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閩來風

首頁 > 最新文章 > 八閩來風

碧波鼓浪匯香江 南強智薈創發展──廈門大學與香港的校地情緣 (2020.8)

發布日期:2020-08-26




林濟源 陳夢 薛小勤


        鷺島出發,嶺南耕耘,添東方明珠流光溢彩。憶往昔,南強學子風華正茂,奮發香江七十載;看今朝,百年廈大揚帆起航,嘉庚精神傳四海。鳳凰花開季,紫荊綻放時,廈大與香港的校地情緣往事隨韶光款款而來。


廈門大學校園芙蓉湖畔亮麗一景。石碑上「美盡東南」為饒宗頤大師手跡,為廈門大學香港校友會獻給母校建校85周年慶的書法作品。


嘉庚情懷 香江永續
        「教育為立國之本,興學乃國民天職。」這是著名愛國僑領、廈門大學創辦人陳嘉庚踐行一生的教育信念。


        陳嘉庚與香港的淵源或可從一家銀行說起。1947年,國內發生嚴重的通貨膨脹,金融市場極度混亂,銀行業務難以開展,為謀求家鄉集美學校有長久的經費來源,同時獲得社會效益,7月15日,陳嘉庚集資創辦的集友銀行在香港正式開業。開業至今逾70載,集友銀行奉行陳嘉庚宣導的「以行養校、以行助鄉」宗旨,通過盈利奉獻助學、捐資設立「陳嘉庚教育基金會」等途徑,持續用於鄉社建設和教育支出,並致力於當地基礎業務,支持香港的發展和繁榮。


        1961年,陳嘉庚在北京逝世,噩耗傳至香港,各界人士深為悲慟,集會舉行追悼大會,一千多人到場追思,收到挽聯數以百計。時任香港《大公報》社長費彝民聯云:「傾力興學育才,仗義疏財,樹工商界千秋良範;畢生愛鄉愛國,斥邪扶正,為華僑中一代完人。」


        1992年,由諾貝爾獎獲得者楊振寧、丁肇中等人發起,30多位傑出華人科學家、學者、企業家倡議的陳嘉庚國際學會在香港成立,70多位世界頂級的教授學者為其會員,楊振寧在成立儀式上回憶起一段「廈大往事」:「我沒有機會見過陳嘉庚先生,不過我六、七歲時,父親在廈門大學教了一年書,所以我曾在廈大住過。那時廈門大學的校長是林文慶先生,他是陳嘉庚先生的好朋友……我自己也是嘉庚先生興學的受益人之一。」該會以「弘揚嘉庚精神,凝聚各界精英,服務社會,造福人群」為理念,意在團結世界上的華人,為中國教育和世界科學發展作出自己的貢獻。


1992年8月,出席陳嘉庚國際學會在香港成立大會的嘉賓合影。


        2019年10月22日,中國僑聯和香港僑界社團聯會共同主辦的「華僑旗幟 民族光輝——傳承嘉庚精神及華僑華人參加祖國建設成果展」在香港推出,展示了陳嘉庚開拓實業、傾資竭力興辦教育,公而忘私、國而忘家的傳奇一生。中華全國歸國華僑聯合會主席萬立駿在開幕式上說:「希望推動嘉庚情、愛國志薪火相傳。」


香港勳賢 愛國愛港
        自1997年開始頒授的「大紫荊勳章」是香港特別行政區授勳及嘉獎制度下的最高榮譽,旨在表彰畢生為香港社會作出重大貢獻的傑出人士。三位廈大學長名列其中:第一屆「大紫荊勳章」授勳者徐四民、黃克立,第二屆授勳者黃保欣。


        「丹心扶社稷,鐵血護山河。」這是徐四民的人生寫照。徐四民,緬甸愛國華僑,1936年考入廈門大學文科部,翌年因抗戰爆發輟學返回仰光,積極投身抗日救亡運動。期間,是同僑、師尊,亦是戰友的陳嘉庚曾親筆寫信委託其擔任《南僑日報》在緬總代理,針砭時弊,支持光明進步。1949年9月21日,徐四民與陳嘉庚都被邀請出席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討論《共同綱領》,迎接新中國的到來。新中國成立第二天,徐四民領導緬甸愛國華僑在仰光升起了東南亞第一面五星紅旗。1976年,徐四民移居香港,他以「振興中華 誠實敢言」為宗旨創辦了《鏡報》月刊。在中英談判期間,他為香港的回歸、《中華人民共和國香港特別行政區基本法》的誕生和香港特區的籌建建言獻策。香港回歸後,他仍然用正氣之筆,書寫愛國愛港之情。


        黃克立,福建泉州人,1935年畢業於廈門大學經濟系,因受陳嘉庚賞識,被聘為廈門大學會計主任。1948年,黃克立舉家定居香港,以出任香港集友銀行副經理為起點,一路縱橫金融、工商界,成為香港商業巨擘。他晚年轉而在政壇發光發熱,曾三屆連任全國政協常委,對內地改革開放,尤其是財政金融、文化教育及兩岸關係等提出中肯建議,並全力為香港回歸貢獻自身力量。他始終銘記陳嘉庚「人而無國,何能生存?」之教誨,時常教育子女:「親中、愛國是沒有辦法改變的,國家任何時候都比家庭重要,國家是永遠的,家庭卻可能會慢慢散開。」


1981年,以黃克立先生(左一)為團長的旅港校友會回廈門大學參加60周年校慶。


        同是福建泉州人的黃保欣,1945年畢業於廈門大學化學系,後赴香港創業,以商界數十年之奮進拼搏,成就「塑膠原料大王」之美譽。事業巔峰之際,他積極投身香港公共事務,擔負起《基本法》起草委員會委員、全國人大常委會香港特別行政區基本法委員會副主任之崇高責任,對「一國兩制」事業發展、香港順利回歸和繁榮穩定貢獻卓著。此外,他還以「廣東大亞灣核電站安全諮詢委員會主席」「香港機場管理局主席」兩個身份飽受讚譽。1999年3月,香港新機場被選為二十世紀世界十大工程之一。黃保欣直言:「這是香港人努力的成果,是所有人的光榮。」


        被業內人士譽為中國「科技木之父」的莊啟程亦是愛國愛港勳賢的傑出代表。1956年,莊啟程考入廈大物理系。1963年,他來到香港開啟創業之路,終成一代商界鉅子。事業有成的他不忘回報母校、報效社會,廈大在辦學經費遇到困難之際,他以無名氏捐款資助,而在香港本地捐助的項目更是遍及各個社區,包括香港保良局莊啟程預科書院等多所小學和中學,以及一些養老機構等。他還是民間大使,以己之力,將國外經濟等資源介紹到中國內地,推動內地區域經濟發展。他曾說:「我青少年時期在祖國內地接受教育,作為中國人,我們都希望自己的國家、民族富強起來。」


        功崇惟志,業廣惟勤。數十年來,在香港這片熱土中,還有一大批廈大校友們秉持嘉庚精神,以「愛國愛港」的堅定信念,譜寫拼搏奮鬥的時代篇章:校友陳可焜曾任香港《經濟導報》總編輯,長期從事香港經濟研究,首倡「香港學研究」;校友黃滌岩曾為中國銀行副董事長、港澳管理處主任,為香港中銀大廈落成、中國銀行在香港發行港幣鈔票及香港回歸親力親為;校友王少華為加強香港與內地的經濟合作貢獻卓越,同時充分發揮「她力量」,熱心慈善公益,關愛內地貧困地區婦女兒童;曾任廈大副校長的翁心橋1986年奉調赴新華社香港分社工作,任分社教育科技部部長、香港特別行政區籌備委員會委員……


脈脈相通 繼往開來
        「如果讓我再上大學,一定選擇廈門大學。」2002年,時任香港特別行政區行政長官董建華參觀廈大時發出這樣的感歎。


        早在1956年1月,高教部與中僑委商定同意廈大創辦華僑函授部,4月10日,香港《大公報》《文匯報》在第一版用特號字標題刊登廈大籌辦華僑函授消息。廈大華僑函授部成立之初設數學、物理、化學三個專修科,後又增設中國語文、中醫專修等科。1963年,開始有香港籍學生就讀廈大中國語文專修科。1980年,廈大海外函授部復辦,在香港等地設立海外招生代辦處,並在香港設立中醫臨床實習基地,與香港有關單位合作開展中醫實習帶教工作,培養大批中醫人才。大量香港學子通過函授學習,文化知識水平和業務能力得到有效提升。1993年,廈大成立台港澳學生先修部,為台港澳青年學生赴大陸(內地)學習深造提供更多機會……廈大華僑函授部幾經更名為現在的廈大海外教育學院,從1956年成立至今,已培養約4300名港籍學生,其中湧現出不少文學界、中醫界菁英。1983年,廈大成立新聞傳播系,以「傳播」冠名,創辦廣告學專業、國際新聞學專業,開內地之先河。這正是在原香港《大公報》老報人劉季伯先生、新聞前輩徐鑄成先生、香港中文大學新聞與傳播學系原主任余也魯教授等的大力提倡和支持下才變成現實。


        1990年4月,為推動與香港地區教育文化的交流與合作,廈大與香港中文大學簽訂校際交流合作協定,隨後又與香港大學、香港科技大學、香港理工大學、香港城市大學、香港浸會大學等五所高校陸續建立姊妹校關係。值得一提的是,在持續深化與香港高校雙向交流與促進務實合作中,廈大始終堅持「以學院為實體、以學科為載體、以師生為主體」。


廈大建南大會堂


        2006年,廈大近海海洋環境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MEL)與香港大學太古海洋科學研究所(SWIMS)開展學術交流合作。兩校研究生於2008年自行發起了「水環境科學高校聯盟University Consortium on Aquatic Sciences (UCAS)」,並吸引台灣海洋大學與台灣中山大學研究生加入。UCAS每年輪流在廈門、香港與台灣舉辦學術研討會,為聯盟高校的研究生提供一個活躍的學科交叉、學術交流合作平臺,反響甚佳。2011年4月,經SWIMS牽線支持,香港太古集團慈善信託基金捐贈560萬元人民幣,資助廈大建立「東山太古海洋觀測與實驗站」(東山站),這是中國海洋科學台站建設史上第一個由跨國企業捐贈建立的實驗觀測站。2017年6月,東山站建成,廈大同SWIMS建立「姐妹觀測站」,進一步推進海洋生態系統領域合作研究。


廈門大學東山太古海洋觀測與實驗站


        近年來,廈門大學不遺餘力地為青年學子創造交流機會,搭建更廣闊的合作平臺。2017年,廈大與香港中文大學共同承辦由香港九龍總商會發起支持的「新紀元精英培訓計劃」,並連續三年承辦該項目的內地行程。聯盟高校數百名青年大學生踴躍參與,深入交流中華文化,拓展國際視野,增進彼此友誼和共識。2018年10月,「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大學聯盟在廈大成立。次年,廈大主辦該聯盟首屆國際暑期項目活動,來自香港及「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的60名優秀本科生參與其中,聽取專業講座,參訪現代企業,走近閩南風土,就中國歷史文化、海上絲綢之路等議題展開對話,收穫滿滿。


        至交契友,溫情傳遞。長期以來,廈大教育事業的發展也離不開香港社會各界的鼎力支持。2009年起,「香港道德會」在廈大捐資設立「香港道德會廈門大學貧困學生扶助基金」,每年資助400名家庭經濟困難、品學兼優的廈大學子,幫助他們順利完成學業,鼓勵其通過道德實踐培養愛心與社會責任感。這是學校迄今為止收到的資助總額最大、資助人數最多的社會助學金。沿着廈大芙蓉湖畔拾級而行,「樂善」石刻映入眼簾,融入景中,石刻設立的初衷既是為感念香港道德會的善行義舉,亦在於教導廈大學生常懷感恩之心、奉獻之心,反哺社會、報效社會。2 0 1 4年,著名愛國華僑、嘉里集團董事長郭鶴年捐鉅資建設廈大馬來西亞分校圖書館大樓,他特別將這幢大樓命名為「百姓大樓」(People’s Great Hall),希望以此傳承嘉庚精神,「激發更多人士參與支持廈大馬來西亞分校的事業發展」。


同舟共濟 同慶新程
        上世紀30年代,香港廈大校友們就已經有了校友會組織,後因戰亂,活動中止,直到戰後才得以恢復。1949年11月,該組織正式向香港政府登記為「旅港廈門大學校友會」。改革開放以後,越來越多的廈大學子來到香港這個東西方文化交融的地方,用平凡的人生創造出非凡的力量。2011年,一首《揚帆香江》,唱盡在港廈大校友展才獻力香江、愛國愛港愛校的深切情懷。


1949年,陳嘉庚回國時與旅港廈門大學、集美學校校友合影。


        從南強學子到香江翹楚,廈大人用實際行動為母校在東方之珠中亮出一張張亮麗名片,在香港各行各業,湧現出一大批努力拼搏奉獻、愛國愛港愛校的廈大菁英。2015年,廈大黨委書記、校務委員會主任張彥率團赴港訪問並看望校友,出席「旅港校友會註冊成立66周年慶祝大會」。他在致辭中讚揚廈大校友在香港創出精彩,帶給香港各界亮麗成就,並為母校贏得了聲譽。


        邁入新時代,香港廈大校友會依託香港聯通海內外、融匯東西方的區位優勢,成為了海內外校友聯絡感情與溝通諮詢的重要平臺。「金融」「法律」兩個分會因其專業性與實務性兼具而盛名在外。2018年11月9日,南強全球金融論壇暨全球廈門大學金融校友聯合會成立大會在港交所舉行,香港特別行政區行政長官林鄭月娥出席致賀,來自全球各地金融領域的廈大校友,以及金融業界、學界專家精英共襄盛舉,並倡議打造助力母校建設發展的群賢基金。「希望以此契機加強金融校友交流合作,助力學校爭創世界一流,推動新時代中國金融業深化改革。」廈大校長張榮在致辭中說。


        「知恩圖報,守望相助」是香港校友會文化的重要內涵。飽含着對母校綿延不斷的情誼,莊啟程、王少華、呂振萬、施子清、王英偉、黃玉山、林湧等校友和社會各界友好人士及機構先後在廈大設置了各類獎學助學基金、文化科學交流基金,助力學校的對外學術科研交流及學生的成長成才。


        2007年開始,香港校友會倡議設立「廈門大學旅港校友扶困助學基金」,為福建老區、山區考入廈大的部份貧困新生提供支援。2018年,香港校友會向馬來西亞分校圖書館捐贈《四庫全書》全套500冊圖書。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爆發,香港校友會聯合澳門校友會共同向武漢、鄂州、廈門共10家醫院捐助4100個脈搏血氧儀,支援疫情防控工作。


        凝望着廈大的一樓一宇、一草一木、一石一刻,你能從中看到深愛母校的香港廈大校友的身影,如「克立樓」、「保欣麗英樓」、「王清明游泳館」、「思源谷」……在芙蓉湖畔圓形舞臺邊有一塊鐫刻着國學大師、廈大名譽教授饒宗頤手跡「美盡東南」的置石,是香港廈大校友於85周年校慶時贈送的禮物,也是他們南強情懷的傾訴。「美盡東南」四字語出王勃《滕王閣序》:「賓主盡東南之美」,意指廈大的自然之美與人文之光。校友們說,「這份禮物,代表我們對母校的一點回饋,希望以此讓母校校園更加充滿魅力,也讓我們對母校的熱愛和眷戀永遠留在這裡。」五年後的90周年校慶,香港廈大校友再次捐資建立「廈大旅港校友林」,寓意「十年樹木,百年樹人」的樹林,正在廈大翔安校區蓬勃生長。


廈大思明校區鳥瞰圖


        嘉庚永續,同慶新程。展望未來,在香港廈大校友會建會70載的新起點,在廈門大學迎來百年華誕的新征途,廈大與香港這份情緣,正引領着廣大廈大人以自強至善的實績,服務社會,事事創先,為廈門大學建設一流、追求卓越,為香港的建設發展、祖國的繁榮穩定作出更大貢獻,譜寫更美春秋!

鏡報動態 | 最新文章 | 聯繫我們 | 加入我們 | 關於我們

香港鏡報文化企業有限公司地址:香港鏡報文化企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