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特稿

首頁 > 最新文章 > 封面特稿

習近平福建行:更見物華新(2021.5)

發布日期:2021-06-03

☉文/阿乙

今年「兩會」後,習近平首度出京考察,就來到了福建。他曾在福建工作了17年有餘,對這裡的山山水水、一草一木,都深有感情。時值中共「兩個一百年」的歷史交匯點上,又值中國「十四五」規劃開局之時,習近平故地重遊,意義非凡。

2021年全國「兩會」後,習近平把他的首度出京考察之行放到了福建省。從1985年到2002年,習近平在廈門、寧德、福州和省裡工作了17年有餘,對「這裡的山山水水、一草一木,我深有感情」。此次3月22日至25日展開的福建行,他表示「這次到福建,一個大的背景是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召開之後,『十四五』開局,圍繞這一主題做調研;也是來看看福建的父老鄉親。」

站在中共「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的歷史交匯點上,又正值中國「十四五」規劃開局之時,習近平故地重遊,問民生、話改革、談教育,履及茶園、村落、坊巷、公園、醫院、企業、學校和政務大廳。習近平說:「離開福建以後,我也一直關注福建,在這裡工作期間的一些思考和探索,在我後來的工作中仍在思考和深化,有些已經在全國更大範圍實踐了。」

凡是過往,皆為序章。習近平過去在閩期間曾有詩:挽住雲河洗天青,閩山閩水物華新。閩之山,何蒼蒼;閩之水,何泱泱。習近平此行,看到的是閩山閩水一片簇新。

機制之新:「擺脫貧困」銜接「鄉村振興」

三月的武夷山,處處瀰漫茶樹的草木香,這裡是習近平福建行的首站。22日,在武夷山中心產茶區的星村鎮燕子窠古茶園,茶農們正在壓青。來自福建農林大學的「科技特派員」廖紅教授,正指導茶農將間種的油菜花回田做肥。

習近平是懂茶的人,他與外國政要以茶論道的「茶葉外交」為外界稱道。在武夷山,名樅「大紅袍」母樹的傳說他信手拈來,對當地茶農以茶致富也頗為關注。

習近平瞭解到當地12萬人從事種茶、製茶、賣茶等茶產業,茶園裡的普通茶農,「一家人年收入有30幾萬元(人民幣)」,他對茶農說:「過去茶產業是你們這裡脫貧攻堅的支柱產業,今後要成為鄉村振興的支柱產業。」

一直以來,習近平鼓勵「一片葉子帶富一方百姓」。習近平叮囑說,要統籌做好茶文化、茶產業、茶科技這篇大文章。

事實上,在習近平擔任地方長官、著述「擺脫貧困」的福建省寧德市,過去積弱成貧,他一以貫之地主張:「要使弱鳥先飛,飛得快,飛得高,必須探討一條因地制宜發展經濟的路子」。這被視為中國脫貧的有益方案。

「擺脫貧困」,銜接「鄉村振興」,這是中國「十四五」規劃中重要一筆,也是中共擎畫的鄉村前景。科技助農,夯實鄉村振興的產業基礎,以廖紅教授為代表的科技特派員是其中的「導航員」。

「農業是有生機活力的,鄉村振興要靠科技深度發展。」習近平此行中回顧,20年前他曾全面支持南平推動科技特派員、第一書記制度和鄉鎮流通助理的鄉村振興之舉。習近平曾就這三件事專門做了調研,後來在全省推廣。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現在全中國都有了科技特派員。

時隔20年,此番再赴三明市沙縣俞邦村調研時,習近平亦同樣再次提出,「鄉村要振興,因地制宜選擇富民產業是關鍵。」

三明以森林覆蓋率高達78.73%被稱為「中國最綠城市」,俞邦村亦綠樹成蔭。多年擔任俞邦村黨支部書記的俞廣清說,當地村民愛樹成自然,立有村規臧否有度,砍樹者被罰做餅兩擔,家家戶戶分發,因此當地人寧可辛苦出山找錢。

一根扁擔走四方,靠扁肉、拌麵、燉罐、蒸餃這「四大金剛」,俞邦村走出第一代「沙縣小吃」經營者。俞廣清早年打出廣告「兩元進店,五元吃飽,十元吃好」,令沙縣小吃逐漸佔領市場。他自承:「上世紀90年代家中建房,賣沙縣小吃一個月能起一層樓。」

習近平在福建工作期間,曾於1999年3月、2000年8月兩赴沙縣,為做大「小吃產業」支招。他肯定沙縣小吃成功之處在於填補低消費空白,薄利多銷,並鼓勵以沙縣小吃業為支持的第三產業發展成為當地新的經濟增長點。「過去每次來三明,要吃一吃沙縣小吃的。在當時有意推廣,感到它有很大潛力。」習近平此番在和俞邦村村民拉家常時講述,他曾在工藝美術節上建議,不要鋪張浪費,用富有地方特色的沙縣小吃招待客人。

如今沙縣小吃成為風靡全國的大產業,年營業額超過500億元,輻射帶動就業逾30萬人。俞邦村因「沙縣小吃第一村」名聞遐邇,鄉村旅遊十分興旺,不少年長村民返鄉開店,有的一天能賣數百份雲吞。

當地於2008年成立沙縣小吃集團,推動沙縣小吃向標準化、連鎖化轉型升級;力推食材原料種植業,通過一二三產聯動帶動鄉村振興。今年3月22日,《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實現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的意見》全文公布,提出「支持脫貧地區鄉村特色產業發展壯大」。沙縣小吃可謂同頻共振。「鄉村振興和城鎮化為你們提供了機遇,你們也為鄉村振興和城鎮化作出了貢獻,可謂是應運而生,相向而行。希望在創造美好生活新徵程上『再領風騷』。」習近平當天鼓勵村民說。

自然之新:從「唯GDP」到生態文明

習近平福建行,從山水開始。武夷山層巒疊翠,鬱鬱蔥蔥,空氣清新濕潤。在武夷山國家公園智慧管理中心的監測大屏幕上,時有瀕危珍稀動物蹤影;泛舟九曲溪,理學宗師朱熹的詩歌仍在流傳。

當天,在武夷山遊覽的遊客歡樂地告訴習近平,遊完武夷山,還要去廈門。習近平深諳其中山水之樂:「這邊是山,那邊是海。」他同時告誡地方官員:「武夷山有着無與倫比的生態人文資源,是中華民族的驕傲,最重要的還是保護好。」

1999年12月,正是在習近平推動下,武夷山列入世界文化與自然遺產名錄,以「雙世遺」之姿受世界矚目。習近平對生態文明高度重視,在福建工作期間,就推動了長汀水土流失治理、木蘭溪防洪工程等重大生態保護工程,並於2000年推動福建率先在全國探索生態省建設。

福建三明市將樂縣常口村村民猶記得,上世紀90年代,一面是商人重金求購山林原木,一面是樸素的保護山林家園意識,兩廂僵持。習近平1997年前來調研,在村口大樟樹下定下調子,「青山綠水是無價之寶,山區要畫好『山水畫』,做好山水田文章。」由此,愛護生態,不亂砍亂伐寫入兩塊村規民約碑,生態意識內化成村規文化。

在福建龍岩長汀,客家母親河汀江穿城而過,當地創造了南方水土流失治理的「長汀經驗」。習近平曾5次赴長汀調研,闡述當時看來比較超前的生態觀:「我給大家講,給生態投了錢,看似不像開發建設一樣養雞生蛋,但這件事必須抓。抓到最後卻是養了金雞、生了金蛋。」

如今,作為首個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福建森林覆蓋率連續42年雄踞全國首位;水土流失率降至7.5%;福建多地率先破除「唯GDP論」,34個縣市取消地區生產總值考核,農業和生態評價優先……

綠色為底,一城之美,這在習近平於3月24日登上福州郊野公園時盡攬眼中;內河交織,古榕披綠,他憶起當年推動實施西湖清淤工程,「清理出來的淤泥都送到農村,肥田去了」。又提及福州發展藍圖的「3820」工程,彼時由其主政福州期間領導實施:「當時給福州的定位是建設『海濱城市』『山水城市』。」

「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中,明確提出「科學規劃布局城市綠環綠廊綠楔綠道」,以「全面提升城市品質」。此番習近平更明確指出:「要堅持生態保護第一,統籌保護和發展,有序推進生態移民,適度發展生態旅遊,實現生態保護、綠色發展、民生改善相統一。」

市民家門口的綠道,福州有125公里之長。習近平用當地俗語點讚:「福州有福之州,七溜八溜不離虎糾(意:福州)!」

習近平慨言:「現在的建設都符合這個方向,跟我們當時設想是一致的,而且發展得比我們設想還要好。希望有福之州更好造福於民。」

要進入科技發展第一方陣,就得靠我們自己

醫療體制改革、林權體制改革,是習近平此行着重瞭解的一個部份。銳意創新的民營企業,以適應社會之需的應用型教育領域創新,也在其調研之列。

3月23日,在三明市沙縣總醫院,市民張麗萍遇到習近平。當得知張母看病花費1.3萬元,自費僅需4千餘元時,「總書記看上去很欣慰」。

2012年,三明市先行先試探索醫改新路徑,以「三醫聯動」等改革經驗,使醫院藥品耗材收入下降、醫療服務收入提高,成為備受關注的中國醫改樣本。2019年,三明人均醫療費用1734元,僅為全國平均水平46%。時光追溯到2000年11月。在福建省城鎮醫藥衛生體制改革工作會議上,習近平指出,醫改需從制度上解決「以藥養醫」帶來的問題,讓利於民,讓群眾看得上病、看得起病。

「現代化最重要的指標還是人民健康。」習近平此番在三明再度強調,健康是1,其他都是後面的0。1沒有了,什麼都沒有了。

習近平並不諱言,中國醫改存在堵點。他談及下一步醫改時明確,需結合本地實際繼續探索:「看大病在本省解決,一般的病在市縣解決,日常的頭疼腦熱在鄉村解決。這個工作要在『十四五』期間起步。」

在沙縣農村產權交易中心,兩位前來辦理山林流轉的林農向習近平介紹當地集體林權制度改革帶來的新變化。

2002年,習近平到閩西武平調研時明確要求:「集體林權制度改革要像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那樣從山下轉向山上」,全面拉開了福建林改序幕。

沙縣是集體林權制度改革的策源地之一,收效頗豐。如今,林改又遇新問題:錢從哪裡來?樹要怎麼砍?單家獨戶怎麼辦?當地正施以林業金融、林下經濟、集體林地三權分置等措施應對。

「要尊重群眾首創精神。」習近平認為,三明集體林權制度改革探索很有意義,要探索完善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力爭實現新的突破。「『摸着石頭過河』的改革方法論沒有過時,也不會過時。要積極穩妥、步步為營,把握住方向,不能走偏了。」24日,習近平走進福建福光股份有限公司。他坦言,選取這一家「有代表性」的企業是為了看「創新」。

在美國單邊主義抬頭,中美摩擦加劇的境況下,此前全球化分工協作的環境遭到破壞,中國不少「掐脖子技術」仍受制於人。「十四五」規劃點明經濟社會發展的重點任務之一,即「堅持創新驅動發展,全面塑造發展新優勢」。

在這一背景之下,習近平着重調研創新性企業意義不言而喻。在調研中,他說:「我們要進入科技發展第一方陣,就得靠我們自己。現在國家把創新作為一項國策,各方面現在都動起來了,規劃也在做。」

「『十四五』時期,我們國家再往前走,必須靠創新。隨大流老跟着人家是不行的。現在就看誰能搶抓機遇,誰有這樣的擔當和使命感,誰有這樣的能力做好。」習近平在與該企業青年人才們交流時強調,「抓創新不問『出身』,只要能為國家作出貢獻,國家就會全力支持。誰能做好都是國家的功臣棟樑。」

閩山,閩水,再見物華之新。習近平此行福建,前探武夷山朱熹館,後訪福州三坊七巷嚴復故居,一為抱持弘揚中華傳統優秀文化,一為取之「開眼看世界」的開放變革之心。

習近平自城市開發建設的挖掘機下,搶奪保護三坊七巷文化遺產的佳話至今在當地流傳。他亦將這中華五千年文明視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過程中,葆有中國特色的「根」與「魂」。

習近平說,「我們要特別重視挖掘中華五千年文明中的精華,把弘揚優秀傳統文化同馬克思主義立場觀點方法結合起來,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

鏡報動態 | 最新文章 | 聯繫我們 | 加入我們 | 關於我們

香港鏡報文化企業有限公司地址:香港鏡報文化企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