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閩來風

首頁 > 最新文章 > 八閩來風

印象安溪之經濟發展:從貧困到百強的蝶變(2020.3)

發布日期:2020-08-11

☉文/李志甜 鏡報記者

安溪,隸屬福建省泉州市,歷史悠久,鐵觀音和藤鐵是她兩張重要的名片。2019年,安溪被評為全國綜合實力百強縣市第60位,是第二批國家農產品品質安全縣。

將時間拉回到1985年,安溪卻是國家級貧困縣。那一年,安溪全縣人均工農業產值277元,農民人均純收入270元,1/3人口的溫飽成問題。1990年的安溪縣城還是:橫直兩條街、一間小百貨,兩處飲食店、最高四層樓。

彈指一揮間,35年的時間,安溪實現了華麗轉身。蝶變的安溪在實踐中摸索出來的安溪經驗更是被包括人民網在內的各大媒體廣泛報道,也被福建省樹為模範,更被中央扶貧辦點名表彰。

深挖優勢產業 多元增收

35年來,安溪人可謂是窮盡心思,將其傳統優勢產業發揮的淋漓盡致。

安溪的鐵觀音名揚四海,香溢五洲。歷屆安溪縣委縣政府,高度重視茶產業發展,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該縣大力實施「茶業富民」發展戰略,茶葉成為了群眾增收的金葉子、脫貧致富的利器,農民人均純收入的56%來自於茶業。成為中國區域品牌價值茶葉類第一名,全國重點產茶縣首位……

在國外產茶國對中國市場「虎視眈眈」,國內茶業群雄四起,傳統茶產業遭遇寒流,特別歷經多年高位運行,產業進入深度調整期,經濟新常態、茶市競爭激烈等都在考驗着安溪茶業。如何實現轉型升級、再創輝煌,成為擺在安溪黨政面前的一道必答題。為此,安溪打出了一套組合拳。

品質上,安溪下大力氣建構了安溪鐵觀音茶文化系統,這包括完善的茶園管理體系,形成茶樹留高、梯壁留草並大量套種綠肥的帶狀茶林模式。這種複合生態系統既實現了土壤營養物質的再循環,又維持了生物的多樣性、保持了水土和生態功能,更大大提升了茶葉品質,從源頭上保證了鐵觀音的質量,而這套安溪鐵觀音茶文化系統更是入選第二批中國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預備名單。

在茶產業的人才培養上安溪也不遺餘力,不僅舉全縣之力創辦茶學院,還創新的舉辦茶葉大師賽,對獲選的茶葉工匠們給予經濟獎勵。

酒香也怕巷子深,安溪政府為了打響鐵觀音品牌,可謂煞費苦心。據介紹,歷任安溪縣領導親自帶隊全國甚至全世界推介鐵觀音是常事,有時候走出去可以長達一個月。推介過程中還要收集數據,回安溪之後迅速組織會議,一一落實。除了走出去,還引進來,舉辦茶博會,邀請媒體參觀也是在發展茶產業的過程中探索而來的舉動。而隨着時代的變化,茶產業的供應鏈形態也相應發生改變,安溪還首創了茶農合作社,一方面確保質量,另一方面更增加當地茶農收入。在多條腿並行的積極努力下,傳承千年的「安溪鐵觀音」還抓住「一帶一路」的契機,以國際化的視野進軍高端市場,不斷拓展「一帶一路」茶香通道,將中國茶品牌和茶文化向世界推廣,2014年,法國外交部定制「莫逆之交」中法建交50周年紀念茶,成為了外國政府定制中國茶的先例。

除了持續做好茶的文章,安溪還大膽突破唯茶是農的產業單一結構,按照「宜茶則茶,不宜則退」的思路,引導低海拔、高坡度地區退茶還林、果、蔬、藥等,成功退茶3萬畝,改變了以往「農業以種植業為主,種植業以茶為主,農民收入以茶為主,農產品以茶為主」的單一農業結構,實現「一葉飄香,多元增收」。

安溪的藤鐵工藝助力脫貧則是另一個發展路徑。具有千年歷史的安溪竹藤編技藝,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安溪縣委書記高向榮說,安溪藤鐵工藝從民間草根藝術走來,萃取傳統文化之精華,守護手工技藝之瑰寶,剛柔並濟、博採眾長,被譽為「指尖上的魔幻藝術」。2019年11月5日,世界手工藝理事會主席羅茜.格林麗絲、世界手工藝理事會亞太地區主席嘎達.席佳薇在福建省泉州市安溪縣共同向安溪縣授予「世界手工藝理事會手工藝城市——藤鐵工藝之都」牌匾。

如何將藤鐵工藝轉為產業?如何提升藤鐵工藝品的銷售呢?電商走進了安溪人的視野。以互聯網銷售藤鐵工藝品為主的灶美村是全國評選出來的第一批淘寶村,通過幾年的發展,那裡的村民成功脫貧,走向致富。在那裡,年近半百的村幹部仍充滿創業的活力,很多年輕人充滿激情地回鄉就業、創業。一輛輛載滿工藝品的車輛從這裡駛向全國,產學研銷一條龍的完整產業鏈也在這裡成形。可以說,灶美村走出了一條獨具特色的脫貧之路,也為其他地方提供了經驗。

引進新興產業 打造產業園區

安溪有120多萬人口,如果單純依靠傳統產業,在脫貧的道路上恐怕還有很遠要走。因此,在充分挖掘傳統優勢產業,「靠自己的骨頭長肉」之外,安溪政府還根據時代、科技、市場的變化,結合安溪優勢,進行產業升級。安溪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培育了包括湖頭光電產業園、中國國際信息技術(福建)產業園、弘橋智谷電商園以及廈門泉州(安溪)經濟合作區湖里園、思明園、2025產業園等園區。

其中,泉州芯谷安溪分園區成功引進了國內光電業龍頭企業、上市公司——三安光電,上馬藍寶石襯底晶片項目。通過三安光電的龍頭效應,該行業上下游的一批企業集聚而來,成功打通產業鏈上下游「經脈」。「經脈」一打通,園區企業營收迎來爆發式增長。幾年間,該園區已實現產值近百億元,納稅近十億元。園區開工建設至今,陸續引進了晶安、信達、天電光電和中科三安等行業龍頭企業入駐。

中國國際信息技術(福建)產業園是國家級高新技術園區,是數字福建重點扶持建設的戰略性項目,商務部中國國際電子商務中心在全國布局中的重要節點。產業園依託大規模、多等級數據中心,大力發展雲計算、數字媒體、電子商務、文化創意等服務外包產業,形成一個功能完善、配套齊全、技術領先、特色鮮明的國際一流綠色生態信息產業園區。

「一定要壯士斷腕,全力推進轉型升級,才能根本改變貧窮落後的面貌。」這是2015年時任安溪縣長的高向榮對媒體說的一句話。

如今,高向榮已經在安溪工作近9年,任職安溪縣委書記,而安溪也形成了「建材冶煉、藤鐵工藝、紡織服裝、食品加工、茶機具」等五大傳統產業,與「信息技術、光電、休閒旅遊、現代物流、文化創意」等五大戰略性新興產業,並駕齊驅、競相發展的「5+5」現代格局。

變輸血為造血 創新措施精準扶貧

在成功脫掉貧困縣的帽子之後,安溪又開展了精準扶貧。

在尚卿鄉,安溪政府探索「電商協會+企業+貧困戶」的幫扶模式,培訓和引導貧困戶學技術、開網店、做物流,增強貧困戶造血功能;在虎邱鎮,建立「建場所+提供種苗+技術指導+防疫+銷售」的禽畜養殖產銷一體化幫扶模式,幫助貧困戶穩定增收。

除此之外,安溪政府還定向給貧困人口建卡,專人跟進,整合中央、省、市財政專項扶貧發展資金,給予每戶3000至5000元的資金補助,用於扶持建檔立卡貧困人口發展種植業、養殖業等項目。僅2019年,安溪縣政府就為貧困戶發放扶貧小額貸款1930.64萬元,滿足貧困戶生產發展資金需求。

在脫貧的過程中,安溪縣政府更善用社會力量,在福建省首創了「百企聯百村幫千戶」、建立縣鄉扶貧協會、成立鄉村講師團等精準扶貧創新。其中,「百企聯百村幫千戶」共發動136家企業、商會、海外會館結對幫扶101個村,1152戶3820人獲取幫扶資金1600多萬元,幫助921戶3055人實現脫貧。縣鄉扶貧協會則早在2017年就實現了24個鄉鎮全覆蓋,並籌集了社會資金1.25億元,形成政府、市場、社會協同推進扶貧的格局。鄉村講師團更是遴選了390名優秀村幹部、種養大戶、製茶專家,成立縣、鄉兩級26支鄉村講師團及鄉村振興服務隊深入田間地頭,以通俗易懂的語言進行面對面培訓、手把手指導,魚漁共授,帶動520多戶貧困戶脫貧致富。

除此之外,安溪縣政府還針對因病因災致貧返貧展開特定的幫扶機制,完善醫療保障制度,出臺《安溪縣「因病、因災」致貧、返貧對象幫扶方案》,在福建省率先實施縣級醫保扶貧幫扶政策,對建檔立卡的貧困人口醫療費用實行「兩個100%」和「一個50%」的報銷政策。「兩個100%」即對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在本縣域內醫保定點醫院就診就醫,醫保目錄範圍內個人自付部份報銷100%,如果患13種特殊病種的醫療費用報銷100%;「一個50%」指的是安溪居民在縣域外醫保定點醫院就診就醫的,醫保目錄範圍內個人自付部份再給予報銷50%;幫扶專項資金每人每年報銷金額封頂20萬元。同時,為建檔立卡貧困戶代繳新型農村合作醫療保險和購買大病醫療補充保險,減輕貧困戶大病醫療高額費用負擔,有效遏制「一人得病全家致貧返貧」現象。

為企業提供「媽媽」式服務 為民生分去最大蛋糕

除了深挖優勢產業,助農多元增收,該縣還引進新興產業,打造產業園區,變輸血為造血,在脫貧致富的道路上走的更遠。

新年伊始,一場蔓延全國的疫情讓中國上下都進入了緊張狀態,對於企業來說,如何安全的開展復工是首要思考的問題。針對此,安溪縣委書記高向榮說:「抗疫情、保運行,兩手都要硬,兩戰都要贏。」

「訂單如延遲交貨,不僅將面臨違約賠償,公司信譽也會受影響。關鍵時刻,多虧了政府派來了企業復工工作指導組,指導公司做好防疫工作。」位於龍門鎮的旺旺食品公司糖果廠廠長范姜群展告訴記者。

這是安溪縣服務企業復產復工的一個縮影。

說得好不如做的好,在安溪縣政府的有力組織和引導下,各有需要的鄉鎮組成了由政府、醫療單位、公安幹警以及鄉鎮巡邏隊等多方力量構成的指導小組,搜集反映企業復工存在的困難和問題,協助企業做好返工人員排查,指導企業進行錯峰就餐、醫學觀測等多項防控防疫工作。截至2月17日,復工企業186家,到崗工人近2萬人。

窺一斑而知全豹。多年來,安溪一直致力打造營商環境,讓一大批「金娃娃」引得來、留得住。有企業將安溪政府提供的服務稱為「媽媽式服務」,由此可見安溪政府的企業服務做的細緻周到程度。

政府不僅要服務好企業,做好民生也同樣重要。2012年12月31日,金安高速通車,終結了安溪境內沒有高速的歷史,也拉近了安溪與沿海發達城市廈門的距離;2013年,莆永高速通車,金谷、湖頭、白瀨等鄉鎮通上高速;2014年,泉三高速安溪連接線完工通車,再次打通安溪的交通大動脈。

基礎設施建設的「物理變化」顯而易見,「化學變化」也在悄然發生。多年來,安溪先後投入5億多元新增城市慢道22公里和建設休閒廣場14萬平方米;先後投入10多億元建設一批公園,公園綠地231萬平方米;投入3億多元建設大龍湖詩詞長廊、茶都木棧道、灣美景觀長廊、茶文化長廊、自行車道、步行道。

每位安溪人,每天都能感受到安溪的點滴變化。

從1985年的全國貧困縣到而今的全國縣域綜合實力百強縣,安溪一步步腳踏實地走來,其中離不開安溪人上下一致的努力,離不開安溪鄉賢的反哺家鄉的付出,離不開社會力量的支持,離不開國家政策的扶持,也離不開安溪主政者大刀闊斧、為民謀福祉的實幹和公僕服務意識。因為他們知道,「金光閃閃」還不夠,更重要的是始終如一的「做好服務」,經濟「蛋糕」大了還不夠,民生「乳酪」更要同步,唯有此,安溪才能更好的向前發展,才能和諧發展。

鏡報動態 | 最新文章 | 聯繫我們 | 加入我們 | 關於我們

香港鏡報文化企業有限公司地址:香港鏡報文化企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