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州動態

首頁 > 最新文章 > 神州動態

全球經濟海嘯 中國疫後突圍(2020.5)

發布日期:2020-08-10

☉文/白雪冰

當前,疫情肆孽全球,世界經濟癱瘓。逆全球化和民粹主義上升,在此背景下,中國仍應敞開開放大門,以抗疫為中心形成新機制安排,以區域一體化為實際行動,有效激活區域經濟,對沖全球經濟衰退。與此同時,中國亦應把握此輪世界經濟海嘯下的全球化結構調整契機,將內外經濟結構調整相結合,加快國內經濟調整步伐,從而化危為機,倒逼國內改革邁出實質性步伐。

隨着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百餘國蔓延,多國封城,多地口岸關閉,數以億計的民眾被迫進入「禁足」模式。

全球經濟癱瘓  翻版大蕭條

作為經濟晴雨表,全球多國資本市場爆發「熔斷潮」,美股十天內觸發四次熔斷機制,全球主要股指跌勢超過美國「大蕭條」時期,各主要經濟體紛紛跌進熊市。

與此同時,固定收益市場、大宗原材料市場、貴金屬市場、外匯市場全部同向下跌,一場席捲全球的經濟危機正在上演。

「自己活了89歲,也沒見過這個場面」,「股神」沃倫·巴菲特在接受媒體採訪談及全球金融市場時如此表示。

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中期展望報告》將全球經濟增速下調至2.4%,並指,若疫情在亞太、歐洲、北美地區廣泛傳播,2020年全球經濟增速或僅為1.5%。德銀大幅下調今年上半年全球經濟增長預期,其中二季度經濟衰退程度可能達到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新高。

高盛首席美國經濟學家哈祖斯(Jan Hatzius)將美國GDP增長預期從1.4%下調至1.2%,並將韓國GDP增速預期由1.6%調降至1%OECD將日本2020年的增長率預期從此前的0.6%下調0.4%

歐洲方面,英國政府下調2020GDP增速預期至1.1%;德意志銀行下調德國一季度GDP增速預期0.2%;法蘭西銀行將法國第一季度經濟增長預期從之前的0.3%下調至0.1%;歐洲央行預計歐元區2020GDP增速為0.8%,去年12月預期為1.1%

新加坡總理李顯龍3月中旬在臉書稱,新加坡正面臨着嚴峻的長期挑戰,新冠肺炎疫情對經濟的影響可能已經超過2008年金融危機。

美國十年期國債收益率下滑速度和幅度歷史罕見,甚至超過2008年金融海嘯時的情況,凸顯市場對未來的長期性擔憂。

由於疫情全球蔓延的勢頭尚未得到有效控制,實體經濟供需兩端已經受損,北京觀察人士指,全球央行寬鬆力度將隨之加大,但全球匯市債市股市將難免波動加劇,國際金融市場將加速進入「危機模式」。

美聯儲已緊急宣布大放水:除了下調聯邦基金目標利率100個基點至0.00%-0.25%;同時還將銀行的緊急貸款貼現率下調了125個基點至0.25%;並推出7000億美元的大規模量化寬鬆(QE)計劃。危機拯救行動可謂「一步到位」。

2008年世界金融危機至今,美國、歐洲等發達經濟體主要靠量化寬鬆和超低利率拯救經濟,導致資產價格泡沫、債務槓桿上升、居民財富差距拉大。

有觀點認為,考慮當前美歐多年重手刺激經濟導致宏觀政策調節空間收窄,加之國內經濟、政治和社會關係緊張因素,如疫情惡化形勢不能較快得到有效控制,在疫情、金融、經濟消極變動相互作用下,不能排除發生堪比2008年金融危機「量級」更大的危機。

美國財長姆欽更坦承,如不採取行動應對新冠肺炎疫情,新冠病毒在美國的「大流行」可能導致美國失業率飆升至20%20%的失業率若成為現實,將是美國自「大蕭條」時期以來最高的失業率,為「大蕭條」時期的兩倍,有3200萬人將陷入失業。

世界經濟海嘯 三大利空來襲

世界經濟遭遇「史詩級衝擊」,伴隨經濟海嘯鋪天蓋地,三大利空來襲。

一、產業鏈受損

由於疫情延宕且波及範圍不斷擴大,對全球供應鏈的影響和衝擊越發凸顯,促使全球產業鏈、價值鏈、供應鏈的本地化、區域化和分散化。

疫情肆虐下,經濟停擺導致產業鏈斷裂,停工停產,供應鏈斷裂,進而導致生產運行危機和消費拉動危機。加之經濟活動停滯導致收入下降,使強需求抑制和強供給抑制並存。

由於人流受到限制,疫情對旅遊業、餐飲業和交通運輸業等行業衝擊嚴重;加之疫情影響導致關鍵零部件等中間產品生產停工,對汽車製造、電氣電子、醫藥等行業的整體需求和供應鏈造成致命打擊。

從疫情衝擊波來看,疫情全球擴散直接衝擊了東亞、歐洲、北美全球三大生產網絡。第一波衝擊中日韓的高技術產業;第二波衝擊是伊朗及中東地區等能源產業;第三波衝擊或將是歐美服務業,導致經濟增速下降、市場恐慌加劇、金融風險增大。如美國金融出現危機,將對全球金融系統帶來災難性後果。

事實上,受2008年全球經濟危機影響,全球價值鏈已經在縮短,此輪疫情蔓延無疑進一步加大這一趨勢。

二、重創全球化

在近年來全球化出現階段性退潮背景下,疫情大規模暴發和迅速蔓延不可避免對經濟全球化造成影響。當前,疫情的發展已經嚴重影響了經濟社會的正常運行,隨着越來越多國家強化隔離措施,加劇去全球化、去國際工序分工、去人際交流,不僅給世界經濟帶來極大衝擊,亦將進一步激化國際國內矛盾,激化貿易保護和民粹主義,引發石油戰、貿易戰、貨幣戰等。

在當前的環境下,為應對全球經濟海嘯,反全球化、全球產業鏈爭奪、競爭性貨幣寬鬆和匯率貶值將輪番上演。這也意味着,各國之間的不合作會進一步加劇,割裂會更加嚴重。

具體而言,從企業和項目層面看,縮短國際供應鏈環節、向國內退縮、縮小環節鏈距,企業全球化戰略開始調整。隨着疫情在全球範圍的擴散,將導致重大國際合作項目在合同履約、執行、融資、僱員返崗等方面面臨諸多挑戰,一些重大的國際性項目將拖延甚至停滯和取消。

從國家層面看,諸多國家政策將轉向強調內向性、內向發展、自主發展和有保障的發展等。從全球層面看,全球大流行的疫情不僅對貿易、生產、投資、服務一體化帶來極大衝擊,且或衝擊這些一體化背後的規則一體化。此次疫情將對世界各國將對國際秩序重新洗牌,加快全球化結構調整,且調整廣度和深度均或超出想像。

值得注意的是,疫情蔓延還將嚴重影響雙邊、區域貿易投資自由化和經濟一體化進程。疫情的全球性大流行,使疫情暴發國無暇他顧,由此亦使雙邊、多邊的自由貿易安排與區域經濟一體化進程受到嚴重影響。在這個背景下,中美第一階段經濟貿易協議、中歐投資協定談判、中日韓自貿區談判、RCEP協定簽署,均面臨新變數。

三、惡性循環

全球化紅利的蛋糕增量收縮後,一系列矛盾也隨之產生,如產業鏈轉移、製造業回流、貿易摩擦加劇等。

疫情不僅導致大量經濟活動驟停,而且疫情的不確定性亦加劇了恐慌。未來一段時間內,多數國家經濟繼續下滑,世界經濟步入衰退的可能性很大。對2020年全年來說,全球經濟陷入持續性衰退已是大概率事件。

有經濟學家認為,2019年全球經濟增速從前年3.6%降到2.9%。今年全球增速大概率會跌破2.5%,將成為全球經濟衰退分水嶺。

如疫情繼續延宕,加之世界主要大國應對不力,全球性協調行動遲緩,伴隨着債務通貨緊縮的惡性循環,經濟就可能由嚴重衰退逐步轉入長期停滯。

值得注意的是,面對當下險況,發達國家的中央銀行已幾乎沒有政策空間:歐洲、日本長期負利率,美國利率亦已一步到位「零利率」,子彈耗盡,世界經濟頹勢難遏。

雙重風暴  四大挑戰

作為疫情爆發第一階段的「震中」,中國可謂「風暴眼」。而今,全球經濟開啟「危機模式」,讓中國經濟遭遇「風暴中的風暴」,於當下中國而言,四大挑戰正橫亙其前。

一、 超預期下滑

12月中國主要經濟指標顯著低於市場預測,顯示經濟活動大幅收縮。受疫情爆發後出臺的延遲開工、交通及活動管制措施影響,12月社會消費品零售同比下跌20.5%,固定資產投資同比下跌24.5%,工業生產同比下跌13.5%,均創歷史新低。

作為經濟先導指標,2月中國製造業採購經理指數(PMI)斷崖式下降至35.7,比上月劇降14.3個點,創有紀錄以來最低,而上一次製造業PMI降至40下方還是在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爆發時刻;2月官方非製造業商務活動指數甚至跌破30,環比大降24.5個點至29.6,亦創有紀錄以來新低。

有資料顯示,由於恢復生產過程所需要素供給受到疫情衝擊,人流、物流、資金流堵點尚未完全打通,產業鏈、供應鏈無法順暢運轉,疫情對經濟的影響已經波及到供給端如製造業、房地產、進出口等領域。受衝擊最嚴重的交通運輸倉儲、批發零售、旅遊、住宿、餐飲、線下娛樂、農林漁牧等行業,已佔到GDP36%

偏悲觀預測認為,12月份經濟數據出現斷崖式下滑,3月亦尚未恢復常態,今年第一季度中國經濟增長可能為負。二三季度的反彈亦無法完全彌補一季度缺口,全年GDP增速可能放緩至4.8%。如無大規模需求刺激政策配合,中國經濟達成20112020年這十年GDP翻番所需的全年5.55.6%GDP增長將很難實現。

二、外需萎靡

目前,新冠病毒肺炎在國際間快速擴散,已演進為全球大流行病。今年全球大部份主要經濟體可能陷入經濟衰退,加之疫情加速了中美經貿關係、中國和世界的經貿關係最壞場景發生的可能性、複雜性和長期性,將對中國外需帶來致命利空。

海外疫情快速蔓延,多國開始旅行限制,減少社交,消費需求萎縮,投資下降,全球佔GDP超過一半區域按下暫停鍵,使得中國出口部門面臨極大壓力。

官方數據顯示,2020年前2個月,中國貨物貿易進出口總值4.12萬億元人民幣,比去年同期下降9.6%。其中,出口2.04萬億元,下降15.9%。鑒於大宗商品裝船期和企業進口節奏的原因,前2個月進口僅有小幅下降,疫情對進口的影響尚不明顯。

隨着疫情在全球擴散,更多國家開始實施封閉措施和交通管制,在中美經貿戰泥潭中尚未喘定的中國外貿將遭遇「雙重考驗」。

三、騰挪空間小

2008年的經濟危機相比,此次經濟寒冬並非單純外部衝擊,而是內外夾擊。經過上一輪「四萬億」政策刺激,目前中國整體槓桿率高企,特別是地方政府與國有企業,進一步舉債空間極其有限,宏觀經濟政策刺激增長效果亦明顯減弱。

從前幾月中國地方財政收支情況來看,多數省份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同比跌幅顯著,其中吉林2月全省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同比下降39.7%,疫情重災區湖北1月份財政收入400多億元,但2月份收入已跌至個位數。

當前,中國經濟正處於轉軌期,債務槓桿高、地方政府隱性債務系統性風險高、房價過高居民槓桿上漲過快的「三高問題」,無疑收窄中國祭出寬鬆政策空間。

四、產能恢復慢

2月中旬以來,中國政府陸續放鬆了交通管制,並要求有序復工復產。但由於新冠肺炎的高傳染性,加之境外倒灌人數增多,中國復工復產步調遜於預期。

雖然諸多工廠宣告復工,但產能利用情況遠未恢復到常態,小企業的復工率仍然偏低。由於嚴格的疫情防控措施,不少國內企業的海外訂單難以及時完成,國際上電子、汽車甚至遊戲、快消等行業部份產品出現「斷貨」。

從高頻指標看,近期中國相關消費並無大起色,未來何時好轉亦存在極大不確定性。官方公布的數據顯示,2月份,全國城鎮調查失業率升至6.2%

疫後突圍 改革為先

今年新冠肺炎疫情「黑天鵝」將對本屆政府執政構成重大考驗,或甚於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如何應對此次「疫考」,將在一定程度上決定未來十年中國經濟增長前景。筆者認為,中國此番欲成功實現「疫後突圍」,應把握三大關鍵:

其一、避免過度對沖

由於當前中國高企的槓桿率和低位徘徊的投資收益率,政策選擇應避免因疫情造成的短期衝擊而進退失據、從而再走大水漫灌的老路。

在經歷了四十年的高速增長之後,中國經濟核心邏輯正在發生深刻變化。決策層應充分吸取此次疫情衝擊的教訓、反思中國經濟體系現存的核心短板,推進結構改革,避免在疫情中讓結構性矛盾再度惡化。

與此同時,還應注意平衡輕重緩急,掌握合適時機與力度。寓「穩增長」於「促改革」中,釋放制度紅利,全面激發經濟活力。

2020年是中國「雙決勝」之年:全面實現小康,全面脫貧。但值得注意的是,應避免實施過度擴張宏觀刺激政策,人為拔高經濟增速。

中國政府應保持定力、順勢而為,適度下調今年經濟增長目標或區間,不能把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狹隘定義成GDP總量翻一番。避免為達標而達標,避免為追求達標而讓改革放緩。

其二、發力「新基建」

中國圍繞「再工業化」的「 新基建 」領域,包括5G、人工智能、數據中心、互聯網等科技創新領域基礎設施,以及教育、醫療、社保等民生消費升級領域基礎設施,具有極強帶動效應、放大效應和乘數效應。

疫後突圍,發力「新基建」可謂一大關鍵抓手。在新基建領域,進一步放開市場准入,擴大投資主體,尤其是有一定收益的項目對民間資本一視同仁,方能激活實體經濟,護航中國經濟行穩致遠。

其三、加大改革開放

當前,全球化結構調整已成必然趨勢,儘管遭遇外部風暴,但加大改革開放,仍是中國整體政策組合的底盤和基礎。在逆全球化和民粹主義上升背景下,中國仍應敞開開放大門,具體而言,可以抗疫為中心形成新機制安排,以區域一體化為實際行動,有效激活區域經濟,對沖全球經濟衰退。

與此同時,中國亦應把握此輪全球經濟海嘯下的全球化結構調整契機,將內外經濟結構調整相結合,加快國內經濟調整步伐,從而化危為機,倒逼國內改革邁出實質性步伐。

鏡報動態 | 最新文章 | 聯繫我們 | 加入我們 | 關於我們

香港鏡報文化企業有限公司地址:香港鏡報文化企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