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州動態

首頁 > 最新文章 > 神州動態

中國經濟邁入「超級時代」 亟待突圍「超級考驗」(2021.3)

發布日期:2021-06-03

☉文/白雪冰

2021年是「十四五」規劃開局之年,亦是中國「入世」20周年和開啟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新征程起始之年。在海內外環境發生深刻複雜變化情況下,未來五年,中國惟有淡化短期「速度衝動」和「數量衝動」,聚焦長期改革和高品質發展,加碼開放步調,才可破解困擾中國發展的一系列長期性、結構性問題,為大國博弈贏得更多空間。

2020年,中國GDP首破百萬億大關,邁入百萬億俱樂部「超級時代」,經濟增速達至2.3%,成為全球唯一正增長主要經濟體。然而,進入百萬億「超級時代」的中國經濟,所面臨的「超級挑戰」亦不容小覷。

超級時代 超級考驗

挑戰一:低增長

由於2020年低基數效應,今年一季度中國經濟增速或將跳至高位,但不應對形勢過於樂觀。隨着前期大規模貨幣寬鬆和財政刺激效果減弱、低基數效應消退後,蕭條性因素或重回主導,脆弱性逐步顯現,經濟修復動能逐漸減弱,尤其是今年下半年經濟回歸正常軌道後,經濟增長或因內生動力不足而再次面臨較大壓力。

挑戰二:不平衡

疫情對整體經濟基本面帶來了結構性深層次實質性衝擊,令中國經濟增長中既有不平衡性更加突出,同時亦製造了新不平衡因素,包括:消費需求疲軟成為突出短板,階段性扭曲中國經濟增長動力結構;服務業恢復速度慢於製造業和整體經濟;南北區域發展差距和產業發展不平衡加劇等,影響經濟復蘇可持續性。

挑戰三:脫實向虛

過去一年,實體經濟在疫情衝擊下,出現L型大坑(停工停產,供需斷層)。與實體經濟發展形成鮮明對比的是,金融體系卻吹出史無前例巨型泡沫。

在此次疫情防控中,全球均出現了流動性大泛濫。「巴菲特指標」顯示全球股市泡沫化達至金融危機前水平,流動性泛濫推高資產價格泡沫化,比特幣價格突破5萬美金。

疫後,實體經濟欲從陰跌中攀升,將面臨漫長又充滿不確定性的斷層修復週期;而當實體經濟走向復蘇,通脹反彈,金融資產泡沫清算亦或隨之來臨。

挑戰四:消費低迷

2020年受疫情衝擊,中國經濟增長結構出現扭曲:從「三駕馬車」貢獻度視之,前三季GDP增長中,消費貢獻至-337.1%,投資貢獻422.5%,而出口貢獻14.6%。

官方公布的數據顯示,2020年12月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同比增長4.6%,明顯低於預期,漲幅較上月回落0.4%,為年內首次回落。總體來看,個別地方疫情反彈對消費形成制約。旅遊、住宿、餐飲、線下教育、線下娛樂等,產能利用率仍低位徘徊,需求尚遠未恢復。

2020年全年,中國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累計同比增長-3.9%,表明全年商品消費仍處於負增長通道。

疫情影響下,2021年中國春節大範圍人員流動受限,更多人選擇「就地過年」,從而顯著減少春節社交消費。

從長期看,中國若形成以內循環為主體發展新格局,消費佔比須達至70%。從需求端視之,消費疲軟依然是制約中國經濟增長可持續性主要因素。

挑戰五:基建下移

2021年,基建投資快速反彈料難以持續。隨着經濟逐步恢復,財政政策回歸常態、地方政府債務風險等因素制約,本輪逆週期調節中固定資產投資增速高點明顯下移,疊加地方財政壓力大,擠壓基建支出空間。

固定資產投資增速或延續2010年以來的下行趨勢;在收入難以迅速好轉情況下,居民剛需購房和改善性購房需求均難以出現明顯復蘇,2021年房地產投資難以快速恢復至疫前水平。

今年無論是赤字抑或專項債規模,大概率均低於去年,加之影子銀行監管、城投發債分類指導、債券發行正規化等措施亦會在融資端約束基建擴張。在投資增速過程中,基建投資受制於政策拐彎和財政收入,預計難有明顯抬升,對穩增長支撐邊際作用下降。

挑戰六:出口承壓

2021年隨着全球疫苗大面積使用、歐美疫情逐步緩解,中國「疫情受益型」出口將放緩。

預計今年中國出口前高後低,不排除進入負增長可能性。考慮到2020年1至2月份出口基數較低,今年一季度出口將保持高增長;而疫苗落地亦需一段時日,2021年上半年出口或仍有較好表現。隨着疫苗落地實施,海外生產將加速恢復,供需缺口將大幅緩解;加之,其他競爭國出口恢復,以及2020年下半年高基數效應,今年下半年出口或進入負增長區間。

隨着出口增速觸高回落,加之前期人民幣匯率大幅升值影響,今年中國部份出口外貿企業經營壓力會更為凸顯。

挑戰七:就業嚴峻

疫情衝擊下,經濟活動受限,企業一度大面積停工停產,就業市場受到明顯衝擊。去年2月,中國全國城鎮調查失業率升至6.2%年內高點,全年全國年均城鎮調查失業率為5.6%。

數據顯示,1至12月全國城鎮新增就業1186萬人,較去年同期少增166萬人,累計同比-12.3%。2021年高校畢業生人數將達至909萬人(2020年為874萬人),中等技術學校畢業生400萬人。中國保企業、穩就業可謂任重道遠。

挑戰八:金融風險

2020年中國宏觀槓桿率攀升較快,約提高27個百分點。在內部經濟增長動力不足、外部環境不確定性仍強背景下,中國金融體系內部風險仍在持續累積。

今年將是債務集中償付期,諸多地方政府本息償付額或超財政收入50%,地方政府融資平臺、影子銀行、殭屍企業等金融風險交織,一旦蔓延,局部地區不排除發生債務危機。

環顧全球,不少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的新興市場國家,其高增長階段即被系統性金融危機爆發所切斷,金融泡沫造成貧富差距進一步拉大。

世界銀行首席經濟師萊因哈特警告,疫情曠日持久,金融危機正蓄勢待發。這場金融危機或不像2008年引爆全球金融危機的「雷曼事件」那麼戲劇化,但其卻會對經濟復蘇造成長期破壞。因此,實現金融發展與防範風險之間平衡,對中國而言可謂至關重要。

挑戰九:人口危機

過去30餘年時間,中國依靠人口紅利以及改革開放,實現了中國經濟增長奇跡,超越日本成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但近年來,中國人口紅利卻幾乎消失殆盡。2017年至2019年,中國出生人口已現三連降,繼2018年中國出生人口下降200萬後,2019年中國出生人口降至1465萬,出生率已跌至有紀錄以來的歷史最低點。

從長期趨勢看,由於生育堆積效應逐漸消失、育齡婦女規模持續下滑,當前出生人口仍處於快速下滑期,預計2030年將進一步降至不到1100萬,生育意願大幅降低,出生人口大幅減少。

人口危機漸行漸近的同時,中國人口老齡化加快,65歲及以上人口佔比達12.6%,總人口突破14億。2022年將進入深度老齡化社會。人口紅利不再,加之中國老齡化加快,導致中國經濟潛在增長率走低。

挑戰十:中美「新冷戰」

隨着中國經濟崛起、中美產業分工從互補走向競爭,加之中美在價值觀、意識形態、國家治理上的差異愈發凸顯,美國政界對中國的看法發生重大轉變,鷹派言論不斷抬頭,近年美國兩黨議員在對華問題上態度趨於統一,美國兩黨已達成對華強硬共識。

疫情發生後,中美G2矛盾越發凸顯,儘管拜登接棒,美國「改朝換代」,但中美關係質變和博弈仍是大勢所趨。從目前美國新任政府高級官員的安排來看,對華更大的壓力正在積累。2021中國面對的灰犀牛事件或仍來自美國。2021年中美關係若波瀾再起,國內經濟運行亦將隨之出現新波動。

挑戰十一:外部風險

當前,全球所面臨的社會問題、政治問題非但沒有解決,反而在疫情和衝突中進一步惡化。疫情不僅令表像性問題惡化,亦使得基礎性、結構性和趨勢性因素發生重大變化。

2020年經濟衰退創二戰以後和平時期全球經濟最深衰退。世界經濟全面開啟新一輪低迷期,各國結構性問題和世界結構性問題將持續發酵。根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預期,2020年全球GDP收縮4.4%。世界銀行在1月發布的《全球經濟展望》中預測,2021年全球GDP將增長4%,低於去年6月時預測的4.2%。

全球低迷增長勢必會帶來全球利益分配模式持續變化。由於蛋糕變小,且蛋糕分法「弱肉強食」,由此觸發各國衝突和世界格局變化,大國博弈持續或掀起新浪潮。

由於全球經濟復蘇低迷,對實體經濟壓力傳導和金融體系內在脆弱性疊加,使得外部風險陡增。

挑戰十二:疫情反復

進入2021年以來,疫情拐點並未如期出現,全球疫情正迎來新高峰。當前,全球感染人數已超過1億大關。北半球,尤其是在歐洲和北美,民眾因寒冷而進入室內,社交聚集增加,導致諸多國家病毒加劇傳播。

2021年,新冠疫情發展仍有極大不確定性,尤其是疫苗接種速度和有效性,能否應對最新出現的病毒變異,以及疫苗生產、分配等均存在變數。若2021年疫情對全球經濟復蘇的拖累效應延至下半年,屆時中國經濟修復亦將無疑受到影響。

疫情將加速世界經濟下行和分化大趨勢,加速國內社會分化所引起國內政治轉向與國際政治經濟秩序重組,由於國內與國際政治經濟相互交織影響,全球脆弱地區政治與經濟風險將加劇或發生連鎖效應,並通過貿易、金融市場、資本流動等途徑傳導至國內。

四大主線 主動布局

未來五年是中國發展關鍵期,保持中國經濟相對穩定和政策主動性至關重要。如何在全球博弈激化中穩住基本盤,並在新一輪大變局中構建新合作平臺和新競爭力,在世界動能弱化之時構建國民經濟循環新動能,均是未竟之題。

求解上述未竟之題,布局四大主線是題中之義。

其一:高品質發展

未來5至15年,構建新發展格局將處於政策議程核心位置。

構建新發展格局,必須破題關鍵挑戰,包括:保持全要素生產率增速,產業鏈、供應鏈自主控制實現創新驅動,形成產業鏈、供應鏈相對閉環;提升消費佔比,應對產業和勞動力結構變遷,推進城鎮化,提升投資資本收益率和研發效率等。

而欲在產業鏈、高端化進程增長動能,須利用技術進步驅動增長以滿足國內高品質供求匹配的產業鏈升級,而這必然要由市場力量去推動。

中國應利用高品質發展指揮棒下的「雙循環」戰略,減少對世界的依賴,增加世界對中國的依賴;與此同時,減少對傳統增長模式依賴,增加社會包容性與綠色可持續性。

十四五時期,應鼓勵和支持各方資金湧入實業部門發展硬科技、逐步突破國外卡脖子環節,從而增強中國經濟系統穩健性。

當前地方惰政、企業成本上升、中小企業融資難貴等問題突出,建立高品質發展考核機制,激勵地方政府亦是當務之急。此外,發揮政府宏觀調控作用,提高品質和效率、減少行政干預,均是題中之義。

其二:改革為綱

經濟學家劉世錦指出,40多年來,不論從什麼角度看,中國發展都堪稱奇跡,但每向前走一步都不輕鬆,都是不斷突圍的結果,因為在不同時期,都會遇到未曾遇到的阻力,不改革突圍就會停滯、反復甚至倒退。在新發展階段,構建新發展格局,亦須從改革中尋找答案。

在整體蛋糕變小、份額下降雙重影響下,傳統經濟結構調整加速,中間伴隨的陣痛亦不可避免。推動關鍵環節改革,包括國企改革、土地改革、收入分配改革等,均是實現第二輪制度紅利的應有之義。在房地產、基建、出口等高速增長期結構性潛能逐步消退後,「十四五」期間要真槍實彈加速改革,發掘與中速增長期相配套的結構性潛能。

其三:開放為要

經過數十年對外開放,中國已和世界深深捆綁,並已習慣於在全球配置資源,分享國際市場分工和規模經濟帶來的巨大紅利。

「雙循環」大旗下,中國必須堅定不移推動對外開放,克服既得利益集團阻力、打破壟斷堅冰。在降低關稅、放開投資限制、內部審查、打破國企壟斷、建立更高水平市場經濟和開放體制等方面有更大作為。

其四:金融強監管

金融強監管或亦將成為2021年重要政策主線之一。防範化解重大金融風險,防止資本無序擴張,將金融創新納入審慎監管,合理控制槓桿,將保證中國經濟行穩致遠。

值得注意的是,解決「脫實入虛」「金融空轉」、系統性金融風險上升等問題,僅靠加強金融監管尚遠遠不夠,須倚重結構性改革引入競爭、提升效率、改變激勵,最終提高實體投資回報率。

2021年是「十四五」規劃開局之年,亦是中國「入世」20周年和開啟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新征程起始之年。中國惟有淡化短期「速度衝動」和「數量衝動」,聚焦長期改革和高品質發展,加碼開放步調,才可破解困擾中國發展的一系列長期性、結構性問題,從而為未來經濟良性增長奠定基礎,並為大國博弈贏得更多空間。

鏡報動態 | 最新文章 | 聯繫我們 | 加入我們 | 關於我們

香港鏡報文化企業有限公司地址:香港鏡報文化企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