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澳政經

首頁 > 最新文章 > 港澳政經

迎接大灣區建設升級(2021.1)

發布日期:2021-01-28

☉文/朱家健

粵港澳大灣區宜居宜業,將迎來全面升級,因應九個城市和港澳特區正處於不同的發展程度,宜按部就班,並因應現時國際形勢和因疫情影響而不定期檢視調整。大灣區內城市和特區需要各有明確定位,相互配合,共享標準,建設升級更能流暢。

《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自出臺以來,廣東省內九個城市加上港澳特區均已作出融入大灣區的準備,大灣區內接駁不同城市的海陸路交通在興建中,將在未來陸續投入服務,例如連貫深圳─中山的深中通道、穿梭深圳─東莞的深圳外環高速公路;而根據《廣東省高速公路網規劃(2020-2035年)》,到2035年,廣東省內將新增高速公路47條,其中更包括珠江口新增三條跨江通道;而廣東省通港澳的5條高速公路更以全部建成,將進一步完善粵港澳大灣區和周邊城市的交通網絡;此外,大灣區內城市的鐵路或跨行政區建設的地鐵也在逐步擴建和投入服務,包括廣州地鐵未來的18號線南延至中山珠海、28號線東延至東莞、22號線更規劃成為跨市快線,將延伸至東莞,與深圳銜接;深圳地鐵也在興建新線路,貫通城市更多地區;香港地鐵也有構思新的東涌延線或北環線等新路線;澳門地鐵更已於2019年年底通車和投入服務,日後將駁通澳門半島和氹仔,連貫澳門機場、出入境口岸和主要基礎設施。

另外,連接澳門特區和珠海橫琴的蓮花口岸也已於2020年啟用;香港通往深圳的皇崗口岸正在進行升級工程,預料新落成的旅檢大樓已預留空間連接深廣中軸城際軌道、穗莞深城際軌道、深圳地鐵20號線,而香港口岸土地也將預留土地接駁港鐵北環線;未來的羅湖口岸、落馬州口岸和沙頭角口岸或會升級或改建安排;而蓮塘口岸/香園圍邊境管制站日後更會開放予旅客,將接駁惠港沿海高速公路、長深高速公路直達惠州、河源、梅州等多個粵東城市。

港澳同胞到粵港澳大灣區學習、工作、創業、置業也有更多機會,其中,粵港落實《粵港合作框架協議》57項措施,多項措施更為香港同胞在內地工作和生活提供便利,包括香港同胞領取內地居住證後,可在廣東省購買房產,與當地居民享受同等待遇,可參加養老保險,享受相應待遇和財政補貼,隨遷子女教育保障等;此外,在大灣區內,現在港澳居民憑港澳居民來往內地通行證,可辦理通訊、金融、教育、運輸、醫療等逾30項公共民生服務;其中,大灣區內的個別銀行更審批低息貸款予香港合資格的創業者,讓他們可以在大灣區內大展拳腳,實踐理想;此外,香港特區政府也將資助居於廣東省內的香港居民到香港大學深圳醫院覆診、接受指定診療服務和配藥,粵港澳大灣區的政策和措施均讓香港居民在大灣區內的衣食住行大開方便之門。

港澳同胞可申請投考大灣區內的公務員

港澳同胞可申請投考大灣區內的公務員,這是繼深圳前海法院推進港籍陪審員制度,港澳人才進入內地制度的另一個亮點,日前,廣州市南沙區、深圳市南山區、深圳市福田區等政府轄下單位公開招募基層幹部,更面向港人大學畢業生招聘,吸引包括港人應徵,更有香港新鮮人已入職,他們將利用語言文化同聲同氣的優勢、大灣區生活的貼地知識和經驗,在所屬單位提供服務;香港特區政府也以現金津貼,鼓勵香港年輕人到大灣區工作,放開眼界,廣結人脈,把握機遇,為自己日後事業尋找定位。

在大灣區內,也有國際學校和港人子女學校進駐不同城市,讓舉家在大灣區內生活或創業的港人家庭的子女,可繼續接受可供接軌的優質教育,其中,部份在港人子女學校擔任教職的老師,曾有在香港授課的經驗,諳熟粵語和熟悉香港教育模式,他們的專業春風化雨,孕育未來人才,且更能讓港人子女可在無學習障礙下繼續接受和完成教育,讓港人家庭在融入大灣區生活更無後顧之憂。

現時,香港多所高校在世界排名位處前列200強;而位於廣東省內的多所雙一流大學或其分校、外國知名大學聯合辦校或課程、香港高校在省內的分校或學院,將共同為大灣區培訓科創、金融、人工智能、大數據等複合性通才,以服務大灣區內不同城市的主流產業。香港院校學者可跨境申請內地項目,或與內地專家組合團隊,從事學術研究;中國科學院更在香港設立院屬機構和與香港的大學合作運營實驗室,同樣是大灣區學術界之福氣。

粵港澳大灣區宜居宜業將迎來全面升級

粵港澳大灣區城市在產業上各有不同的分工和新定位,其中,2020年分別為深圳經濟特區和珠海經濟特區建立40周年、以深圳市為例,已成功吸引多間科創或金融「獨角獸」進駐,前途更無可限量,創新產業和電子金融仍是主軸產業,未來更將完善教育、食品安全和醫療等領域,繼續成為大灣區核心引擎城市外,或是未來提升城市地位和格局的前奏,更上一層樓;而珠海市除了與澳門特區的長期並肩合作外,日後或可在高新技術產業和金融方向獨當一面。

粵港澳大灣區是繼紐約灣區、舊金山灣區和東京灣區後,另一個人口密集、發展度高的跨城市灣區,當中包括屬開放型和具國際元素的城市,既面向國際市場,更有龐大的十四億人口商機,是境內外資金聚合的城市群,筆者建議日後更可考慮增設「大灣區二環」城市群。在基建等硬件建設得到提升後,軟件更要及時升級,例如粵港澳大灣區內的三個司法管轄區的制度銜接,需要跨域人才的有機結合和應用;廣東省城市和港澳特區的電子付款交易和電子貨幣流通更需要試點和具體落地政策。現時,雖然局部開放指定數目的香港車輛到內地城市自駕,但長遠來說,除了汽車發牌制度外,粵港澳三地的駕駛訓練、跨境車輛保險、汽車入口稅等的接軌研究更是值得關注;而鑑於香港特區某些專業界別存在保護主義和大學專業學位課程學額取錄機制存在人為操控的嚴重漏洞,內地專業界如要進一步開放香港專業人才到內地執業,在專業水平和操守宜增設考試以加強把關,並容許具相關經驗的香港專業人士和香港輔助專業人士同時可報考和從事內地專業服務的資格。

粵港澳大灣區宜居宜業,將迎來全面升級,因應九個城市和港澳特區正處於不同的發展程度,宜按部就班,並因應現時國際形勢和因疫情影響而不定期檢視調整。大灣區內城市和特區需要各有明確定位,相互配合,共享標準,建設升級更能流暢。「大灣區人」將共同貢獻粵港澳大灣區的建設,見證輝煌,感受自豪,開創前程、發展仕途,延續生活幸福美滿。

作者為全國港澳研究會香港特邀會員、中國和平統一促進會香港總會常務理事、香港基本法澳門基本法研究會會員

鏡報動態 | 最新文章 | 聯繫我們 | 加入我們 | 關於我們

香港鏡報文化企業有限公司地址:香港鏡報文化企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