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州動態

首頁 > 最新文章 > 神州動態

習近平繁忙的年末外交背後(2021.1)

發布日期:2021-01-28

☉文/葛夫

時逢歲末年初,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開展了繁忙的年末外交。2020年11月連續出席7場國際會議,對外發表重要講話。與此同時,中國外交團隊密集出動,試圖對至關重要的「中國與世界的關係」「中國與美國的關係」進行再重啟再確認,同時對飽受西方指責的「戰狼外交」進行再定義。

這背後折射的是中國外部環境正面臨着幾十年來最嚴峻的局面,中國與多個國家的關係正在惡化,尤其令人擔憂的是,一些西方國家正在形成「反華同盟」。對此,專家建議,應對當前的世界逆流,中國應展現出更成熟、理性的姿態,始終尋求與世界的良性互動,塑造「大而可親」「強而可親」的大國形象。

一個月七次,習近平出馬穩外交

從第三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開幕式,到上海合作組織成員國元首理事會第二十次會議,再到第三屆巴黎和平論壇、金磚國家領導人第十二次會晤、亞太經合組織第二十七次領導人非正式會議、二十國集團領導人第十五次峰會,以及第十七屆中國-東盟博覽會和中國-東盟商務與投資峰會……2020年11月,習近平開啟忙碌的年末外交,連續出席七場國際會議,提出一系列重要倡議、主張和舉措,向世界傳遞中國聲音。

與此同時,習近平還同意大利總統通電話慶賀中意建交50周年,向博鰲亞洲論壇國際科技與創新論壇首屆大會開幕致賀信,向世界互聯網大會·互聯網發展論壇致賀信,向埃塞俄比亞總統薩赫勒-沃克·祖德的賀電,向緬甸全國民主聯盟主席昂山素姬賀信,致電祝賀拜登當選美國總統……

而在此前幾個月,習近平已開展百餘場「雲外交」,創下了歷史紀錄。其中「電話外交」到2020年10月13日已達102次,涵蓋五大洲數十個國家和多個國際組織。

忙碌元首外交的背後,是中國外部環境的空前惡化,中美、中加、中澳、中英、中印關係都處於歷史低點,甚至一個準「反華同盟」正在逐步形成中。與此同時,對華「脫鈎」暗潮洶湧,中國外交陷入疲於應對的被動境地。

為扭轉不利局面,習近平親自出馬與各國領導人、國際組織開展的「雲」外交,12月的七次外交,涉及多領域多層次的外交重點,既有經濟層面的,也有政治層面的;既着眼於周邊外交,也發力大國外交;既有穩固基本盤的考量,也有破解對華圍堵圈的發力。

梳理可見,戰疫「雲」外交仍是重點。新冠疫情暴發以來,西方一些政客及輿論,掀起一陣試圖將新冠疫情政治化、把病毒標籤化、對中國「污名化」的妖風。對此,習近平主席利用各種場合展開了戰疫「雲」外交,回擊抹黑論調,闡釋中國立場,逐步扭轉被動局面,為中國抗疫和經濟社會逐步重啟,創造良好的外部環境。

同時,中國亦採取積極外交行動,破解「反華聯盟」。一是通過密集外交與世界各國加強溝通,進行切實合作,二是積極拓展周邊合作。例如11月中國與東盟十國以及韓國、日本、澳洲、新西蘭共同簽署「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RCEP)」。三是積極應對經濟「脫鈎論」。習近平積極參加全球性多邊外交活動,呼籲堅持多邊主義,反對單邊主義和保護主義,並承諾中國絕不會走歷史回頭路,不會謀求「脫鈎」或是搞封閉排他的「小圈子」。

梳理還可以發現,在幾乎每一場講話、致辭中,習近平都強調了「命運共同體」。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體現了世界國與國之間尋找最大公約數。專家分析,當國際上還有用「零和」思維甚至冷戰眼光看待國際關係時,「共同體」的外交理念,無疑給國際合作和國際新秩序的構建提出全新視角,這體現着中國外交的創新、靈活、包容與務實。

中美關係仍然是核心

儘管中國發力多邊外交,但不可否認,把握中美關係大局仍然是核心。歷史上沒有過一個現存霸權國家與一個崛起大國之間有這麼難分難解的利益關係,「不發生大的對抗」本應是雙方的戰略底線。

然而,與40多年前相比,中美關係如今正經歷建交以來最艱困的時期。大選後的權力過渡期,華盛頓政商界對本屆政府的擔憂似乎正應驗,「一些對美國未來或全球穩定沒有意義的魯莽舉動」正在一一推出。蓬佩奧近日拋出「對華政策不可逆」的論調,並就此密集操作。包括限制中共黨員及其親屬獲赴美簽證、將多家中企列入國防部制裁名單、終止多項中美交流合作計劃等措施紛紛出臺。

種種操作下,歷經紛擾的中美關係固然難以回到過去。但雙邊關係的「鐘擺」已被推近非理性的極致,一定程度的戰略回擺和轉圜不僅是外界期待,亦應成為美國權力過渡期後,中美雙方共同努力的方向。對中美和全球其他利益攸關方而言,一個基於規則、預期穩定的中美競合機制,是雙邊關係健康的標準。

毫無疑問,中美關係已經「大到不能倒」,無論對中國還是對美國,都無法承受兩國關係破裂的惡果。對中國而言,穩住了中美關係,大國外交迎刃而解。而沒有了美國的挑撥離間,與其他西方主要大國的關係的修好也會水到渠成。

隨着拜登的當選,這給兩國提供了「重設」中美關係的契機。近期,從習近平到中國外交團隊,就中美關係密集發聲,試圖對兩國關係進行再重啟再確認。

11月25日,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致電祖·拜登,祝賀他當選美國總統。習近平在賀電中指出,推動中美關係健康穩定發展,不僅符合兩國人民根本利益,而且是國際社會的共同期待。希望雙方秉持不衝突不對抗、相互尊重、合作共贏的精神,聚焦合作,管控分歧,推動中美關係健康穩定向前發展,同各國和國際社會攜手推進世界和平與發展的崇高事業。

與此同時,中國外交「天團」也集體出動,向美國喊話。中國資深外交官傅瑩日前在美國媒體撰文提醒,中美這兩個強大的國家若因誤判而滑向衝突,那將是歷史性悲劇。中美在重新激活兩國關係時,要準確判斷對方的意圖。即便競爭不可避免,也需要合作管控好。

中國駐美大使崔天凱12月初連續向美國喊話,12月3日他表示,沒有健康穩定的中美關係,「後疫情世界」不會穩定,全球治理也不會有效。 並呼籲雙方必須對未來形成共同願景、作出正確選擇。確保中美關係沿着建設性軌道、朝着共同確定的目標發展。12月9日在另一會議上,崔天凱強調,在全球化深入發展、中美利益緊密交融的時代,「新冷戰」和「脫鈎」根本沒有出路。中美兩國完全有智慧、有能力超越分歧,重建兩國關係合作共贏、持續穩定發展的戰略框架。

12月11日,王毅在一場演講中明確指出,中方願意同美方開啟各層級、各領域平等對話,進行坦誠、深入、建設性交流。他還強調,雙方有必要反思近幾年兩國關係陷入低谷的教訓,重建中美關係健康穩定發展的戰略框架。

與此同時,美國一些重磅政學界人士也出面喊話。近日基辛格呼籲美國下任總統首先要和中國進行對話,通過溝通來管控分歧、促成合作。而前美國商務部長駱家輝、美國前駐華大使也在12月7日的一次會議中向拜登政府喊話,希望美國新一屆的政府可以修復與中國的關係。

戰狼外交再定義

一段時間以來,中國外交官一改以前韜光養晦、溫和有禮的作派,以更直接、更強硬的姿態,回擊西方對華抹黑,甚至主動出擊在推特上發表抨擊西方某些國家的言論。這種外交風格轉變被西方國家稱為所謂「戰狼外交」。對此,中國外交團隊近期密集出擊回擊「戰狼外交」之說。

12月5日,外交部副部長樂玉成在第三屆中國智庫國際影響力論壇發表主旨演講時表示:顯而易見,「戰狼外交」實際上是「中國威脅論」的又一翻版,又一個「話語陷阱」,目的就是要讓我們打不還手,罵不還口,放棄抗爭。我懷疑這些人還沒有從100年前的舊夢裡醒來。

而在更早前的今年「兩會」期間,面對中外媒體,國務委員兼外交部長王毅在回應「戰狼外交」問題時表示:中國自古就是公認的禮義之邦,中國人愛好和平,崇尚和諧,以誠待人,以信為本。我們從來不會主動欺凌別人,但同時,中國人是有原則、有骨氣的。對於蓄意的中傷,我們一定會作出有力回擊,堅決捍衛國家榮譽和民族尊嚴。對於無端的抹黑,我們一定會擺明事實真相,堅決維護公平正義和人類良知。

中國駐英國大使劉曉明做客央視新聞直播間時也表示,我們外交官在國外就是要用真相來戳穿謊言,這是責無旁貸的義務。有人說中國現在有很多戰狼,我覺得之所以有戰狼是因為世界上有狼。我鼓勵我的各級外交官主動應戰,哪裡有狼,哪裡就要主動出擊應戰,捍衛國家的尊嚴,捍衛國家的利益!

2020年12月10日,中國外交部發言人華春瑩主持例行記者會,回應「戰狼外交」時如是說:「我想大家可以回想一下,一段時間以來,中國同個別國家之間是發生了一些事情,但是這些事情當中哪一次、哪一件是由中方首先挑釁引起的?哪一次、哪一件是中方在干涉別國內政?哪一次、哪一件是中方在威脅損害其他國家的利益?」

華春瑩強調,中國始終堅持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咄咄逼人從來不是我們的外交傳統,但是卑躬屈膝也不是中國人的氣節。面對霸權霸凌,毛澤東同志早就講過,「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中國不主動惹事,但也不怕事,不會被脅迫訛詐。

「如果有些人因為中國面對毫無底線的惡意攻擊抹黑和謾罵作出回擊,說明事實真相,就把中國外交稱作『戰狼外交』的話,那麼為了維護中國自身的正當合法權益、為了維護中國的主權安全發展利益、為了維護國家的利益尊嚴、為了維護國際的公平與正義,就做『戰狼』又何妨?」華春瑩說。

這也是中國外交團隊對「戰狼外交」最長篇最完整的回應,顯然試圖對「戰狼外交」進行再定義。面對西方污名化,中國外交部一直在努力「正名」,他們一脈相承的觀點是,中國是禮儀之邦,中方不會主動欺凌別人,但是面對蓄意抹黑,我們也要堅決捍衛國家尊嚴和利益。今天所謂的「畫風突變」,事實上是在順應國家發展需要,以及因應「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所作出的改變。面對西方愈發針對性的進攻,中國自然不會甘於也不應該甘於忍氣吞聲,而這直觀體現在外交層面。

毛澤東曾言,「以鬥爭求團結則團結存,以退讓求團結則團結亡。」習近平10月23日在紀念抗美援朝戰爭70周年發表的講話時說:「70年前,帝國主義侵略者將戰火燒到了新中國的家門口。中國人民深知,對待侵略者,就得用他們聽得懂的語言同他們對話,這就是以戰止戰、以武止戈,用勝利贏得和平、贏得尊重。」

中國外交戰線上的「鋒芒畢露」進取姿態,深合「用他們聽得懂的語言同他們對話」的鬥爭精神精髓,也更能符合當前中國的處境和現實需要。

中國如何與世界相處

對於如何與世界相對的問題,一些專家指出,儘管華春瑩對「戰狼外交」的解讀有理有據有節,但坊間也要注意不要情緒化。應對當前的世界逆流,中國應展現出更成熟、理性的姿態,始終尋求與世界的良性互動。

「我們是泱泱大國、文明古國,不要圖一時之快,飲鴆止渴,不要去比low,而是要比high。我們是文明古國,又是處在上升期的力量,我們是有未來的。」外交界專家王義桅表示,「現在我們的經濟是全球唯一正增長、抗疫表現也好,西方國家潑髒水,考驗我們是要「裡子」還是「面子」。

另一位專家馬曉霖也認為,儘管「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就是正當防衛。但是,從爭取更多西方國家理解我們的角度來講,我們的回答可以柔克剛,用善意、幽默、輕鬆的方式來回應這些污蔑。具體來說,對美國這樣的霸權國家、或是澳洲這種無端干涉中國主權和尊嚴的國家,我們應該堅決反擊。但是,對於一些中小國家、政治光譜複雜、對華傳統友好的國家,我們就發揚「與人為善、投桃報李」的傳統。

「畢竟我們的政治制度與西方不一樣,而當今世界格局仍然是以美國為主導的。國際社會習慣美國來當世界警察,還不適應中國的強大。」馬曉霖解釋,「我們應盡量寬容、善良、忍耐、幽默和智慧,來逐步爭取世界的認同。」

中國領導層對此也有深入思考,在2020年8月24日的一次座談會上,習近平的一段講話被認為是尋求與世界良性相處之道的最新例證——「凡是願意同我們合作的國家、地區和企業,包括美國的州、地方和企業,我們都要積極開展合作,形成全方位、多層次、多元化的開放合作格局。」這一表述得到外界積極評價。

觀察家認為,無論外部環境如何變化,無論自身如何發展,堅持以合作、對話化解矛盾、衝突,將始終是中國處理與世界關係的方式。人們相信,面向新發展階段,中國抱持的積極「世界觀」,將為世界注入更多的確定性和正向力量。

復旦大學國際問題研究院教授、中國外交研究中心主任任曉認為,中國儒家思想中對「大」與「小」之間的關係,作過精闢的闡明,濃縮為「以大事小曰仁,以小事大曰智」這12個字。「仁」意為仁厚,不以大欺小,同時小國不應因大國仁厚而刁鑽油滑或得寸進尺。大國克制,小國識相,是理想的相處之道。任曉指出,作為地區大國的中國,未來的課題,是中國如何成為一個「大而可親」的國家,而非「大而可畏」,即強大而令人畏懼的國家。

做可親的大國,首先是不要居高臨下,而是平等相待。其次,親是親切。親切是具體的,它不光體現在高層互訪中,更體現社會之間的紐帶和感情之中,比如外國青年來華留學就是一條重要的途徑。第三,願意傾聽。傾聽各種不同的聲音,很多時候可能是刺耳的聲音,也很重要。惡意的言論一定存在,但多數言論不屬於這種情況,不宜一概以「中國威脅論」來加以定性,或者拒絕與之接觸對話,而應作出具體分析。

當然,專家也建議,未來中國外交還要更加奮發有為,發揮出更大的主動性,一定程度上改變在某些問題上被動應對、隱忍待機的做法。原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國周邊與全球戰略研究室主任周方銀認為,未來一個時期,是中國崛起的重要階段和關鍵時期,也是中國崛起面臨許多現實挑戰和困難的時期。在這樣一個階段,完全依賴「柔性」的手段,對所有問題都單純採取「溫和」的方式加以應對,不足以解決中國崛起過程中面臨的所有問題。

他認為,在若干強大的障礙與阻力面前,我們需保持更加高度的堅定性。在必須加以堅持的問題上,不應受「眾說紛紜」的拖累而產生「舉棋不定」的猶疑和行為上的「中途半端」。避免對外部世界傳遞出混淆不清的信息,這樣的信息很容易被外部世界有意無意地加以曲解。

總體而言,多數專家都認為,在堅持原則、捍衛核心利益的前提下,應該讓外交回歸本質,以和平方式、智慧手段來解決國家間爭端。有評論家認為,讓外交回歸外交,既是術業專攻使然,也是現實情勢使然,這會最大程度維護國家利益,也會向世界呈現一個「強而可親」的中國。

鏡報動態 | 最新文章 | 聯繫我們 | 加入我們 | 關於我們

香港鏡報文化企業有限公司地址:香港鏡報文化企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