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裔精英

首頁 > 最新文章 > 華裔精英

于凱:杜伊斯堡「一帶一路」的「群主」 (2020.10)

發布日期:2020-11-02

☉文/彭大偉

來自南京的于凱在德國杜伊斯堡生活5年多,見證並參與了杜伊斯堡在「一帶一路」倡議下發展蓬勃的對華合作。疫情期間,杜伊斯堡率先向武漢捐贈防疫物資。對於後疫情時期杜伊斯堡同中國合作的發展前景,于凱抱持積極樂觀的態度。

杜伊斯堡位於德國北威州老工業區魯爾區。這裡曾是污染嚴重的重工業區,經歷轉型陣痛後,杜伊斯堡和整個魯爾區如今重現青山綠水。近年來,令杜伊斯堡在國際媒體上頻頻亮相的,是其最新的一重角色——作為全球最大的內陸港,杜伊斯堡以德國各城市中最突出的熱情積極擁抱「一帶一路」倡議,如今已成為中歐班列在德國乃至全歐洲最主要的樞紐之一。杜伊斯堡市長林克更明確提出,杜伊斯堡要打造德國的「中國城」。

回顧杜伊斯堡近年來圍繞「一帶一路」和中歐班列的快速發展,無論是當地若干重大活動和標誌性事件上,還是與北威州當地對華合作促進圈子的互動中,都能見到一位中國姑娘的面孔。

來自南京的于凱現為杜伊斯堡經濟促進局中國區業務拓展經理。如果將杜伊斯堡對華合作比作一個橫跨歐亞大陸的微信聊天群,那麼于凱便恰如一位負責不斷往這個群裡引薦新朋友、撮合新機遇的「群主」。

天時地利人和造就德國「中國城」

大學本科在北京外國語大學學習德語後,于凱研究生來到南京大學中德法學研究所深造。畢業後,她曾在南京為德國北威州投資促進署在當地的辦事處從事招商推廣工作。2015年,她獲得德國總理獎學金,來到柏林訪學。在德國訪學期間,于凱偶然看到了杜伊斯堡正在招聘一位負責其對華招商合作的人員,各方面背景都符合、也熟悉北威州各項情況的她便拿下了這份工作。

于凱來到杜伊斯堡經濟促進局時,當地圍繞「一帶一路」和中歐班列進行的對華合作正處在起飛階段。一年前的2014年,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在訪德期間專程參觀了杜伊斯堡港,並觀看了重慶至杜伊斯堡港的「渝新歐」鐵路列車到達。

六年後,杜伊斯堡已成為中德之間中歐班列合作最重要的樞紐之一,因其重要地位而頻頻登上國際媒體版面。

如今,連接中國重慶的「渝新歐」班列已成為杜伊斯堡的一塊響亮招牌。這裡還是「漢新歐」鐵路的始發站和終點站,以及連接義烏和馬德里的重要樞紐站。

2019年11月,中鐵集裝箱歐洲物流有限責任公司在杜伊斯堡正式揭牌。目前,中國國內開行中歐班列累計超過100列的城市有22個,通達17個國家56個城市。其中杜伊斯堡是中歐班列線路最廣、運量最多和貨值最大的重要節點之一,2014年往返杜伊斯堡的中歐班列每週只有3列,2019年每週已達30列。

自「一帶一路」倡議提出以來,截至2019年10月底,中歐班列累計開行超過20000列。其中2018年一年開行6363列,超過前幾年開行數量總和。中鐵集裝箱公司在杜伊斯堡設立歐洲子公司,是2016年在哈薩克阿拉木圖設立子公司之後,進入集裝箱國際物流市場的重要一步。

事實上,杜伊斯堡與中國的友好關係由來已久。其與武漢早在上世紀80年代即已締結為友城,是中國與聯邦德國建交後,雙方結成的首對友城。

疫情期間,這一合作更顯得歷久彌堅。疫情爆發以來,杜伊斯堡市作為武漢的友好城市率先捐贈防疫物資,而武漢則已向杜伊斯堡發出兩列防疫物資專列,運送了數百噸口罩和防護服等當地急需的防疫物資。

中歐班列已成為疫情下中德經貿合作持續向前發展的重要「穩定器」。截至今年7月,杜伊斯堡每週往返中國各地班列數,從疫情前的30多趟提升至現在的約50趟,再創新高。德國聯邦統計局最新數據顯示,中國2020年二季度從德國進口了總額近230億歐元的貨物,首次超越美國,成為德國最大的出口目的國。

據中國駐德國大使吳懇介紹,在亞歐大陸間空中航運受到嚴重影響、全球經濟受疫情衝擊的背景下,中歐班列逆勢而上,今年上半年開行5122列,同比增長36%。不久前,首列「灣區號」班列從深圳出發,抵達德國杜伊斯堡。「鋼鐵駝隊」再添新成員,為保障疫情下中歐及「一帶一路」合作夥伴物流暢通和物資供應穩定發揮着重要作用。

「可以看到杜伊斯堡市區有很多空地開始投入開發,擱置的項目開始重新啟動。」親眼目睹杜伊斯堡過去數年間各項變化的于凱注意到,隨着當地發展為「一帶一路」歐洲段樞紐,在國際上和在中國國內知名度都得到了提升,「這也令投資人看到了杜伊斯堡未來的潛力,一定程度上吸引了更多投資流向當地。」

于凱將杜伊斯堡在德國眾多尋求對華合作和承接「一帶一路」的城市中脫穎而出的原因歸結為「天時地利人和」:地利,是指這裡有世界上最大的內河港,地理位置也位於歐洲工業最發達、人口最稠密的「藍香蕉」地帶中心,交通便利;人和,是指包括當地政府和港口等方面都非常願意同中國合作,也不怕在德國當下政治氛圍中被貼上「親華」的標籤。杜伊斯堡市長林克當選以來,每年都堅持去中國訪問。「天時當然就是中國領導人的到訪,這一重要事件讓當地在政治層面意識到這是一個發展的重要契機,於是開始有意識地去推廣。」

無懼逆風後疫情時期中德合作向好

儘管中歐班列維持了中德之間的貨物貿易不至於陷入中斷,但突如其來的疫情還是極大地改變了于凱的工作和生活。

「你會發現工作量一下子少了很多,因為以前每年都有很多的中國代表團到訪杜伊斯堡,但今年基本上就沒有代表團可以接待。」于凱表示,疫情以來大半年時間她已改為在家辦公,由於潛在的中國投資者無法來到杜伊斯堡實地探訪,很多招商引資工作也無法實際推進。而與此同時,她需要幫助企業處理的受疫情影響的員工簽證也多了很多。

杜伊斯堡-埃森大學東亞研究院是當地著名的中國問題研究機構。著名中國問題專家湯瑪斯.海貝勒和馬庫斯.陶伯都供職於這一機構。于凱說,在北威州當地,如果在工作中遇上會說中文的人,一經打聽,幾乎都是在杜伊斯堡學習的。

杜伊斯堡-埃森大學東亞研究院與位於杜伊斯堡的魯爾都市孔子學院連續多年合作組織的「一帶一路」與中歐合作國際論壇已成為當地開展「一帶一路」人文和智庫合作的響亮招牌,吸引了「一帶一路」沿線和美國等域外國家政商學界知名人士參與。

不過,在疫情爆發後,德國政界和主流媒體上關於中國的負面輿論一時間再度沉渣泛起,為雙方合作蒙上陰影。首先是德國最有名的嚴肅時政刊物《明鏡》在2020年第6期赫然打出「新型冠狀病毒中國製造」的封面圖片。此後,繼同在北威州的杜塞爾多夫大學單方面宣布不與孔院續約後,今年7月,位於北德的漢堡大學又單方面宣布退出與復旦大學共建漢堡孔子學院的合作。一時間,德媒上關於孔院的負面報道不斷。

在這種背景下,擔任魯爾都市孔子學院德方院長的湯瑪斯.海貝勒教授8月中旬聯合德國多家孔子學院的外方院長和漢學家聯合發聲,強調德國境內現有的19家孔子學院是德國和中國之間開展交流和跨文化對話的重要平臺。海貝勒等漢學家強調,如今,中德兩國在各層面的溝通與對話至關重要,作為中德合作機構,孔子學院本身就是跨文化合作的生動例子。孔子學院始終支持兩國開展的各類文化、社會、經濟交流活動,並為中外人文交流開闢了管道,促進了兩國人民相互理解,而相互理解正是共同解決未來全球問題的重要前提。

在于凱看來,無論是德國教研部近年來提出「中國能力」(China-Kompetenz)建設,還是北威州多地經濟促進局設立專門的對華服務崗位,都反映了德國各層面對同中國開展長期合作的重視,她對後疫情時期杜伊斯堡同中國合作的發展前景抱持積極樂觀的態度。

疫情期間,儘管沒有接待線下的考察團,但于凱負責維護的杜伊斯堡經濟促進局微信公眾號還在一直不停推送着介紹當地復產復工進展和投資機遇的文章。

不久前,她所在的機構還與號稱聚集了最多中歐班列人的自媒體平臺「探索新絲路」達成合作,發起了「2020探索新絲路.最美中歐班列照片」線上攝影比賽,讓身處中德兩國的人們通過鏡頭探索這座中歐班列歐洲核心節點城市。

作為杜伊斯堡在中文世界的「群主」,于凱一刻未曾停下奔跑的腳步。

結束與記者的對話,于凱又要趕赴一場聚會,她要和魯爾區其他幾座城市負責經濟促進方面工作的中國同行進行一場交流。「未來的目標是建立一個『中國對話』的圓桌,讓北威州一帶做對華合作的朋友們形成更多合力。」

鏡報動態 | 最新文章 | 聯繫我們 | 加入我們 | 關於我們

香港鏡報文化企業有限公司地址:香港鏡報文化企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