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特稿

首頁 > 最新文章 > 封面特稿

「一國兩制」新定位(2020.11)

發布日期:2020-12-03

──習近平深圳講話解讀

☉文/區漢宗

習近平主席把深圳的發展與「一國兩制」事業相提並論,這是「一國兩制」的新定位,在更高層次上回歸了「一國兩制」的初心和立足點。只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一制取得巨大成功,才能保障香港的資本主義一制繼續保持繁榮穩定,這是「一國兩制」行穩致遠的關鍵所在。

10月14日,深圳經濟特區建立40周年慶祝大會在廣東省深圳市隆重舉行。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在會上發表重要講話,從十個方面總結深圳等經濟特區發展的寶貴經驗,最特別也是最值得關注的一點,是提出深圳事關「豐富『一國兩制』事業發展新實踐,率先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這是新時代黨中央賦予深圳的歷史使命。」中國最高領導人把深圳的發展與「一國兩制」事業相提並論,這是「一國兩制」的新定位,充分彰顯中央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一)新定位回歸「一國兩制」初心和立足點

九七前後的很長一段時間,對「一國兩制」的定位不夠完整。那時過多強調「港人治港」、高度自治,強調中央不干預特區內部事務,甚至還講「兩制」是「井水不犯河水」。這實際上割裂了「兩制」與「一國」,香港反對派和國際反華勢力甚至以「兩制」之名對抗「一國」,這是回歸後香港出現種種背離「一國兩制」亂象的總病根。

鄧小平曾經諄諄告誡港人,社會主義的內地是「一國兩制」的主體和保證,「這是個前提,沒有這個前提不行」。如果國家主體的制度變了,「香港的繁榮和穩定也會吹的」。「不講兩個方面,『一國兩制』幾十年不變就行不通了。」在香港回歸祖國20周年慶典上,習近平對「一國」與「兩制」的關係做了透徹說明:「一國」是實行「兩制」的前提和基礎,「兩制」從屬和派生於「一國」,並統一於「一國」之內。「一國」是根,根深才能葉茂;「一國」是本,本固才能枝榮。習近平這番話,是理解「一國」與「兩制」關係的邏輯起點,是必要的正本清源。

習近平深圳講話,進一步正本清源,對「一國兩制」作出新定位:「深圳要建設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範區,創建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城市範例,提高貫徹落實新發展理念能力和水平,形成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擴大開放新格局,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建設,豐富『一國兩制』事業發展新實踐,率先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這個新定位,把率先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重任賦予深圳和粵港澳大灣區建設之上,而非賦予香港之上。因為只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一制取得巨大成功,才能保障香港的資本主義一制繼續保持繁榮穩定,這是「一國兩制」行穩致遠的關鍵所在。

鄧小平早就批駁了「中國四化建設離不開香港」的說法,指出:「如果中國把四化建設能否實現放在香港是否繁榮上,那麼這個決策本身就是不正確的。」習近平對「一國兩制」作出新定位,在更高層次上回歸了「一國兩制」的初心和立足點。

《紐約時報》發出解讀文章稱,習近平講話強調國內創新,重新定義「改革開放」,希望把中國的技術、投資和影響力帶到世界來改變國際平衡,文章還提到,講話並未直接提特朗普政府在中美緊張局勢升級之際限制中國企業獲得美國技術的努力,而是籠統地警告,「世界進入動盪變革期」,深圳的經驗表明,中國必須「在全球科技革命中贏得主動權」;《華盛頓郵報》和彭博社報道都提到,習近平講話體現了中央政府對大灣區建設的全力支持,要求進一步整合包括深圳、香港在內的區內城市的資源,加強合作,優勢互補,打造可以與矽谷相媲美的區域增長引擎;美聯社報道,習近平講話承諾將採取新舉措支持中國最大的技術中心深圳的發展,與華盛頓的衝突激發了中國創建自己的供應商的雄心。

(二)深圳展示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光明前景

習近平指出:「40年春風化雨,40年春華秋實。當年的蛇口開山炮聲猶然在耳,如今的深圳經濟特區生機勃勃,向世界展示了我國改革開放的磅礡偉力,展示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光明前景。」

深圳經濟特區於1980年8月正式成立,是中國最早實行對外開放的四個經濟特區之一。1980年代初,鄧小平創造性地提出了「一國兩制」的科學構想。實際上,「一國兩制」的實施,不僅是在香港回歸祖國之後,而且最早也體現在深圳的發展上。因此深圳經濟特區建立40周年,也是在「一國兩制」下深港關係互動40年,充分彰顯「一國兩制」的優越性。

從經濟特區開始設立,深圳什麼都不是,身處國際大都會的香港人更是對鄰居不屑一顧。但如今,深圳已完成從抄襲到創新、從粗放到精細、從對香港人自卑,再到對香港人自信的蛻變。深圳改革開放40年的成果有目共睹,深圳2019年的GDP近2.7萬億元人民幣,比起1980年剛改革開放時成長達一萬倍。除了GDP數據亮麗,今日的深圳更是中國的創新和高科技之都,總部設於深圳的高科技公司多不勝數,包括了港人所熟知的騰訊、華為、中興、大疆等,還有邁瑞醫療、順豐控股、大族激光、金蝶軟件、創維數字、深桑達、中國長城、海能達、達實、華強文化等一批知名企業。深圳共有14家獨角獸企業,分別為:菜鳥網絡、微眾銀行、優必選、聚寶匯、騰訊雲、柔宇科技、土巴兔、豐巢科技、隨手科技、房多多、辣媽幫、越海全球供應鏈、奧比中光、碳雲智能。多達1,000名企業家、分析師、銀行家和投資者雲集深圳,深圳股市亦成為高科技公司雲集之地。40年來,深圳從昔日的中國南方邊陲小鎮,令人矚目地發展為GDP超越香港的國際大都會,其創新能力更是不遜於美國矽谷。

習近平在講話中用了很大篇幅描繪深圳特區的成就,指出「深圳是改革開放後黨和人民一手締造的嶄新城市,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在一張白紙上的精采演繹。」「用40年時間走過了國外一些國際化大都市上百年走完的歷程。」深圳帶動了珠江兩岸千帆競發、蓬勃發展的改革開放浪潮。

40年來深圳已成為一座充滿魅力、動力、活力、創新力的國際化創新型城市,創造了世界工業化、城市化和現代化發展史上的奇跡。深圳的崛起,是當代中國的縮影,深圳取得的成就是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實現歷史性變革、取得歷史性成就的一個生動展現。

深圳經濟特區建立40周年,深圳成為海內外關注的焦點。路透社、彭博社、英國《經濟學人》、英國BBC等多家海外媒體先後刊發報道,深圳開放創新的嶄新城市形象再一次集中展示在國際社會面前。

路透社10月12日報道稱,深圳作為中國改革開放的試驗田,一開始就被認為肩負着為改革探路的歷史使命;英國《經濟學人》雜誌形容,全球超過4000個經濟特區,頭號成功典範莫過於「深圳奇跡」;西班牙《先鋒報》網站10月14日報道,深圳比任何其他城市都更能代表中國近幾十年經濟模式的轉變和奇跡般的經濟發展;新加坡《聯合早報》網站10月15日發表題為《深圳從偏遠小鎮變身創業大海洋》的報道稱,作為改革試驗場,早期深圳從三來一補加工貿易起步,逐漸走上發展快車道,歷經幾次轉型,如今轉向高端製造,越來越多創新型企業在此紮根成長。

(三)香港回歸以來為什麼停滯不前

1997年香港回歸,那一年,香港的GDP位列全國第一,超過了內地GDP前9位城市的總和,相當於內地GDP的18%以上,而現在香港GDP只相當內地的2.7%。40年滄桑變化,香港一些固有制度、機制並沒有與時俱進,曾經先進的自由資本主義制度、機制,已經不適應新的經濟、社會發展需要,成為導致發展緩慢、深層次矛盾難以解決的重要原因。

香港在回歸20多年來基本上停滯不前,只着眼炒股炒樓,未有在創科或其他新興產業上做出成績,與深圳敢闖敢試,不斷創新求變形成鮮明對比。香港疊加本土主義和「港獨」港獨勢力猖獗,部份青年人排斥內地,五年間發動兩場社會動亂,挫傷經濟元氣。在推動落實大灣區上,周邊城市都積極參與和制定相關政策,但香港卻遲遲沒有實質行動。

香港高房價催生了大批超級富豪。2017年1月,彭博億萬富豪指數公布了全球500富豪榜,超過一半上榜的香港富豪全來自地產,這12個地產大亨身家高達9,282億港元,冠絕全球。這也導致香港經濟出現了數百萬打工仔勤勞半生只為從數量極少的地產商手中換得一間微小的棲身之所的畸形現象。高房價一直綁架着香港人:香港人用自己的大部份收入去供樓,幾乎無力承擔高額的生活成本,自然也不能再依靠消費來拉動內需,香港幾乎毫無經濟活力可言,而最終受益的只有壟斷樓市的地產商。

香港樓價全球最貴的同時,居住環境全球第三差。香港現時人均居住面積僅170平方呎,居住擠迫指數全球排第3,僅次於孟加拉首都達卡和印度孟買,劏房僅得49.6平方呎,當然更不人道。

修例風波引發的黑暴攬炒的成因錯綜複雜,正視「深層次矛盾和問題」早已成為社會不同階層為這場風波謀劃出路時的共同話語,中央也開始意識到這是修訂風波的病根之一。香港近二三十年經濟運作模式,外判制度把低下階層的勞動價值貶低,高租金令中小企業壓縮工資支出,基層人士工作辛苦但金錢回報不斷下降,以致貧者愈貧,勞動者可動用的金錢不多,碰上游資推高樓價和租值,基層市民在雙重壓迫下,生存日逾艱難。

要解決社會深層次矛盾,不是沒有辦法,只是特區政府從來不敢動搖地產霸權的根本利益,一直蹉跎歲月,結果曠日持久,積習難返,愈來愈嚴重。只要港府下定決心,不再維護地產霸權的利益,大量供應土地,房屋問題不難解決。

20多年來,香港製造業空心化、科研領域投入不足,唯一保住的就是房價。而這有什麼用呢?香港的GDP已經被上海、北京、深圳所超越,2018年,深圳的GDP比香港高出了200多億元人民幣。香港的深層次矛盾和問題不解決,香港將仍然停滯不前。

(四)香港「認同政治」阻礙香港發展

美國著名政治學學者法蘭西斯福山(Francis Fukuyama)2018年所作《身份認同:對尊嚴的要求及仇怨式政治》(Identity: the Demand for Dignity and the Politics of Resentment),把現今世界各地的政治角力的主要動力,形容為一種「身份政治」。香港在回歸後,一直被身份認同問題困擾,反修例風波和黑暴攬炒運動更可說是把問題推向極端。

香港中文大學(深圳)全球與當代中國高等研究院院長鄭永年認為,香港的「認同政治」演變成為赤裸裸的對抗政治,反對派為了反對而反對。如同其他國家和地區,這種「認同政治」直接弱化了香港特區政府的治理能力,甚至面臨長期「無政府狀態」的極端風險。

「認同政治」建立在「自我」與「他者」的區別,甚至是矛盾之上。反修例風波和黑暴攬炒中,黑暴分子叫囂的「香港人,加油/反抗/報仇」及「時代革命、光復香港」的口號,是「港獨」思潮泛濫,把國家視為「他者」,把香港視為「自我」的身份認同的反映。

「認同政治」使香港陷入泛政治化的泥沼,社會泛政治化是導致香港發展停滯不前的主要原因。中央領導人多次善意提醒香港社會不要陷入泛政治化的漩渦,不要人為製造對立、對抗,而阻礙經濟社會發展。更嚴重的是,香港的「認同政治」演變成為赤裸裸的對抗政治,成為美國向中國進行顏色革命的政治基礎,成為美國遏制中國發展的一張牌。在過去一年的反修例風波中,美國一些政客跳出來、公開宣稱激進示威者的行為「激勵了全世界」,美化暴力行徑是「美麗的風景線」,這種赤膊上陣的煽動慫恿,再次讓全世界看到,什麼是赤裸裸的霸權行徑,什麼叫毫無底線的雙重標準。香港社會深陷泛政治化的泥沼,一個陷於衝突、對抗和內耗的社會難有發展可言。

在這種情況下,是深圳而非香港展示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光明前景,而香港則需要中央和內地拯救。修例風波和黑暴攬炒活動,促使中央政府徹底重整對港策略,糾正了港澳體系的頂層設計,由以往的消極、區隔、被動,轉向積極、融合、主動。由習近平主持的「夏駱新局」,無論從戰略到實踐,完全有別於以往,確保中央的全面管治權在香港全面貫徹實施,有效發揮前瞻、預見、引導、監督,糾偏、補漏的作用。

(五)百年未有之大變局

習近平指出:「當今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使這個大變局加速演進,經濟全球化遭遇逆流,保護主義、單邊主義上升,世界經濟低迷,國際貿易和投資大幅萎縮,國際經濟、科技、文化、安全、政治等格局都在發生深刻調整,世界進入動盪變革期。」

回顧歷史,大變局多與血雨腥風相伴,通過慘烈戰爭,以戰後條約體系方式定局,國際秩序的坍塌和建設疾風驟雨、大開大闔。當前大變局呈現亂變交錯、風雷激蕩的表像。灰色地帶增多,標準權威弱化。「黑天鵝」滿天飛,「灰犀牛」遍地跑。國際形勢波動幅度加大,不穩定性、不確定性、不可預見性成為常態,出現戰略意外導致戰略危機的可能性上升。習近平的講話提供了一個關乎深圳、香港、中國內地和國際的未來場景。習近平強調,世界經濟面臨諸多複雜挑戰,我們決不能被逆風和回頭浪所阻,要站在歷史正確的一邊,堅定不移全面擴大開放,推動建設開放型世界經濟,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在百年大變局中,中國是非常突出的角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極大地促進了世界大變局,並且構成大變局的重要組成部份。在百年大變局加速演進的情況下,中國經濟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正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

2017年年底,特朗普政府發表了其首份國家安全戰略報告,報告的基調反映了美國戰略界和華盛頓圈子的主流看法。報告指出,現今美國國家安全所面臨的主要挑戰來自於大國競爭,主要的對手是俄羅斯和中國,一個是在歐洲地區,一個是在亞太地區。報告認為,中俄不同的地理位置構成不同的地緣政治挑戰,而來自中國的挑戰更加具有綜合國力意義上的全面競爭性。白宮鷹派幕僚及他們背後的智囊團隊認為,美國遏制中國的戰略窗口期只有五年左右,在未來五年裡如果不能遏制中國,以後或許就沒機會了,這個時間段正好同中國的「十四五」規劃時期重疊。

自美國改變對中國戰略以來,中國特別是深圳的創新科技成為了美國的主要攻擊和圍剿對象。隨着美國對中國的遏制不斷加強,圍繞香港的博弈也日趨激烈,美國將「香港人權與民主法案」簽署成法,企圖以國內法方式將插手干預香港事務制度化、常態化,又宣布取消香港的特殊優惠待遇。

在百年大變局加速演進的情況下,中國經濟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正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習近平對美國遏華戰略的回應之一是:「積極作為深入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是國家重大發展戰略,深圳是大灣區建設的重要引擎。要抓住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重大歷史機遇,推動三地經濟運行的規則銜接、機制對接,加快粵港澳大灣區城際鐵路建設,促進人員、貨物等各類要素高效便捷流動,提升市場一體化水平。要深化前海深港現代服務業合作區改革開放,規劃建設好河套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加快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建設。要以大灣區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先行啟動區建設為抓手,加強與港澳創新資源協同配合。要繼續鼓勵引導港澳台同胞和海外僑胞充分發揮投資興業、雙向開放的重要作用,在經濟特區發展中作出新貢獻。要充分運用粵港澳重大合作平臺,吸引更多港澳青少年來內地學習、就業、生活,促進粵港澳青少年廣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增強對祖國的向心力。」

粵港澳大灣區作為中國戰略發展的重點區域,是中國創新科學技術發展的核心引擎,同時也是化解美國遏制和打壓的重點區域。大灣區龐大的人口基數、廣闊的內需潛力、完整的產業鏈條、完備的基礎設施以及充足的政策空間,使中國有條件更好地迎接美國的遏制與挑戰。大灣區建設非常有利於促進中國經濟內外雙循環良性互動,其建設關係到中國未來的發展。把大灣區建設好,可以梯度帶動中國區域發展,還可以與中國經濟的外循環系統形成良性互動。

(六)兩大機遇香港不容錯過

違法「佔中」、修例風波的慘痛教訓說明,香港如果偏離「一國兩制」,法治秩序、繁榮穩定就蕩然無存,七百萬港人的福祉根本無從談起。在疫情和黑暴之後,現在香港面對的是再出發,要學深圳解放思想,走出固步自封的樊籬。大灣區發展的新格局將成為香港重振的最大動力,香港未來興衰,取決於能否由亂到治,能否融入國家發展大局,特別是與深圳和大灣區合作共贏。

今天的中國是世界經濟增長的引擎,是「地球上機會最多的地方」。祖國內地以巨大的市場、豐富的機會、創新的理念,以及經濟轉型升級的強勁勢能,為香港之後盾、之支撐、之風帆。在中國未來30年的發展中,有兩大機遇香港不容錯過。一是粵港澳大灣區的融合發展,二是「一帶一路」倡議的深入推進。

到2030年,粵港澳大灣區的GDP將從2018年的1.64萬億美元增長到4.6萬億美元,屆時將遠超東京灣區的3.2萬億美元、紐約灣區的2.2萬億美元、三藩市灣區的1.2萬億美元。粵港澳大灣區有望成為世界級經濟區和經濟增長引擎;而「一帶一路」倡議的推進給香港專業服務界、金融投資界、商界所帶來的機會也將是無法想像的,但問題的關鍵是香港願不願意抓住這些機會、能不能抓住這些機會、是否具備能參與其中有所作為的能力。否則,任由以中小企業為主的經濟隨波逐流發展,不僅會使香港經濟不斷波動,同時更會使香港經濟難拾升軌,在全球經濟競爭中逐漸趨於邊緣化,在中國經濟的發展中難以發揮更大的作用。

香港是重要的國際金融、航運、貿易中心,至今仍是連接內地和國際市場的重要橋樑。香港擁有健全的金融基建,與國際接軌的法律體制,廣泛的國際營商網絡,這些優勢正是深圳發展創新科技不可或缺的,港深聯手打造吸引全球資金、人才和技術的新商業模式,有助迅速實現創新技術商業化。同時,香港雄厚的基礎科研能力與深圳高新技術產業體系緊密結合,可在較短時間內達成關鍵核心技術的突破和產業化,並加快大灣區國際科技創新中心的建設步伐。

香港要把握時機,抓住兩大機遇,藉着深港合作參與「雙循環」及「十四五」規劃,憑藉與大灣區的相互協作,走出困局重振經濟。尤其香港青年更應北望神州,通過參與大灣區建設,融入國家發展大局,其前程將不可估量。

鏡報動態 | 最新文章 | 聯繫我們 | 加入我們 | 關於我們

香港鏡報文化企業有限公司地址:香港鏡報文化企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