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澳政經

首頁 > 最新文章 > 港澳政經

治港者 還須有國家觀念(2021.5)

發布日期:2021-06-03

☉文/文軒

無論從「沙嶺殯葬城」事件還是「西九M+」事件都不難看出,國家觀念的缺失在香港不同階層都具有一定的普遍性。然而,作為建制派而言,可以說轉軚就轉軚,迅速佔領輿論制高點。但作為特區政府而言,卻必須要高瞻遠矚,靈活變通,否則待到一項規劃推行了十年,再轉身就不容易了。

中央連續兩年出手解決香港問題,今年大費周章地完善香港選舉制度,其根本目的就是在於落實「愛國者治港」。很明顯,這裡針對的是過去反對派立法會議員癱瘓立法會運作,阻礙政府施政的亂象。但最近引發香港,甚至兩地爭議的多起事件表明,這樣的要求還遠不足夠,治港者除了愛國,更需要有國家觀念。

政制及內地事務局局長曾國衛早前在立法會進行首讀及二讀時表示,「完善選舉制度的核心內容是重新構建選委會並賦予新的職能,選委會新增第五界別可強化國家利益的代表,有利於選委會從國家和香港的角度考慮問題,作出符合國家和香港利益的選舉。」正所謂缺什麼提什麼,這當中提到的「從國家和香港的角度考慮問題」,不僅僅是對選委會的要求,也是特區政府官員以及所有治港者所應該具備的能力。然而,特區政府和建制派當中,能做到這一點的又有幾人?不妨從最近頗受爭議的兩個事件來具體看看。

沙嶺殯葬城阻大灣區融合

最近,「沙嶺殯葬城」事件成為兩地熱話。特區政府正準備興建的沙嶺殯葬城集殯儀館、火葬場、骨灰龕位和紀念花園於一地,預計可提供約20萬個骨灰龕位,大大舒緩香港龕位短缺的問題。

相關的土地平整工程於2017年展開,至今3年有餘,可望年底完成。不過,該處位於香港與深圳的邊境地帶,在羅湖及文錦渡中間,距離深圳羅湖繁華的商貿區不足300米,在深圳市民眼中,就成了一項厭惡性工程。

一名內地網紅近日在網上狠批特區政府,「只考慮香港人的感受,不考慮深圳人的感受」、「風從那邊刮過來,殯葬城的風就噓噓的吹在你身上,你說你甚麼感覺?所以深圳老百姓對這事心理壓力就特別大。」結果一石激起千層浪,不僅引發了內地人民的共鳴,多名香港建制派立法會議員也調轉槍頭,批評特區政府一意孤行,沒有考慮粵港澳大灣區的融合發展。

特區政府一眾官員頓時就蒙了:當初這項工程在立法會審議的時候,不是絕大部份議員的支持的嗎?其實,沙嶺殯葬城早在2012年就已提出,是前特首曾蔭權年代的規劃,當時他提出「區區有龕位」。上屆特首梁振英上任後,當局曾就沙嶺超級墳場於2012年及2014年諮詢北區區議會,並向區議會介紹相關計劃;之後又在2014年諮詢了上水區及打鼓嶺區的鄉事委員會。當時的食物及衞生局局長高永文亦曾到沙嶺墳場實地視察。其後,現任特首林鄭月娥於2017年將土地平整工程約18.5億元撥款提交予立法會財委會,當時42個有份投票的立法會議員中,以41票大比數通過,只有朱凱廸投反對票。

那麼,為什麼仿佛一夕之間,議員的口風就變了呢?根據建制派議員的主要批評口徑,就是當年規劃的時候還沒有粵港澳大灣區的概念,《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於2019年2月公布後,特區政府就應及時調整策略。

特首林鄭月娥在立法會答問大會上相當委屈地說:「官員沒有水晶球:(沙嶺)項目規劃了至少十年以上,十年前可能大家都未看到會有如此大的轉變,就是粵港澳大灣區會提升至國家經濟規劃的層面。」

誠然,特首所言非虛,但也正正反映了政府和議會在此事上的「被動」。儘管《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兩年前才公布,但國家發改委在2015年就提出「要打造粵港澳大灣區」,泛珠三角區域合作的概念更是早已有之,但三屆政府從策劃到實施,竟無一人考慮到殯葬城對與周邊城市融合發展的影響。

狹隘的本土觀予內地「自私」印象

事實上,自殯葬城規劃提出以來,無論深圳市政府,還是深圳市居民,都多次提出意見。據報章報道,2016年,深圳有關部門最少兩次與食物及衞生局的官員見面,深圳一方認為殯葬城距離深圳民居「極近」,且深圳居民亦十分關注火化設施造成的空氣污染及景觀問題,但食衛局卻表明無意改變計劃,只重申建築物會依山而建、並採用歐盟及英國等先進國家的排放標準等。消息指,雙方因不能達成共識,曾有人拋下狠話:「一係你(特區政府)起道牆遮住囉!」雙方結果不歡而散。

回歸23年來,「一國兩制」、高度自治的方針,被重視的只有「兩制」和高度自治,「一國」不僅被反對派無視,同樣也被特區政府和建制派忽略,「高度自治」被錯誤地當作與內地隔河而治的分界線。特區政府施政僅考慮本地需要,而沒有將自己放在區域發展,或國家戰略發展之中。

正是由於這種狹隘的本土觀,導致香港長期予內地「自私」的印象,有需要的時候就向中央討政策、討資源,當內地出現可能會影響香港利益的時候,就迅速隔離封鎖。例如自由行政策,當初「沙士」過後實施,成功提振經濟,人人叫好,後來遊客過多的時候,特區政府不考慮如何引流及完善本地旅遊設施,卻任由「黃絲」辱罵內地遊客為「蝗蟲」,令內地遊客自然流失。這種消極的應對方式,表面上維護了本地的短期利益,但長遠而言,明顯還是得不償失的。

西九M+展品惹爭議

國家觀念的缺失不僅存在於特區政府之中,建制派當中亦同樣存在這一問題。早前西九文化區M+博物館多項收藏品惹起公眾爭議。目前M+館藏作品共8000餘件,其中有1500件為前瑞士駐華大使希克的藏品。然而,希克藏品中有大量現當代「醜化」中國的作品,例如石心寧的《杜尚回顧展在中國》油畫,以醜化、詆毀國家領導人為主題;又例如反華分子艾未未的一幅照片,當中有人以中指指向天安門城樓。令人困惑的是,這些藏品竟還是M+斥2000萬美元(約1.77億港元)的巨資買入,希克還稱這是「半賣半送」方式,藏品原本估值約13億港元。

斥巨資收購反華分子的作品,並當作藝術品珍藏,這難道不是公然與國家唱對臺嗎?社會上甚至有意見認為,此舉違反了《香港國安法》。其實,如果一般人這麼做,大不了被說缺乏政治敏感度,但掌管西九文化區的不是普通人,而是曾經參選過特首的現任全國政協常委唐英年。

事件被炒得沸沸揚揚,面對公眾的質疑,唐英年的解釋是,自己不是法律人士,不懂分辨個別藝術品是否違反《國安法》,但國安公署如認為任何展品違法,西九文化區管理局會全面協助調查。國安公署未有就事件接觸M+,目前亦未有收到國安公署的查詢或投訴。

唐英年這招偷換概念,使得很巧妙,表面上回應了問題,但實質上只是選取了問題當中最尖銳的一點。正如坐公交車沒給老人讓座,雖然不道德,但卻不違法。同樣地,沒有國家觀念也不違法,但作為政治人物,卻不應該。

試想想,那些公然污衊國家、挑釁中央的反華分子,如果在香港獲得市場,豈不是意味着香港可以成為反中亂港分子的天堂?正如香港進念二十面體聯合藝術總監胡恩威提出的質疑,香港人看了M+引進這些反共藝術作品,會有什麼感覺?難道這是M+培養香港反中情懷的潛在目的?雖然,在《國安法》出臺之前確是如此,但如今《國安法》加上完善選舉制度這一記「組合拳」,正是要終結這一亂象。

不過,唐英年解釋過後,西九文化區「M+博物館」繼續在網上展出艾未未的作品,除了上述的中指照之外,當中還不乏色情、孌童等超出道德底線的作品。當然,警方國安處的人並沒有找上唐英年,因為按唐的說法,這並不違法。

官員比建制派更需國家觀念

無論從「沙嶺殯葬城」事件還是「西九M+」事件都不難看出,國家觀念的缺失在香港不同階層都具有一定的普遍性。然而,作為建制派而言,可以說轉軚就轉軚,迅速佔領輿論制高點。但作為特區政府而言,卻必須要高瞻遠矚,靈活變通,否則待到一項規劃推行了十年,再轉身就不容易了。

從另一個角度來說,回歸初期,內地發展相對落後,香港缺乏國家觀念所帶來的負面影響還不凸顯,但隨着內地的迅速發展和外國勢力的重重打壓,兩地之間的協同發展顯得尤為重要。如今中國之於外國的優勢,在於全局性的統籌規劃和高效的執行力,例如在抗疫期間,自上而下,如臂使指,這是西方國家所不可比擬的。香港若要融入國家大局,必須先有國家觀念,施政布局配合國家發展,才能順勢而為。

鏡報動態 | 最新文章 | 聯繫我們 | 加入我們 | 關於我們

香港鏡報文化企業有限公司地址:香港鏡報文化企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