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澳政經

首頁 > 最新文章 > 港澳政經

「後疫情時代」香港如何轉危為安(2020.5)

發布日期:2020-08-11

☉文/蕭史

香港社會的當務之急,應從如何建立、健全、完善每一項與《基本法》實施配套的制度機制中尋找法治出路,保障落實中央管治權、維護國家安全的相關法律制度和執行機制,並強化對香港社會的憲法與《基本法》教育、國情與中華文化教育的相關制度機制,從根源上封堵香港「政治上不設防」的漏洞。

隨着中國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不斷鞏固,復工復產復課持續提速擴面,包括港澳在內的全國各地正進入「後疫情時代」。在此背景下,香港如何轉危為安應成為各界有識之士共同探討的議題。

有輿論擔憂,新冠肺炎疫情結束之日,會是香港社會矛盾重啟之時。筆者認為,過去一年中,香港先後經歷修例風波和新冠疫情,誠然面臨空前「危局」,積蓄已久的深層次社會矛盾可謂一觸即發,以特區政府為核心的香港建制力量必須嚴加防範。疫情雖對香港社會造成又一次創傷,但也為各界提供了難得的反思窗口期,同時為修例風波中高度緊張的社會對立情緒創造了緩衝期,可謂「禍兮福之所倚」。

香港社會的當務之急,無疑是盡快恢復正常的法治秩序和經濟動力。這就需要特區政府團結各界認真履行憲法和《基本法》規定的責任與義務,堅定不移、全面準確地落實「一國兩制」在港實踐;同時進一步發揮香港市民在經濟生活中的主觀能動性,啟動經濟增長動力、創造新增長點。

捍衛法治的核心價值地位

法治作為香港社會的核心價值,在修例風波中遭受了極大衝擊,亟需重塑與捍衛。憲法和《基本法》共同構成的憲制基礎,是香港的法治基石,今年適逢香港基本法頒布30周年,重溫基本法立法原意、總結基本法實施經驗應成為有關各界的重要課題。

值得注意的是,一場「香港基本法頒布30周年線上學術研討會」在44日,香港《基本法》頒布30周年紀念日當天舉行,來自港澳與內地的近百位專家學者共同回顧香港《基本法》頒布、適用和實施的歷程,探尋國家實施「一國兩制」、制定《基本法》的初心和初衷,總結香港《基本法》實施的經驗。這既是一次港澳和內地法學界深入交流的學術盛宴,更應成為港澳市民瞭解《基本法》的難得機會。

199044日,第七屆全國人大第三次會議審議並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香港特別行政區基本法》,成為「一國兩制」方針由構想變為現實進程中里程碑式的事件。作為中國第一部特別行政區的憲制性法律,香港《基本法》經過了多年醞釀、起草和諮詢,既凝聚了當時內地、香港乃至部份有關外籍人士的高度智慧,更代表了內地和香港的民意所向。實踐證明,香港基本法為「一國兩制」方針在港實踐、為香港在回歸以後繼續保持繁榮穩定提供了根本保障。在香港法治環境受到空前挑戰的今天,從特區管治團隊到普通香港市民都應重新認識《基本法》,進而沿着《基本法》的正確軌道推進香港繁榮穩定。

北京大學法學院教授饒戈平指出,香港要找到走出困局的法治之路,須從全面準確理解《基本法》入手,當前問題的癥結並非在於是否修改《基本法》,而在於如何堅守《基本法》。對於香港社會出現關於建議修改《基本法》的聲音,饒戈平認為,《基本法》作為一部憲制性法律,任何修改都牽涉社會穩定,其權威性和連續性至關重要,修改之議必須慎之又慎。

筆者認為,法治的問題應該用法治的手段解決,香港近年來暴露出的許多問題看似源自《基本法》,實則是《基本法》在實施過程中缺乏相應的配套制度機制所致。香港社會的當務之急,不是討論要不要修改《基本法》的「大問題」,而應從如何建立、健全、完善每一項與《基本法》實施配套的制度機制的「小問題」中尋找法治出路。其中,保障落實中央管治權、維護國家安全的相關法律制度和執行機制當為重中之重;強化對香港社會的憲法與《基本法》教育、國情與中華文化教育的相關制度機制亦不可再拖。如此,才能從根源上封堵香港「政治上不設防」的漏洞,才能通過法治手段為香港社會的繁榮穩定、長治久安提供根本保障。

凝聚發展經濟的社會共識

修例風波和新冠疫情的雙重打擊,使本已增長乏力的香港經濟雪上加霜。英國Z/Yen集團與中國(深圳)綜合開發研究院近日聯合發布的《全球金融中心指數》第27期報告顯示,香港在全球108個金融中心綜合排名中連跌3位,降至全球第6位。需要注意的是,東京、上海、新加坡雖是以微弱優勢超過香港,但也證明「紐倫港」三甲格局已不穩固,加之緊隨其後的北京、三藩市、日內瓦,香港賴以成名的國際金融中心地位正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戰。究其原因,主要有二。

由內觀之,本港實體經濟萎靡不振。金融服務於實體經濟,香港經濟增速自2010年起已呈現出下降趨勢,修例風波的爆發更導致香港GDP2019年下半年起陷入負增長。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研究員張明認為,當前香港經濟陷入衰退的主要原因,在於服務業出口和投資增速的雙下降,而疫情對消費、投資和出口都將產生衝擊,或導致香港今年經濟增速持續負增長。

由外觀之,周邊金融市場震盪加劇。香港作為成熟的國際金融中心,市場易受周邊波動影響,美股在一個月內出現4次熔斷後又暴漲,致使港股隨之震盪,市場情緒出現躁動。在全球深陷疫情困局的當下,信心比黃金更重要,能否挽回金融市場的信心,對現階段的香港而言尤為重要。

香港本是經濟型社會,近年來部份持份者的過度政治參與不僅破壞了本來聚焦發展的社會氛圍,也嚴重影響了經濟發展動力。香港實現再出發的路徑應該重歸經濟,而經濟發展的最重要機遇無疑在於深度融入國家發展大局。

值得注意的是,中共中央、國務院近日印發了《關於構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場化配置體制機制的意見》。該文件的出臺,是「為深化要素市場化配置改革,促進要素自主有序流動,提高要素配置效率,進一步激發全社會創造力和市場活力,推動經濟發展品質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這不僅是內地經濟轉型大背景的大勢所趨,也與《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的思路相同,同樣適用於轉型中的香港。

《意見》中涉及暢通勞動力和人才社會性流動管道、加大人才引進力度、主動有序擴大金融業對外開放、推進政府數據開放共享等多項內容,對香港進一步融入國家發展大局而言都可謂重大利好。港人尤其是青年群體,理應抓住箇中機遇,到更廣闊的全國市場中實現人生抱負。

如同肆虐一時的新冠肺炎疫情終將退去,籠罩香江的迷霧也終會散開。重歸法治、聚焦發展,香港定能轉危為安。

鏡報動態 | 最新文章 | 聯繫我們 | 加入我們 | 關於我們

香港鏡報文化企業有限公司地址:香港鏡報文化企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