條起跑線上,都站在互聯網、大數據和雲計算的起跑線上。這時要比的就是誰先邁入這個時代,而不是誰把誰打壓下去。而美國恰恰在這一點上,顯示出驚人的遲鈍,因為它太渴望保住自己的霸權地位。

美國真正的問題不是中國,而是自己,如何解決民粹主義、過度消費模式、貧富差距太大、特里芬難題等。中國真正的問題也不是美國,也是自己,是如何建設高水平的市場經濟和開放體制,貿易戰本質上是改革戰。

中美博弈最終無非四大結局:1、中國被遏制,美國維持世界霸權,如美日貿易戰。2、中美脫鈎,形成兩大對立陣營,陷入「修昔底德陷阱」,如美蘇對峙。3、中美合作共治,形成以中美為核心的G2集團,如德法推動歐洲一體化。4、中國崛起,美國衰落,如歷史上大部份的霸權國家與新興崛起大國。

只要中國保持戰略定力,做好自己的事,堅定推動新一輪改革開放,中美博弈的第四種結局就可能出現。只要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步伐不被打斷,中美博弈大格局下的香港前路一定是光明的,香港的「一國兩制」事業也將步入輝煌的前程。

鏡報動態 | 最新文章 | 聯繫我們 | 加入我們 | 關於我們

香港鏡報文化企業有限公司地址:香港鏡報文化企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