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州動態

首頁 > 最新文章 > 神州動態

全球五大危機 中國四大挑戰(2020.6)

發布日期:2020-08-10

☉文/白雪冰

當前中國亟需警惕的是,不能因為疫情黑天鵝和經濟負增長而忽視近年來已經出現的經濟乏力走勢,以及經濟下行背後的結構性因素,包括市場化改革推進遲滯和要素條件惡化兩大結構性痼疾。事實上,就現時中國而言,通過標誌性改革提振市場信心,推動產業結構升級、加速市場化改革、提升經濟中長期增長潛力仍然至關重要。

未來一個歷史時期,中國維持中高速增長動力之關鍵是加碼要素配置體制機制市場化改革。無論對於「危機中國」抑或「順境中國」而言,實質性深化改革都是最好的刺激彈藥。以要素市場和制度改革為突破口,形成中國經濟增長的「新風口」,中國經濟才能真正「轉危為安」「危中探機」。

五大危機 重創全球

當前,席捲全球的世紀大瘟疫——新冠肺炎,已造成全球數百萬人感染,死亡人數為近三十萬。伴隨這場空前疫情呼嘯而來的是,給全球經濟造成致命打擊。覆巢之下,已無完卵,2020年世界經濟恐陷入近80年來的「至暗時刻」。

一、 失速危機

新年以來,伴隨新冠病毒肺炎在世界持續蔓延,全球經濟和金融市場動盪不堪,疫情導致200多個國家和地區受到不同程度影響,中國、美國、歐盟三個最大經濟體成全球最大疫情重災區。

為控制疫情,全球已有數十個國家關閉邊境,多國宣布封城。空前管控之下,已導致經濟大範圍停擺,對全球政治、經濟、貿易、金融等產生巨大衝擊。美股此前出現史無前例的多次熔斷,美國資本家「倒牛奶」現象亦再次出現。在紐約原油期貨5月合約價格跌到史無前例的負值-37.63美元之後,6月合約再遭「血洗」。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警告認為,全球經濟將遭受近百年來最嚴重的危機,「我們目睹了世界經濟陷入停滯。我們現在已經陷入衰退。這比2008年至2009年的全球金融危機糟糕得多。」

IMF《報告》預測,假設多數國家的疫情和必要防控行動在第二季度達到峰值並在下半年消退,那麼預測2020年全球增長率下降到-3%。比20201月的預測下調了6.3%,比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時的情況糟糕得多。

預測認為,流行病危機造成的2020年和2021年全球GDP的累計損失可能達到9萬億美元左右,大於日本和德國經濟之和。發達經濟體今年的增長率預計為-6.1%。正常增長水平遠高於發達經濟體的新興市場和發展中經濟體預計也將經歷負增長,2020年增長率為-1.0%;如果不包括中國,則為-2.2%170多個國家的人均收入預計將收縮。

美國專家預測認為,疫情或持續一年至一年半左右。疫情延宕不絕下,各國金融狀況可能更加惡化,全球供應鏈或進一步中斷。在此情況下,全球GDP可能出現更大幅度下滑:2020年全球GDP可能比基線預測進一步降低3%;如果疫情持續到2021年,明年的增長可能比基線預測進一步降低8%

高盛(Goldman Sachs)的預測亦顯示,全球新冠病毒造成的經濟損失可能是金融危機的四倍。預計美國第二季度GDP年率下降11%,年化季率下降35%。

與以往的經濟危機、金融危機截然不同的是,此次危機係衛生危機、金融危機及經濟危機多重危機疊加。事實上,在疫情爆發前,全球特別是發達國家的經濟就已經走軟。去年下半年開始,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世界銀行等國際發展機構就已多次下調今明兩年世界各國增長預期。疫情帶來的經濟霜凍,對已經處於下滑通道的全球經濟而言更是雪上加霜。

二、 信用危機

目前,新冠肺炎疫情已導致各國政府採取了前所未有的行動,封鎖了整個國家或城市,導致全球大部份經濟活動陷入停滯。

科法斯2020年第一季度貿易風險報告稱,新冠肺炎疫情致全球企業破產數激增至25%

法國外交部所屬「分析、預測與戰略研究中心」發布的報告預測,新冠肺炎疫情之下大多數非洲國家政府將遭遇破產。報告認為,新冠疫情催生的危機對非洲來說可能是「難以承受的危機」。

凱投宏觀(Capital Economics)警告稱,新興市場可能會出現一輪主權債務違約。隨着借貸成本飆升,像厄瓜多爾、阿根廷和贊比亞這樣的國家面臨着巨大的壓力。其他國家也可能遇到麻煩。

除了對新興市場和不發達的非洲造成劇烈衝擊波外,新冠疫情對發達國家的殺傷力同樣不可小覷。

調查數據顯示,作為美國經濟命脈,小企業中有43%的受訪企業表示,撐不到6個月就可能會永久歇業。另外,約有370萬家小企業將在2週後停工或倒閉,這佔美國小企業總數的60%以上。

新冠疫情影響下,國際市場波動劇烈。美歐日等發達國家現在的利率已是零利率或負利率,除了採用非常規的量化寬鬆外,其他貨幣政策子彈已經不多,政府財政積累的負債率亦越來越高。

經濟學人智庫(The Economist Intelligence )全球首席經濟學家Simon Baptist在接受採訪時表示,隨着全球各國政府增加支出以限制疫情蔓延對經濟造成的損害,越來越多的國家可能在未來1218個月內出現債務違約。

當前,世界大部份地區的經濟活動已陷入停滯。由於信用危機一旦產生將威脅到經濟中的資金流動,進而蔓延到整個金融系統,更大量級的骨牌連鎖效應不容小覷。

三、 失業危機

隨着疫情超預期發展,大量企業工廠破產倒閉,一場可預見的、史無前例的失業海嘯正加速席捲全球。

國際勞工組織4月上旬就新冠病毒在社會和公共衛生方面所造成的破壞發出警告說:「新冠病毒對就業的影響極大且無與倫比。」

該組織評估說,全球33億就業人口中,超過4/5受到工作場所完全或部份關閉的影響。在隔離措施和停工的作用下,大流行病導致供需雙重經濟衝擊。

穆迪預測,在悲觀情況下,202012月世界失業率或將達到10.1%,20213月達到10.6%。在正常情況下,到2020年底失業率為6.5%,到20213月失業率達到6.7%

數據顯示,美國初請失業金人數在7週內累計達到3300萬,是過去50多年中最糟糕五週數值的12倍以上。

市場人士指出,從趨勢看,美國的4月失業率會衝破16%。疫情最終導致的失業人口達到4700萬,是大蕭條時期的3倍。美國財政部長史蒂芬.姆欽(Steve Mnuchin)則預測,到今年夏天,美國失業率可能會上升到20%,甚至更高。

隨着疫情蔓延,失業海嘯波及範圍將越來越大。西班牙在3月中旬全國封城後,已經有逾百萬人丟了工作。在法國,目前有400萬僱員參加了政府針對新冠疫情危機而實施的「部份失業」計劃,佔法國企業員工總數的五分之一。

四、糧食危機

疫情陰霾籠罩下,各國紛紛採取封鎖政策,阻斷了全球、地區及各國內部物資和人員流動,新冠疫情全球大流行導致的封鎖政策使得供銷網絡承壓,甚至有休克風險。更有國家和地區出於糧食安全考量,採取了糧食出口限制措施,引燃全球糧食危機導火索。

國際糧食政策研究所發布題為《COVID-19:貿易限制是保障糧食安全最糟糕的應對措施》文章承認,疫情形勢下各國對於食品供給已經產生擔憂。

由於各國囤糧及交通封鎖,全球主要糧食作物的價格均出現了不同程度的上漲,其中小麥和大米價格漲幅尤為明顯。

對於全球糧食安全風險,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早已在官方網站表態說:「除非我們快速採取行動,保護最脆弱環節,保證全球糧食供應鏈通暢,緩解疫情蔓延對整個糧食體系的影響,否則我們面臨糧食危機迫近的風險。」

世界糧食計劃署預測,受新冠肺炎疫情衝擊,到2020年底,面臨嚴重糧食不安全(IPCCH 3及以上)的人口數量將增至2.65億人,比2019年增加1.3億。

有分析認為,疫情之下,食品支出佔家庭預算比例較大地區將會爆發糧食危機。加之近期肆虐的非洲沙漠蝗災,更增加了全球農產品供給的不確定性。

五、信心危機

疫情全球蔓延嚴重拖低了企業對於經濟前景的展望。與此同時,公共活動推遲和恐懼情緒的不斷加劇正導致消費者和企業信心受到持續壓制。

受新冠疫情衝擊,澳洲商業信心指數暴跌至有調查歷史以來最低。德國4月消費者信心指數從3月修正後的8.3點降至2.7點,創20095月以來新低,顯示新冠病毒疫情正在抑制歐洲最大經濟體的家庭支出。

日本中央銀行日本銀行發布的調查結果顯示,日本家庭對經濟的前景信心跌至2008年金融危機以來最悲觀水平。反映經濟活力的韓國消費者心理指數亦創下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以來最低水平。

美國密西根大學3月份消費者信心指數亦顯示,當月該指數驟降至89.1點,為201610月以來的最低水平。

歐元區情況更不樂觀。Sentix調查顯示,4月份歐元區投資者信心指數從3月的-17.1跌至-42.9,創歷史新低。Sentix董事總經理Patrick Hussy稱,4月經濟衰退的力度強於3月,情況較2009年糟糕得多,本輪經濟衰退將持續更久,程度將更深。

中國經濟面臨四大挑戰

五大危機籠罩下的全球經濟,所釋放的「二次衝擊波」,對於中國而言,無疑承壓巨大。概括而言,當前中國經濟正面臨四大壓力和挑戰。

一、 增長壓力

由於疫情的延宕以及演變的不確定性,將深度影響世界多國生產、貿易、消費和投資活動,所導致的經濟活動冷卻和金融市場動盪,令中國「內外承壓」。

從數據上看,今年一季度中國經濟表現遠遠不如預期,同比下降6.8%,錄得新低。由於全球經濟海嘯所帶來的二次衝擊,即便後三季度通過全面復工和強刺激保持季均5%左右的經濟增速,全年經濟增速亦僅在1%2%之間,遠低於去年年底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確定的目標。中國國內部份經濟學家的預測更為悲觀,認為中國經濟2020年會出現負增長。

2020年是中國諸多目標面臨兌現的關鍵一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脫貧、國內生產總值較2010年翻一番。其中,欲達至「到2020年實現國內生產總值比2010年翻一番」,全年經濟增速須達到5.6%。疫情全球蔓延下,中國實現既定增長目標可謂「壓力山大」。

二、 外需壓力

疫情劇烈衝擊下,全球貿易增速正在急劇收縮。隨着國外疫情的廣泛蔓延和抗疫措施的不斷強化,國際貨幣基金組織預測2020年全球經濟衰退和負增長,中國全年貨物出口規模下降20%左右或是大概率事件。

12月,中國出口規模較去年同期縮減17%,一季度,貨物進出口總額65742億元,同比下降6.4%。疫情發展對製造業需求構成二次傷害,導致3月新訂單指數連續第二個月處於收縮區間,尤其是出口新訂單指數,相較於疫情前水平差距甚大。除了口罩、防護服、測試盒、呼吸機等防疫必要物資外,諸多外貿企業出口訂單被取消,出口斷崖式下降。

而從疫情發展進程看,疫情海外擴散、各國封鎖措施造成的經濟壓力在3月中下旬方才開始釋放。目前多國已將封鎖期延至五月,不排除考慮疫情發展繼續延長的可能性,因此整個二季度中國出口將面臨更大壓力,特別是電子、紡織、儀錶等行業。

三、 產業鏈壓力

經過數十年發展,中國工業化進程已取得較大成績,擁有全球最完整工業門類,超過220種工業品產量位居全球首位。

但席捲全球的疫情海嘯,使得逆全球化和各自為政趨勢加劇,疫後各國着手構建更獨立、完整、安全的產業鏈或成為大勢所趨,在全球產業鏈「大回潮」趨勢下,減少對中國依賴或成為全球命題。

當前,中國經濟和世界經濟相互交叉,深度連結,全球產業鏈的去中國化,將對中國經濟和產業鏈造成巨大打擊。

而在疫情出現之前,隨着勞動力成本升高、貿易摩擦等因素影響,中國製造業成本上升,已出現產業鏈向東南亞轉移現象。疊加當下疫情影響,可謂腹背受敵。

四、 就業壓力

初步分析表明,新冠疫情當前對中國就業形勢已產生重要影響,失業(因季節性或技術性原因而引起的失業)總規模在1.5-2億人之間。從就業總量上來看,全年就業壓力較大;從就業結構上,大學生就業,服務業就業和外需相關的製造業就業壓力較大。

其中,根據經濟學家的預計,由於全球需求下降,今年中國可能有近3000萬的工作崗位發生流失,超過2008-2009年金融危機期間的2000萬。

官方公布的2月份失業率從5.2%上升到6.2%,上升100個基本點,這是自2016年開始發布該數據以來的最高數值。相比之下,在2008年全球金融經濟危機時,處於最高點時的失業率從4.0%上升到4.3%,僅提高了30個基本點。

當前,中國勞動力市場可能面臨20年來最嚴峻挑戰,勞動力市場面臨的下行壓力不僅超過2008年的金融危機,更或超過1990年代末和2000年代初。

經濟何去何從  唯有強力改革  

此次新冠疫情導致的全球性影響可謂史無前例,需要決策層立足於短期、中期和長期考量,走好抗疫、穩增長和改革三者之間的平衡木。

就防疫而言,中國應減少「一刀切」措施,在防止疫情二次蔓延的同時,降低「一刀切」對經濟的冷卻效應。

就穩增長而言,由於疫情疊加經濟下行,完成全年經濟增長預期目標殊為不易。不如實事求是降低經濟增長預期目標至合理水平,營造相對寬鬆的政策和制度環境,有針對性採取有效調控措施,盡可能減少失業和對中小企業的重創,從而減少經濟損失和社會動盪。

亟需警惕的是,不能因為疫情黑天鵝和經濟負增長而忽視近年來已經出現的經濟乏力走勢,以及經濟下行背後的結構性因素,包括市場化改革推進遲滯和要素條件惡化兩大結構性痼疾。

事實上,就現時中國而言,通過標誌性改革提振市場信心,推動產業結構升級、加速市場化改革、提升經濟中長期增長潛力仍然至關重要。

未來一個歷史時期,中國維持中高速增長動力之關鍵是加碼要素配置體制機制市場化改革。無論對於「危機中國」抑或「順境中國」而言,實質性深化改革都是最好的刺激彈藥。以要素市場和制度改革為突破口,形成中國經濟增長的「新風口」,中國經濟才能真正「轉危為安」「危中探機」。

鏡報動態 | 最新文章 | 聯繫我們 | 加入我們 | 關於我們

香港鏡報文化企業有限公司地址:香港鏡報文化企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