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文化縱橫談

首頁 > 最新文章 > 教育文化縱橫談

紫禁城600年:站在中國歷史的前沿(2021.1)

發布日期:2021-01-29

☉文/葛莉嘉

2020年,北京紫禁城迎來600歲「壽誕」。近一百年來,紫禁城經歷了文物流失的浩劫,也被保護過,被修繕過。在八國聯軍侵華、辛亥革命、軍閥混戰、抗日戰爭等時代,紫禁城更是見證了近現代中國的屈辱歷史與復興的進程。

作為明清兩代24位皇帝的居所,北京紫禁城見證了中國封建社會最後的榮光。然而,腐朽沒落的王朝統治終究走向覆滅,在隨之而來的時代炮火、社會變革與思想激盪中,紫禁城度過了清末國寶流失、戰時文物遷移、戰後修繕保護等階段,親歷近現代中國的屈辱歷史與復興進程。

國寶遇劫:八國聯軍掠皇宮

清朝末年,政治腐敗,國防軍事外強中幹。自大清帝國在1894年甲午戰爭中戰敗並與日本簽訂《馬關條約》起,其國際地位便一落千丈,成為列強爭相殖民瓜分的目標。

清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多國派兵組成聯軍,以大英帝國、美利堅合眾國、法蘭西第三共和國、德意志帝國、俄羅斯帝國、大日本帝國、意大利王國、奧匈帝國八國為首,借「鎮壓義和團、保護使館」的名義,對華發動武裝侵略。

1900年8月14日,北京失陷。8月15日凌晨,慈禧太后攜光緒皇帝倉皇出逃西安,八國聯軍進入北京城區,開始歷時八晝夜的大肆掠奪,紫禁城自然成為掠奪的重點目標。

對此,法國記者貝野羅蒂在《北京的末日》中記述道:「皇帝專用的絲袍,繡滿了金龍,被隨意地扔在地上,混雜於泥土之中,滿地是象牙、玻璃、刺繡和珍珠,官兵們隨意在上面行走……傳教士的住宅、學校的校舍到處都堆滿了箱子,有成箱的高級茶葉,有一堆堆的古銅器、瓷器、香爐和花瓶,這些東西都是從紫禁城中搬運出來的」。

英國人普特南‧威爾作為親歷者在《庚子使館被圍記》中提到:「漆飾的箱子十分龐大,內中收藏着古代名畫,用紫檀木或者象牙棍捲着,外面包裹着黃錦或絲綢。許多畫是極其燦爛的,有皇帝打獵的、有林中遐想的、有故世皇后的,畫在絹上,色調淺淡。還有很長的畫卷,擺放在石板上,上面描繪了大臣上朝的景象,排列着公使、馬隊、旗幟,成百上千的大臣衣着華麗,用放大鏡才能看清楚。帝都所有的這一切都被搶劫一空。」

1901年9月清政府與八國聯軍簽訂《辛丑條約》,次年1月慈禧太后回到北京。經過八國聯軍此度劫掠,據清內務府進奏,紫禁城中流失的珍寶包括寶物2000餘件、碧玉彈子24顆、琬珽大屏風4扇、金鐘2座、李廷珪墨1盒、玉馬1匹、墨晶珠1串等。

珍寶流失:遜帝朝廷賣古物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義爆發,成為辛亥革命的開端。1912年1月1日,中華民國臨時政府成立,同年2月12日,清帝溥儀被迫宣布退位。民國政府給予清室優待條件,允許遜帝溥儀退位後仍居住在紫禁城中,日後移居頤和園,侍衛人等可照常留用。

溥儀小朝廷暫居於紫禁城內廷,因財政收支日漸失衡,入不敷出,乃至債台高築,於是開始以發售、賞賜、抵押等形式,使清宮內府幾代累積的珍寶古物流出宮禁。

1922年3月,為籌集溥儀大婚經費,清室內務府擬價120萬元向各使館兜售奉天行宮所藏《四庫全書》,日本宮內省意欲購買。4月20日,北京大學教授沈兼士、沈士遠、單不庵、馬裕藻、朱希祖、馬衡、錢玄同、周作人對此聯名發表《為清室盜賣四庫全書警告國人速起交涉啟》,反對清室售賣《四庫全書》,呼籲民國政府籌設古物院,公開紫禁城圖書古物。迫於社會輿論壓力,清室最終放棄售賣《四庫全書》。

1923年7月至9月,溥儀先後41次賞賜弟弟溥傑昭仁殿珍本古書共210部,9月至12月開始賞賜字畫手卷和稀有珍寶,包括閻立本《步輦圖》、顧閎中《韓熙載夜宴圖》、宋徽宗《雪江歸棹圖》、蘇軾《春帖子詞》、趙孟頫《水村圖》手卷、唐寅《桐山圖》、仇英仿張擇端《清明上河圖》等珍貴文物。對此,溥儀在回憶錄《我的前半生》中曾寫道:「我們行動的第一步是籌備經費,方法是把宮裡最值錢的字畫和古籍,以我賞賜溥傑為名運出宮外,存到天津英租界的房子裡去……古版書籍方面,乾清宮東昭仁殿的全部宋版、明版書的珍本,都被我們盜運走了。」

1924年5月31日,清皇室內務府曾與北京鹽業銀行訂立抵押借款合同,借款80萬元,抵押品是金寶、金冊、金編鐘及其他金器,其中金寶10件重4602.7兩,金冊13件重2081兩,金編鐘16件重11439兩,其他金塔、金寶箱及各種金器的數量和重量亦十分龐大。此外,「清內務府招商標賣瓷器、玉器、古銅估價單」標賣的金銀玉石、瓷器、銅器也都是極有文物價值的珍貴古物。

與此同時,宮中值侍、看守宮殿的宮人監守自盜,以各種手段盜竊宮中珍寶秘籍,紫禁城內偷盜寶物逐漸成為公開的秘密,許多宮廷珍寶公然在大街上進行銷售。為此,溥儀決定清點庫房,卻打草驚蛇,他在《我的前半生》中回憶道:「這樣一來,麻煩更大了。首先是盜案更多了,毓慶宮的庫房門鎖給人砸掉了,乾清宮的後窗戶給人打開了。事情越來越不像話,我剛買的大鑽石也不見了……不但如此,建福宮的清點剛開始,六月二十七日的夜裡便突然發生了火警,清點和未清點的,全部燒個精光!」

建福宮花園於清乾隆七年(1742)建成,是一座集莊嚴大氣與玲瓏秀美於一身的宮殿園林,備受乾隆皇帝青睞,長期作為皇家珍寶的收藏地。1923年6月26日,建福宮花園敬勝齋突然起火,焚燬建築上百間,乾隆、嘉慶封存於敬勝齋、靜怡軒、延春閣等處的歷代珍寶以及溥儀大婚禮品焚燬殆盡。據內務府上報的清單,被焚燬的物品共計6643件,包括金像2685尊,字畫1157件,周、唐、宋、元各代瓷器、銅器、玉器435件,古籍數以千計,此外還有31箱貂皮和朝服,大量國寶文物毀於一旦。

文物點查:肇建故宮博物院

1913年10月,民國政府與清室內務府商定,將奉天(今瀋陽)故宮和熱河(今承德)避暑山莊所藏的古物及陳設品集中於北京紫禁城。12月,北洋政府內務總長朱啟鈐以「默察國民崇古之心理,搜集累世尊秘之寶藏,於都市之中辟古物陳列所一區,以為博物院之先導」為宗旨,下令籌設古物陳列所,制定《古物陳列所章程》,明確機構職掌、組織結構及人事分工。

1914年10月10日,古物陳列所在武英殿舉行開幕典禮,宣告正式成立,以武英殿展覽銅瓷珍品、文華殿陳列書畫名跡,成為觀摩文物的藝術殿堂。次日正式對民眾開放,當日2000餘名觀眾自東、西華門購票入內,紫禁城外朝首次面向普通公眾開放。

1924年10月23日,馮玉祥發動「北京政變」包圍總統府,曹錕被迫辭去大總統職務。11月5日,以黃郛為首的攝政內閣公布《修正清室優待條件》,要求溥儀即日移出宮禁。11月20日,清室善後委員會正式成立,李煜瀛出任委員長,聘請專家學者,點查清宮物品,籌備故宮博物院。

清室善後委員會成立伊始,其首要任務是點查清宮物品,分清公產與私產。自1924年12月24日至1930年3月24日,清室善後委員會用5年多的時間,出組3400餘次,完成清宮物品點查,出版《故宮物品點查報告》共計6編28冊,登記各類物品約117萬件。此外,清室善後委員會還修定《參觀故宮暫行規則》,開放故宮中路,供民眾遊覽。

1925年10月10日,故宮博物院開院典禮在乾清門隆重舉行,據《故宮博物院開幕記》記載,「開幕當日,社會各界人士3000餘人受邀到會觀摩……京城人士及百姓無不驚喜過望,咸欲一窺數千年神秘之蘊藏。據記載,僅10月10日和11日,觀眾達5萬餘人。」

此時的故宮博物院下設古物館和圖書館,原本戒備森嚴的皇宮擠滿了平民百姓,原屬皇帝私有的古物擁有了全新意義的觀眾,「以前之故宮,系為皇室私有,現已變為全國公物,或亦為世界公物,其精神全在一公字」。

1930年,故宮博物院制定「故宮舊殿廷修理計劃」、「建築防火險庫房計劃」、「古物史料圖書各種陳列館之建築計劃」以及「恢復故宮舊建築方案」,利用各種基金及社會捐助,陸續修繕慈寧宮花園、御花園、寧壽宮和城牆角樓,相繼修理永和宮、承乾宮、景仁宮、鐘粹宮、景陽宮和齋宮。

完整保管:抗戰前後遷文物

1931年「九一八」事變後,日軍虎視眈眈,準備將戰火引向中國華北。1933年初,日軍進犯山海關,故宮博物院理事會召開緊急會議,決議故宮文物南遷,將19000餘箱文物分五批遷運上海。

1933年2月6日晚,首批故宮文物2118箱由午門出天安門,運送至正陽門西車站,自此拉開故宮文物遷移的序幕。7日晨,文物駛離北平,火車經平漢、轉隴海、回津浦線南下,北平憲兵司令部派兵士100名、故宮博物院派警衛10餘名隨車押送,沿途所經當地政府均奉命派軍警分段護送。

1933年2月至5月,故宮博物院文物13427箱又64包、古物陳列所文物5414箱、頤和園文物640箱又8包8件以及國子監石鼓11箱,分五批陸續南遷上海保存。1936年12月,存滬文物轉遷南京,藏於朝天宮保存庫,並於1937年元旦成立國立北平故宮博物院南京分院。

1937年夏,盧溝橋事變和淞滬會戰相繼爆發,故宮文物分三路疏散至西南地區——南路文物溯江而上,初藏長沙,後取道湘桂公路,秘藏於貴陽、安順、巴縣等地;北路文物沿隴海鐵路西行,暫存寶雞,後穿越秦蜀古道,輾轉於漢中、褒城、成都、峨眉各處;中路文物溯江西上,暫存重慶,後經中轉宜賓,存藏樂山安谷。三路文物遷移人員顛簸在湘黔、川陝的崇山峻嶺之間,輾轉於京渝、渝樂的淺灘急流之中,歷時八年之久,行程數萬里,創造了文化遺產保護的奇跡。

時任故宮博物院院長馬衡曾在廣播演講詞《抗戰時期故宮文物之保管》中說:「這抗戰八年的中間,文物雖沒有受到敵機的轟炸,但是可能性實在太多了。最感到危險的,是那九千多箱由重慶運出,寄存宜賓,分批往樂山運的時候,其時重慶已經受到『五三』、『五四』的慘狀,只要天晴,必有空襲。而在沿岷江一帶,有三大城市,上游是樂山,下游是瀘縣,中間就是宜賓。我們因為便於轉船的關係,所有的文物都存在沿江的大倉庫中。那一年,樂山瀘縣皆受到燃燒彈的轟炸,都燒了小半個城。獨有這宜賓沒有受到轟炸……像這一類的奇跡,簡直沒有法子解釋,只有歸功於國家的福命了。」

1945年10月10日,華北戰區受降儀式在太和殿廣場舉行,20餘萬各界人士和民眾親臨見證。1946年4月至1947年3月,三路文物全部集中於重慶向家坡,而後又分水路與陸路將其運回南京朝天宮。1948年3月,古物陳列所正式併入故宮博物院,完整故宮保管計劃最終實現。

科學修繕:為了下個六百年

1987年12月7日至11日,世界遺產大會在巴黎召開,北京故宮作為「中國5個世紀以來最高權力中心,它以園林景觀和容納了傢俱及工藝品的近萬間房間的龐大建築群,成為明清時代中國文明無價的歷史見證」,與中國其他5處文物古跡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30餘年來,故宮持續開展遺產普查與基礎信息採集,全面摸清了遺產家底,為遺產建立了保護檔案;成立故宮世界文化遺產監測中心,對遺產面臨的風險逐步開展系統監測與全面評估。在各項保護措施日趨完善、保護研究不斷深入的過程中,故宮世界文化遺產的保護正從「搶救性」的被動式保護向預防性的主動式保護轉變。同時,故宮的古建築保護修繕工作,也日趨精細化、科學化,在半個多世紀的實踐中,逐漸形成了一套成熟的工作方法,將歷史研究、科技考古與傳統修繕技藝等多種手段有機融合,與國際文化遺產保護界的前沿理念實現了對接。

如今,北京紫禁城在「平安故宮、學術故宮、數字故宮、活力故宮」的建設下正煥發新的生機。站在中國歷史的前沿,紫禁城的下一個600年值得期待。

鏡報動態 | 最新文章 | 聯繫我們 | 加入我們 | 關於我們

香港鏡報文化企業有限公司地址:香港鏡報文化企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