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州動態

首頁 > 最新文章 > 神州動態

中美關係能否「牛」轉乾坤(2021.3)

發布日期:2021-05-03

☉文/閔之才

從小心翼翼地互相試探,到互相釋放善意,中美關係最近迎來了審慎樂觀的態勢。專家指出,中美關係正在迎來「扭轉乾坤」的機會窗口。兩國應該把握機遇,安排相應的政策,不能「困在當下」。只要雙方能在合理競爭、適度合作、嚴格管控、有限碰撞的軌道中找到新的戰略平衡,最終將良性競爭、積極合作、比肩進步,彼此博弈走向「正和」。

過去四年尤其是2020年中美關係經歷了自由落體式的惡化。在拜登就職美國總統之後,對中美關係保持謹慎樂觀的聲音有所增加,但中美關係未來何去何從仍然存在諸多不確定性。

在中國傳統牛年開啟之際,中美兩國能否以及如何才能「牛」轉乾坤?專家認為,中美兩國存在良性「競合」的可能性,當務之急是需要一份管控分歧的專業清單,對中國而言,阻止危險趨勢既要靠積極對話與合作,也要靠堅決鬥爭與博弈,兩手不能偏廢。

互釋善意,審慎樂觀

2020年,美中關係跌到了自兩國於1970年代初期重新接觸以來的谷底。隨着拜登政府在2021年1月上臺,中美獲得了調整雙邊關係的管理方式、降低衝突風險、增進合作並追求共同利益的機會。兩國政府正在小心翼翼地互相試探,頻頻釋放信號,中美關係迎來了審慎樂觀的新局面。

近一段時間以來,中國「外交天團」幾乎集體出動。中國外交部長王毅率先出馬,他在接受中國媒體採訪時呼籲「當前,中美關係已經來到新的十字路口,也有望打開新的希望之窗。希望美國新政府重拾理性,重開對話,兩國關係重回正軌,重啟合作。」「只要美方及時汲取教訓,真正同中方相向而行,中美完全可以通過對話化解矛盾分歧」,其所傳遞的和解信號再明顯不過了。

今年1月28日,中國外交部副部長樂玉成在一場活動致辭中指出,在經歷了建交40多年來最嚴峻的局面後,走進2021年的中美關係也要「辭舊迎新」。「只要中美下決心合作,一切皆有可能」。他表示,中美關係是否會掉入所謂的「修昔底德陷阱」,絕不是什麼命中注定,而是取決於我們的視野和選擇。

2月2日中共政治局委員、中共中央外事工作委員會辦公室主任楊潔篪就中美關係發表講話,頻繁提到合作,希望拜登政府「推動中美關係回到健康穩定發展的正確軌道」,但也明確警示美國政府停止干涉中國內政,總基調是軟中帶硬。

與此同時,自拜登宣誓就職以來,美國政府同樣秉持既強硬又留有餘地的對華態度。在布林肯多次講話或接受採訪中,他雖在新疆維吾爾族、港版國安法等議題上抨擊中國,但又承認美中關係是世界上最重要的雙邊關係,認為美中關係是一個複雜的關係,既有對立的方面,也有競爭的方面,同時也有合作的方面。

美國國務院發言人普萊斯既曾發聲敦促北京停止對台在軍事、經濟和外交上的施壓,又明確表示美國支持「一中政策」的立場沒有改變。

2月4日拜登在美國國務院發表他上任後的首次外交政策講話,雖將中國定義為最嚴峻的競爭者,但也聲明「我們做好了準備,在符合美國利益時與北京共事」。2月7日拜登接受美國哥倫比亞廣播公司訪談時再度談到,中美需要的不是對抗,但預計會有非常激烈的競爭。他表示,自己會用與前總統特朗普不同的方式去處理中美關係。

而在此前後,拜登政府悄悄撤回了特朗普政府要求美國學校披露與孔子學院聯繫的政策規定,以及要求美國聯邦法院暫停抖音海外版TikTok禁令,這是對中方釋放的明顯的善意,讓中美關係呈現審慎樂觀的發展趨勢越來越明顯。

習拜通話為中美關係定調

在農曆新年,拜登和第一夫人吉爾以視頻方式發布農曆新年賀詞,為「所有慶祝農曆新年的人們」送上新春祝福。外界注意到,拜登夫婦講話的室內背景主色調為喜慶的紅色,身後還擺放着一個青花瓷瓶。

「從視頻發布時間上來看,我覺得這是拜登政府特意考量的結果。」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法學院副教授田飛龍說,「拜登上臺後,選擇在農曆除夕與中國國家領導人通電話,又按照中國傳統春節的時間點拜年,可以說他將作為當今世界最重要雙邊關係的中美關係,擺在了美國新年外交、新政府外交第一重要的位置。」

田飛龍認為,拜登夫婦用拜年的形式釋放了一個關於中美關係全新的積極信號。「他們努力用一種中國人習慣理解和接受的方式(來表達),而且視頻中滲透着中國元素,包含着中國生肖牛所蘊含的競爭發展、和平共處的意象,希望尋求中美關係的一個新的開始。所以對於這樣的一個政治舉動所釋放的緩和信號,還有對彌補兩國關係裂痕的理性取向,我們要予以肯定。」

就習近平與拜登在農曆除夕的通話,專家認為,兩國元首的對話釋放了積極的信號,也進一步確認了未來兩國關係的基調。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院研究員陳鳳英表示,這樣一種特別的氛圍為兩國元首探討中美關係前景提供了良好的契機,美方的用詞和時間點的選擇一定程度上都釋放出善意姿態和積極信號。

從中國官方和白宮發的兩人通話的通稿看,雙方略有差異,但依然可以看出,習拜確認了中美關係的三大基調。

一是兩國均有意合作。習近平強調,「中美合則兩利、鬥則俱傷,合作是雙方唯一正確選擇。」「中美合作可以辦成許多有利於兩國和世界的大事,中美對抗對兩國和世界肯定是一場災難。」「兩國應該……聚焦合作,管控分歧,推動中美關係健康穩定發展。」對此,拜登表示「美中兩國應該避免衝突,可以在氣候變化等廣泛領域開展合作」。白宮的通稿中也提到「美國要以務實、以結果為導向的方式與北京接觸」。

二是競爭將更加激烈。拜登在對話前就通過美國媒體表態,不尋求與中國對抗,但兩國會有「激烈的競爭」。分析人士指,這樣的競爭,不會是特朗普式的胡來,而是會回歸到國際規則。不難看出,美國重拾大國理性,最核心的目的是通過外交重建自身世界領導的地位,重新團結盟友。

而在中方看來,美國所謂國際規則和秩序,是帶有很強意識形態色彩和雙重標準下的規則,是為己方的利益服務的。中國與美國分別代表了不同的政治和經濟制度。這種不同將會反映為對秩序和規則的調整與維護,競爭不可避免。

整體來看,習近平與拜登的通話是修正了特朗普時期的狀態,中美關係有望恢復到理性的狀態。但這不意味着雙方將相安無事,而是在不影響兩國關係全域的情況下,雙方的較量方式有變,較量還是會存在,可能會更加激烈。

三是摩擦與對抗仍不可避免。中國官方通稿中稱兩人就「雙邊關係和重大國際及地區問題深入交換意見」,「交換意見」暗示雙方之間的分歧比較大,很可能是各自闡述了立場。習近平在通話中也明確點出「中美在一些問題上會有不同看法」,並提到「台灣、涉港、涉疆等問題是中國內政,事關中國主權和領土完整,美方應該尊重中國的核心利益,慎重行事」。

分析人士認為,習近平這是給美國劃了三道底線。「劃定底線是管控分歧不可或缺的步驟之一。」陳鳳英分析說,中方對於自身核心利益的清晰表達向美方傳遞出未來雙方需要避免衝突的關鍵領域。

而白宮的通稿中同樣列出了雙方的分歧,比如直言對北京的「脅迫和不公平的經濟行為,打壓香港的行為以及對域內包括台灣的強勢行為等」表示關切,就如何應對疫情、氣候變化和武器擴散上「交換」了意見。還特意強調「在維護美國人民和盟友利益時,拜登致力於追求務實、以結果為導向的接觸。」

拜登團隊已經多次公開表示中國是美國的挑戰,在這樣的大背景之下,美國與中國的博弈只會有增無減,相應地,較量會投射到中美關係的各個層面,比如香港、台灣、南海、人權等。

值得一提的是,兩國元首在通話中均表達出對於開展對話、避免誤判的高度重視。習近平在通話中指出,中美雙方應該重新建立各種對話機制,準確瞭解彼此的政策意圖,避免誤解誤判。拜登也表示,美方願同中方本着相互尊重的精神,開展坦誠和建設性對話,增進相互理解,避免誤解誤判。

中美關係應如何「牛」轉乾坤

那麼,中美關係究竟要如何重回正軌?以下三個方面或是關鍵。

一、四「R」重啟中美關係

外交部副部長樂玉成用英語四個「R」闡述了對中美關係發展的四點期待,這也是中美關係「牛」轉乾坤的前提:

一是Respect(相互尊重)。中美兩國從相互尊重做起應該並不難。中方反復聲明無意挑戰美國的地位,更無意去取代美國,這也是為什麼中方不贊同僅僅用「競爭」來定義兩國關係,因為中國致力於提升自己,與美無爭。希望美國尊重我們所選擇的路、尊重我們的正當合法利益、尊重我們對美好生活的追求,而不要老想着改變中國、分化中國。中美應該相互成就,造福世界。

二是Reversal(撥亂反正)。過去四年中美關係被埋了太多的「雷」、挖了太多的「坑」、投了太多的「毒」、煽動了太多的仇恨和分裂,當務之急是要採取措施撥亂反正,止跌止損。同意美方一些人的建議,雙方可以先邁出一小步,逐步積累共識和成果,為進一步改善關係創造條件。關鍵是要行動起來,盡快推動中美關係重回正軌。

三是Renewal(重開合作)。中美有分歧,更擁有廣泛的共同利益和合作需求。疫情防控、經濟復蘇、氣候變化可以成為下階段中美合作的重點。我們對美國人民在疫情中遭受的苦難感同身受,願繼續支持美方抗擊疫情,加強診療經驗分享、疫苗研製分發等合作。中方願同美方加強宏觀經濟政策協調,共同推動世界經濟復蘇。中方願同美方再度攜手,加大清潔能源、低碳技術、環境保護等領域務實合作,更好保護地球家園。

四是Responsibility(責任擔當)。中美作為世界兩個主要大國,對世界和平與發展負有特殊重大責任。中美兩國作出的每一個抉擇、採取的每一項行動,都將對世界、對未來產生深遠影響。中美在2001年攜手反恐,2008年合力應對國際金融危機,2014年共同阻擊伊波拉病毒,2016年推動達成氣候變化《巴黎協定》。實踐證明,中美合作可以辦成很多有利於兩國和世界的大事,只要中美下決心合作,一切皆有可能。

二、共贏「競合」需依託務實互動

樂玉成所說的「一切皆有可能」被媒體廣泛引用,那麼中美之間良性「競合」是否存在可能?

清華大學戰略與安全研究中心研究員、清華大學國際關係學系教授達巍觀察指出,拜登上任後,中美關係中結構性矛盾不會消失,但我們仍應重視未來拜登政府可能給中美關係帶來的機遇。如果中美雙方能抓住機會,中美關係未來有可能停止「自由落體」運動而趨向穩定,甚至有可能為中美關係構築一系列「托底」機制。

中美這樣兩個具有不同歷史、文化、制度背景的大國,要形成一種良性的競爭與合作並存的新關係殊為不易,雙方若想打破「零和」局面,必須強調互利共贏的務實交往,而非執念於價值觀與意識形態的差異性和對抗性。

清華大學戰略與安全研究中心客座研究員、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係學院副教授刁大明注意到,近年來,保持了八年的戰略與經濟對話、2017年開啟的四個高級別對話乃至2018年之後的經貿高級別磋商,都在不同程度上為穩定中美關係取得效果。「修復並夯實民意基礎、推進符合國家利益的務實互動、保持各領域有效對話和溝通,這些經驗如果在拜登政府上臺後可以再次回到兩國互動的正常議程中,必然有助於改善兩國目前所面對的共同困境,從而作出符合兩國利益、符合國際期待、符合歷史潮流的正確選擇。」

三、中美需要一份管控戰略分歧的專業清單

中國農曆新年即將來臨之際,在雙方政府互釋善意之際,2月9日,美國仍派出兩個航母打擊大隊——「尼米茲」航母打擊大隊和「羅斯福」航母打擊大隊在南海集結,並且進行了一次規模不小的雙航母編隊演習。這對雙方是否會擦槍走火仍心存憂慮。那麼中美雙方要如何才能避免雙方都不想要的衝突呢?

清華大學戰略與安全研究中心研究員周波給出的答案是:專業主義。冷戰期間,專業主義幫助避免了美蘇兩個死敵間的核戰爭。專業主義體現在越來越多的信任措施中,包括限制戰略武器談判、《反彈道導彈條約》和《削減戰略武器條約》。

中美兩國不是敵人,但降低兩者間的風險可能比降低美蘇之間的風險更具挑戰。

首先,華盛頓和莫斯科之間有明確界定的勢力範圍,這使他們可以避免直接對抗。但是,在北京和華盛頓之間,甚至連個緩衝區都沒有。美國海軍艦艇定期在中國南海島礁附近水域和台灣海峽航行。

其次,美蘇通過相互確保摧毀來制約彼此,北京和華盛頓的情況卻非如此。中國人民解放軍實力遠不如美軍,儘管在西太平洋,這個差距正在縮小—以至於讓美國覺得一個越來越自信的中國要把它趕出印太地區。因此,華盛頓正在加大對該地區的軍事投入,並呼籲其全球盟友和夥伴成群結隊來對付中國。這反過來又惹惱了中國人,使局勢更加動盪。

周波指出,北京和華盛頓要避免衝突,第一步是遵守已經達成的協議。最危險的地方是在海上,海上最關鍵的是讓艦機保持安全距離。但是安全距離到底是多少呢?這必須要考慮許多因素,包括能見度、艦船機動性和對其他艦船行動意圖的解讀。

「沒有人知道中美關係會如何演進,但為了讓競爭對手在新的冷戰中不成為敵人,雙方需要拉一個長長的信任措施清單。單子越長,戰爭風險越小。」周波說。

除了軍事領域,中美之間在貿易、人文、科技,甚至新聞、外交使團等多個領域在特朗普政府時期都爆發了激烈的衝突,急需加以管控。無論是中國還是美國,必須對自身、對方和中美關係所處的歷史階段有清醒的認知,安排相應的政策,但也要對未來大趨勢有所判斷,不能「困在當下」。只要雙方在合理競爭、適度合作、嚴格管控、有限碰撞的軌道中找到新的戰略平衡,最終將良性競爭、積極合作、比肩進步,彼此博弈走向「正和」。

在中美關係處在又一個階段性調整的當口。無論美方的陣營和策略如何變化,對中國而言,重要的是堅守住既定戰略方向,有智慧、講技巧地解決雙方面臨的一系列問題,並且在全球平臺上積極作為,推動中美關係向着良性軌道和共贏方向發展。

鏡報動態 | 最新文章 | 聯繫我們 | 加入我們 | 關於我們

香港鏡報文化企業有限公司地址:香港鏡報文化企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