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海兩岸

首頁 > 最新文章 > 台海兩岸

心靈契合與兩岸融合發展(2020.1)

發布日期:2020-08-10

中央對台方針政策:一脈相承、與時俱進 之五

☉文/華安

中共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以兩岸共圓中國夢相號召,突出強調「兩岸命運共同體」、兩岸同胞「心靈契合」、兩岸「融合發展」,系統提出「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推進祖國和平統一而共同奮鬥」的五項政策主張,全方位繪製兩岸關係由和平發展走向和平統一的「路線圖」。

一、將民族復興與國家統一、台灣前途相結合

呼籲兩岸同胞共圓中國夢

20121129日,新任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帶領政治局常委參觀《復興之路》展覽,首次提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此後,習總書記談論台灣問題,進一步將「民族復興」與「國家統一」「台灣前途」相結合深入闡述。

(一)提出完成祖國統一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然要求

習近平指出,「國家統一是中華民族走向偉大復興的歷史必然」「完成祖國統一大業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然要求」。前者是重申前人已有的主張,以「歷史必然」揭示時代趨勢;後者是提出自己新的論述,以「必然要求」提出時代使命。兩者有機統一、相輔相成——實現「兩個一百年」藍圖和民族復興中國夢的進程,既要推進祖國統一大業,又為祖國統一大業積蓄力量、創造條件;推進祖國統一大業的作為,既要服從於、又能服務於實現「兩個一百年」藍圖和民族復興中國夢。

民族復興需要全民族眾志成城,這決定了包括台灣同胞在內的整個中華民族務必攜手同心,決定了中國版圖內尚未統一的台海兩岸務必「統為一體」。這是基於中華民族近代以來「苦難與輝煌」的歷史際遇,從民族根本利益、戰略利益的高度提出國家統一;是基於現今所處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有希望、有條件、有能力、有信心的新時代,從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要性、可能性提出國家統一。這樣,「完成祖國統一大業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然要求」,即把握歷史趨勢、代表人民意願,為對台工作明確提出了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推進祖國和平統一的新時代主題。

(二)提出兩岸關係和平發展與和平統一、民族復興的內在聯繫

20085月後的8年,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取得豐碩成果,但兩岸間原有的、新產生的各種問題仍待解決。2016年民進黨在台灣再次執政後,極力推行「去中國化」,使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受到挑戰。

針對2014年台灣發生「反服貿協議風波」對兩岸關係造成的影響,習近平表示「我們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方針政策不會改變」「促進兩岸交流合作、互利共贏的務實舉措不會放棄」。針對2016年民進黨再次執政後的種種倒行逆施,中共十九大強調,必須堅持一個中國原則,繼續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共同「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奮鬥」;並將新時代對台工作的主要任務明文定為「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推進祖國和平統一進程。」這樣,兩岸關係和平發展與和平統一、民族復興密切相聯。習近平系統論述了——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是兩岸同胞順應歷史潮流的「共同選擇」「共同追求」,是「維護兩岸和平、促進共同發展、走向民族復興、造福兩岸同胞的正確道路」,也是「通向和平統一的光明大道」,所以「兩岸同胞共同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就是在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作貢獻」。為此,中國政府立足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戰略高度,妥善應對台灣局勢變化,因情制宜、克難前行,特別是主動採取一些重大舉措,持續推動了兩岸關係和平發展。

(三)提出兩岸共謀民族復興、共赴國家統一、共推兩岸關係和平發展

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與台灣的前途息息相關。習近平指出,兩岸同胞都是「民族復興的參與者、推動者、獲益者」,要不分黨派,不分階層,不分宗教,不分地域,攜手同心、相互扶持,「讓我們共同的中國夢早日成真」。

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自當包括國家統一,國家統一最利於民族復興的是和平統一,經由兩岸關係和平發展達到統一是兩岸和平統一的正確道路。這樣,兩岸同胞共圓中國夢、共謀民族復興,必當共赴國家統一,而現階段最實際可為的身體力行即「共同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因此,攜手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同心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應該成為兩岸關係的主旋律,成為兩岸中華兒女的共同使命。習近平在201912日紀念《告台灣同胞書》發表40周年的講話(以下簡稱「1.2講話」)中提出五大政策主張,第一條即「攜手推動民族復興,實現和平統一目標」,強調兩岸同胞要「共圓中國夢,共擔民族復興的責任,共享民族復興的榮耀」。這些論述,依據海峽兩岸同宗同文的歷史淵源,揭示兩岸同胞共興共榮的前途命運,感人肺腑、催人奮進,引領兩岸同胞順應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時代潮流,高舉「中國夢」旗幟,形成億萬之眾圓夢大軍,為「夢想成真」攜手同心並肩前行。

二、將「一個中國」與「三個充分」、「六個任何」相結合

宣示堅持「和平統一、一國兩制」

「和平統一、一國兩制」的基本方針,經香港、澳門回歸10多年的成功實踐,取得多方面寶貴經驗。針對台灣方面不同政治勢力的不同態度,習近平總書記深入論述堅持一個中國原則、反對任何「台獨」分裂(「六個任何」)、尊重台灣現實和民意(「三個充分」),明確宣示堅持「和平統一、一國兩制」方針,並鄭重提議「探索『兩制』台灣方案,豐富和平統一實踐」。

(一) 提出「堅持一個中國原則,維護國家和平統一前景」

「和平統一、一國兩制」,核心是一個中國。一個中國原則是實現和平統一的基礎和前提。大陸海協會與台灣海基會於1992年達成雙方各自以口頭方式表達「海峽兩岸均堅持一個中國原則」的共識,核心意涵是兩岸雙方都表明,「兩岸同屬一中」「均堅持一個中國原則」「都努力謀求國家統一」。

針對民進黨對「九二共識」一直否認、攻擊,習近平多次指出,體現一個中國原則的「九二共識」,明確界定兩岸關係的根本性質,實為「兩岸關係之錨」「定海神針」,是確保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關鍵。在「1.2講話」中,習近平進一步提出,堅持一個中國原則,兩岸關係就能改善和發展,台灣同胞就能受益;背離一個中國原則,就會導致兩岸關係緊張動盪,損害台灣同胞切身利益。習近平強調一個中國原則的論述,指引對台工作因時制宜、有的放矢,在新形勢下着力與台灣堅持「九二共識」、反對「台獨」分裂的政黨、團體和社會各界人士擴大交流、加強互動、壯大合力,維護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政治基礎,維護國家和平統一前景。

(二)提出「探索『兩制』台灣方案,豐富和平統一實踐」

2014926日,習近平在會見台灣和平統一團體聯合參訪團的談話中指出:「和平統一、一國兩制」是我們解決台灣問題的基本方針,也是實現國家統一的最佳方式;「一國兩制」在台灣的具體實現形式會充分考慮台灣現實情況,充分吸收兩岸各界意見和建議,是能充分照顧到台灣同胞利益的安排。

在「1.2講話」中,習近平進一步提出「探索『兩制』台灣方案,豐富和平統一實踐」,重申前述「三個充分」,並將第三句話由「是能充分照顧到台灣同胞利益的安排」改為「會充分照顧到台灣同胞利益和感情」,加上「照顧感情」,更為親切。「習五條」中最為世人關注的這一條,提出以「三個充分」來探索不同於香港、澳門模式的「台灣方案」,是基於國家全面發展和民族整體利益,展現「一國兩制」之於台灣的更大包容性和開放性;進而提出「願意同台灣各黨派、團體和人士就兩岸政治問題和推進祖國和平統一進程的有關問題開展對話溝通」,是就「一國兩制」在台灣的落實,首次明確宣示兩岸雙方共襄盛舉的思想主張,體現對台灣各界的充分尊重、信任和期待,引發包括台灣同胞在內所有中華兒女廣泛熱議。台灣新黨當即回應「願與大陸協商」,並很快提出有關自擬版本的倡議。現在,台灣各界都有人士已經或正準備積極建言獻策。

2019111日,中共十九大四中全會公報提出,「堅持和完善『一國兩制』制度體系,推進祖國和平統一」,更從國家整體制度層面強調了「一國兩制」對於國家總體發展的戰略意義。

(三)提出反對「台獨」分裂的「六個任何」「三個有」

2016年以來,民進黨第二次在台執政後頑固堅持「台獨」立場,島內「急獨」勢力鼓譟推動所謂「正名」「制憲」,某些外國勢力蓄意以打「台灣牌」提升與台實質關係。對此,習近平多次強調,堅決遏制任何形式的「台獨」分裂行徑,是「全體中華兒女的共同心願和堅定意志」,也是「我們對歷史對人民的莊嚴承諾和責任」;我們「有堅定的意志、充分的信心、足夠的能力」遏制「台獨」(「三個有」)。

20161111日,習近平在紀念孫中山誕辰15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嚴正指出:「絕不允許任何人、任何組織、任何政黨、在任何時候、以任何形式、把任何一塊中國領土從中國分裂出去」(「六個任何」)。這「六個任何」,習近平後來在中共十九大等重要場合都作了鄭重重申,得到海內外中華兒女強烈共鳴,得到國際社會普遍認同。

正是中國政府堅決反對「台獨」分裂的強大震懾和深刻影響,2018年台灣民進黨當局推動的「東奧正名公投」胎死腹中,民進黨在「九合一」選舉中受到重挫。正是中國政府堅決反對「台獨」分裂愈益得到國際社會理解和支持,2016年以來,國際民航組織、世界衛生組織從其一貫堅持的一個中國原則出發,暫停邀請台灣方面參與其大會;岡比亞、巴拿馬、基里巴斯等8國先後與台灣「斷交」,與中國復交或建交。現在,台灣所謂「邦交」只剩15個,中國與180個國家建立外交關係,國際形勢繼續朝着更加鞏固一個中國格局的方向發展。

三、將「和平統一」與「心靈契合」「融合發展」相結合

強調兩岸「一家親」「命運共同體」

從宣導「人類命運共同體」「亞洲命運共同體」,到提出「中華民族命運共同體」,習近平總書記在台灣問題上將「和平統一」與「心靈契合」「融合發展」緊密聯繫,強調「兩岸命運共同體」「兩岸一家親」。

(一)提出「實現同胞心靈契合,增進和平統一認同」

習近平在2014926日會見台灣和平統一團體聯合參訪團時,首次提出「兩岸同胞心靈契合」——我們所追求的國家統一不僅是形式上的統一,更重要的是兩岸同胞的心靈契合。這就是說,追求國家統一,既重視形式(政權統合),更重視實質(心靈契合),揭示了實現統一的更高層次、更高品質。為達「心靈契合」,需要推己及人。習近平提出,我們「理解台灣同胞因特殊歷史遭遇和不同社會環境而形成的心態」「尊重台灣同胞自己選擇的社會制度和生活方式」;台灣同胞「也需要更多瞭解和理解大陸13億同胞的感受和心態」「尊重大陸同胞的選擇和追求」。前者是重申以往主張,後者則為首次提出,展現了對大陸自身發展進步的珍視和自信。兩者並提,主張相互尊重,更見為真正「心靈契合」而致力平等相待、相向而行。

在「1.2講話」中,習近平系統闡述「實現同胞心靈契合,增進和平統一認同」,強調「中華文化是兩岸同胞心靈的根脈和歸屬」,兩岸要「秉持同胞情、同理心」,以正確的歷史觀、民族觀、國家觀化育後人,弘揚偉大民族精神;要交流互鑒、對話包容,「推己及人、將心比心」,加深相互理解,增進互信認同。

實際上,民進黨再次執政之前幾年,兩岸已然形成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的大交流局面。尤其重要的是,國台辦主任和台灣陸委會主委作為雙方兩岸事務主管部門負責人,於2014年上半年實現互訪,建立兩部門間常態化聯繫溝通機制。習近平總書記本人更親力親為,於2015117日與台灣地區領導人馬英九在新加坡會晤,開創直接由兩岸領導人對話、溝通的時代先河,提升兩岸政治互動和兩岸關係發展的歷史高度。民進黨再次執政後,雖因民進黨當局拒不承認兩岸同屬一個中國而使兩岸兩會商談中斷,但大陸方面繼續加強與台灣願意共同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政黨、團體和各界人士交流合作,接待了他們組團參訪並深入進行交流。引人注目的有,201611月上海舉行兩岸各方人士參加的「兩岸和平發展論壇」、20177月無黨籍台北市長柯文哲來滬參加的「上海-台北城市論壇」、每年一度台灣各縣市各界萬人參與在福建廈門舉行的海峽論壇、20195月以來多個各界人士代表團到大陸與有關方面對話協商等,輿論公認對深化兩岸交流、增進兩岸瞭解和理解很有意義。

(二)提出「深化兩岸融合發展,夯實和平統一基礎」

本世紀第一個10年過後,兩岸「三通」已經實現、兩岸大交流格局已經形成,兩岸關係如何繼續深入發展? 習近平總書記結合對台工作實踐,逐步提出了「兩岸融合發展」的政策主張。

習近平201457日會見親民黨主席宋楚瑜時,首次就兩岸經濟互利關係提出「融合」的概念;2014111日考察福建平潭綜合實驗區時,首次就兩岸同宗同文關係提出「融合發展」的概念;201635日參加十二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上海代表團審議時,首次提出「兩岸經濟社會融合發展」的思想。此後,習近平多次提出「深化兩岸經濟社會融合發展,增進同胞親情和福祉,拉近同胞心靈距離,增強對命運共同體的認知」「秉持互利雙贏,促進兩岸經濟社會融合發展」等等。

正是基於習近平關於「兩岸經濟社會融合發展」的思想主張,大陸方面陸續推出相關政策措施——對台灣地區居民往來大陸免簽注手續並實行卡式台胞證,修訂《台灣同胞投資保護法》為台灣同胞投資興業創造更加便利公平的法治環境,設立「海峽兩岸產業合作區」「海峽兩岸文化交流基地」「海峽兩岸青年創業基地」,引導台商參與「一帶一路」和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發布實施《關於促進兩岸經濟文化交流合作的若干措施》(31條)及各地具體方案,開啟福建向金門供水工程通水,制發台灣居民居住證,取消台灣居民就業許可證等等,激發台灣各界形成新一波「大陸熱」。這樣,中共十八大後的6年(2013年至2018年),儘管台灣方面出現種種障礙,但兩岸人員往來累計超過5405萬人次,其中2015年達985.6萬人次,創歷史新高;兩岸貿易額累計超過11862億美元,其中2018年達2262.5億美元,創歷史新高。2015年至2018年,大陸共設立99個海峽兩岸青年創業基地和示範點,共入駐或服務台資企業及團隊1900多家、實習就業創業台灣青年1萬多人次。兩岸人員往來和經濟社會各領域交流合作的廣泛、深入、形式多樣前所未有,兩岸優勢互補、利益相融、心靈共鳴日漸形成「民之所願」的大趨勢。

在「1.2講話」中,習近平進一步系統闡述「深化兩岸融合發展,夯實和平統一基礎」,具體提出——兩岸要「應通盡通」,提升經貿合作暢通、基礎設施聯通、能源資源互通、行業標準共通,可以率先實現金門、馬祖同福建沿海地區通水、通電、通氣、通橋;要推動兩岸文化教育、醫療衛生合作,社會保障和公共資源分享,支持兩岸鄰近或條件相當地區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普惠化、便捷化。輿論普遍認為,《告台灣同胞書》宣導的兩岸「三通」已經實現,兩岸新的「三通」(通婚、通學、通業)也多成為現實,習近平進一步提出兩岸「應通盡通」,為新時代兩岸更多領域的接軌、會通描繪了新的藍圖,前景可期,鼓舞人心。

20191031日,中國共產黨第十九屆中央委員會第四次全體會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 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指出,「我國國家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具有多方面的顯著優勢」。在列舉的十三個方面中,將「堅持『一國兩制』」確認為「保持香港、澳門長期繁榮穩定,促進祖國和平統一」的顯著優勢,宣示「堅定推進祖國和平統一進程」。具體提出要「推動兩岸就和平發展達成制度性安排」,要「完善促進兩岸交流合作、深化兩岸融合發展、保障台灣同胞福祉的制度安排和政策措施」,團結廣大台灣同胞共同反對「台獨」、促進統一。這樣,再次強調「深化兩岸融合發展」,並將其明確提升到要「完善」的「制度安排」。這是在兩岸各領域交流合作已有充分積累、兩岸經濟社會融合發展已有明顯成效的基礎上,又進一步在更大範圍、更高層次、更深領域定位「兩岸融合發展」,進而通過相關「制度性安排」,為推進兩岸和平統一開創更廣闊境界。

正是為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1.2講話」和中共十九屆四中全會精神,完善促進兩岸交流合作、深化兩岸融合發展、保障台灣同胞福祉的制度安排和政策措施,國務院台辦、國家發改委經商中央組織部等20個有關部門,114日出臺《關於進一步促進兩經濟文化交流合作的若干措施》(「26條措施」)。「26條措施」涉及為台灣企業提供同等待遇的措施13條(包括台資企業同等參與重大技術裝備、5G等投資建設),涉及為台灣同胞提供同等待遇的措施13條(包括為台灣同胞在領事保護、農業合作等方面提供更多便利和支持)。這些,將進一步幫助台資企業加快科技創新,降低綜合成本,搶抓發展機遇,實現更好發展,並繼續為台灣同胞在學習、工作、生活等方面打造更好環境,提供更優條件,促進融合發展,保護合法權益。對此,台灣台灣輿論反響熱烈,各界人士積極呼應;同日在南京參加2019兩岸企業家紫金山峰會的多位「全國台企聯」代表表示,「26條措施」是「31條措施」的升級版、擴大版、務實版,是為讓台企台胞融入當前大陸發展而提出的新舉措,是大陸呼應台企台胞心聲的具體體現。

「深化兩岸融合發展」,作為兩岸關係新的導向,以祖國大陸自身發展進步為基礎。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說:「從根本上說,決定兩岸關係走向的關鍵因素是祖國大陸發展進步。」祖國大陸政治、經濟、文化、科技、軍事、外交各領域持續高效的「發展進步」,在極大增強綜合實力和國際影響力的同時,也極大增進對台灣同胞的吸引力、親和力、凝聚力。新中國70周年盛大慶典,展示中國現今全方位發展進步的強大實力,展現中國現今比以往更有條件實現民族復興和國家統一的光明前景,包括台灣同胞在內的海內外中華兒女都深受震撼、深感振奮。一位在慶典現場的台灣青年創業代表滿懷激情表示,「看到祖國強大,我們更有責任將台灣帶回來歸隊」。台灣有媒體發表社評提出「往事不可追,來者猶可鑒,現在需要兩岸各擁所長、相互借鑒,努力加速兩岸融合進程,共同致力於實現中華民族全面復興。」

習近平強調「兩岸融合發展」,基於「兩岸一家親」、兩岸「命運共同體」的理念,闡發了兩岸同胞血脈相通、兩岸同屬中華民族經濟文化的先天共性和融合優勢,揭示了兩岸往來、交流、合作在兩岸關係和平發展中逐步推進到「兩岸融合發展」的內在規律和必然趨勢,表明了祖國大陸通過深化改革開放,提供更好條件,進一步為廣大台灣同胞尤其基層民眾和青少年謀福祉的決心和誠意,提出了對台工作的一個重要任務和努力方向——在繼續推進改革開放的同時,切實有效推進兩岸經濟合作的制度化建設、兩岸共同文化的精神家園建設,從「制度性安排」上「深化兩岸融合發展」,不斷鞏固和深化兩岸關係和平發展並穩步走向統一的社會與民意基礎。

當今世界正處於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當今中國正處於民族偉大復興關鍵時期。中共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從當今世界和平、發展、合作、共贏的時代主題謀劃當今中國發展大計,從當今中國總體發展戰略謀劃國家完全統一,深謀遠慮、高屋建瓴,在新的歷史起點上提出一系列富有創見的對台論述,引導兩岸關係持續和平發展,取得歷史性重大突破——實現兩岸領導人首次會晤,建立雙方兩岸事務主管部門聯繫溝通機制,推動兩岸政治交往達到新的歷史高度,促進兩岸各領域交流合作更加深入;妥善應對台灣局勢變化,反對和遏制任何形式的「台獨」分裂行徑,積極促進兩岸融合發展,更加鞏固國際社會一個中國的格局;進一步回答了如何實現兩岸和平統一的問題,豐富和發展了國家統一的理論和實踐。中國政府對台方針政策的「一脈相承、與時俱進」,進入新的境界、展現光明前景。

鏡報動態 | 最新文章 | 聯繫我們 | 加入我們 | 關於我們

香港鏡報文化企業有限公司地址:香港鏡報文化企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