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裔精英

首頁 > 最新文章 > 華裔精英

顏泳和:一帶一路 王船開路(2021.2)

發布日期:2021-03-05

☉文/陳悅

☉圖/顏泳和、陳悅 提供

由中國和馬來西亞共同申報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送王船」於2020年12月17日申遺成功。作為這次申遺項目的功臣之一,馬來西亞僑生公會總會長顏泳和希望,未來繼續為中馬民心相通盡一份力,「讓『一帶一路』的理念更加深入人心」。

回顧起不久前得知送王船申遺成功消息時的感受,被馬來西亞媒體評價為「此次申遺成功馬來西亞最大功臣之一」的馬來西亞僑生公會總會長顏泳和爽朗地大笑說,「既激動又興奮。」

不久前,中國和馬來西亞聯合申報的「送王船——有關人與海洋可持續聯繫的儀式及相關實踐」(以下簡稱「送王船」)獲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顏泳和期待,正如送王船申遺時的口號一樣——「一帶一路,王船開路」,這一成果能推動馬中兩國民心相通,令「一帶一路」倡議在馬來西亞進一步開花結果。

五年申遺路:馬中緊密攜手合作最可貴

「送王船民俗在馬來西亞,僅文字記載就有一百多年歷史,而聯合申遺這條路,前後走了五年。」顏泳和回顧說。

送王船是廣泛流傳於中國福建閩南地區和東南亞多個地區崇祀「代天巡狩王爺」、撫慰海上遇難者的民間信俗。十五至十七世紀形成以來,隨着華人「下南洋」和海上貿易,送王船民俗逐步從中國傳播到東南亞地區。早在2015年,馬六甲「海絲文化論壇」期間,顏泳和和廈門市閩南文化研究會會長陳耕共同參觀了馬來西亞送王船傳承單位之一的勇全殿。兩地同樣的送王船文化傳承,讓雙方萌發了聯合「申遺」的想法。2017年3月,馬六甲16個宮廟和廈門14個宮廟簽訂中馬聯合申報倡議書。

「行動派」的顏泳和立刻開始聯繫馬來西亞相關政府部門,「從文化部長到非物質文化遺產部門負責人,我一位位的上門去和他們長談,」顏泳和笑着說,其中和遺產局負責人約談時已是深夜。但聽聞送王船文化傳承的價值和對促進馬中文化交流的意義後,馬方各部門負責人都表示了高度的支持和鼓勵。「包括勇全殿幾度組團到訪廈門交流,中國官方也都表示了極大的支持。」

祖籍就在福建閩南的顏泳和說,在申辦交流過程中,馬中雙方人士都有天然的親切感,「這來自包括送王船文化在內的共同文化記憶」。他回憶,每次到廈門,和當地人士可以用在馬來西亞被稱為「福建話」的「閩南話」交流時,「開口就覺得特別親切,好像是和我爺爺奶奶對話一樣」。

這份文化上的親近和相通,在顏泳和看來,是這五年「申遺」路最寶貴的記憶。

送王船文化傳承可成為馬中民心相通平臺

在顏泳和看來,「申遺」成功並非終點,「需要着手做更多的工作,保證送王船文化的傳承和發揚。」

早在申遺成功前,顏泳和就開始籌建送王船博物館,並在他擔任總會長的馬來西亞僑生公會峇峇娘惹(僑生又稱峇峇娘惹,指古代中國移民和東南亞土著馬來人結婚後所生的後代,男子稱峇峇,女子稱娘惹。)會員中募集大量送王船文物。

幾年「申遺」路,讓顏泳和成為送王船文化專家。帶領筆者徜徉於博物館中,他對每件文物的背景、意義都如數家珍。其中最為他看重的是兩張攝於1919年的照片。他說,這兩張照片可能是送王船民俗存世最早的影像資料,而且兩張照片拍攝時間相隔10天,可見當時儀式規模之大和持續時間之長。

「這其中一張,就是峇峇娘惹會員近期才樂捐的。」顏泳和笑着說。

此外,他也規劃在馬六甲海峽畔建造送王船公園,為王船儀式和王船文化打造一個「永久的家」。為了實現這個目標,顏泳和花費不少心血,終於為公園找到一塊依城傍海的「寶地」。

如今,公園已經初步完成平整工作,送王船申遺成功紀念碑也已在其中巍然聳立。紀念碑頂端,揚帆而行的帆船塑像尤為醒目。碑身上也用中文、英文、馬來文各種語言,表達對送王船文化繼續傳承,對馬來西亞繁榮昌盛的祝願。

手撫紀念碑,顏泳和說,送王船文化繼續「鮮活的傳承」,並吸引馬來西亞各族裔民眾都積極參與,才是「申遺」最終目的。而送王船文化發揚光大,也必將進一步加強馬中兩國民間交流和文化紐帶。

從「峇峇娘惹」體悟文化融合精神

剛到不惑之年的顏泳和,主業是律師。作為一個成功的「大狀」,他亦在工作之餘,投身於社會活動和文化事業。尤其是身為馬來西亞僑生公會總會長,他一直致力峇峇娘惹文化在馬來西亞的傳承和推廣。在馬六甲已舉辦多屆的峇峇娘惹文化週,就是他始終積極推動的。

在顏泳和看來,作為文化融合的產物,峇峇娘惹在繼承中華傳統文化同時又融入馬來當地文化,正是海上絲綢之路「開放包容、互學互鑒」精神的體現,「這也是我特別認可『一帶一路』理念,積極推動馬中『一帶一路』交流的思想根源。」

顏泳和笑言,自己共有兄弟6人,身為娘惹的母親自小就嚴格訓練他們下廚,讓他們如今各個都成為「家庭煮夫」。「不要小看煮飯這件事,峇峇娘惹飲食就很能體現文化交融的精神。」

顏泳和說,峇峇娘惹餐飲固然以華人飲食為基礎,但「也入鄉隨俗」,吸收馬來飲食特點,其中特別明顯的就是辣椒的運用。「辣椒可以說是峇峇娘惹家庭的餐桌必備品,通過不同風味的辣醬,打造出千變萬化的峇峇娘惹口味。」

不過,他也強調,娘惹菜終究還是保留很多華人餐飲傳統,尤其是在餐飲文化方面,很多習俗歷幾代人仍嚴格傳承。

比如,在娘惹家庭中,餐桌上是不會出現正好四道菜的。顏泳和說,這便是保留了對「四」和「死」諧音的忌諱。此外,也有很多峇峇娘惹家代代中傳承的娘惹菜也保留了福建、廣東清淡飲食的傳統。

顏泳和下廚的保留菜目中就有一道以清淡見長的絲瓜炒肉,和馬來菜肴風格迥異。他說,這可是從自己外婆一輩就傳下來的家常菜,「每次吃起來就有故鄉的味道」。

盼峇峇娘惹文化和送王船「兩翼齊飛」

除了餐飲,峇峇娘惹的春節也充分體現文化融合的特色。筆者曾於去年初在顏泳和家共度春節,領略了峇峇娘惹對文化傳統的相容並蓄。

從大年二十九,顏泳和就和全家一起忙碌着準備祭拜祖先的供品。其中「為祖先準備的菜肴」至少要「四大盤,四大碗」,還要準備時令水果以及金紙。除夕的年夜飯則少不了一味流行於馬來西亞和新加坡等地的獨特年菜——撈生。撈生是將代表各種吉祥含義的生魚片、蘿蔔絲、青瓜絲、堅果等擺在一個大盤中,吃的時候全桌人要一起將筷子伸入盤內攪拌,還要高喊「發」或「撈起」,「越大聲越好」,象徵來年興旺發達。

大年初一則是走親訪友的日子。顏泳和告訴筆者,對峇峇娘惹而言,走親戚要從最年長的長輩依序一家家走下來,「有時得『捨近求遠』繞遠路」,「這體現了華人長幼有序的傳統」。

峇峇娘惹熱情好客,每逢年節,尤喜相聚一堂歌舞歡慶。顏泳和每年大年初二都要邀請親朋好友來家中聚會,在庭院中所設的自助餐席,既有當地特色用米、糖、椰絲等材料製作的糕點,色彩鮮豔,十分悅目;也有馬來特色的咖喱菜肴,香辣可口;還有華人傳統的白切雞等菜品。這些都是峇峇娘惹喜愛的美食。

用餐告一段落,則有傳統的舞獅表演。馬來西亞的舞獅,有傳承自中國的「南獅」「北獅」,還有獨具特色、被列入馬來西亞國家文化遺產的高樁舞獅。在舞獅「採青」環節,「利是」懸於二樓,舞獅者躍上高樁,摘得「利是」,贏得觀者一片叫好喝彩。所謂高樁舞獅,是在地面設立高矮不等的木樁,舞獅者要躍至高樁上舞動,頗考驗技術。

餐會結束後,能歌善舞的峇峇娘惹們又載歌載舞,唱起馬來歌謠,氣氛熱烈。

峇峇娘惹們的「拜天公」則和中國閩南地區一樣是在大年初九。在大年初八午夜,顏泳和就和家人一起莊重的往供桌上擺放金豬(烤豬)、燒肉等菜餚以及甘蔗、鳳梨等水果。他說,「拜天公」是馬來西亞峇峇娘惹族群春節最重要的民俗之一,「過完『初九拜天公』,春節的各項禮俗才算告一段落」。

在庚子年大年夜於馬六甲勇全殿賀歲時,顏泳和曾許下送王船「申遺」盡早成功的願望。不到一年,這一願望果然成真。顏泳和說,未來他希望繼續打造送王船文化傳承和峇峇娘惹文化週兩個平臺,促進馬中民心相通和文化交流,「讓『一帶一路』的理念更加深入人心」。

鏡報動態 | 最新文章 | 聯繫我們 | 加入我們 | 關於我們

香港鏡報文化企業有限公司地址:香港鏡報文化企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