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州動態

首頁 > 最新文章 > 神州動態

中國「非常救市」突圍「超級挑戰」(2020.8)

發布日期:2020-08-27

☉文/漁樵夫

疫情催生世紀變局。面對空前複雜的內外部環境,中國經濟欲擺脫「危機模式」,不僅需要大幹快上的新基建,還須加碼推進制度層面的「軟基建」。當前,疫情加速暴露了中國經濟社會轉型背景下的系列問題,包括改革進程遲緩、民企生存維艱、社會治理失序、民生投入不足、科技創新短板等,顯示深層次體制機制層面的「非常改革」已迫在眉睫。疫情利於反思,亦利於社會各階層形成共識。推動實質性改革盡快落地,中國才能擺脫「經濟瘟疫」,實現谷底反彈。

進入2020年下半年,由新冠疫情和經濟失速引發的「全球超級危機」仍在發酵,甚至愈演愈烈,包括中國在內的發展中國家和美歐發達經濟體,所面臨的內外挑戰均遠勝以往,四大「超級挑戰」正裹挾狂風巨浪,將全球經濟拖入險地。

非常挑戰 內外交困

其一、超級疫情

作為人類百年來最大公共衛生危機,新冠肺炎的擴散速度令人瞠目,疫情的影響程度、影響範圍、持續時間遠超各方預期。

世衛組織提醒,疫情大流行「遠未結束」,甚至「在提速」。全球疫情突破兩大關鍵數據:死亡人數破50萬,確診人數破千萬。因疾病傳播程度並沒減少到足夠低的程度並得以保持,一些國家出現的病例增加可以象徵第二波疫情或第二個高峰。

內地醫學專家張文宏表示,國際上第二波疫情已呼之欲出,很多國家的高峰都不知道什麼時候到來,例如巴西、印度、俄羅斯。至於疫情最嚴重的美國,復工復產以後,諸多州疫情又開始出現反彈跡象。

當前,全球疫情呈現波浪態勢,新一波疫情不斷蔓延。4月以來,印度、巴西、俄羅斯等人口大國新冠疫情快速惡化,目前仍未出現明確拐點,加之不少國家醫療條件相對落後,抗疫難度持續加碼。病毒迅猛傳播,特別是在已經入冬的南半球。

中國亦不能放鬆警惕。6月中旬至7月5日,北京新一波確診病例達到334例,首度圈疫情亦擴散到四川、遼寧等地。

其二、超級熊市

超級疫情催生的經濟「超級熊市」亦隨之到來。因疫情導致的全球供應鏈中斷、國際貿易停滯擴散發酵,疫情導致今年全球經濟陷入衰退已成定局。

世界銀行《全球經濟展望》報告稱,受新冠疫情衝擊,預計2020年全球經濟將下滑5.2%,創二戰以來最嚴重經濟衰退。人均產出下降的經濟體比例將達到1870年以來的最高水平。

世行認為,發達經濟體的經濟活動預計將在2020年萎縮7%;新興市場國家和發展中經濟體今年預計將收縮2.5%,這是至少60年來新興市場國家和發展中經濟體的首次經濟集體收縮。此外,全球人均收入預計將下降3.6%,這將使數百萬人在今年陷入極端貧困。

經合組織(OECD)亦預測,2020年全球GDP將萎縮6%,「這會出現100年來最嚴重的衰退」。

中國經濟亦無法獨善其身。今年第一季度,中國國內生產總值(GDP)下降6.8%,創有紀錄以來的最大降幅。4月中國經濟數據反彈速度已在放緩,經濟隱憂增多,而近幾個月經濟修復速度亦明顯下降。包括工業增加值、房地產、消費、投資等重要指標在內的反彈動力均同步減弱。

超級疫情不僅拖慢全球經濟復蘇腳步,更給經濟留下嚴重傷痕。專家認為,此次疫情對經濟帶來的影響與以前的經濟衰退和蕭條完全不一樣,其所帶來的是全球性的「同步性衰退」。企業投資行為、員工就業選擇、消費習慣,均因疫情爆發和防控常態化而無法重入正規。

其三、超級冷戰

有觀點指,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和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僅是局部的金融和經濟領域危機,但此次危機是經濟危機、社會危機、政治治理危機和國際秩序危機的「綜合性危機」。如疫情不能得到有效控制,導致各國危機加深,社會大恐慌,更會導致戰爭風險的劇增。6月中旬,中國和印度的擦槍走火,各有傷亡便是例證。

一旦經濟社會出現動盪,為轉移國內矛盾焦點,地緣政治和地區軍事衝突風險加大,全球安全形勢特別是中國外部環境將不斷惡化,「超級冷戰」格局將迫使中國發展面臨更大挑戰。

首當其衝的是,中美關係再度趨緊。當前,美國已開始對中國進行技術封鎖,在多個領域發難。考慮到近期事態發展、美國大選在即,不排除中美經貿與政治摩擦再度升溫可能性,包括經貿問題、技術問題、金融問題、經濟制度問題、意識形態領域,均將進入中美角力範圍。

疫情同時加速了去全球化、產業鏈斷裂、價值鏈斷裂風險,以及金融去中國化速度,全球化進入調整期。越來越多國家擔心其供應鏈過度依賴中國,從而加速「去中國化」腳步,疫情亦或推遲中歐雙邊投資協定等自貿協議。

部份國家因新冠肺炎疫情產生對華負面情緒可能會鼓動部份政客採取更強硬的對華政策,地緣政治趨緊,從而削弱外界對中國市場信心。

此外,中國對外投資(包括「一帶一路」項目投資)步伐未來幾年亦會因此次疫情有所放緩。部份投資併購或遭受海外阻力,部份項目投資回報率下降。

其四、超級泡沫

為對沖此次新冠疫情帶來的負面衝擊,3月以來,各主要發達國家和地區央行紛紛行動,將貨幣水龍頭放大,推出降息+QE(量化寬鬆)等寬鬆貨幣政策,增加市場流動性,經濟刺激方案規模之大、覆蓋範圍之廣、刺激力度之強,可謂空前。

隨着全球央行開啟「直升機撒錢模式」,美聯儲資產負債表超7萬億美元,佔GDP30%以上,較此輪危機前擴張了近3萬億美元。歐洲和日本等發達經濟體,亦不斷加碼量化寬鬆政策,同時推出了史無前列大規模財政刺激計劃,債務風險不斷被築高。

惠譽表示,其《全球經濟展望》涵蓋「惠譽20」國家的直接財政刺激措施達5萬億美元,佔去年國內生產總值(GDP)的7%,反映應對新冠肺炎疫情的宏觀政策寬鬆反應已達前所未有水平。

從中長期來看,此輪經濟刺激將再次導致全球範圍內熱錢氾濫,進而引起新一輪資產價格泡沫,為全球經濟在後疫時代復蘇埋下嚴重隱患。

北京經濟學家指,與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對經濟的影響相比,新冠肺炎疫情對經濟影響較為嚴重,包括對供給和需求端雙重影響,可能會引發全球經濟螺旋式下降和深度衰退。因此,全球經濟若不能在3至5年實現復蘇,主要發達國家寬鬆到極致的貨幣政策將引發全球通貨膨脹。

非常拯救 突圍困局

全球疫情形勢和經濟形勢不容樂觀,加之6月中旬以來北京大面積爆發的第二波疫情,令本已腹背受敵的中國經濟更增壓力,非常時期的非常拯救,已是勢在必行。

其一、地攤經濟

疫情給中國經濟社會造成巨大衝擊,基礎民生陷入困境。保民生、保就業成為當前首務。5月份,中國31個大城市城鎮調查失業率為5.9%,比4月份上升0.1%,創下兩連升。而中泰證券首席經濟師李迅雷團隊報告稱,內地實際失業率為20%,新增失業人數超過7000萬人。

由於中國經濟發展不平衡,導致不同階層人群差異巨大,分化嚴重。據官方透露,中國6億人每個月收入僅為1000元,只有7000萬人月收入超過5000元。

在中國龐大的就業人口中,6億群體屬於靈活就業範疇,對這些底層民眾而言,只有保住了「飯碗」,才能挺過當下的經濟寒冬。

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山東考察時提出「地攤經濟」的概念,他說,地攤經濟是就業崗位的重要來源,是人間的煙火,和高大上一樣,都是中國經濟的生機。

隨着中國官方對「地攤經濟」的政策放開,上海、南京、長沙等數十個城市相繼明確鼓勵發展地攤經濟,允許設置臨時佔道攤點等。越來越多就業人群加入個體商戶大軍,而個體商戶創造了大量招聘崗位,成為創業驅動就業的重要力量。

全國政協經濟委員會副主任楊偉民稱,全國有297個地級以上的城市,如果都落實地攤經濟這一政策,可能僅這一項就可以帶動幾百萬的就業,甚至可能就可以完成新增就業900萬人這樣一個目標。

據58同城招聘研究院數據顯示,2020年1至5月活躍企業中,個體/個人企業類型佔比近4成。58同城每天新增的發布職位中,20%來自個體工商主。

作為創造就業的急救藥方,地攤經濟的物品生產方主要以中小企業為主,發展地攤經濟,亦可帶動中小企業發展,助中小企業渡過難關。

隨着中國經濟增速換擋,消費增速亦從2011年之後開始逐步走低,2019年社消增速更是降至8%,創下20年來新低。力推地攤經濟,不僅可保就業、救中小企業,更可拉動消費,可謂「一箭三雕」。

其二、加碼開放

6月伊始,海南自貿港建設方案發布,成為中國在「疫情時代」加碼開放的一大注腳。海南自貿港的高水平開放,在貿易、投資、人才流動等方面均有體現。根據方案,海南自貿港將實行以「零關稅」為基本特徵的自由化便利化制度安排,投資方面,海南自貿港將實施市場准入承諾即入制,嚴格落實「非禁即入」。此外,方案明確,對外籍人員赴海南自由貿易港的工作許可實行負面清單管理。

作為連接國內國際兩個循環的重要紐帶和節點,海南自貿港既可依託中國規模龐大的市場,又能面向世界吸引優質資源集聚,到本世紀中葉全面建成具有較強國際影響力的高水平自由貿易港,將直接推動中國開放出現質的飛躍。

海南自貿港建設在「疫情時代」起步,短期內有助於中國對沖疫情導致的經濟下行壓力,長期將推動中國經濟高品質發展,可謂「一石二鳥」。

今年中國政府工作報告明確,要推進更高水平對外開放,包括深化經濟特區改革開放、賦予自貿試驗區更大改革開放自主權等。

疫情危機和經濟失速「雙挑戰」下,在中西部增設自貿試驗區、綜合保稅區,進一步開放金融市場,舉辦第三屆進博會,均將成為中國加碼開放突圍當下困局的大招。

其三、新基建

隨着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蔓延,國際需求快速下降,全球化進程被迫暫停,中國面臨國際產業分工調整大變局。而隨着中國傳統基礎設施主體架構已經完成,在部份領域、部份地區甚至已飽和乃至過剩,新興領域成為當前中國基礎設施建設重點。

中國國家發改委原副主任徐憲平預測,未來五年新基建投資將達到17.5萬億人民幣,年增速約為21.6%。除了全國兩會的中國政府工作報告,2020年以來,有25個省、市的兩會政府工作報告中都重點提及「新基建」,其中8個地區明確規劃了年內新建5G基站,總共超過30萬個。

數據顯示,2019年中國在5G、人工智能、物聯網、工業互聯網、數據中心五大新型基礎設施領域的投資金額超過6000億元,預計未來五年,五大領域總投資將達10萬億元,帶動產業鏈上下游應用投資近50萬億元增值。

作為應對經濟危機的簡單有效辦法,新基建兼顧短期擴大有效需求和長期擴大有效供給,兼具穩增長、穩就業、調結構、促創新、惠民生等效應。

展望下一個20年,新基建將帶來新投資、新消費,從而成為中國在工業化4.0新時代的新增長引擎。

其四、超級寬鬆

加入「全球寬鬆俱樂部」對沖疫情衝擊,亦成為中國經濟拯救方案的必要選項。今年,中國政府總計新增舉債3.6萬億元,約為中國經濟年產值的4%。5月新增社融和新增貸款均顯著高於去年同期,1至5月累計值亦繼續創造歷史新高,其中1至5月新增貸款已突破10萬億大關,預計M2高增速將貫穿全年。

寬鬆總基調下,今年中國整體信貸增速或反彈至12.5%以上,整體非金融部門債務佔GDP比重或攀升25%以上。其中,政府部門債務(包括隱性地方政府債務)和企業槓桿上升較為明顯。

考慮到今年經濟增速放緩、監管對不良貸款的容忍度提高,預計中國不良貸款將額外增加5.8萬億元。

非常改革 內外循環

2020年,是中國「雙決」(決戰脫貧攻堅、決勝全面小康)之年。面對當前內憂外困的複雜局面,中國經濟順利重啟和安全修復均非易題。非常時期,除了須防止「一擁而上」重複建設和「新瓶裝舊酒」「新鞋走老路」「一刀切」等痼疾外,還要加碼推進「內外雙循環」和「非常改革」。

其一、內外雙循環

面對經濟衰退陰雲籠罩、產業鏈供應鏈循環受阻、國際貿易投資萎縮等現狀,中國完善國內循環體系尤為重要。構建國內國際雙循環新發展格局,有利於分散風險,提高經濟效率,並促進經濟安全相平衡。

此次疫情造成國外市場需求萎縮,欲完成產能消化,就必須倒逼推動國內市場升級換擋。在此當中,要逐步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培育新形勢下中國參與國際合作和競爭新優勢。

構建國內國際雙循環新發展格局,須充分發揮中國超大規模市場優勢和內需潛力,打破地方保護主義,建立國內統一大市場,並形成國內市場與國際市場的良性互動。

其二、非常改革

疫情催生世紀變局。面對空前複雜的內外部環境,中國經濟欲擺脫「危機模式」,不僅需要大幹快上的新基建,還須加碼推進制度層面的「軟基建」。當前,疫情加速暴露了中國經濟社會轉型背景下的系列問題,包括改革進程遲緩、民企生存維艱、社會治理失序、民生投入不足、科技創新短板等,顯示深層次體制機制層面的「非常改革」已迫在眉睫。

疫情利於反思,亦利於社會各階層形成共識。當此非常時期,在經濟體制關鍵性基礎性重大改革上突破創新,推動實質性改革盡快落地,中國才能擺脫「經濟瘟疫」,實現谷底反彈。

鏡報動態 | 最新文章 | 聯繫我們 | 加入我們 | 關於我們

香港鏡報文化企業有限公司地址:香港鏡報文化企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