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海兩岸

首頁 > 最新文章 > 台海兩岸

美中對抗會否走向軍事衝突(2020.9)

發布日期:2020-09-30

──從台灣角度的分析

☉文/邵宗海 澳門理工學院名譽教授

最近這般期間,美中之間的對抗情勢確是非常明顯,先是「貿易戰」,迄今未歇,接着是「疫情戰」,美國一直指責中國大陸隱匿疫情,到現在為止,美國衛生及公共服務部部長阿扎爾趁着此次台北訪問之行,於8月11日下午在台大公衛學院的一場公開演講中,還是指明大陸對疫情的隱匿,造成現在全世界疫情大流行,他甚至說「如果同樣的疫情是出現在台灣或美國這樣的地方,它可能早就被遏止了」。

但比較凸顯出雙方的對抗情勢開始走向劇烈,是在《港區國安法》立法的前後期間,美國最早的一次反擊,是在2020年6月25日參議院通過《香港自治法案》(Hong Kong Autonomy Act),對會幫助中國「限制香港自治」的企業和個人實施制裁,如凍結資產、拒發簽證等措施,以及與他們有生意往來的銀行。這項法案稍後改名為《香港問責法案》,獲參眾兩院一致通過,就在今年7月14日由特朗普正式簽署而生效,同時間,特朗普也發布一項行政命令,停止美國對香港的優惠待遇。及自《港區國安法》實施之後,由美國背後主導的國際社會對中國的「制裁」更是全面展開。

但是若從台灣的角度切入,去看美中關係的變化,或許會發現竟然其中有蠻大的原因,還是因為台灣因素的介入,導致了這世界最強的二個國家全面對抗:

一、台灣因素的介入,讓美中關係從「親密互動」到「惡言相向」

要全面討論美中之間關係的分析,層面太廣,因素也多,因此僅挑出「台灣」這項因素來舉例說明,可能還比較清楚美中之間的「你來我往」裡,雙方到底在爭些什麼?

1、美中之間的關係,可從最早特朗普與習近平開始的「親密互動」說起,2017年4月6至7日,習近平第一次訪問美國,與特朗普在他佛羅里達的私人俱樂部海湖莊園晤面。當時在見面之前,特朗普還先簽了兩道行政命令,都說要透過制裁手段,平衡美中貿易。不過直到兩人見面為止,特朗普提過的「增加關稅」和「把中國列入外匯操縱國」等想法,竟然沒有一項曾經有實現。

再依前白宮國安顧問John Bolton,在2020年6月17日發表的新書《事發之室:白宮回憶錄》中,曾披露出特朗普與習近平的互動涉及「赤裸裸的交易」。書中有稱,2019年6月29日,特朗普與習近平在日本大阪會面時,就將話題從經貿轉到美國2020年總統大選,懇求習近平保障他能連任。

但雙方的關係發展到現在,卻變成「仇人相見、份外眼紅」。這中間當然涉及到許多因素,譬如說,政治面,美國已經覺得中國正在威脅到他在國際社會的領導權,美國連傳統的歐盟國家都快掌握不住,更別說中國已正在非洲及中東地區裡獨領風騷;經濟面,不僅是中美之間的貿易獲利是在大陸這邊,譬如說在2016年,美國入口超五千多億,中國就佔了七成;而且「一帶一路」的拓展,讓中國更是跨進了過去美國獨佔的區域,譬如說東協;即使科技面,也不再是美國獨霸世界的局面,要全面封鎖華為就是一例。

2、實質上,美國一直是企圖在兩岸之間站在一個制高點,所以才會對兩岸都同時警告:不要採取冒進的方式,來從事任何片面改變現狀的舉動;而這個說法的重點就是在:美國是高高在上,表達出「你們必須都得聽我的」的姿態,而忽略了兩岸之間的實力不平衡,當然它各打五十大板,容易呈現美國比較會偏袒台灣的這一方。就像美國國防部長馬蒂斯在2018年6月2日於新加坡舉行的「香格里拉對話」中,表示出美國反對台海兩端任何片面改變現狀的舉動,而這個風向確值得注意。

雖然說,今年4月14日,「立法院」在民進黨團主導之下,對二個涉及到可能是「國名更改」公決案的草案,差點要來進行表決,一是有關「護照內資料頁國籍名稱更名台灣案」,另是有關「華航正名案」。同樣也是今年的4月30日辜寬敏的「台灣制憲基金會」曾推出兩項「制憲公投提案」,包括「您是否同意要求總統啟動憲法改造工程」及「您是否同意要求總統推動制定一部符合台灣現狀的新憲法」都準備送到中選會,但在最後,上述幾個「台獨傾向」的案件,卻全部煞了車,若說美國在背後沒有施出阻擋的「影響力量」,也很難信服。

可是另方面,美國卻對台灣沒有說出「獨立」二字的「兩國論走向」,卻不再完全的阻止。在美方暗許下,台灣駐美機構「北美事務協調委員會」更名為「台灣美國事務委員會」,駐美代表處也跟進更名為「台灣代表處」。而且就在不久前、台北駐美代表高碩泰在卸任離職前,曾不再受到拘束就直接踏進美國國務院,並與東亞暨太平洋事務局助理國務卿David Stilwell合照。這也就是說,美國政府在2015年所定的「對台交往準則」中,禁止台灣駐美代表處人員進國務院大樓、禁止代表處在雙橡園升旗,也不准在美政府機構內展示「中華民國國旗」等規定,到這裡已被解除。

當然,這跟特朗普政府當時內部有許多的友台派官員在掌控,有相當的關係。這些友台人士除了上述的博爾頓,另外尚有原國防部印太事務助理部長薛瑞福、白宮國安會亞洲事務資深主任博明等,因此支持台灣的聲音確是十分壯大。

3、美國國會在今年也顯示出一面倒的支持台灣,壯大了台灣在美國得到支持的假象,譬如說「台北法案」通過時的票數就鼓舞了台北。在參議院,法案是以「一致同意」方式通過,但眾議院通過「台北法案」,則是415票贊成、0票反對。像這樣懸殊票數的通過,可以清晰說明在美國共和與民主兩黨裡,加上獨立的1席,對台灣的支持已有一面倒的共識。而美國眾議院議長Nancy Pelosi在「台北法案」於眾院通過之後,曾在推特上發文,表示未來美國國會將持續在向世界傳達一個訊息,就是「美國與台灣站在一起」。

而這就是作者的隱憂所在,就怕美中關係一走完「對抗」階段,最後就演變成是美中全面的「衝突」,而犧牲最大的,就怕是台灣了。

4、而更早令人更焦慮的是,是一段複雜國際關係的運作,牽涉到台灣一直想走出外交困局,讓可能會引發兩岸之間的對抗情勢,已開始隱然成形。事實上稍早在今年1月30日,美國、日本、法國、加拿大等都已經表態WHO應納入台灣;而就在最近,當台北的「口罩外交」、與「疫情防止模式」,引起了國際社會普遍的讚譽之後,加上「台北法案」在3月下旬的正式簽署,美國已公開走出枱面在援用該法的第4條:「針對台灣國際參與受阻,籲美方以行動支持協助」,是否這項規範也影響到法國《新觀察家》雜誌,在4月2日曾有十名法國政界、學界、醫界等人士,聯合發表了一封公開信,呼籲「無論北京如何反對,世衛組織都應該將台灣納入為成員國」。這固然是台灣設法要脫出困局,但也應是台北擺明了毫無顧慮的就直接戳進了北京不能退讓的紅線。而這場風暴,看來已在WHO秘書長譚德塞在4月9日在記者會上聲稱:他個人遭受到台灣網軍攻擊、以及種族歧視,而且在「台北外交部」不但知情,台灣當局也沒劃清界線的指控下,揭開了這場可能是兩岸外交衝突的序幕。

但也怕這樣的「美台關係」玩多了,會觸及到大陸總有它的耐心極限。《環球時報》在今年4月10日發表一篇以《世界進入多事之秋,台當局悠着點!》為題的社評,在短短1071字裡,表達了北京對台灣在疫情當前的一些「政治走向」提出嚴厲批評,並提出「勿謂我們言之不預」這句在歷史上曾引發北京三次對外用武的用詞,遂引發外界聯想北京是否可能在最後手段使用裡會對台用武的可能。

二、台美合作趨向「軍事化」之後,美中彼此對立已有軍事化部署現象

但是,上述這些事件的展現尚只是相互指責,或美國單方面對中國的「制裁」及施壓,但當南海問題及台美合作趨向「軍事化」之後,美中雙方的「抬槓」就開始變質,而彼此的對立也已有軍事化部署的現象。譬如說,解放軍東部戰區新聞發言人張春暉空軍大校在8月13日表示,中國人民解放軍東部戰區多軍種多方向成體系出動兵力,在台灣海峽及南北兩端連續組織實戰化演練,進一步檢驗提升多軍種聯合作戰能力。張春暉進一步強調說:戰區部隊將時刻保持高度戒備,採取一切必要措施,堅決回擊一切製造「台獨」、分裂國家的挑釁行為,堅決捍衛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這樣的說法,顯見中國是以「台獨」為由而展開實戰演練。

再據大陸國防部官網消息,張春暉也表示,近來個別大國在涉台問題上消極動向不斷,向「台獨」勢力發出嚴重錯誤信號,嚴重威脅台海地區和平與穩定。台灣是中國領土神聖不可分割的一部份,東部戰區部隊將採取一切必要措施,堅決回擊一切製造「台獨」、分裂國家的挑釁行為,堅決捍衛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

又譬如說,最可能讓中美開戰的因素是什麼?美國之音就說是「台灣」。2020年7月10目在美國之音一篇報道裡曾指出:美國向亞太盟友和夥伴發出訊號,中國並非是不可挑戰的。當時,中國在7月1到5日於帕拉塞爾(中國所說的西沙群島)舉行軍事演習。7月4日,由美國「尼米茲」號航母戰鬥群和「雷根」號航母戰鬥群組成的尼米茲航母打擊群(Nimitz Carrier Strike Force)也進入了南中國海地區進行演習。雖然美國軍方否認美軍此次演習是為了回應中方軍演,但是,分析人士認為,美軍這麼做與今年早些時候中國在南中國海的一系列行動並非沒有關係。美國希望藉軍演告訴美國區域盟友和夥伴,美國依然是可靠的力量,而中國並非是不可挑戰的。

再在美國衛生部長阿札爾訪台期間,「南海戰略態勢感知計劃」提供的一張衛星圖像是顯示,美軍雷根號航母一直在沖繩及台灣北部周邊海域航行。大陸《環球時報》因而指出,雷根號目的意在威懾中國大陸。從其部署在不近不遠的距離來看,美國既希望保持威懾,但也尚不願意升級事態。不過,《環球時報》援引解放軍退役少將徐光裕的話指出,「如果美國執意向前,解放軍可能會採取更多對策,包含在台灣以東靠近關島之處進行實彈演習」。

在這樣的「軍事部署」趨勢下,如果再有下列幾個原因讓北京覺得無法容忍,導致最後問題的解決,很可能就演變成中國必須要採取動武的理由所在:

1、美國會法案草案,聲明「『保護台灣不受中國大陸攻擊』是美國政策」

美國參議院早先曾通過「2021財政年度國防授權法」,邀請台灣參與環太平洋軍事演習,眾議院外委會亞太小組共和黨議員約霍也提出「防止台灣遭侵略法」草案,草案內容指出,當台灣人民或軍隊受到生命威脅時,美國可以動武保護台灣。美國國會的法案固然是政策的指導,政府到底會如何執行自有其判斷標準;但是在美國不承認台灣是一個國家,又在國際社會中,多數國家承認台灣是中國的一部份的現實中,美國國會這樣催促美國政府出兵協助非邦交的台灣,這可是世界史上少有的立法意見。

尤其草案明定,國會授權總統動武捍衛台灣的三項條件,並訂有5年的授權期限,草案明定「美國政策為要求中國大陸正式放棄武統台灣」;國會意見認為,美國總統在法案實施後,應盡快發出聲明指「『保護台灣不受中國大陸攻擊』是美國政策」。這樣把台灣的安全維護綁在美國國家政策的做法,又不承認或與台灣建立邦交關係,在國際政治中還真的少有這樣的案例。

2、從蔡英文上任迄今,美對台軍售共7次,約新台幣3980億元

美國國防安全合作局(DSCA)在2020年7月9日曾經表示,國務院批准售台有關愛國者三型飛彈重新認證的設備與技術,金額約6.2億美元(約新台幣182.71億元)。值得注意的是,這已是國務院今年第二度批准對台軍售項目,上次是5月19日公布批准售台18枚重型魚雷,金額1.8億美元(約新台幣54億元),雖然兩次項目都不大,但從次數來看,美國正在落實對台「軍售常態化」,有評論說,這也是國防部印太事務前助理部長薛瑞福(Randall Schriver)給台灣的政策遺產。

再根據台灣《ETtoday新聞雲》在2020年05月21日的一篇針對美國對台軍售的分析報道,就可以了解自2012年民進黨贏得大選執政之後,不但創造了台美關係40年來最佳歷史紀錄,而且在對台軍售上也有更深入的合作。在回顧過去4年美方多次宣布對台軍購的紀錄,顯示已朝「常態化」發展,根據該篇分析報道的統計,從2016至2020的四年裡,特朗普政府對台軍售共126.54億美元,約新台幣3800億元。路透社也在它的獨家報道裡指出,從蔡英文2016年上任迄今,美國對台軍售共7次,不過所透露的總價更高,約132.74億美元(約新台幣3980億元)。

3、學界也評估美中關係有可能發生軍事衝突

像學者蕭徐行2020年7月30日在新頭殼觀點的一篇文章《中國的台灣 VS 美國的台灣》中也指出:中美爭霸越演越烈,台灣成為中美爭奪衝突籌碼的呼聲日益眾多,這樣的「台海國際化」現象再次讓「中國的台灣」與「美國的台灣」成為東亞地區海權勢力與陸權勢力對抗的主軸。這樣的對立持續下去,台灣雖未必會立即面臨戰爭的風險;然而台灣在政治、經濟與「國防」等等各領域則會受到中美兩國互動的牽制,在兩強之間動輒得咎。

再如廈大台研院治所所長陳先才在2020年7月的《美麗島電子報》一篇「觀點:中美爆發軍事衝突的概率有多大?」的文章上提到:雖然從中美軍事實力對比來分析,美軍無疑佔據優勢,但北京並非沒有反擊之力。尤其是在台海區域的對抗,正如美國智庫蘭德公司最新的報告所稱,「與美國阻止中國武力統一台灣的意志相比,中國人防止台灣從中國獨立的決心可能會更堅決」。所以陳先才說:他可以下這樣的判斷,如果台海真的成為中美角逐的下一戰場,或者美國真的有意把台海作為對中國大陸施壓的主要戰場,無疑將直接加劇台海局勢的升級,北京直接出手的可能性和意願將遠遠高於美國。如果真的到了這一步,中美是否完全攤牌不得而知,但兩岸攤牌肯定是迴避不了的。

三、美中軍事衝突有極大可能發生,但若避免仍繫於彼此克制

1、即使在這樣的緊張情勢下,也見到中國有克制的一面:中國外交部副部長樂玉成在2020年8月11日接受陸媒觀察者網訪談時就中美關係發展指出,未來幾個月十分關鍵,中方一定要保持定力,不被各種極端勢力左右,確保中美關係「不失控、不脫軌」。樂玉成稱,中美間的對話溝通也不能中斷,並說「我本人已做好隨時與美方同行對話的準備」。而且重申大陸外長王毅此前所提的三份清單着手,即對話溝通、聚焦合作,以及管控分歧,讓中美找到出路。

不過,表達中國會有極高克制力的是大陸國務委員兼外交部長王毅2020年7日9日在「中美智庫媒體視訊論壇」致詞時的表示,王毅說:陸美面臨建交後最嚴重挑戰,但陸美關係不能另起爐灶、強行脫鈎,應該與時俱進。他建議陸美應梳理出合作、對話與管控清單,包括把明確可合作事項、可通過對話解決事項,以及管控好少數難達共識的難題。王毅也表明,大陸對美政策並沒改變,無意與美對抗,願隨時敞開對話大門。

王毅同時重申,大陸對美政策沒有變化。大陸從來無意挑戰或取代美國,無意與美國全面對抗,願構建以協調、合作、穩定為基調的兩國關係。還要正確看待兩國關係發展的歷史經驗,堅持走對話合作之路;說兩國回不到過去,但這並不意味着可以無視歷史另起爐灶,更不意味着可以不顧實際強行脫鈎。

談及如何推動陸美關係走出困境,王毅則稱,陸美應活化和開放所有對話管道。陸方對話的大門是敞開的;只要美方願意,任何問題都可以拿到桌面上來談,隨時可以恢復和重啟各層級、各領域的對話機制。

王毅還呼籲,兩國應坐下來梳理和商定交往清單。首先是「合作清單」,這份單子越長越好;其次是「對話清單」,把雙方存在分歧但有望通過解決的問題列出,納入現存的對話機制和平臺;最後則是「管控清單」,管控好少數難達成一致的難題。他還稱,這3項清單,兩國智庫可先行研究。

而樂玉成事後也表示,中美關係不該只看眼前,也不能被極少數反華勢力帶偏節奏、帶錯方向,要跳出當前的選舉政治,走出情緒化思維,回歸理性務實。他強調,對話不能中斷,兩國的外交部門不能陷入「無線電靜默」,再困難、複雜的問題也要拿到談判桌上來談。

不過,樂玉成在訪談中也批評美方近期作為,並且重申北京的原則底線。

2、Asia Society Policy Institute主席陸克文(Kevin Rudd)8月6日為Foreign Affairs撰寫的一篇文章中有提到:一段時間,中美關係一直很緊張,但自冠狀病毒大流行以來,兩國的關係越來越激烈,這可能是自二十世紀50年代台灣海峽危機以來兩國關係最危險的時刻。美國決策者應如何防止激烈的言辭和針鋒相對的侵略演變成暴力?

3、在台灣面對美中對峙嚴重,「國安局長」邱國正2020年5月7日上午在「立法院」被詢及時,曾否認台灣會在這些局勢中成為美國的代理人,他認為台灣必須趨利避害,不攪入別人的紛爭。

4、美國是否會顧及到台灣全面不受到大陸的威脅?作者是持「保留」的看法,一方面是基於美國過去對台灣的支持,是口惠多於行動的經驗,是在運用台灣為「棋子」的遊戲;另外也是看到美國與中國的對抗中,中國也有其不可忽視的實力。

不過,在2020年11月美國大選之前,在美國新的總統產生之前,中國沒有必要去挑釁現任的特朗普政府;而同樣的道理,目前在民調落後民主黨對手的特朗普,也看不出他的重點會不去放在選舉,而是去激怒中國。比持平的看法:就是11月美國大選之前,不會看到美中軍事衝突發生的可能。

鏡報動態 | 最新文章 | 聯繫我們 | 加入我們 | 關於我們

香港鏡報文化企業有限公司地址:香港鏡報文化企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