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聚焦

首頁 > 最新文章 > 國際聚焦

從世界歷史看帝國霸權的衰落(2020.10)

發布日期:2020-11-02

☉文/馬建波 香江智滙副會長

中華民族自古就是一個愛好和平與包容多元的優秀民族,擁有5000年悠久燦爛的多民族相融和諧文化歷史。如果說始於十五世紀初(公元1405年)的鄭和七次下西洋,帥領一支由商船和護衛艦船組成的龐大船隊,是為着東方文化藝術的和平交流與國際貿易的融通互惠而起航,那麼十五世紀末開啟的西班牙與葡萄牙東方海洋探險之旅,就是為了以武力擴張開闢新的貿易航道和掠奪殖民地資源而來。儘管兩者目的都是為了打通和構建新的連結歐亞美洲的貿易航道,以加快本國經濟的繁榮增長,但手段卻不相同。東方中國展示了和平外交的大國禮儀與懷柔智慧,西方卻是靠着領先的造艦技術與強大的攻擊武器而踏上擴張征途。

鄭和沿南中國海一路西下,巡視海上絲綢之路,展現的是「天朝」的懷柔包容與軟實力底氣,及豐饒的東方獨特物資與文化藝術商品,如:瓷器、絲綢和金銀工藝飾品等。而繼哥倫布和麥哲倫發現東方和美洲新大陸及新航線後,最先來到南北美洲和東方馬六甲海峽的西方殖民者,卻是憑藉先進快速的戰船,衝出歐洲啟蒙時代的蠻荒,為着控制新的航道與掠奪資源而來。西葡兩強的快速崛起,也是以對沿途諸島和陸地的原住民、土著人大量屠殺為代價的。

公元十六世紀中葉,歐洲已不再是全球貿易的邊緣地帶,而成為世界經濟的中心和重要引擎。「西葡」兩強協議,將大洋以東西為界劃分為自己的勢力範圍,不斷擴張着殖民地,馬德里和里斯本作出的戰略決策,已能影響到幾千英里以外的世界(彼德.弗蘭科潘)。此時的英國也感到了自身的壓力和危機,十六世紀中葉(公元1558年)伊利沙白一世女王繼位,開始為英格蘭皇家海軍投入鉅資,希望打造一支船尖炮利和堅不可摧的艦隊護衛被歐洲諸強虎視眈眈的海防。1560年後的20年間,英格蘭100噸位以上的商船增加三倍,融合良好航速、操控性能與強大作戰威力的新型艦船相繼出海。1588年夏,英格蘭與西班牙艦隊的一場海上對決,英格蘭大獲全勝。

美利堅迅速崛起

到十七世紀初,英格蘭已擺脫「西葡」兩強的威脅和傳統貿易模式,而建立起擁有「皇家特許令」的殖民「商業探險公司+軍隊保護」的全新貿易體系,並逐步取得殖民地經濟壟斷地位,如:北海公司、俄羅斯公司、土耳其公司和東印度公司等(國際跨國公司的雛形出現,並將西方政治經濟的霸權觸角不斷延伸到更遠的東方)。值得注意的是,西班牙王室曾有一種血脈賁張的強烈願望:認為自己應該,且必須擔當萬能的「國際警察」,在全球發號施令,必要時可以訴諸武力。可笑和詭異的是,這個夢想被新崛起的英格蘭大不列顛帝國粉碎,企圖號令全球的「國際警察」的角色,也被後來於二戰中迅速崛起、延續至今的唯一超級霸權——美帝國主義取代。

由此可見,是東方古老的文明與智慧,沿海上絲綢之路開啟了西方的蠻荒進化,啟蒙和加速了歐洲文明與工業革命的進程。而噬殺成性的西歐列強崛起之路,也給後來從殖民歷史中蛻變、獨立與重生的美國,注入了太多「霸權掠奪」的思維和基因。從公元1500年至1900年的幾個世紀裡,歐洲稱霸全球,始終伴隨着貪婪的戰火吞併,原來歐洲近500個大小國家,最後剩下25個。二戰後,美利堅迅速崛起,軍事霸權和戰略基地覆蓋歐洲、中東和遠東更是發揮得淋漓盡致。

這就是弱肉強食的國際叢林法則,落後就要挨打,軟弱就受欺凌。十六世紀至十八世紀,西歐雖然強大,武力延伸南亞,但懼於當時中國的強大軍事武備防禦力量,尚不敢越雷池一步。但到了十八世紀中葉至十九世紀,晚清腐敗衰落,給了西方列強可乘之機,將其魔爪伸向中華大地。兩次鴉片戰爭的大肆侵華掠奪,及《南京條約》、《天津條約》、《北京條約》、《璦琿條約》等一系列不平等條約的簽訂,給中華民族帶來深重災難和慘痛的歷史教訓。所以新中國建立後,幾代領導人帶領全國人民艱苦奮鬥,團結一心,致力於中華民族的偉大崛起復興。歷史證明,富國強軍,是中華復興崛起的必由和必須之路。我們不好戰,我們愛好和平。我們不懼戰,敢於亮劍反擊。歷史也讓我們看到西方霸權盛極而衰的道理,十九世紀末歐洲霸權的隕落相去不遠,或許能給美帝一些啟示。窮兵黷武,最終難逃慘敗覆滅的結局。

這就不難理解了,當二十世紀初德意志帝國覆滅後,美利堅帝國迅速崛起,並吸取了德意志帝國滅亡的教訓,及老歐洲諸強「西葡荷英」等國加快海軍改革步伐,相繼崛起於海上霸主的經驗。如提升製造重型戰艦的效率,加強實戰演練,挑動製造區域摩擦,以實戰檢驗戰術運用和先進武器裝備。以及強化海軍力量的正規化及專業實力,並打造成為機動獨立的作戰單元,使海軍機動性與攻擊力大幅提升。例如:十七世紀中葉(1660年至1815年間)英國通過海事改革,強化系統專業訓練(海軍統帥布萊克上將編著《戰鬥指令》等訓練指南),使英國海軍戰力迅速提升,徹底扭轉了與荷蘭的海戰撕殺困局,其間英國艦長與高級將官的陣亡率迅速下降了98%。以及後來美國挑動兩伊戰爭、入侵伊拉克和利比亞戰爭等,都是以實戰檢驗武器裝備與海陸空協同作戰的典型例子。

二戰後,美國一是加速發展先進的尖端武器,並與前蘇聯展開軍備競賽,發展核武。二是快速發展海軍戰力,因為美國看到「制海權」遠比「制空權」更具戰略價值。只要發展超級航母艦隊戰鬥群,就可構建覆蓋全球的戰略縱深,既可隨時將先進的戰機和導彈送到你的國門,製造軍事威脅;又可將主要國際貿易海洋通道,如:霍爾穆茲海峽、蘇伊士運河、馬六甲海峽、巴士海峽等牢牢控制掌中,在新型的「地海空」互動戰爭模式下,只要擁有「制海權」,就能掌控「制空權」,美國霸權就可隨時掐住你的咽喉。這就是建立美國超霸的「海權」基礎。也是美軍能在全球橫衝直撞、肆無忌憚的「霸權」資本。三是在強美元定價結算全球資產的金融體系支撐下,其加快布局推進覆蓋全球,尤其是遠東地區的戰略縱深防禦基地,如:北約東擴、亞太再平衡、重返亞太、印太等戰略實施。表面是為防禦美洲本土免受如二戰時期珍珠港事件的攻擊,其實更深層次的戰略目標卻是為了持續強化美國霸權的戰略布局。比如:美國在新加坡樟宜有一個海軍基地、日本有10個大型軍事基地和韓國建立有41個重要軍事基地,而在中東和北約則與俄羅斯形成分庭抗禮之局。直至二十世紀90年代,美蘇冷戰對決的國力耗散,導致前蘇聯解體,美國成為跨越一個多世紀的唯一超級霸權。

再回看老歐洲的海上霸權史,馳騁江海風雲長達近四個世紀,最終難逃衰落命運。美國自1776年7月4日發表《獨立宣言》(湯瑪斯.傑弗遜)建國以來(1783年9月獲英國承認),不過兩個多世紀,約244年的歷史,其中:有222年都是戰爭進行時,而沒有過去式。伊拉克戰爭、阿富汗戰爭、利比亞戰爭相去不遠,今天美帝霸權的戰爭心魔再起,又將中國視為頭號戰略競爭「對手」,罔顧歷史事實,否決中美自1979年1月1日建交以來的所有對華外交政策和取得的豐碩成果。頻頻挑起貿易戰、科技戰、高端製造業戰、乃至資源戰的封鎖、打壓、圍堵和不斷挑起中國南海與東海軍事威脅。

戰爭是對一個國家的快速消耗和透支

戰爭是對一個國家經濟元氣與國力的快速消耗和透支。老歐洲海上軍事霸權的沒落,及二戰後各國經濟的嚴重衰退,都因為戰爭嚴重透支國家財政。例如:一戰時期英德由債權國逐步淪為債務國,戰爭最後變成靠舉債支撐的戰爭。待戰爭結束時,歐洲經濟已近崩潰邊沿。美國當時已成為最大的債權國和貿易順差國,黃金儲備佔到全球的一半,並控制了中東黑金(石油美元),支撐了今天的強美元國際結算體系。歐美都曾經歷了1929年至1933年的世界經濟大蕭條危機,就因歐洲債務鏈斷裂,引發美國金融崩潰。然而美國畢竟擅長發戰爭財,及時推行凱恩斯主義經濟改革、及整合歐洲市場的馬歇爾計劃,而率先走出谷底,成為後來資本主義國家的領航者。

然而歷史總是驚人的相似,歐洲各國經濟衰敗於戰爭,但卻覺醒、發展於和平。戰爭未能解決歐洲的統一,卻靠市場的開放、工業革命的技術進步,而迎來數十年持續和平發展,並完成了將歐洲經濟整合一體的使命(歐盟誕生)。反觀美國,由於不斷的霸權擴張與武備維持,及瘋狂印鈔消費全球,製造經濟泡沫,則已由二戰後最大的西方債權國,淪為今天全球最大的債務國。

截至今年6月底,美國債務已達26.54萬億美元,約佔其GDP的123%,今年美國財政赤字將達2萬億美元,華府財赤上限不斷調升,已累計突破22萬億美元。從經濟學角度而言,美國政府已經破產。但美國瘋狂的政客還在做最後的掙扎,將美國人民、美國經濟和世界經濟捆綁上特朗普與蓬佩奧的豪賭戰車。企圖以逆全球化的極端手段,抓住最後的救命稻草,那就是擺出一副流氓架式,毫無底線的挑釁刺激中國,試圖引發一場新的區域戰爭,而將中國遏止封殺在復興崛起的途中。並想賴掉其第二大債主中國持有的美債(1.09萬億美元)。拜美國金融泡沫所賜,在今天全球充斥巨大債務泡沫的時代(約258萬億美元,佔全球GDP的331%)和新冠病毒全球大流行,歐美遭遇疫情重創的當下,美國不是同世衛組織和各國積極合作防控疫情。卻反其道而行之,要將世界拖入戰火的深淵。特朗普畢竟是個商人,他對財富貪婪的思考可能已超越了一個負責任大國應有的政治考量和智慧。

美國不足以同一個東方大國較量

然而今日中國已不是那個任人宰割的舊時代。新中國的發展路徑,也宣誓了掌控領海疆域主權的重要。新中國建立以來的幾次自衛反擊戰與國防戰略防禦力量的迅速發展,已召告世界我們已經站起來了,中國的軍隊也不是擺設,我們不懼霸權,敵人膽敢侵犯,我們定將其痛擊。商人也要學習,請特朗普看看歐洲的一戰和二戰歷史吧,如果美國邪惡政客一意孤行,只會徹底斷送美國的國運和未來。美國的國力與經濟已經不足以支撐一場同一個東方大國的較量。

歷史已經證明,中國是一個愛好和平與負責任的大國。8月5日,國務委員兼外交部長王毅接受新華社專訪時指出:「美對華接觸政策失敗論,是對歷史進程的無知」。王毅表示,中美合作從來都不是一方給另一方的恩賜,也不是一方對另一方的剝奪,中美雙方從合作中都獲得了巨大收益,不存在誰吃虧、誰佔誰便宜的問題。並呼籲「中美應以合作而不是脫鈎,來推動兩國關係的發展。中方將以冷靜和理智,來面對美方的衝動和焦躁。」這是一個負責任理性大國,為着全球各國的共同利益,而伸出的和平橄欖枝,希望美國政客能夠聽懂,早日懸崖勒馬,重回理性對話的正軌。

鏡報動態 | 最新文章 | 聯繫我們 | 加入我們 | 關於我們

香港鏡報文化企業有限公司地址:香港鏡報文化企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