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評

首頁 > 最新文章 > 社評

粵港澳大灣區如何破局(2019年2月號)

發布日期:2021-02-03

2017年3月,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兩會的政府工作報告首次提出:「研究制定粵港澳大灣區城市群發展規劃」。

此後,經過頂層設計,成為國家發展戰略的「粵港澳大灣區」迅速熱爆,三地的官員、專家學者以及政商界名流無不對「大灣區」傾注了極大的熱情和殷切的期盼。

但是,一個繞不過去的問題擺在了大家面前,「粵港澳大灣區」情況非常特殊,如何起步?如何破局?

圍繞沿海口岸分布的眾多海港群和城鎮群叫「灣區」,其衍生的經濟效益稱之為「灣區經濟」。目前,全球最著名的有三大灣區:紐約灣區、舊金山灣區和東京灣區。

有數據表明,2017年,東京灣區的經濟總量為1.8萬億美元,紐約灣區為1.4萬億美元,舊金山灣區為0.8萬億美元。而粵港澳大灣區的廣州、深圳、東莞、珠海、佛山、江門、惠州、中山、肇慶以及香港和澳門,即「9+2」的經濟總量已達1.5萬億元。以此數據而觀之,經濟實力已在世界的頂級灣區中排居第二位;若以經濟增速而論,粵港澳大灣區更據領先地位。這還是粵港澳各自發展的數據,若粵港澳大灣區成功破局,協調發展,前途將更加不可限量。

粵港澳大灣區地理優勢非常明顯,經濟基礎也非常厚實。早在香港、澳門回歸之初,三地有關部門和專家學者就開始探索協調發展的路徑,提出過大珠三角概念,「9+2」概念,但近20年來,卻沒有什麼突破性的進展。可以說,只聞樓梯響,不見人下來,根本無法破局。

究其原因,粵港澳三地情況確實太過複雜,太過特殊。世界著名三大灣區都是在「一體化」環境中發展,而粵港澳大灣區則是一個國家、兩種制度、三種貨幣。各有法域範疇,各有自己的關稅區,三地的經濟制度、法律體系、行政體制和社會管理模式都不一樣,在經濟自由度、市場開放程度、營商環境、社會福利水平等方面,都存在不小的差異。也正是由於這些原因,在過去較長的一段時間裏,粵港澳三地人流、物流、資金流等多方面都很難深度融合、協調發展。

面對種種的不同、種種的差異,中央把粵港澳大灣區納入國家發展戰略,進行頂層設計、全面規劃,無疑是非常正確,也是非常必要的。很顯然,粵港澳大灣區終極的設計和規劃,必然是明確各自定位,發揮各自優勢,拆除種種藩籬,縮小種種差異,實現三地高度融合、「一體化」協調發展。最後,以超強的經濟實力、科技實力和綜合實力傲立於世界頂級灣區之中。

近一年多來,有關「大灣區」研討會、論壇舉辦了很多,相關的文章也發表了很多,提出了許多有見地的觀點、意見、建議和辦法。但是,「大灣區」必須要有一個高屋建瓴「起手」來破局,並一步步堅定地向終極目標推進。摸着石頭過河恐怕再難適宜「大灣區」的發展。

鏡報動態 | 最新文章 | 聯繫我們 | 加入我們 | 關於我們

香港鏡報文化企業有限公司地址:香港鏡報文化企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