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海兩岸

首頁 > 最新文章 > 台海兩岸

國民黨如何「走向完全不同階段」(2020.9)

發布日期:2020-09-30

☉文/郝沛然

李登輝病逝,引發兩極評價。讚揚者稱其推動台灣「本土化」「民主化」成效顯著,批評者認為其是「台獨教父」「黑金教主」。作為李登輝的「老東家」,國民黨的聲明頗顯與眾不同,一方面肯定李登輝「帶領台灣民主轉型」,一方面認為「他讓國民黨走向另一個完全不同的階段」。這樣有褒有貶,看似客觀公道,實則曖昧不清。究竟什麼叫「走向另一個完全不同的階段」,國民黨並沒有交待明白。

一、「走向完全不同階段」指什麼?

回顧上世紀90年代的兩岸關係和台灣政局,不難發現,李登輝帶領下的國民黨至少在兩方面走上「邪路」:

(一)逐漸背離一個中國原則和統一目標,「分裂分治」成為該黨大陸政策主要訴求

這一轉變首先發生在對外交往領域,李登輝上臺後不久,便提出「彈性外交重返國際社會」「雙重承認」「首腦外交」「度假外交」的政策和構想。1993年至2000年,國民黨當局每年均通過「友邦」提案要求重返聯合國。其次,頻繁更換兩岸關係定位的說辭,不斷虛化一個中國原則。國民黨主要人物先後拋出「一國兩府」「兩個對等政治實體」「以一個中國為指向的階段性兩個中國政策」「中華民國在台灣」「兩岸合組聯邦或邦聯」「一個中國是歷史上、地理上、文化上、血緣上的中國」等言論。1999年8月,國民黨第十五次代表大會第二次會議將「以『特殊的國與國關係』明確定位兩岸關係」寫入決議,這是國民黨史上從未有過的政策劇變。再次,推動「修憲」,實現「中華民國台灣化」。從1991年至2000年,國民黨作為「國民大會」「立法院」的第一大黨,與民進黨攜手進行6次「修憲」,「中華民國法統」已從代表全中國變為事實上僅代表台灣。第四,推動「去中國化」,暗中扶持「台獨」勢力。國民黨當局以「同心圓史觀」為指引,炮製「認識台灣」教科書,凸顯「台灣主體意識」。1990年後,國民黨當局允許海外「台獨」分子回台開展政治活動,修改「法律」縱容他們宣揚「台獨」理念,設立政黨補助金制度幫助民進黨解決財務困境。尤其在2000年「大選」中,李登輝先後採取「拉連打宋」「棄連保扁」的策略,成功製造國民黨的分裂,致使「台獨」政黨首次獲得政權。最後,煽動台灣民眾對大陸的敵意。李登輝、連戰等多次指責大陸「對統一沒有誠意」,尤其是「千島湖事件」發生後,稱大陸「就如土匪一樣」,對民眾的大陸觀感產生了極為負面的影響。

(二)黨內政治生態烏煙瘴氣,省籍矛盾對立、「黑金政治」盛行、地方派系坐大,嚴重腐蝕黨的肌體

李登輝繼任初期,權位不穩,形成「主流派」與「非主流派」(以大陸籍人士居多)的政治角逐。李登輝採取「拉一派打一派」的策略,逐步瓦解當時掌握政、黨、軍大權的俞國華、李煥、郝柏村在原有體系中的勢力,在代理國民黨主席之爭、「二月政爭」等一系列事件中將黨內多名大陸籍元老邊緣化。1993年8月,以「非主流派」為主的「新國民黨連線」出走,成立新黨。1999年,李登輝出於省籍因素和推動國民黨「本土化」的考量,提名連戰參加2000年「大選」,引發宋楚瑜強烈反彈。最終,宋楚瑜帶領一批黨內人物(不少為大陸籍)出走,成立親民黨。2000年選後,李登輝被迫辭去國民黨主席,拉攏黨內部份「本土派」籌組「台灣團結聯盟」。簡言之,在李登輝挑動省籍矛盾作用下,國民黨出現3次大的分裂。

同時,李登輝為鬥垮「非主流派」,也出於在民進黨競爭壓力下保住政權的需要,將黑道勢力和地方財團引入黨內,建立起屬於自己的權力結構和利益體系。出身黑社會的人物利用暴力和賄選,在國民黨幫助和扶持下,取得民意代表甚至縣市、鄉鎮首長的位置,成為影響和掌控一方的政治勢力。同時,他們反過來成為李登輝及國民黨在各類選舉中的「樁腳」,負責聚攏支持者、募集政治獻金甚至從事買票等勾當。此外,由於民意代表擁有一定程度的特權、當選門檻相對不高,參選民意代表遂成為黑道人物漂白身份、尋求「保護傘」、介入政治的捷徑。曾任屏東縣議長鄭太吉、「監察院副院長」林榮三、「立委」羅福助和顏清標等都是「黑道從政」的典型代表,尤其是林榮三與李登輝的關係非同一般,由林創辦的《自由時報》成為擁李喉舌。多方資料顯示,上世紀90年代,「國代」「立委」和省議員、縣市議員中,有黑道背景者多達1/3,形成「黑道治國」「黑道治縣」的奇特景觀,社會治安嚴重惡化。馬英九在「法務部長」任上曾開展以「查賄選」為首要目標的「掃黑」行動,得罪了不少地方派系,最終被李登輝免職。不少地方派系人士還被選入國民黨中常會,本省籍中常委比例逐年攀升,至1993年國民黨第十四次代表大會時更高達近60%。此外,長期以來,國民黨坐擁龐大黨產為人詬病甚深,而恰恰在李登輝主政時期,該黨黨產數額達到頂峰。這些均嚴重損害了國民黨形象,引起多數民眾強烈不滿,成為該黨2000年失去執政的重要背景。

二、「走向完全不同階段」都是李登輝的錯?

從國民黨聲明看,該黨「走向完全不同階段」似乎是李登輝一手造成的。然而,國民黨大陸政策的倒退以及該黨政治生態的問題,並非一日之寒。換言之,李登輝對國民黨雖貽害甚深,但賬不能完全算在他的身上。更何況,李登輝的一系列做法在黨內都有傳統可溯。

(一)出於政權存續壓力,「兩個中國」的陰影多次浮現在國民黨當局政策之中

國民黨退台初期,反對美國搞「劃峽而治」、製造「兩個中國」,對外交往堅持「漢賊不兩立」,主要是基於「反共反攻」的因素。隨着大陸綜合實力不斷增強,恢復中華人民共和國在聯合國合法席位的呼聲日益高漲。在此情形下,美國對國民黨當局重拋「兩個中國」主張,蔣介石如不接受,則有被逐出聯合國、國際空間大幅縮小的危險,故他被迫同意「雙重代表權」方案。只是後來事態發展未如美國所願。蔣經國上臺後,對外關係遭受更嚴重的挫折,台美「斷交」,「邦交國」僅剩不到30個。為突破「外交困境」,蔣經國已不再僵硬堅持「漢賊不兩立」,而是謀求以相對低調方式參與國際組織,並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建交國設立不同名目的機構。例如,蔣經國曾對美國方面表示,「與台灣關係法」中如不能有「中華民國」字樣,可用「台灣政府」稱謂。例如,國際奧委會恢復中華人民共和國合法席位後,蔣經國並未選擇退出,而是爭取以「中華台北」的名義繼續參與。此外,蔣經國曾讓馬英九查國民黨遷台後是否宣布過「中華民國政府仍代表全中國」,馬回報沒有,於是蔣宣布「中央民意機關」不需設立「大陸代表制」。這表明,「兩蔣」執政雖基本守住一個中國原則底線,但在面對不利處境時,為彰顯「中華民國」的存在,也曾默許甚至實施「兩個中國」政策。

(二)出於穩固統治需要,國民黨早已與地方派系、黑道勢力結成利益共同體

1950年台灣實施縣市選舉以來,國民黨為加強基層控制、維持執政地位,着力拉攏、扶持各地擁有一定資源和影響力的政治勢力,與其進行利益置換,逐漸形成「大陸籍人士主導中央、本省籍人士掌控地方」的權力分配結構。其主要表現有:非選舉期,國民黨向地方派系挹注金錢、政策等資源,允許其承包工程、興辦銀行、經營客運、控制農會甚至從事壟斷行業等,地方派系則替國民黨發揮上情下達、聯絡群眾的作用;選舉期間,國民黨提名地方派系人士參選公職,地方派系則協助國民黨動員支持者,其中,賄選、買票、做票等不法手段長期盛行。1977年11月發生的「中壢事件」便是一個典型,國民黨為讓具有地方派系背景的人士當選,不擇手段壓低黨外候選人許信良的得票數,最終釀成大規模騷亂,迫使蔣經國指示「讓劣跡少、名聲好的黨員出場,同時注意修正競選方式」。或謂蔣經國清廉樸實、潔身自好,與李登輝有本質區別,但這只是個人道德層面。事實上,蔣經國並未中斷與地方派系的連結。

至於與黑道勢力的聯繫,國民黨在這方面也算「歷史悠久」。「兩蔣」時期,部份青幫、洪幫人員隨國民黨來台進入政壇,如陸京士、潘士浩、萬墨林曾任「國代」「立委」;萬墨林稱,青幫徒眾在海外「是為政府做事」。1949年後台灣本地發展起來的幫派中,竹聯幫、四海幫、三重幫等規模和影響較大,三重幫的主要成員蔡勝邦、謝隆盛等曾任「國代」「立委」。竹聯幫以大陸籍人士居多,與國民黨更有千絲萬縷的關係。震驚中外的「江南案」便是在國民黨情報機構指使下,竹聯幫分子一手製造的命案。

三、李登輝被開除後,國民黨已迷途知返、不遠而復?

2001年9月,李登輝被撤銷黨籍。國民黨在連戰領導下進行一定程度的路線糾正,「兩國論」不再是大陸政策指導思想。但國民黨大陸政策的消極以及與地方派系的糾葛,卻沒有明顯改善。某種意義上,該黨仍在走「李登輝路線」。

(一)以「一中各表」架空一個中國原則,大陸政策「工具化」現象顯現

當前,大陸已牢牢掌握中國代表權和兩岸統一主導權,國民黨對一個中國原則和統一目標的態度極為曖昧,以免落入「台灣成為中華人民共和國一部份」的不利處境。於是馬英九等着重強調「中華民國」,在「九二共識」議題上無視歷史事實,堅稱其核心內涵是「一中各表」;馬甚至稱,「沒有各表就沒有一中」。更嚴重的是,國民黨大陸政策「功利化」「庸俗化」傾向愈加明顯。例如,「九二共識」在部份國民黨政客眼中,只是在兩岸交流中獲益的「通關密碼」。例如,藍營「立委」在處理綠營提出的「台獨」相關議案時,多次採取「袖手」策略,等着看綠營激怒大陸的後果,這說明國民黨在將大陸政策當作與民進黨開展權鬥的工具。例如,江啟臣等國民黨中壯世代刻意迎合由綠營塑造的「主流民意」,不但擱置「九二共識」,而且放棄「五權憲法」固有價值,表態支持「修憲」廢除「考試院」「監察院」,在在表明該黨政黨價值已讓位於選舉利益。

(二)地方派系愈加尾大不掉,帶來更多問題

李登輝被逐出國民黨時,只帶走部份地方派系,主要原因是多數地方派系仍依賴國民黨巨額黨產,也對該黨重返執政抱有期望。馬英九擔任國民黨主席後,深知地方派系實為黨內「毒瘤」,故一度謀求與之切割。但在隨後幾次選舉中,巨大的勝選壓力又迫使馬英九及其繼任者沿用李登輝依靠各地「樁腳」的做法,繼續與地方派系綁在一起。2011年10月、2015年10月,國民黨先後通過「議長條款」「王金平條款」,為王金平兩次打破該黨對「不分區立委」任期的規定。此外,馬英九曾試圖借「關說案」開除王金平黨籍,但終告失敗,連帶重挫個人聲望。迄今,地方派系在國民黨內的地位尚無人可撼。

然而,地方派系的存在給當今的國民黨造成更多問題。2016年7月,已全面執政的民進黨主導制定「不當黨產條例」,國民黨出現嚴峻的生存危機。地方派系「帶槍投靠」、由藍轉綠的現象頻發,明顯超過以往。今年3月,地方派系出身的江啟臣入主黨中央,重用同屬地方派系的李乾龍、李彥秀、林為洲、顏寬恆等,在兩岸關係上「親美遠陸」,主張建設以民意為依歸的「內造化政黨」。他們與「深藍」的路線和權力之爭浮上檯面,不排除導致國民黨分崩離析的可能。

鏡報動態 | 最新文章 | 聯繫我們 | 加入我們 | 關於我們

香港鏡報文化企業有限公司地址:香港鏡報文化企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