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聚焦

首頁 > 最新文章 > 國際聚焦

英國脫歐撬動歐洲地緣板塊(2020.3)

發布日期:2020-08-27

☉文/胡后法

英國脫歐使歐盟失去了一個重量級的成員國,歐盟的份量將明顯下降,其未來發展面臨更多不測因素。英國的「身份變換」一定程度上將攪動國際政治的遊戲場,給未來大國關係注入新的因素,而英國在貿易和投資上的更加開放無疑將激發更大活力,對歐盟形成新的競爭格局,歐盟很可能因此而出現更加強烈的保護主義傾向。

2020年1月31日,歷史將記住這個日子。這一天,英國正式退出歐洲聯盟,成為歷史上首個脫離歐盟的國家。雖然經歷了三年半艱難而漫長的歷程,兩位首相為此丟失了首腦職位,與歐盟的脫歐協議一波三折,英國政壇一度被脫歐鬧得「雞犬不寧」,但痛苦最終換來了歡呼,英國人還是圓了「脫歐夢」。現在,他們終於可以靜下心來考慮如何塑造未來獨立自主的日子。

歐盟面臨不測因素

歐洲一體化是歐洲國家經過無數戰爭磨難後的自我覺醒,也是世界歷史上獨一無二的不同國家的一體化計劃,其一體化程度達到了迄今為止人類歷史上的最高水平。在歐洲一體化過程中,英國人始終「患得患失」、若即若離,雖然加入歐盟長達46年,但一直「三心二意」,擔心失去自己的獨立性。2013年,本來主張「留歐」的首相卡梅倫出於競選考慮,誇下脫歐公投的海口,2017年6月,他不得不兌現承諾,舉行了全民公投,結果超過半數的英國人贊成脫歐。公投結果在全球引起震驚,被認為是當年發生的最大「黑天鵝」事件。

英國脫歐之所以引起巨大反響,主要是因為它橇動了戰後歐洲的地緣板塊。歐盟作為歐洲政治、經濟上的核心力量,其整體性被英國人打破,歐盟作為當今世界最大的國家聯盟,其凝聚力受到了質疑。雖然目前還無法預測事件對國際格局產生的影響,但肯定將對歐盟的未來發展和國際地位產生負面影響。英國是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歷來在國際舞臺上扮演着重要角色,脫歐後將作為經濟、貿易、外交上的「自主國家」出現在國際舞臺上。

英國脫歐使歐盟失去了一個重量級的成員國,歐盟的份量將明顯下降,其未來發展面臨更多不測因素。英國的「身份變換」一定程度上將攪動國際政治的遊戲場,給未來大國關係注入新的因素,而英國在貿易和投資上的更加開放無疑將激發更大活力,對歐盟形成新的競爭格局,歐盟很可能因此而出現更加強烈的保護主義傾向。

十多年來,歐盟經濟一直處於低迷狀態,其經濟總量由十幾年前的高於美國變為低於美國。2008年,歐盟的GDP合計為19.26萬億美元,比美國高出4.66萬億美元,但到去年,美國GDP上升至21.43萬億美元,而歐盟的總量卻下降至不到19萬億美元。從目前看,歐盟經濟不大可能出現根本轉折。也就是說,英國即使留在歐盟,也很難在經濟上獲得多少好處。應當說,脫歐對英國並不完全是一場輕率的「政治遊戲」,而是有着精明的戰略考慮。

歐盟內部的力量對比將發生變化,德法兩個大國將主導歐盟內部事務,過去的英法德三角關係將不復存在,德法失去了第三者的平衡力量,在一些棘手問題上的協調很可能更加困難。總體看,歐盟的國際影響力隨着英國的退出而下降。

英國開啟「新征程」

下一步,英國面臨的最大問題是保持經濟的穩定增長。對脫歐派領導人而言,如果經濟出現滑坡,或者經濟明顯不如脫歐前的狀況,那麼政治上就會失去選民信任,其政治前途也將受到影響。脫歐後,英國在經濟、財稅、貿易等各個方面可以放開手腳,自由選擇適合本國實際的政策、出臺鼓勵競爭的措施,不再受歐盟統一政策的束縛,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釋放動力、刺激經濟。英國歷來主張自由開放,反對歐盟的保護主義傾向,因此在吸引投資、推動貿易、促進就業、刺激消費等各個方面,英國的活力很可能超出歐盟。

具體而言,英國將以建設高鐵、創辦自由港和發展金融業作為提振經濟的三大舉措。英國財政部在一份聲明中表示,英國將利用本國的地理優勢,大力發展物流、倉儲、酒店、旅遊和零售等行業。為此,英國準備籌建10個自由貿易港,通過減免稅收、簡化行政程序等手段,推動港口經濟的發展。

建設高鐵是刺激英國經濟的重要舉措。如果說自由港建設可以振興沿海地區經濟,那麼高鐵建設則主要用於刺激內陸經濟。2月11日,約翰遜首相宣布重啟「二號高速鐵路計劃」。該鐵路連接倫敦和英格蘭北部,是打通英國南北的經濟大動脈。據透露,其他高鐵項目也在醞釀之中。

倫敦是世界最重要的金融中心之一,大英帝國的崛起與金融業的發展密不可分,雖然金融業至今依然是英國的主要經濟支柱和優勢行業,但近年來也面臨來自其他國家的激烈競爭。脫歐後,歐盟原來在倫敦開展的一些金融業務將轉移到其他歐盟國家,倫敦金融業的地位將受到削弱。

面對金融市場的新形勢、新挑戰,只有通過拓展業務領域、促進業務創新,才能鞏固和發展英國在全球金融業中的中心地位,而人民幣地位的上升為英國提供了天賜良機。

近年來,人民幣業務在全球市場快速上升,敏銳的英國人及時抓住機遇,將倫敦打造成取代香港的世界第一大離岸人民幣市場,成為全球最大的離岸人民幣交易中心。目前,中國幾家大型銀行都在倫敦開設了清算分行,使倫敦的人民幣交易量大幅上升。

有關數據顯示,到去年底為止,倫敦的人民幣交易量已佔到全球離岸人民幣交易總量的近44%。倫敦金融界的高層人士認為,英國將利用獨特的時區優勢,實現對亞洲、歐洲和美洲等地區主要工作時段的業務覆蓋,使其成為中國與世界各國開展離岸人民幣業務的重要平臺。由於倫敦在人民幣業務上的捷足先登,隨着未來人民幣國際地位的進一步上升,必將為倫敦的金融中心注入新的活力,其競爭優勢將進一步顯現。

約翰遜實現了脫歐目標,可謂大功告成,但面臨的挑戰依然十分嚴峻。下一步,他最棘手的難題是振興經濟和鞏固自己的政治地位。近來,他借着成功脫歐的「政治東風」,繼續「乘勝追擊」,在內政上也開始了「大刀闊斧」的「政治手術」。2月中旬,約翰遜宣布改組內閣,雖然保留了大部份內閣成員,但撤換了財政大臣和北愛爾蘭大臣。免除財政大臣賈偉德的職務,雖是早就預料之中的事情,但輿論普遍感到驚訝的是辛偉誠成為新的財政大臣。

財政大臣是英國最重要的內閣成員之一,辛偉誠雖曾任職於高盛公司,在經濟上算是有一點「專業資本」,但從政資歷淺,缺乏行政經驗,能力也不是太強。辛偉誠曾經擔任賈偉德的副手,但兩人政見並不一致,倒是和首相約翰遜十分接近,屬於首相的「志同道合」者。約翰遜很想擴大自己在財政政策上的發言權,卻一度遭到賈偉德的抵制,而辛偉誠則支持首相府更多介入財政政策,因而受到約翰遜的看重。據透露,約翰遜這次改組內閣的主要目的是為下一步擴大預算開支鋪平道路。

眾所週知,脫歐必然影響英國經濟,避免經濟受到太大衝擊,是約翰遜政府的當務之急。而增加公共支出,鼓勵私人投資,刺激社會消費,是各國在經濟遇到困難時的通常政策措施。種種跡象顯示,約翰遜未來的經濟政策很可能具有明顯的民粹主義色彩。具體而言,其財政政策將具有擴張性、稅收政策則具有收縮性特點。

人們期待,約翰遜很可能推出減稅措施,並擴大公共支出。這雖然違背了約翰遜作為保守黨代表所信奉的自由主義經濟理念,但在嚴酷的現實面前,他似乎沒有其他更好的政策選擇。有專家認為,由於面臨的問題十分相似,英國有可能出現特朗普式的經濟政策,即為了振興經濟,減稅將成為重要政策工具。

據英首相府發言人透露,約翰遜已組建了新經濟顧問團隊,負責為首相和財政大臣提供經濟政策建議。看來,約翰遜已為脫歐後的新政從組織和人事方面做了充分準備,而隨着新的財政大臣的上任,對新政策的內部阻力也已排除。

中英中美關係出現微妙變化

存在決定意識,經濟決定政治,英國要想脫歐後振興經濟,提升國際地位,中國的力量和作用不可缺少。中國巨大的經濟體量、無與倫比的消費市場以及人民幣國際地位的不斷提升,都給英國提供了最大機遇。因此,約翰遜雖然堅定信奉自由主義,政治上和中國沒有太多共同點,但對發展對華關係一直十分重視,清醒認識擴大對華關係對英國的無比重要性。

可以預料,脫歐後的英國將更加重視發展對華關係,積極參與中國不斷深化的改革開放進程。近來,是否允許中國華為參與本國的5G網絡,已成為對華政策的重要標誌。

為阻止華為的5G技術,美國近兩年展開了罕見的外交游說,甚至以制裁相威脅,要求各國特別是西方盟國拒絕採用華為的5G技術。但是,英國政府頂住了美國的巨大壓力,堅持讓華為參與英國5G網絡建設。這一方面說明了英國發展對華關係的堅定立場,另一方面也說明英國在涉及自己切身利益的問題上敢於向美國說「不」。

在對美關係上,約翰遜表面上看來與特朗普屬於「政治同道」,甚至被視為「英國的特朗普」,但白宮的單邊主義似乎越來越受到英國的反感,為了讓美國「再次偉大」,特朗普對英國也毫不留情,其政策措施與英國利益並不完全一致。因此,在不少雙邊和多邊問題上,約翰遜和特朗普不時出現意見分歧。據最新消息,約翰遜已取消了原定於今春訪問美國的計劃。作為美國「鐵桿盟友」,約翰遜連任後需要與美國溝通協調的事項很多,本應在年初訪美,但現在連春季的訪問計劃也已取消,說明英美關係目前並不順暢。外界估計,約翰遜訪美可能安排在今年6月出席於美國馬里蘭州大衛營召開的七國集團峰會期間。

近來,英美關係出現緊張早已不是什麼秘密,兩大事件成為直接導火索,一是美國不斷對英國施壓,要求英國政府放棄中國華為公司參與英國的5G網絡,但遭到約翰遜政府的拒絕,特朗普本人和其重要幕僚對此十分惱火;二是美國拒絕引渡一位被控在英國一次車禍中撞死英國青年的外交官夫人,引起了約翰遜政府的強烈不滿。

可見,特朗普總統推行的保護主義和單邊主義,正在「腐蝕」英美傳統關係。本來,脫歐後的英國與美國走得更近,才符合當今國際政治現實,但目前看來並不存在英美走近的大環境,兩國的合作空間不是很大。約翰遜和特朗普都專注於國內事務,兩人的主要精力都集中在振興本國經濟、改善本國民生、解決國內難題等內政事務上。但是,英美間的盟友關係不會根本改變。在重大國際事務上,兩國的共同點依然多於矛盾和分歧。

鏡報動態 | 最新文章 | 聯繫我們 | 加入我們 | 關於我們

香港鏡報文化企業有限公司地址:香港鏡報文化企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