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責專輯

首頁 > 最新文章 > 企責專輯

疫情之下的大灣區創新創業 (2020.9)

發布日期:2020-09-30




國鳴
鏡報基金 主辦
主持:黃經國 鏡報傑出企業社會責任獎義務統籌及策劃
訪談者:
吳學明 粵港澳大灣區青年總會主席
張永達 粵港澳大灣區青年總會副主席
視頻播放:「鏡新聞YouTube頻道」、Facebook、微博、華人頭條


        特區政府一直支持青年創新創業,期望香港青年能登高望遠, 發掘在香港以外的機遇,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為有意創業的香港青年人帶來契機。9月22日,由鏡報傑出企業社會責任獎義務統籌及策劃黃經國博士主持,對粵港澳大灣區青年總會主席吳學明、粵港澳大灣區青年總會副主席張永達就疫情下如何鼓勵青年到大灣區創新創業,以及如何履行好企業社會責任進行了訪談。


右起:吳學明主席、黃經國博士、張永達副主席


黃經國:今天十分榮幸代表鏡報基金與兩位青年才俊作訪問,本人黃經國,主要從事人才資源培訓,過去亦有幸參與鏡報舉辦傑出企業社會責任獎評選活動,活動至今已成功舉辦八屆,今年已踏入第九屆。今天在我左邊的吳學明主席是美國哈佛大學應用數學和經濟學學士畢業,以前從事手機行業,在佛山江門建設創意科技園,實踐「大眾創新萬眾創業」。他也是粵港澳大灣區青年總會主席、廣東省政協委員,職務很多。另一位是張永達副主席,張永達在雪梨大學管理學畢業,現在在國內及香港發揮廣東歌情意結,投身娛樂事業。


疫情下多做網上交流

黃經國: 現在想請問兩位嘉賓,特首林鄭月娥在第三份施政報告提出成立大灣區創新創業聯盟助長青少年創業,但因疫情影響活動停止,您認為可怎樣協助青少年創業,助他們孵化企業?


吳學明:我認為創業不外乎幾種因素,金錢必須放首位,其次是團隊,了解當地政府給予什麼政策,例如給予什麼的人才優惠、如何推動某行業發展,這是最重要的。現在大灣區有十二個創新創業基地給予香港年青人入住或工作,免租金或者以廉價租出,以推動青年創新創業,這對創業者吸引力相當大。深圳南山區已有逾千個孵化器,深圳推動的人才政策也很吸引,政府將預留額外五百億元發展創新科技,分別向創新及科技基金及香港科技園公司注資一百億元,有人會提到為何要離開香港到深圳發展?我認為這一定要比較香港與大灣區的人才優惠政策的不同,這是創業者現實需要考慮的首要課題。我最初在廣州創業時,在那裡租了個一萬呎的大辦公室,只需五萬元一個月,然後我再去找內地人才團隊,內地人給我的感覺是很勤力,在廣州聘請一個人的工資是香港三分之一,深圳則是二分之一,相對於香港,我們要以很高的工資才能吸引香港人長駐內地工作。


受到疫情的影響,我建議可多做網上交流,如在網上進行創業導師計劃,透過ZOOM、騰訊會議給予指引。因為創業需要一條龍的配套,先要有良好的商業理念,再去尋找政府資助,例如深圳市「孔雀計劃」以引進海外高層次創新創業人才,前海橫琴舉辦獎金千萬至億元的創業比賽助港青北上創業。我特別想提到,創業者在創業時會遇到很多反對的聲音,包括家人的反對,掙扎自己為何要放棄高薪厚職去踏上一條不知道方向的創業之路,而且長駐內地也令到自己失去朋友,但我選擇固執──「擇善而固執」,我一直堅持理念,創業才是最適合自己,因為我明白一放棄便會前功盡廢,最後證明了我的成功,公司獲得可觀盈利,家人也開始肯定我。所以我呼籲年輕人要堅持到底,否則用出去的時間只會白花。


出席孔聖誕日暨粵港澳大灣區青年節開幕禮


黃經國:Daniel,請您介紹何謂創新創業聯盟基地?


張永達:粵港澳大灣區有九個內地城市,各城市的資訊太多,但我們的宣傳仍然不足。政府期望透過「大灣區香港青年創新創業基地聯盟」建立「一站式資訊、宣傳及交流平臺」,加強對香港青年在大灣區創業的支持,但至今創業基地與創業青年互相對接仍未到位。在疫情下,年青人留在家中的時間會比較長,我建議可拍攝一些短片讓他們更深入了解大灣區的城市,建立「一站式平臺」把資訊歸類,例如創業者想到江門發展,會有什麼資金補助。8月26日,特首林鄭月娥在出席蓮塘/香園圍口岸啟用儀式後,到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深圳園區參觀。位落馬洲河套區約1平方公里的「港深創新及科技園」將發展成為重點科研基地。創業是一場持久戰,眼光要放長遠點,讓年青人看到什麼是適合自己,而不是只亂衝進去。


黃經國:香港近年出現街頭抗爭運動,若港青到內地創業,會否不受到內地人歡迎呢?


吳學明:兩地的青少年近年在網上充斥着互相仇恨的情緒,香港青年人仇恨內地青年人,內地青年人也會問為何有「黑衣人」等社會運動的出現,所以我們的角色很重要。希望經過這次社會撕裂後,重新樹立正能量,我和Daniel會合作拍攝更多正能量短片,讓香港青年人把握「一帶一路」及大灣區機遇。


黃經國:若香港青年人到內地發展有一種不安全感,請問主席,你們的團體會如何做磨合事情?


吳學明:事實上香港青年人到內地與內地青年人見面時,不會受到歧視,大家不用太過擔心。粵港澳大灣區青年總會也會為港青提供不同的免費創業服務,例如與前海橫琴舉辦多個科創論壇,給予青年人知道從事各個行業所需知道的事情,例如人工智能、大數據、生物科技,他們會比較重視,而政府則較重視傳統產業升級,這些資訊都是要宣傳的。


把握「雙區驅動」機遇

黃經國:今年是深圳和珠海經濟特區建立40年,請問你們兩位認為港澳年青朋友如何把握這「雙區驅動」,趁着這個難得的歷史機會投身到粵港澳大灣區,請您們講解一下?


吳學明:所謂的「雙區驅動」是指深圳的先行示範區和粵港澳大灣區兩個核心引擎,相映相輝。廣東省政協開會首個課題是怎麼才能做好「雙區驅動」,因為現在深圳就包含在大灣區裡面,深圳是9+2一共11個城市之一,深圳GDP是9個城市2個特區之中最高的,已超越了香港。但香港不要灰心,因香港充滿了深圳提供的機遇。那怎麼可以把這個「雙區驅動」做好呢?我最想年青人看到兩地是需互補。香港的工廠都遷到內地了,中國製造業正面對升級轉型,現在要思考怎麼把IT元素加進apps,現在製衣項目不用人手去檢測尺寸,可以用電腦檢測有沒有瑕疵缺陷。基本上所有工業再升級集中在大灣區,所以香港的工業紡織廠都一定在大灣區生產。深圳的頂尖科創企業包括騰訊、大疆、華為、平安總部都設在深圳,南山區有成千個科技園孵化器,例如華強北商業區位於深圳,其前身是生產電子、通訊、電器產品為主的工業區,很多五百強企業都在深圳設有總部或分部。青年人怎麼把握這個機會是最重要的。以前深圳成立一間公司一天內就可以完成批核,甚至快過香港,但今天是秒批,便可成立公司,而且在執行上政府可幫大家拆牆鬆綁了,大家可以很快的找到創業的真正意念。


黃經國:我剛剛提過「雙區驅動」,驅動的英文是drive,驅動過程中香港的年輕人在面對困難時有五個方面,第一是解決無知,第二是解決矛盾,第三是還回本來面目,第四是認識自己,第五是轉變,請問您們如何去駕馭(drive)?


吳學明:我自己會多閱讀名人傳記幫助自己去克服矛盾,以及增強自己的身份認同感,我們感恩有強大祖國給予香港「一帶一路」、大灣區、雙區驅動、離岸人民幣市場的機遇。


粵港澳大灣區青年總會開平考察團


黃經國:認清中國人身份非常重要,我們要為身為中國人而感到驕傲,那麼,香港青少年要到內地陌生地方應如何去改變自己的心態?


吳學明:這是粵港澳大灣區青年總會及很多青年組織要做的,大家要協助紓緩青年人的擔心,大家要抱團取暖,合力一起去面對。我們有很多創業導師,他們畢業自如史丹福、哈佛、香港大學,告訴創業的年青人哪裡可尋求政府資助、租金優惠,以及如何尋找天使投資基金、團隊組建及股權結構。我們會經常上網,香港會較多用Google,內地則用阿里雲、百度雲,總會會免費提供這方面的資訊。


張永達:我覺得青年人要了解香港及深圳不同的優點及缺點,若想成為金融師、會計師、醫生留在香港會比較好;若想創業到內地發展會比較好,深圳科研投入佔(GDP)4%;香港則1%。深圳一天可超過五百間企業成立,自深圳成為先行示範區後,大灣區與港澳日漸拉近。我之前讀過一本諾貝爾獎得主Edmond Felix的書說明一個地方要發展,人民要富裕起來,大眾創新是十分重要。香港已是一個高度成熟的經濟體系,但深圳仍是大眾創新階段,這適合創業者。而且高鐵可讓我們一天內可往返其他大灣區城市,這對香港創業者到內地創業十分方便。


推廣企業社會責任理念

黃經國:鏡報傑出企業社會責任獎評選活動將踏入第九屆,請問您們兩位青年才俊如何推廣企業社會責任理念及如何去落實執行?


吳學明:我們的企業過去共捐助了六千多萬元給貧苦家庭,每年去韶關山區做貧扶,以前到韶關坐九個多小時車,現在有高鐵只需二多小時,是一個洗滌心靈之旅。我們與韶關市政府合作,成立基金連續十七年向每個傷殘或患病老師作資助,他們每年全家收入低於500元,這等於在香港一頓飯的價錢。例如一個家庭內,父親不幸因車禍成為植物人,母親改嫁,祖父母欠缺工作能力,這些年僅九、十歲小孩子只能拾荒維生。我們每年會向這些貧困家庭捐助一二千元。另外,我與四十多個兄弟成立了粵港澳大灣區青年總會,過去舉辦了全香港最大招聘會「創新香港-國際人才嘉年華」,第一屆邀請了特首林鄭月娥主禮,第二屆邀請了陳茂波司長,也有中聯辦高層領導出席,去年幫助了4500個青年人找到工作。第一屆有一萬多個青年參與,第二屆有二萬多個青年參與,當中七成具有碩士學歷,三四成有本科,招聘會鼓勵更多香港青少年參加畢業招聘會,騰訊、華為、AIA、Tesla、Walmart、恒大、嘉華等逾二百間國際著名企業都有參與。此外,我們會組織大型考察團,例如去年國慶節我們組織了4500人的考察團,當時時正香港社會運動激烈之際,我們到廣州、佛山、江門三個城市展示風采,第二天組織了一個約3000名粵港澳青年一起展示國旗的活動,凝聚國家力量,這活動獲得多間媒體支持,僅《人民日報》微博就有五億人閱覽,這就是抱團取暖,人多力量大。


粵港澳大灣區青年總會舉辦了「創新香港-國際人才嘉年華」,第一屆邀請了特首林鄭月娥主禮。


黃經國:Daniel,請您簡單介紹如何在娛樂界幫助履行社會責任?


張永達:當年父親因幫助東華三院開設籌款演唱會才開始成立公司,過去公司及家族一直都有捐款給弱勢社群。我們有時會派飯給貧困家庭,因為疫情下,學生要在家網上上課,上星期我們到天水圍派一百份數據卡、耳機給快將上學的孩子。做善事看到別人開心,自己也感到很開心,施比受更有福。


黃經國:希望大家以一句說話來鼓勵年青人。


吳學明:希望青年人把握粵港澳大灣區及「一帶一路」的機遇,我們願與大家在大灣區尋找自己定位,自己的平臺。


張永達:年青人不要怕失敗,要趁年青尋找自己的規劃,人生才能走得更長遠。


粵港澳大灣區青年總會組織了一個約3000名粵港澳青年一起展示國旗的活動,凝聚國家力量。

鏡報動態 | 最新文章 | 聯繫我們 | 加入我們 | 關於我們

香港鏡報文化企業有限公司地址:香港鏡報文化企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