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海兩岸

首頁 > 最新文章 > 台海兩岸

民進黨獨攬大權 在野黨何去何從(2020.11)

發布日期:2020-12-03

☉文/陳培文

國民黨把選舉失利歸咎於黨既往的政治路線,以為搞一下正名,談一下年輕化、本土化就能帶來改革。非但沒能融合不同階層的支持者,更忽略支持者之間的階級分化,正陷入分裂邊緣。

民主政治,選舉成敗是檢驗政黨最重要的標準。政黨存亡靠的是選舉,沒選民支持的政黨,不過名存實亡。台灣最近沒選舉,但老美在十一月初選總統,美國選情牽動中美角力,波及台海局勢,台灣的政黨影響不了國際大局,但如何因應卻隨時影響下次選舉成敗。

民進黨貴為執政黨,又在議會中擁過半議席,早已完全執政。加之老美大選選情瀰漫反中情緒,不論先天後天,都給民進黨塑造大好形勢。反之,身為最大在野黨的國民黨,接連輸掉幾場選舉後,已顯得進退失據,甚至連黨名、理念都興起自身懷疑。另一新興的民眾黨也不好過,原期望黨主席柯文哲的民望可以帶動政黨,但隨着「立委」和高雄市長補選結果所見,柯P一人之力,未必可以支撐第三勢力的發展。

民眾黨是不關鍵少數

高雄市長補選一役,三大政黨的表現均不見突出,民進黨陳其邁得票近七成但票數不多,無法得到更多高雄市民擁護。相對之下,表現更慘淡是國民黨與民眾黨,分別得票兩成多和不足一成之數,反映失去韓流後的國民黨在南部短時間內再難復興,而柯P的人氣在南部,也呈現不進則退的態勢。

民眾黨前年才由柯文哲一手建立,創黨原因可謂充滿政治謀略,時間點在成功連任台北市長之後,又自覺競逐大位勝算不高的情況下,唯有寄望在「立委」選舉中佔據一定席位,並企望兩大政黨在議席都不過半的同時,成為議會內的關鍵少數黨,以期對執政黨發揮最大影響力。

計算上柯P打的是如意算盤,但實行上因着自身和郭台銘均棄選大位,民眾黨在「立委」爭逐的勢頭上也失了方向,最終保住5席算不過不失,但隨着國民黨同時大敗,民眾黨最終只能夠成為柯P口中的不關鍵少數,這個政黨如何經營下去,倒成了柯文哲最大的政治課題。

柯P政壇出道之初,被認為是深綠背景,第一次選舉時得民進黨讓路,高票當選台北市長,民望積累漸厚,甚至不避諱對大位的覬覦,自然跟民進黨漸行漸遠。一八年九合一選舉之後,蔡英文民望掉落谷底,當時的「總統」民調,朱立倫已勝過蔡英文,但朱贏不了的正正是柯P,乃致國民黨後來不得不徵召韓國瑜參選!

民進黨忌憚柯P,因為柯P不會如時代力量般激進,時力的政黨路線,較之蔡英文治下的民進黨更綠更獨,相對也更容易揣測,更重要是時力沒有能力,也沒有野心如柯文哲的政治人物,時力終究只是個止於爭取「立院」議席的政黨,就連直轄市長選舉也興趣闕如,更遑論大位。在外界看來,不外是附庸民進黨的深綠政黨。

民眾黨光靠柯文哲加持

柯P算是台灣第一個利用網絡聲量來造勢的政治人物,每能在網絡上贏得年輕人歡心,當年也藉此打趴對手連勝文。但網絡魔法不難模仿,其他政黨早已聞風追趕,現在民進黨的網絡造勢能力可能已超越柯,柯P在資源上也很難與執政黨匹敵。但經歷兩次台北市長選舉後,柯P顯然清楚自己的票源在哪裏,除了生生不息的年輕人,爭取專業人士和中產階層的選票,似是唯一能支撐民眾黨繼續存活的支持點。

民眾黨和時力,甚至全盛時的親民黨最大的區隔,就是沒有往原來的顏色板塊爭奪或深挖,既不像親民黨要跟國民黨競爭,也不像時力般只能挖走深綠部份的票源,民眾黨的更大着眼點是每次選舉約三成的游離選票。柯P為藍綠所忌憚,如果時勢配合得宜,柯P是有可能藍綠通吃的。

網絡聲量,和超脫的政治語言,加上政治取態不顯露既定立場,使柯P看來是個圓融的政治人物,某程度讓對手不敢輕視,也讓柯P能輕易捕捉媒體聚焦,可說是柯文哲個人成功之道。但循此手法經營政黨,黨友個人條件不一,更無清晰的政治理念可循,圓滑的政治立場套在政黨的營謀上,往往被看成搖擺不定,只能局限於謀略,而欠缺路線可言。民眾黨迄今在「立法院」的聲量,甚至連時力都不如。

隨着2022六都市長選舉的逼近,已可預見民眾黨在尋找合適人選上的困難。沒有明確的政黨理念,光靠柯P的個人加持,苦無法把個人聲望轉注於他人乃至民眾黨之上,未來就算集齊六都選舉的人選,但各都俱難達至二成左右的得票率,這個柯P本人曾經擁有的支持度,那民眾黨的泡沫化便很可能出現在2022,而無須等到2024大選之時。

最好先放下兩岸包袱

新興的在野政黨舉步維艱,國民黨這個百年老店也不見得好過。在高雄,對手動員出90多萬票來罷免韓國瑜,但三個月後,沒有韓國瑜的補選,對手只能得60餘萬票卻當選了,而國民黨的候選人得票只剩20餘萬。當中有兩點意義,其一韓粉絕對是非韓不投;其二韓流仍然存在,但反韓國瑜的潮流也早已形成,而且人數更大於韓流。

從大選到罷韓,再到高雄市長補選,可見贏得穩定支持的是韓國瑜,而非國民黨,為此國民黨甚且流失不少中產階層的支持。韓流興起之初,韓國瑜一下子把國民黨的形象草根化,又不失中產階層的支持,一八年的地方選舉得以大勝。但經兩年沉澱,國民黨卻把選舉失利歸咎於黨既往的政治路線,以為搞一下正名,談一下年輕化、本土化就能帶來改革。非但沒能融合不同階層的支持者,更忽略支持者之間的階級分化,正陷入分裂邊緣。

中美角力,客觀環境有利於民進黨,國民黨只知隨着民進黨的步伐起舞,一味在兩岸路線上尋求調整之道,渾忘了兩年前九合一的大勝,重點在指出民進黨執政以來的種種失誤。別忘了,九合一始終是地方選舉,選民關注的始終是疫情防控、美豬進口等民生議題;要贏選舉,最好先放下兩岸包袱,重點監督民進黨的內政才是上策。

鏡報動態 | 最新文章 | 聯繫我們 | 加入我們 | 關於我們

香港鏡報文化企業有限公司地址:香港鏡報文化企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