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體視野

首頁 > 最新文章 > 文體視野

仙遊旌德(2019.10)

發布日期:2020-09-11

☉文/萬以學 安徽省統戰部副部長兼僑辦主任

旌德處在皖南的黃山餘脈上。縣城周邊都是山,峰巒綿邈,老樹蒼翠,岩壁峻峭,藤蘿綴繞,山鳥喧囂。水溪眾多,或縈迴曲屈,或奔流湧決,或委婉紆折,深潭清澈,有着一種與天地同壽的沉鬱和冷靜。過去這裡崇山峻嶺,船楫阻限,難以到達,但今天有京福高鐵直達,也可以自駕遊。夜晚,乘汽車在皖南行走,別有情趣。看車燈劃開藍幽幽的夜色,如進入一條深不可測的隧道,直往大地的深處。視野內的隱隱山脈在夜色中並不高聳,但格外顯得幽深神秘。進入縣城,街面上少有行人,即使有,也一個個若桃花源中人,衣衫飄逸,步履鬆軟,渾身透着閒散。

徽水河是旌德母親河

住地窗外是徽水河。半夜被徽水河的喧嘩聲音驚醒。推窗看不仔細,索性出門去踏看。白天下了場不大不小的雨,這時山水下來了。山裡邊,平時河溪水質瑩潤澄碧,在山間曲折縈繞,脫盡塵埃的清澈靈動。但一有稍大一點雨,卻會瞬間變成激湍。若不小心,極易被捲入發生事故。其轟鳴聲音之巨大,反而是在大江大河裡聽不到的。如同山裡人,平時看着挺老實,但一發作,卻是容不得小視。

徽水河是旌德最大的河流,被稱為母親河。它的源頭在績溪。績溪有徽水,也有徽嶺。安徽的徽字,就來源於此。徽水河,為青弋江之重要支流,後北注長江,再東入海。旌德縣城就座落在徽水河上,準確地說,座落在徽水和白沙河合流處。站在徽水橋頭,可以看見有個「三橋鎖翠」的標牌。所謂三橋,指的就是徽水上的三座古橋駕虹橋,淳源橋,黃濟橋。從標牌處可步行至駕虹橋,橋面為石條鋪就,建有一個四角八柱涼亭,亭是古建,亭角有鈴鐺聲音清脆。亭內有美人靠,還有在來水方向設立的一個神龕,不知供奉什麼神仙,有人上的香仍在燃着。兩岸人家清靜。除去水聲潺潺,萬籟俱寂。立定了,更發現,整個旌德就像隱伏在高山上、塵世上的一個別世桃源。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

有人借着燈火釣魚。想上前攀談,卻被人用眼神止住:別驚了魚兒。活脫脫一幅中國傳統山水圖景。中國人造字都有道理,原始象形字,仙是一個人往高處取鳥蛋,簡化字更直接,就是人住在山裡。中國人相信神仙大都住在高處、山裡。性情散淡,不爭權不奪利,天天吟詩飲酒下棋作樂,不用伺候上司,也不用持家糊口,始終平靜、坦然、遼闊,無所畏懼,如高天的流雲在地下的陰影,若有若無,風在動,影在移。山不在高,有仙則名。非常重要的一點是,仙不似神和佛,仙可以後天修成。有德行、有名望者如山一樣崇高的,並注意養生休閒的,都可以成仙。旌德生產靈芝和黃精,這些都屬於高山深谷祥瑞之物,過去人要成神仙,是非服食不可的。所以猜想旌德真正的地方特產應該是神仙。從歷史上看,李白詩下即有子明、子安、浮丘、琴高等神仙,都有仙蹤在旌德。

忽然有了成仙的慾望。杜牧到旌德說:三日去還往,一生焉再遊,含情碧溪水,重上粲公樓。也是求功名之外,還要求仙的。細想,漁樵問答、白雲落子等向來是中國神仙的經典題材,能實際作場景問答和使用的,恐怕只有皖南或陽朔灕江這樣的地方才有可能,在大江大河大平原上則難以實現。但陽朔過去多為少數民族蠻荒之地,怎比皖南一帶自古文風昌盛,屬漢文化主流一脈,適宜作詩文、發宏願呢。古人謂人生有四大樂事,久旱逢甘霖,他鄉遇故知,洞房花燭夜,金榜題名時。而蘇東坡則對應着另寫了十六件賞心樂事,如清溪行舟,臨溪濯足,雨後看山,山寺聞鐘,汲泉茗茶等,基本就是風雅的神仙日子。而這些,在旌德卻是普通百姓日常生活的寫照。

中國的文字和地名,講究無處不在。再比方說這旌德,「旌德禮賢」,教化的意義很明白。起名就是因為這裡原本很逍遙自在、不服拘束,或野性甚多、甲兵易起,冀其邑人從此被「化」。擴大一點,旌德所屬宣城市,也有講究。宣字,大都含有上對下,朝廷對民間的宣諭、宣示、宣揚、宣導之義。所有國內地名中有很多「宣」,如宣化、宣德等。獨這宣城單字,無具體指向。每次到宣城,都帶着這疑惑。當然,也不是我一個人這樣想,楊萬里就有詩云:路入宣城便稱奇。宣城是千年古郡,亦是名郡。歷史悠久,但卻一直未曾培育出一個較大城市。在一個紅塵翻動的世界是那麼的特立獨行。它到底在向世人宣什麼呢?宣城東有麻姑山,麻姑為八仙之一,她已見東海三為桑田,仍面若少女。眾鳥高飛盡,孤雲獨自閑,相看兩不厭,只有敬亭山。這是飄然出世欲成仙的場景。遊山誰可遊,子明與浮丘。願隨子明去,煉火燒金丹。仙人如愛我,舉手來相招。這是直白陳情,大膽旌揚。莫不是要通過這裡的秀山麗水,宣示成仙的奧妙,宣示人與自然相和合、被人文洇染過的山水就是人間仙境,或這裡就是通往仙境的入口和階梯呢!總知人成仙,不知路何往。天地一牢籠,出世入世都在一念之間,何勞奔波尋找,神仙世界就在眼前、就在腳下、就在這青山綠水間,我們自己不能蒙昧不覺。如此解讀歷朝歷代多少文人墨客的苦苦追尋,是不是更靠譜,我謂友人。友人顧左右回答,王禎曾為旌德縣尹六年,捐奉興學,勘查水系,修益堤壩,墾谷植桑,並著有《農書》,至今仍有參考價值。

徽水下游謂涇川,此地曾有萬家酒店,十裡桃花。涇川土人汪倫,修書邀請李白來遊。詭稱,先生好遊乎,此地有十里桃花,先生好飲乎,此地有萬家酒店。然後收穫了李白「桃花潭水深千尺」的千古名篇。重巒迭嶂,獻心拱碧。「我來感意氣」,李白當然高節。但汪倫也不是俗人。他的得味得趣,使這些詩句落在皖南的山水上,成了與天地同在、永開不敗的鮮花。

愛什麼就死在什麼上。這是老舍說的嗎?

鏡報動態 | 最新文章 | 聯繫我們 | 加入我們 | 關於我們

香港鏡報文化企業有限公司地址:香港鏡報文化企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