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裔精英

首頁 > 最新文章 > 華裔精英

中國生物製藥的現狀及前瞻(2020.7)

發布日期:2020-08-27

──專訪資深美中健康醫療產業投資專家唐馬克博士

☉文/莫利亞 鏡報紐約分社社長

☉圖/龔文謨、唐馬克 提供

2020年6月21日應鏡報月刊紐約分社社長的誠摯邀請,唐馬克博士再次接受了莫利亞社長的專訪:他全面總結和權威解讀了中國生物製藥行業的概況,並對醫藥行業進行展望並表示很樂觀。

莫:首先請馬克博士談談中國生物醫藥行業的發展概況。

唐:2019年是中國生物醫藥發展、本土創新黃金階段的起步之年。第一,中國的醫療健康產業發生了整體變革。臨床試驗自查、仿製藥一致性評價、加快審評審批、加入ICH(The International Council for Harmonization of Technical Requirements for Pharmaceuticals for Human Use)、藥品重新分類等舉措均利好新藥研究。同時,醫療服務也在不斷改善和完備。分級診療、多元化辦醫、互聯網醫療等新醫療服務模式不斷提高。第二,國家政策對創新藥的研發採取鼓勵態度。新藥的獲批數量增加,審批速度變快,藥企研發投入大幅增加,藥物的引進品種活躍,對外許可上升等,均促進創新藥的研究與開發。

除了政策在優化外,越來越多從海外歸來的新藥研發人才加入了新藥研發公司。醫療保健價值鏈將轉向高科技生物製劑,資本市場的重點轉移到了高科技領域,包括生物製劑和CRO/CMO業務。2018年,中國在製藥業領域已成為僅次於美國的第二大製藥投入國家。但不可忽視的,中國的醫藥企業正面臨嚴峻形勢,大部份企業依然處於轉型過程中。

中國生物醫藥行業展現出前所未有的創新與全球化發展的勢頭,幾個新產品成功打入國際市場:2019年11月百濟神州BTK抑制劑澤布替尼獲FDA批准,12月石藥集團國產降壓新藥馬來酸左旋氨氯地平片獲美FDA批准上市,這都標誌着創新藥走出國門NDA申報取得突破。除此之外,醫療器械也開啟了國際化道路,海外銷售和併購開始興起。

中國資本市場也不斷發展,為生物科技與生物醫藥行業的創新發展提供更好的支援。2019年,9家尚未實現盈利的中國生物科技公司在香港市場IPO。這表明聯交所上市規則第18A章已發展成為一個生物科技公司可以由此獲得促進持續創新的國際資本上市通道。去年6月,上交所科創板正式開板。這也開啟了未盈利生物科技公司在中國內地二級市場籌集資金的新通道,同時激發了一級市場PEVC投資者對的生物科技公司的熱情。

莫:2019中國生技公司首次上市募資(IPO)的活動的情況如何?

唐:2019全球生物醫藥產業IPO總體趨於冷淡,但發展穩健。去年中國持續穩健的風險投資和逐漸成熟的生物技術產業讓IPO表現搶眼,其中腫瘤領域仍為熱點,8家中國生物醫藥公司通過香港交易所的IPO籌集了大約23億美元的資金,幾乎是歐洲公司同期籌集資金的10倍左右。三家中國公司躋身年度前十榜IPO金額單:豪森藥業、復宏漢霖和基石藥業。風險投資/私募股權融資以及上市機會大幅增加,為生物科技公司提供充裕的資金。

IPO上市成為新的融資方式,生物科技行業的最先行動者受到資本市場的歡迎。3SBio於2007年在納斯達克上市,標誌着純中國生物技術公司的首次公開募股,百濟神州是中國尚未盈利(pre-revenue)生物技術公司的首次公開募股。同時新推出的科創板,對於高科技公司(包括生物科技公司)有着大量需求。擁有好產品的生技公司將會佔據優勢,即使在整體融資環境趨冷的情況下仍然能籌集資金。但值得注意的是,目前生物科技行業總體估值過高,日後交易門檻會變高。

莫:請你講講港交所生物板塊生物製藥公司上市的情況。

唐:港交所生物板塊HKEX1和新推出的STAR2為中國生物技術提供了急需的資金來源。自推出《上市規則》第18A章起至2020年4月30日的兩年內,共有28家生物技術公司在主板上市,共募集資金825億港元。由18A上市的公司集團包括生物製藥和醫療技術公司,並且有望在未來成為更多新興的生物技術子行業領頭羊。其中,有12家被列為生物技術公司,有5家(Innovent,BeiGene,Henlius,Ascletis和Junshi)進入了商業化階段,5家仍處於臨床階段的生物技術公司。但首次公開募股後股價由於體量等原因表現出巨大差異。

為什麼選擇香港進行首次公開募股?主要原因包括:方便資金退出,與許多醫療保健專業投資者建立聯繫,利用香港作為全球資本市場實施公司的全球化戰略,和香港作為中國內地投資者的門戶。

莫:請馬克博士談談中國生物製藥的創新發展勢頭和展望?

唐:中國生物製藥的創新勢頭在延續。中國是全球第二大醫藥市場,預計到2030年中國醫療健康行業總規模將達約2.4萬億美元。中國市場龐大的中產階級、雄厚的技術實力,以及有力的政策扶持等因素,讓醫療健康行業具備了不斷推出創新解決方案的能力和可能性。在過去的3年中,中國本土生物科技公司的臨床試驗申請(IND)所佔份額達到45%,成為推動創新的中堅力量。其中腫瘤仍是最主要的治療領域,佔臨床開發工作的一半左右。中國本土生物科技公司開發的首創新藥開始出現。中國企業的臨床試驗走向全球,在全球範圍內開展臨床試驗。當然,中國市場仍然是關鍵市場。但是,生物製藥相關人才市場仍有缺口,缺少臨床科學家,執行人才,專業性針對性高的商業性人才。因此創新藥的商業化方面仍有待提高。

中國仍將會是臨床試驗的最主要地區之一。一些國家相比中國對早期研究的監管更加寬鬆,能夠反過來加速在中國境內的註冊。對於具有國際性優勢的產品,細分行業領軍企業將可以有望在全球多個國家針對其產品進行試驗,從而獲得開拓中國市場以外的機會。中國醫藥健康市場現今發展的速度很快,從體量上來說已經是世界第二。但從整體角度而言,距離國際的領先水平還有很大差距。總的來說,中國生物製藥產業的創新與價格壓力將持續並存。推動生物醫藥公司開發新的技術平臺和新療法,有較高的創新風險,同時也可帶來可觀的回報機會。中國的企業仍需要不斷革新,從而適應時代潮流,完成國際化。

莫:請馬克博士談談中國區域生物製藥的引入許可發展勢頭。

唐:中國區域引入許可發展強勢,跨境交易依然活躍,中國生物科技公司開始引入更多非腫瘤類藥物。授權引入依然是授權合作(與對外授權相比)的主要形式,在跨境交易中佔據約90%的份額。自體免疫類藥物交易數量上升。儘管受COVID-19影響,但預測2020中國的許可交易數量仍在增加。2018至2020中國權利藥品許可交易數量為:80件,52件和74件(預測)。全球製藥公司越來越重視中國市場,前幾大藥廠2018的4%至16%的年收入來自於中國市場。去年,安進公司與百濟神州之間進行了重大合作,使安進公司的業務範圍擴大。Fosun和BioNTech公司合作開發針對COVID-19的mRNA疫苗。In-License模式在中國早期創新藥企目前非常普遍。大部份國內的生物醫藥投資機構,目前的投資方式主要是參股生物醫藥公司。只有極少數通過控股或組建創新藥公司,或直接買入藥物權益的方式進行投資。

莫:關於在美國上市的中概股被做空的事件, 您有什麼看法?

唐:對當前日益崛起的以研發創新為主的初創型生物醫藥公司而言,隨着逐漸被國際資本市場所關注,類似的「做空」也是這類中國藥企必須面對的現實。尤其是在美國上市的中概股,面對國際政經形勢的不斷變化,它們可能會首當其衝。對於中國的上市藥企,尤其是在美國上市的藥企來說,其在上市之後經受做空機構的攻擊和考驗,而保證自己不被做空報告擊潰的重要前提就是要保證數據真實性和合規合法地開展業務。

莫:請馬克博士講講對中國醫藥健康行業展望。

唐:中國醫療健康企業將繼續在香港IPO市場吸引投資者的關注。同時,科創板也將為創新公司的發展提供支援,將成為A股IPO市場長遠發展的催化劑。中國生物技術藥物的出現將受到三個主要方面的改善的推動:第一,海外產品進入中國市場,審批流程自2018年以來已大大縮短。例如,羅氏的艾樂替尼僅用了5個月的時間就獲得了批准。專家認為NMPA的舉措正在解決低門檻進入的問題:1)進一步開放中國市場以採應用新的全球療法,例如,承認海外臨床試驗數據,而不是要求在中國進行特定試驗;2)優先考慮並加速新療法的批准。第二,今年中國高價生物技術療法的可負擔性,新藥的報銷範圍有所改善。中國政府指示將對NRDL(National Reimbursement Drug List)進行每兩年修訂一次,較之前的修訂週期縮短了3至5年,之前為5至7年,有可能導致更及時地償還負擔新療法的費用。2018年,中國藥品監督管理局批准將17種抗癌藥物,包括13個單克隆抗體,納入政府的基本醫療保險計劃。另外,生物仿製藥產品週期即將到來,中國公司開發的生物仿製藥可能是成為跨國公司的生物仿製藥的廉價替代品。

莫:請馬克博士講講生物醫藥公司在貿易戰時代環境中怎樣生存和發展。

唐:中國和美國目前在貿易談判、投資限制、技術轉讓、人才來源、知識獲取與源頭創新、國際合作與市場准入方面似乎遇到越來越多的困難。中美貿易戰是影響各個行業發展,包括大健康行業發展的一個非常重要的背景。

但是,經貿協議中關於知識產權方面的內容,預計將給科創板公司帶來知識產權保護的執行力紅利。下一階段海外金融服務機構的參與,預計將給科創板帶來機構化投資的模式紅利。中美歐在研發方面都有各自的優勢,美國知名大學林立,有很好的教育科研平臺,因此能夠提供很好的科研資源。中國則在人口、生產、市場上有大量的資源。這些優勢都可以互相利用,加強合作,從而促進全球科研創新的進展。

對於中國生物科技公司來說應盡早在研發能力和早期管線產品方面做好準備,找到合適的研發,生產模式,和商業模式,並且培養其它相應的能力。公司應該準確選擇業務重心,保持細分行業領先地位,學習行業先行者的經驗教訓。在人才管理方面必須制定吸引人才和有吸引力的人才挽留制度。

莫:請馬克博士講講如何研發生產一支COVID-19疫苗,大約需要多長時間,有什麼社會意義。

唐:疫苗要經過嚴格的流程。這包括臨床前的研究一期臨床(安全性和劑量選擇),2期臨床(小規模有效性試驗),和3期臨床(大規模有效性試驗)。至今為止一個疫苗最短的研發時間是5年。各個國家的審批部門會採用不同以往的審批流程,以保證盡快的為大家提供疫苗。如何生產一個低價的給大眾的疫苗對於很多國家來講是非常重要的問題。中美新型冠狀疫苗的目標是18個月以內完成,申請緊急使用許可(EUA)。

截至2020年4月8日,全球COVID-19疫苗研發進展包括115種候選疫苗,其中78種被確認為處於臨床開發階段。最近已經進入臨床開發階段的5種候選疫苗,包括Moderna的mRNA-1273、康希諾的Ad5-nCoV、Inovio的INO-4800,Sinovac滅活疫苗,復星醫藥產業與BioNTech許可的mRNA疫苗。另外至少有10家公司表示計劃開發針對COVID-19的佐劑疫苗,包括葛蘭素史克、Seqirus和Dynavax。若項目能夠成功研發並順利實現產業化,將為全球疾病預防控制貢獻力量。

目前,研究人員正在用不同的技術平臺開發COVID-19疫苗,這些技術平臺包括核酸(DNA和RNA)、病毒樣顆粒、合成肽、病毒載體(複製型和非複製型)、重組蛋白質、減毒病毒和滅活病毒。大多數候選疫苗旨在誘導針對病毒S蛋白的中和抗體,防止通過人類ACE2受體攻擊人體。     

與COVID-19的戰鬥是一場馬拉松。專家認為,大流行將持續18個月或更長時間。COVID-19可能會季節性出現並反復出現。因此,只有疫苗接種才能最終實現全球範圍內徹底消除COVID-19的目標。新冠疫苗的意義不僅在於救人,也在於恢復全球的政治、經濟秩序,填補由疫情造成的社會裂痕。

莫:請您講講您的投資基金或您個人對防治冠狀病毒COVID-19疫情的貢獻。

唐:新冠疫情不僅影響了人的健康,整個社會都按了暫停鍵,經濟發展受到較大影響。醫療保健系統超負荷運轉大多數生物製藥行業的專業人員在家工作1至2個月以上。走向「正常」的路很長。

自新冠病毒肺炎在中國和全球爆發以來,我們Good Health資本投資企業Diacarta立即開始進入美國新冠病毒肺炎診斷方向。Diacarta獲得FDA EUA QuantiVirus™ SARS-CoV-2 Test Kit診斷批件,目前正在申請抗體的診斷。專家認為這診斷批件將可能有助於美國對大流行疫情的控制。作為公司的投資人,我們與公司團隊建立了密切的合作機制。

Good Health資本投資企業Aritis Pharma五月開始招募第一名美國新冠病毒肺炎COVID-19患者進行其III期抗感染抗體試驗。分析師報道,公司將利用APEX平臺進行的COVID-19疫苗和中和抗體療法研究。作為公司的投資人,我們將繼續努力動員各種社會資源,搭建起支持公司與知名研發機構、上市公司推進體外病毒測試等方面的合作關係。我們希望這項令人期待的研究將來有助於美國、歐盟和其他國家對大流行疫情的治療控制。

我個人從2019年底開始組織這方面的慈善募捐活動,首先在今年年初給中國武漢醫藥募捐PPE(Personal Protection Equipment)。而當美國疫情發生後,我也集中資源募捐了近1萬個口罩跟其他PPE,捐獻給美國在一線的工作人員,醫護人員以及醫院和老人院等機構。

鏡報動態 | 最新文章 | 聯繫我們 | 加入我們 | 關於我們

香港鏡報文化企業有限公司地址:香港鏡報文化企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