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聚焦

首頁 > 最新文章 > 國際聚焦

美國的制度優勢正變成制度包袱(2021.2)

發布日期:2021-03-05

☉文/胡后法

兩個人競選總統,一人按計票獲得了多數,另一人死活不承認計票結果,認為對方選舉欺詐,騙取總統位子,自己才是真正的當選者。兩人及背後的支持者爭得不可開交,激烈的口水仗無法解決問題,一方就向多家法院提出取消選舉結果的起訴,在一一遭到否決後,便動員支持者攻佔作為最高權力機構也是唯一有權宣布最終當選者的國會,佔領者搗毀議會大樓設施,劫走議員的電腦。國會議員們嚇得狼狽不堪,有的被迫撤離大樓,有的躲到桌椅底下。這不是電影畫面,也不是發生在專制國家的動亂場面,而是發生在實行民主選舉長達200多年、一直標榜自己「民主典範」的美國。

震驚世界的「恥辱日」

2021年1月6日,一定將成為美國歷史上具有里程碑意義的重要日子。打開近一個月來世界主要報刊和網站主頁,充斥着對美國大選和總統更迭的新聞報道與各類分析,許多政界人士和專家學者認為,1月6日特朗普支持者衝擊國會的事件,很可能成為美國歷史上的分水嶺。事件引發全球震驚,在美國國內更是掀起「政治巨浪」。圍繞本次總統大選而出現的內鬥是美國歷史上最驚心動魄的,「國會山暴動」毀滅了美國的「民主燈塔」,美國失去了吹噓「民主典範」的資格,再也無法向世界推銷和輸出自己的政治制度。有人甚至說,1月6日意味着美國民主末日的到來。

世界上許多政界人士,包括美國的很多盟國領導人紛紛發表談話,批評和嘲諷美國的選舉亂象,並普遍認為,1有6日是美國的「恥辱日」。美國的建制派精英更是強烈譴責特朗普及其支持者,驚呼美國的「民主基石」正受到威脅。毫無疑問,攻佔國會山絕不是普通的暴力事件,它是美國社會分裂的必然結果,它是美國制度衰敗的體現,它象徵着「美國夢」的破滅,它是世界百年大變局的一針「催化劑」。

自本次美國總統選戰打響以來,美國社會便進入史無前例的分裂和內鬥。之所以說「史無前例」,是因為美國社會目前出現的分裂是全方位的,不僅朝野之間嚴重對立,民主黨與共和黨勢不兩立,而且共和黨內部在政治上也並不完全一致;不僅種族之間出現分裂,而且白人內部也呈現利益分歧。這次衝擊國會山事件的發生,充分暴露出美國民主制度的嚴重缺陷,說明美國的政黨政治已不能代表選民意志,選民通過投票沒有感受到自己的政治意願得到實現,絕望之下只好以非法的暴力手段發洩不滿。

人們一般認為,美國民主黨主要代表工人階級和勞動階層的利益,因而被稱為「窮人黨」。共和黨主要代表資本家的利益,因而被視為「富人黨」。但隨着經濟結構和社會形態的變化,這種政黨的利益代表構成也發生了變化,與傳統的政治劃分相去甚遠。實際上,民主黨目前所代表的更多是跨國公司、科技與政治精英階層、金融資本集團,以及少數族裔和社會邊緣人群。特朗普所代表的則主要是深受全球化負面影響的中下層民眾,包括產業空心化導致的「鐵銹」地帶民眾、受科技革命強烈衝擊的技工工人、中小企業主和廣大農業人口。

可見,特朗普所代表的政治勢力主要是中下層白人,他們近年來受全球化和社會文化及種族多元化的強烈衝擊,其利益也受到最大損失,他們有的丟失了飯碗,有的收入大幅減少。而民主黨的政治基礎主要由社會精英階層組成。他們長期掌控社會話語權,主導美國的政治風向,並為美國政治、社會生活確立了許多「政治正確」,這些「政治正確」幾乎成了美國社會不得違抗的「清規戒律」。而特朗普所代表的中下層白人長期被民主黨和建制派所壓抑,他們構成了7500多萬支持特朗普鐵杆粉絲的「基本盤」,他們從特朗普的上臺看到了自己「政治翻身」的希望。他們對特朗普的連任充滿信心。

當選舉結果公布後,特朗普和他的支持者一口咬定民主黨通過選舉作弊篡奪了總統寶座,但他們的抗爭受到了民主黨和建制派精英們的嘲笑,包括華爾街金融界、矽谷科技界等美國主流社會都指責特朗普及其支持者們的「反民主行為」。雙方互不相讓,矛盾不斷激化,最後導致1月6日的暴力事件。

佔領國會山事件在全球引起震驚,讓美國在國際社會面前丟盡了臉面,受到了包括美國盟國在內的世界各國和美國國內多數人的譴責。暴力攻佔國會踐踏了民主社會的政治底線,幾乎成為美國社會的普遍共識。在民主黨和建制派看來,利用國會暴力事件為「痛打」特朗普及其支持者提供了最好理由。

國會暴亂事件後,美國建制派對特朗普及其支持者掀起了大規模打壓。民主黨成功在眾議院通過了對特朗普的彈劾案,使其成為美國歷史上第一位在任期間兩次被彈劾的總統。彈劾決議指控特朗普「煽動叛亂」。很明顯,民主黨試圖將特朗普「一棍子打死」,通過扣上「煽動叛亂」這頂嚇人的政治帽子徹底消除特朗普的影響。推特、臉書等10多家社交媒體相繼封殺特朗普的賬號,致使這位以「推特治國」而聞名的總統被剝奪了言論自由。

政界名流、科技巨頭紛紛與特朗普劃清界線,一些金融機構和地方政府甚至宣布斷絕與特朗普家族的商業往來。一時間,特朗普及其支持者成了「過街老鼠,人人喊打」。對一位還未退位的總統,全社會似乎一邊倒地展開「政治圍剿」,這在美國歷史上實屬罕見。作為一個民主、自由被視為最高價值準則的國家,美國社會對特朗普實施如此規模的集體打壓,實在讓全世界大開眼界。

制度缺陷暴露無遺

國會山暴亂無疑是美國社會分裂和黨派對抗走向極端的標誌性事件,它點燃了美國社會開啟「亂世時代」的火把。目前,雖然特朗普時代已畫上句號,但特朗普的影響遠未消除,支持特朗普的7500多萬選民不會放棄「特朗普主義」。他們將繼續與建制派抗衡。隨着拜登政府的上臺,特朗普支持者將轉向與新政府的對抗。

1月6日後,警方開始大規模搜捕國會山騷亂事件的參與者,官方宣布將嚴懲肇事者。在民主黨看來,嚴懲國會山騷亂者,可以打擊特朗普所代表的政治勢力,消除「特朗普主義」的思想餘毒,為民主黨政府未來執政鋪平道路。但從目前美國社會嚴重撕裂的現狀看,民主黨的這一想法很可能成為如意算盤。拜登政府將面臨十分惡劣的執政環境。

為保證拜登就職典禮的安全,首都華盛頓兵臨城下,成千上萬的國民警衛隊荷槍實彈、嚴陣以待。特朗普支持者和極右組織聲稱,他們要在拜登就職日舉行大規模示威,抗議拜登和民主黨選舉舞弊、篡奪總統位子。各種武裝暴亂的傳聞五花八門,有人甚至散布軍事政變的謠傳。新總統「登基」本是平和喜慶的日子,但華盛頓卻以高度緊張的氛圍和濃厚的火藥味迎接拜登的就職,實在是對美國這個民主典範的極大諷刺。

特朗普執政四年,不僅將世界推入了前所未有的動盪與不安,更是把美國社會折騰得四分五裂。今日美國,政治共識早已蕩然無存。美國政治精英們長期鼓吹的普世價值已無法凝聚人心。建制派與普通民眾間的政治對抗日趨激化,利益分化割斷了他們之間的政治紐帶。

有人認為,特朗普之所以選舉失敗,是因為他的「政治雄心」和治國舉措對美國精英勢力構成了巨大威脅,使他們無論如何要對特朗普進行「絕地反擊」。特朗普高舉「美國優先」的大旗,對外廢掉了一切對美國不利的條約、退出了所有被認為「無用」的國際組織,對內顛覆了建制派精心打造的治國理念,沉重打擊依附於僵硬體制的既得利益集團。精英階層對特朗普的這一「政治野心」雖保持警覺,但開始時並不相信特朗普具有實現其「政治雄心」的能耐。然而,隨着時間的推移,特朗普推出的一個又一個政策舉措,直搗長期維持美國建制派精英生存的「政治正確」,嚴重傷害了建制派及其主流社會的既得利益。因此,建制派早就下定了拿掉這位「另類總統」的決心。

特朗普的政績雖然一塌糊塗,但依然得到大量選民的支持。原因其實很簡單,因為特朗普推行了一條「白人至上」和「反建制」的政治路線,贏得了美國7500多萬中下層選民的擁護。這些信奉「白人至上」理念的美國人,反對民主黨開放移民的政策。他們擔心拜登上臺後基於「黑人命貴」的立場,推行種族平等、開放移民等危害美國白人利益的政策。而作為民主黨支持者的科技巨頭、金融大佬及跨國公司老闆,更是希望民主黨執政後繼續推行全球化進程,他們與特朗普支持者的利益無法調和。因此,未來美國社會的矛盾與衝突必將更加尖銳,黨派之間、族群之間、階級之間的對抗將與日俱增,一個「亂世時代」正向美國走來。

特朗普的下場很具悲劇色彩。據美國媒體透露,特朗普在白宮的最後日子十分孤獨、憤懣,他感到最心腹的人都背叛了他。他沒有想到,竟然有如此多的親信在國會山暴力事件後與他切割,一些曾經與他親密無間的政治親信紛紛離他而去。在華盛頓的政治核心圈,他實際上已孤家寡人。

連彭斯這樣在特朗普眼裡最忠實的支持者,在關鍵時刻也沒有完全站在特朗普一邊。彭斯雖然沒有接受眾議院議長佩洛西的要求,以副總統名義動用美國憲法第25條修正案罷免特朗普的總統職務,但他拒絕了特朗普讓他抵制在國會宣布選舉結果的要求。據報道,特朗普對彭斯異常憤怒。他雖然向彭斯多次施壓,但均遭拒絕。彭斯認為,他沒有能力單方面接受或拒絕選舉結果,他只忠實於憲法規定的程序。在特朗普看來,這是彭斯在關鍵時刻缺乏勇氣的表現,是對自己的政治背叛。

美國是世界上的老牌民主國家,一直標榜是民主典範,並向各國輸出自己的政治制度,但一個制度的好與壞,標榜是沒有用的,必須由實踐檢驗,讓歷史評判。再好的制度也不可能「一勞永逸」,隨着時代的變化,制度也會蛻變,也會老化。任何制度如果不能與時俱進,必然與時代要求脫節,最終難逃被歷史拋棄的命運。

如今,人類社會已進入互聯網時代,各國都在為贏得第四次工業革命而未雨綢繆。在新一輪工業革命的影響下,經濟結構、發展方式、社會形態、組織管理、價值觀念都在發生天翻地覆的變化。在此背景下,科技進步瞬息萬變、全球化勢不可擋、對社會運行效率提出了前所未有的要求。而在美國,黨派內鬥無休無止、政客失去道德底線、黨派利益綁架國家利益,這樣的政治制度和治理模式已無法適應時代要求。種種跡象表明,美國的制度優勢正在成為「制度包袱」。

鏡報動態 | 最新文章 | 聯繫我們 | 加入我們 | 關於我們

香港鏡報文化企業有限公司地址:香港鏡報文化企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