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澳政經

首頁 > 最新文章 > 港澳政經

薛永恒局長:「國安法」讓香港創科重新出發(2020.8)

發布日期:2020-08-27

☉文/曉晞

☉視頻播放/「鏡新聞YouTube頻道」、Facebook、微博、華人頭條

「創科是需要人才去推動」。創新及科技局局長薛永恒7月9日接受「鏡新聞」採訪,與大家分享《港區國安法》立法後,創科界人士應把握立法後的機會,重新推動創新發展的感想。

薛永恆稱,「港區國安立法」給我們撥亂反正的機會,去年「黑暴」事件給各行各業很大衝擊,創科發展需要引入風險投資基金去支持融資。2014年風險投資基金有12億多元資金投資於科技,2018年升至160億多元,短短數年間翻升了12倍,但2019年風險投資基金總投資額大跌至99億元,因為社會不穩定,令投資者卻步。投資創科比其他類別風險高,若社會環境不穩定,資金更不會有信心投資在高風險的科技產品上。所以,發展創科必先要有穩定的環境,在大是大非下,每個香港市民都有責任維護國家安全,這是重中之重。「國安法」立法讓香港回復一個平靜環境、適合創科的土壤,他呼籲創科界人士把握立法後的機會,重新推動創新發展。

美國制裁不會令港創科變一潭死水

在全球化下,世界各國的優勢可作互補。美國宣布撤銷香港特殊待遇地位,限制軍民兩用的科技產品及技術出口到香港,令人憂慮會否影響香港創科發展。薛永恒指出,自中美角力戰爆發後,香港工業家已在全世界不同的地方去尋找代替品。美國透過制裁去停止雙方貿易,只會帶來「雙輸」的局面。美國出口至香港的科技產品主要是電子產品及通訊器材,出口貨額每年僅四至五億美元,香港業界可能因此出現陣痛,但大多可在其他市場尋找替代品。他直言,美國所謂制裁絕不會令香港創科變成一潭死水,其影響相比香港去年社會動盪帶來的破壞是微不足道,仍有動力向前。反之,若社會不穩定,對創科發展影響更大。所以,「國安法」立法為創科是正面動力,給我們一個撥亂反正的契機,讓創科重新發展的機會。

引入人才推動香港創新科技

薛永恒指出,人才是創科最重要環節。創科需要人才去推動,特區政府已投放千億元從各方面去推動創科發展,包括加強香港科學園和數碼港研發設施及配套,政府亦一直吸引、培育和留住創科人才。香港雖然只有700多萬人口,但擁有堅實的創科基礎,大學科研能力很強,本港共有5所大學躋身全球前100名。特區政府亦鼓勵大學畢業生在進入職場時,選擇創科作為職業。他表示,初創企業的受聘人數過去五年已增長逾三倍,創科局通過整合博士專才庫和研究員計劃等措施,推動本地人才培養,亦希望吸引更多海內外人才到港工作,支持香港創科發展。每間合資格公司或機構聘用最多四名取得學士、碩士或博士學位的創科人才,聘用期一般最長為三年。擁有本地大學學士學位的研究人才每月最高津貼額為18,000元;擁有本地大學碩士學位者每月最高津貼額為21,000元;持有博士學位的每月最高津貼額則為32,000元。另外,今年推出「創科實習計劃」,資助本地大學STEM課程本科及研究生從事與創科有關短期實習,最長為期3個月,每名實習生每月可獲10,500元津貼。此外,香港科學園及數碼港多年來致力扶植香港創新創業,兩個園區分別有數百間培育公司畢業及茁壯成長。「創科是需要人才去推動,如何培養香港的年輕人對創科的支持、熱愛及能力,讓他們紮穩創科的根基,貢獻香港,這亦是我們現在的工作。」

疫情給科研產品進入市場機遇

新冠肺炎疫情對香港乃至世界經濟帶來前所未有的衝擊,失業率上升。但薛永恆認為,有危才有機。疫情給我們帶來機遇,一些科研產品在平常看不到其優勢,如納米抗菌塗層,有效殺滅病毒、細菌,在疫情下轉化為抗疫商品。另外,香港一直引入多種科技方案,支援家居檢疫,應付疫情急劇變化,如香港自行研發的電子手環,配對居安抗疫流動應用程式。特區政府在公營機構試用計劃下推出項目特別徵集,支持疫情防控的產品開發和科技應用,邀請本港的研發中心、大學、科研機構的科學家提供建議,這些科學家在短短數星期內已提供了不同的科研產品供政府試用。特區政府也與泰國政府合辦講座,把香港成功利用技術優勢研發出的抗疫產品經驗分享給「一帶一路」國家。疫情下,科技抗疫大派用場,同時帶給科研產品進入市場的機遇,加大科研應用力度。

金融科技推動金融業升級轉型,為金融市場帶來很多機遇與改變。政府一直積極推動金融科技發展,現時數碼港有380多間初創金融科技公司進駐。特區政府亦做好法例法規,透過發出虛擬銀行牌照、虛擬保險牌照,在有序合規的環境下推動金融科技,這是香港引以為傲的。因為香港對法律法規尊重,重視金融制度優勢,為推動創科發展提供動力。

完善創科生態鏈

特區政府一直在基建、財政、技術及人才方面支持香港「再工業化」。薛永恒表示,發展創科不能停留於研發階段,要令科研落地,香港經濟及市民受惠。要完善創科生態鏈,推動「再工業化」是其中重要一節。他相信研發科技產品後,一些高價值、高增值的生產程序如智能生產,可在香港完成,這可有助刺激香港經濟及改善就業環境。政府亦向香港科技園公司增撥20億元,把一幢位於元朗工業邨的舊廠房改建為「微電子中心」,提供現代化生產設施。特區政府希望做好前期基礎配合,當工業家把工作搬到微電子中心後,不需要籌謀相對成本較高的基礎建設。

另外,薛永恒表示,已獲立法會撥款20億元,推行「再工業化資助計劃」,希望吸引廠家在港設智能生產線,每個項目的資助額最多為1,500萬元。

創科是香港的發展新動力,香港可與大灣區內各城市互補優勢,產生協同效應。雖然本港科研能力強,但因土地限制,近年才開始推動「再工業化」,創科發展仍屬起步階段;深圳是先進製造業高端基地,擁有幾千萬人口的龐大市場,香港科研成果可利用大灣區的生產能力轉化成商品。例如,特區政府協助香港青年人在科學園、數碼港在技術突破及商品化上取得科研成果,也會協助帶領他們與大灣區不同的工業家聯繫,協助香港青年到內地創新創業。近年來,創科局積極與大灣區內的政府官員與工業家做好配合工作,大灣區出臺了一系列扶持政策,支持港澳創科企業孵化和創業創新基地,是一個很好的機遇。未來他會定期帶領本港青年科學家和工業家到大灣區重點創新創業產業基地作對接,並爭取把科學園直接連到大灣區城市內的高新園區,推動粵港澳大灣區城市深入協作,讓本港青年創業家更好地落戶大灣區發展。

「未來青少年發展是特區政府重中之中重,特區政府會全力支持青年創新創業,特別是增撥更多資源在創新研發上,協助青年人創新創業,我們期望與《鏡報》等各行各業同行,為青年人提供機會參與其中,透過大家良性互動,支持及推動區內經濟協同發展,讓國家有更大的發展空間。」薛永恒強調。

(轉載自「鏡新聞」)

鏡報動態 | 最新文章 | 聯繫我們 | 加入我們 | 關於我們

香港鏡報文化企業有限公司地址:香港鏡報文化企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