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聚焦

首頁 > 最新文章 > 國際聚焦

美國和伊朗為何打不起來(2020.2)

發布日期:2020-08-27

☉文/胡后法

伊朗「聖城旅」指揮官蘇萊曼尼被美軍無人機擊斃,震驚世界,擔心美伊戰爭一觸即發。然而,美伊雙方都希望避免直接軍事衝突,兩國關係將維持「雷聲大而無暴雨」的總體趨勢。短期內,由於兩國結怨太深,雙方對峙局面和敵對狀態不會改變,甚至不排除「警告性定點打擊」的可能。

2020年的鐘聲剛剛敲過,人們還沉浸在迎接新年的歡樂之中。然而,1月3日凌晨,3枚火箭彈劃破巴格達上空,伊朗「聖城旅」指揮官蘇萊曼尼被美軍無人機擊斃,世界為之震驚。國際社會擔心中東「火藥桶」可能被點燃,美伊戰爭一觸即發。人們普遍在問,新年伊始的這一突發事件是否預示着中東又將進入新的動盪期。

從盟友變仇敵

中東是世界主要「火藥桶」,歷來是大國爭奪的主戰場。冷戰期間,美蘇通過代理人在中東爭奪勢力範圍,雙方各自「以我劃線」,扶植不同國家。美國的戰略重點是保護以色列,蘇聯則支持阿拉伯國家與美國及以色列相抗衡,雙方鬥得不可開交,軍事衝突在中東從來就是「家常便飯」。冷戰結束後,特別是9.11事件後,美國對中東實施大規模軍事介入。在冷戰勝利的鼓舞下,美國以反恐為旗號,對伊拉克、利比亞等中東伊斯蘭國家大打出手,進行大規模軍事打擊。美國還雄心勃勃地向伊斯蘭世界輸出「美式民主」,試圖對伊斯蘭世界進行改造,但美國的新中東戰略並沒有取得應有效果。在美國的中東政策中,伊朗一直居於重要地位。就美國的中東戰略而言,似乎可以用「成也伊朗,敗也伊朗」來形容。

伊朗是世界主要產油國,其產量位居全球第四,石油開採和出口一直伊朗經濟的重要支柱,石油收入約佔伊朗外匯總收入的一半左右。上世紀50、60年代,美國為控制伊朗的石油資源,扶植伊朗巴列維國王上臺執政,兩國成為關係密切的友好國家,美國向巴列維王朝提供了大量軍事和經濟援助,伊朗一時成為美國的重要中東盟友。但巴列維國王獲得美國的支持,是以出賣國家利益為代價,尤其是在石油政策上,巴列維國王基本上聽命於美國的指揮。

巴列維王朝的親美政策在國內非常不得人心,加上國王家族的腐敗等因素,導致爆發了伊朗伊斯蘭革命,巴列維國王最終於上世紀70年代被伊朗人民所推翻。從此,美國在伊朗被視為頭號敵人。1979年11月,數千伊朗人佔領了美國駐伊使館,扣押了52名美國外交官。持續一年多的人質事件使美國這個世界頭號超級大國丟盡了顏面,美國與伊朗從此結下了難以化解的怨仇,兩國分別將對方視為頭號敵人。幾十年來,美國一直將伊朗作為頭號打擊對象,美伊關係從此陷入僵局。

此次被美軍擊斃的蘇萊曼尼在伊朗享有崇高地位,他是伊朗在海外所有軍事行動的總策劃、總指揮,是伊朗最傑出的軍事領袖。作為伊朗軍事力量的核心人物,美軍殺害蘇萊曼尼,毫無疑問是對伊朗的重大打擊,引起了伊朗政府和人民的強烈憤怒,也將美伊對抗推向了危險境地。很多觀察人士認為,如果伊朗對美實施報復,很可能引發新的中東戰爭。

然而,縱觀當前國際局勢及美伊雙方所面臨的內外困境,蘇萊曼尼被害引發中東大規模軍事衝突的可能性不大。無論是美國還是伊朗,都不想捲入新的戰爭。在當前,軍事對抗並不是美伊雙方的優先選擇。

伊朗「安內」壓力巨大

就伊朗而言,目前爆發戰爭並不符合其利益。近年來,伊朗面臨的內外部困境有增無減。受美國制裁影響,伊朗經濟年近年來一起處於低迷。為應對外部威脅,伊朗不僅無法靜下心來發展經濟,而且還要將相當財力用於發展軍事力量,因而不得不削弱對民生的投入,引發老百姓怨聲載道,社會不滿情緒日趨增長。就在蘇萊曼尼遭美軍殺害之前,伊朗國內還發生了大規模的反政府抗議浪潮。

據透露,伊朗領導層內部在內外政策上也存在分歧,在一些重大政策問題上想法並不完全一致,強硬派和溫和派相互牽制,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政府的行動能力。從總體上看,當前伊朗內部的主導力量並不主張與美國進行軍事攤牌,多數伊朗人傾向於通過談判解決地區衝突,緩和對美關係,將重心轉到發展經濟、改善民生上來。

伊朗是伊斯蘭世界的重要國家,綜合國力、經濟實力無論在中東地區還是在伊斯蘭世界都名列前茅,尤其是伊朗的軍事實力在中東地區處於最強之列,被視為地區霸主之一。如果對伊發動軍事打擊,美國和以色列都要再三掂量,不敢輕舉妄動。但是,近年來美國實施外交和經濟等多重制裁打壓,伊朗經濟受到嚴重衝擊,對外經濟交往嚴重受阻。因此,要想保持地區大國地位,伊朗必須將發展經濟置於首位。

雖然伊朗的軍事力量依然具有強大威懾,但如果經濟持續衰退,民生凋敝,強盛的軍事實力也難以持久。因此,從多方視角分析,伊朗並無挑起軍事衝突的動機。正是基於這一背景,伊朗在蘇萊曼尼遇害後的最初反應十分強硬,但隨後不斷降低調門,表現出相當的外交理智,在軍事行動上也保持了相當克制。很明顯,伊朗的總體對策是「見好就收」,避免刺激美國、激化矛盾,防止局勢失控。

如果說在美國炸死蘇萊曼尼後伊朗將進行嚴厲報復的預測是符合邏輯的話,那麼,烏克蘭民航客機被伊朗伊斯蘭革命衛隊擊落的事件則將對上述預測大打折扣。面對巨大外部威脅,伊朗正需要軍隊發揮保家衛國重要作用的關鍵時刻,革命衛隊卻闖下了「大禍」,給國家應對危機添了亂,使伊朗在道義上失了分。雖然伊朗伊斯蘭革命衛隊是因失誤而致客機擊落,而且是在領空面臨威脅、指揮系統處於高度戒備的情況下而發生了悲劇,軍方也一再表示歉意,但事件給政府帶來了前所未有的內外壓力。近期,伊政府不得不窮於應對客機擊落事件,而無暇顧及其他國家安危事項,至於對美關係,近期只能以求和為主要選擇。

另外,伊朗國內的社會矛盾牽制了政府的對外政策。按理講,蘇萊曼尼的被殺可以成為政府凝聚人心、激發愛國熱情、團結民眾一致抗美的良機,但伊朗這次反美浪潮並不如想像的那麼持久,不少老百姓持「雙反」態度,即既反美國也反政府。總體來看,蘇萊曼尼遇害後爆發的反美情緒未能完全抵銷伊朗人對政府的不滿。在烏克蘭客機被擊落後,一些城市還爆發了反對伊朗伊斯蘭革命衛隊的示威遊行,一些城市依然出現零星的反政府示威。可見,伊朗國內的局勢並不穩定,深層次的社會矛盾束縛了政府的行動能力,要求政府下臺的呼聲此起彼伏。對伊朗政府而言,穩定國內局勢的緊迫性高於抵抗美國的軍事威脅。

反戰是美主流民意

在美國,無論是政府層面,還是普通百姓,也都沒有對伊開戰的意向。首先,特朗普政府目前在國內面臨許多棘手難題,兩黨鬥爭趨於激化,對特朗普的彈劾案懸而未決。朝野政黨目前最關心的問題是今年的總統大選。在美國,選舉決定着政治家的前途命運,政客們為了保住本人和本黨的政治利益,都會竭盡全力、奮力拚搏,爭取最多選民支持是他們的頭等大事。為了避免失誤,防止被對手抓住把柄,美國政府在對外事務上比往常更加謹慎。特朗普雖然以「敢想敢幹」為特點,但自伊朗危機發生以來,其對伊政策總體上還是保持了克制。出於國內政治的需要,特朗普不希望過度刺激伊朗。一旦中東局勢失控,對特朗普的競選連任並不有利。另外,特朗普上臺後的總體執政思路是集中精力做好美國自己的事情,對內以振興經濟、對外以戰略收縮為政策重心。因此,防止與伊朗發生直接軍事衝突,是特朗普上述執政路線的必然選擇。

冷戰後的美國竭力在全球推行擴張戰略,幾場反恐戰爭讓美國大傷元氣,在多國發動的「顏色革命」也讓「美式民主」名聲不佳,致使美國國內近年來出現了強烈的厭戰反戰情緒。在美國打死蘇萊曼尼後不到一週,美國眾議院就於2020年1月9日通過決議,限制特朗普對伊動武的權力。雖然決議的象徵意義大於實質意義,但卻代表了不希望總統隨意對伊動武的普遍民意。值得注意的是,一些與特朗普同黨的共和黨議員盡然也支持這一決議的通過。

此外,美國當前的總體對外戰略也不允許美國在中東地區陷入軍事衝突。不少專家指出,美國近年來已明確將中國和俄羅斯確定為主要戰略對手。從美國近年來的對外政策看,遏制中國的崛起、擠壓俄羅斯的戰略空間已成為其外交的重中之重。

上世紀90年代以來,美國相繼對伊拉克、利比亞、阿富汗等國接連發動戰爭,為爭奪在中東的戰略優勢投入了巨大軍力,極大消耗了美國的硬實力和軟實力,致使美整體國力呈衰弱之勢。當美國忙於戰爭之際,中國全力發展經濟,綜合國力大幅增強。俄羅斯也在普京總統領導下,致力於恢復大國地位,並取得顯著進展,使大國力量對比發生了不利於美國的變化。20多年前的戰略失誤對美國政治精英記憶猶新,教訓十分深刻。因此,如果現在對伊動武,無疑將使美國再次陷入中東衝突的泥潭,而無法集中精力對付中國和俄羅斯這兩個主要對手。雖然特朗普不是「科班」出身的政治家,但作為精明的商人,自然懂得國家戰略必須避免「撿了芝麻丟了西瓜」的淺顯道理。

綜上所述,美伊雙方都不希望激化矛盾,避免直接軍事衝突,兩國關係將維持「雷聲大而無暴雨」的總體趨勢。當然,由於兩國結怨太深,雙方的對峙局面和敵對狀態短期內不會改變,甚至不排除「警告性定點打擊」的可能。長遠看,中東依然是國際衝突的主要發源地,美伊關係始終是觀察國際局勢變幻的聚焦點。

鏡報動態 | 最新文章 | 聯繫我們 | 加入我們 | 關於我們

香港鏡報文化企業有限公司地址:香港鏡報文化企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