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州動態

首頁 > 最新文章 > 神州動態

外交全線燃火 中國如何突圍(2021.5)

發布日期:2021-06-03

☉文/閔之才

中美在阿拉斯加罕見互懟硝煙未散,西方國家發起的抵制新疆棉花事件又起,隨後「抵制北京冬奧」的呼聲在西方國家開始出現……中國官方對此均採取了嚴厲的反擊。專家分析,阿拉斯加的交鋒,預示着中國外交文化重大轉折;而對歐盟的加倍制裁,則表明中國要為世界「立規矩」,不能一邊在中國賺錢一邊當美國的打手。這一系列動作,都是中國「平視外交」的一部份。亦有專家建議:中國仍應保持謹慎,避免全線燃火,對外反擊維持在適當的尺度內,避免掉入過猶不及的怪圈。

近來中國外交出現頗多不同尋常舉動。

3月22日,為了反制歐盟1989年來首次制裁中國,中國宣布制裁歐盟10個個人和4個實體。

3月18日至19日,中美在阿拉斯加高層會晤,中共政治局委員楊潔篪態度強硬斥責美國沒有資格居高臨下同中國說話,引爆互聯網。

除此之外,一些西方國家的政客試圖發起所謂「抵制北京冬奧會」的行動,中方也予以了嚴正回應……

近年來,中國同加拿大、澳洲等美國盟友的關係常態化惡化,現如今中美、中歐、中日關係也出現突破性的摩擦。可以說,中國同美國及其盟友的關係幾乎已處於全線燃火的狀態。

中美罕見公互懟,中國外交文化重大轉折

阿拉斯加的中美戰略對話很可能將載入史冊。這次對話最吸引眼球的環節莫過於正式會談開始前給媒體留出的開場白時間內中美雙方的高強度白熱化互懟。楊潔篪的那番「中國人不吃這一套」,更是讓大陸輿論沸騰。

有網友對比一百年前,辛丑條約簽訂現場與2021年這場對話的現場圖片後,感慨到:「同是辛丑年,世界沒變,只是中國變了!」

有專家認為,中方給美國上了一堂「政治禮儀課」。此次會談前,美國就釋出一系列惡劣言行,在對話的開場白中又頗為強硬,試圖先聲奪人,這種失禮是美方長期霸道逞強的縮影。中方臨場以變應變,坦然陳詞,特別是楊潔篪那句「你們在中國面前沒有資格說,你們從實力地位出發同中國談話」,平實有力,打亂了美方的囂張。

這是中美兩大國前所未有的公開面對面交鋒,極具象徵意義。它告訴美國人,他們不可以對中國指手畫腳了,那個時代早已結束了。他們必須以平等、相互尊重的方式與中國打交道。

中國經士智庫創始人田士臣稱,這次聚光燈下的外交交鋒表明中國外交文化的重大轉折。

田士臣認為,這次會談中方的表現也有必然性,標誌着中國外交文化經過近年來調整後的轉型升級,趨向於更加務實、高效和以結果為導向,特別是從以中國傳統文化的待客之道營造外「里子」,從見招拆招、被動應對轉變為以我為主、主動塑造。

同時,田士臣指出,中國外交文化轉型是適應外部安全環境不斷變化自我調適糾偏的結果,這種轉型不是為了對外示強或稱霸,而是使中國的外交真正回歸其本質,既堅決維護中國的主權、安全和發展利益,又通過與各個國家的友好交往為國家營造和平發展的良好外部環境,中國將依然堅持走和平發展道路和奉行防禦性國防政策。

不過,值得關注的是,三場閉門會談都順利結束,沒有一方甩手走人,而且中美雙方都在事後的採訪中提到合作。由此可見,中美的相處之道愈加成熟,不會一言不合就一拍兩散。而且在胡錫進看來,這樣公開吵了,很可能會讓雙方接下來的對話反而多些理性和務實。果然,會後有一些媒體揭秘說,其實閉門會談的結果要比預期好一些。

中歐罕見互裁 中國要為世界「立規矩」

最近,中國與歐盟在所謂「人權」問題上也發生了罕見的激烈交鋒。3月22日,歐盟以所謂「新疆人權問題」為由,宣布對4名中國官員和另一家實體實施制裁,制裁包括旅行禁令和資產凍結。中方隨後也快速「加倍奉還」,宣布對歐方的10名人員和4個實體實施制裁。

這是歐方30年以來首次對中國的人員和機構實施制裁,制裁內容顯然具有象徵性,但性質是惡劣的,表現了歐盟的道德傲慢和嘗試干涉中國內政的企圖。中方的回敬及時而果斷,表達了北京不接受歐盟如此與我們打交道的態度。

中歐關係遭遇「倒春寒」,背後直指美國的「影子」。歐盟宣布對華制裁,恰逢美國新任國務卿布林肯首訪歐盟與北約前後。華盛頓價值觀外交伴隨着拜登領導的「美國歸來」,已形成一股氣流並與歐洲大陸的反華因素合流,引發了這一波中歐關係動盪。

浙江外國語學院教授馬曉霖認為,從拜登政府宣示將重修美歐關係、重返多邊框架、重塑美國領導地位和重遏中國發展之日起,就意味着一旦白宮更替主人,疏離4年的美歐關係勢必回暖,平穩發展但暗流湧動的中歐關係勢必會因美國挑唆和脅迫而遭遇挫折。

歐盟此番對中國的制裁,顯然是討好拜登政府的「投名狀」,然而又不願意徹底激怒中國這個最大的貿易夥伴,故而出臺了這份「殺傷性不強,侮辱性極強」的制裁。對中國來說,必須為這種「政治靠美國,經濟靠中國」,企圖兩頭討好的投機行為「立規矩」,因此這次如此快速且加碼制裁,就不難理解了。

中國外交部發言人華春瑩表示,「既然我們反反復復、耐心地、仁至義盡地去跟他們(歐盟)交流,他們聽不進去,我想最好的方式就是用他們聽得懂、記得住的方式,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她指出,歐方不能指望一方面講合作,一方面搞制裁,損害中國的利益,這沒有道理,也根本行不通。

德國《新德意志報》指出,柏林和布魯塞爾對北京展示傲慢和自我高估的外交方式。中國早已是德國最重要貿易夥伴,也是全球技術領先者和國際政治關鍵因素。北京已不再想被動適應國際規則,而是自己開始制定規則。中國正扮演國際社會的負責任角色和改革者。因此,歐洲對華打交道應更加謹慎地權衡。

實際上,正如分析人士所指出的那樣,歐盟與北京的對峙從一開始就結束了。歐盟方面點名了新疆警方的四名頭面人物,以及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的公安局,對其課以「禁止進入歐盟」與「凍結在歐盟資產」的制裁。這對於長期堅守一線,無暇外遊,且沒有在歐洲銀行存錢習慣的中方人員,僅具備象徵意義。同理,中方的制裁也是如此。

從根本上說,歐洲領導人仍然對冷戰式的遏制中國深表懷疑。中國是歐洲在世界上最重要的貿易夥伴之一。德國總理默克爾曾在1月下旬表示,她「非常希望避免建立集團」,而法國總統馬克龍則堅稱,他希望避免出現「共同對抗中國」的局面。

這背後的原因是什麼?經濟大勢使然矣。因此,歐盟內部是否真的有決心杯葛雙方歷經多年達成的中歐全面投資協定令人存疑。面對中歐全面投資協定將確保「歐盟投資者更好地進入快速增長的十四億消費者市場」的未來,誰能與自己的未來過不去呢?

值得關注的是,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同德國總理默克爾在中歐關係最困難的時刻進行了一次通話,這次通話已超出中德範疇,對防止中歐關係繼續下滑至關重要。安徽大學歐盟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尹建龍表示,德國是歐盟最重要的成員國之一,默克爾具有極大的影響力。

默克爾能夠頂住來自外部和歐盟內部部份國家的壓力,主動與中國最高領導人進行溝通,釋放出善意的信號,有助於緩解前段時間歐盟對中國制裁所產生的不友好氣氛。

中美歐是世界三大主力,幾乎構成今天政治、經濟和安全議題的全球性和決定性領導型三極,也在某種程度上決定着世界戰爭與和平、發展與倒退。因此,處理好這個大三角關係,具有決定人類命運的戰略意義和全局作用。

專家認為,珍視中歐關係,與珍視中美關係同樣重要;保持中歐戰略互信和經貿共存,與重建中美戰略互信和消弭經貿摩擦同樣重要;管控中國與美國和歐洲兩個方向的分歧與摩擦,避免美歐產生更多更強意識形態和實際利益交集,避免雙方全面和密切合流,避免中國陷入兩線博弈,則更為重要。

西方政客鼓動抵制北京冬奧 中國如何應對?

眼見繼續炒作「新疆問題」收效甚微,西方「反華」勢力又盯上了2022年北京冬奧會,打算繼續給中國製造麻煩。

不少西方媒體和政客近來以人權為幌子,發起抵制北京冬奧會的活動。美國政客和議員的表現尤其活躍,希望拜登政府帶頭抵制北京冬奧。美國政府態度微妙,美國國務院表態不一,先是說抵制北京冬奧會在議事日程之內,也是需要和盟友討論的事宜。後又改口稱,美方尚未和盟友及夥伴討論抵制北京冬奧會。白宮也站出來緊急滅火。

在國際奧委會看來,這純屬造謠生事,奧委會並不想政治鬥爭染指體育領域,因此堅決支持中國舉辦2022年北京冬奧會。美國奧委會也站出來反對抵制,認為抵制是無效的,而且這對一直在為奧運會做準備的運動員來說是「不公平的懲罰」。

美國的盟友英國率先表態不支持抵制北京冬奧,日本、韓國也相繼表態沒有與美國討論抵制冬奧事宜。外界分析,華盛頓可能難以聚集足夠多的合作夥伴,從而對奧運會產生有意義的影響。

以日本為例,如果拜登決定在日本首相菅義偉即將對華盛頓進行國事訪問期間,向他提出這個想法,他可能會被拒絕。作為2020年7月夏季奧運會的主辦國,日本不能對可能違反奧林匹克精神的行為提供支持。此外,菅義偉知道,參加任何抵制活動,都會導致北京對東京奧運會進行報復性抵制,以及可能進行其他經濟懲罰。

另外,日本也承受不起在一場全球新冠肺炎(COVID-19)大流行之際,在奧運會前夕,與國際奧委會開戰的代價。舉辦奧運會的挑戰如此之大,成本也如此之高。

有媒體分析指出,作為未來幾年幾項國際體育賽事的主辦國,美國及其盟友應該考慮到中國領導可能進行的報復性抵制。或許反對抵制背景冬奧會的最有力的理由,可能是抵制對中國對維吾爾族的政策不能產生任何影響。在世界舞臺上羞辱北京的企圖,只會適得其反。更有可能的是,抵制行動將暴露出美國在影響盟友方面的孤獨和無能。

但若美國鐵了心要抵制北京冬奧意味什麼?專家警示中美關係將徹底攤牌。華盛頓很清楚,中國勢必動用一切可能,對抵制北京冬奧會的國家施以報復,美國能否承受這樣的後果?

截至目前,拜登政府的態度仍然是傾向於拒絕抵制北京奧運。分析認為,主要有以下幾點:

首先,國際奧委會和中國奧委會、美國奧委會及日本奧委會明確反對將奧運會政治化。尤其在新冠肺炎疫情尚未得到有效控制的情況下,國際社會都希望辦好東京夏季奧運會和北京冬奧會,給國際舞台增加一些「正能量」。如果要抵制,美國就要權衡其中利弊。美國運動員可能無法參賽,美國企業也可能無法提供贊助。這樣對美國的損失很大。

其次,盟友反對抵制北京冬奧會。在人權價值觀等問題上,盟友面子上和口頭上可以配合美國,但真正涉及到己方利益時,尤其是自己國家榮譽和運動員利益時,反而不會附和美國立場。在盟友反對抵制北京冬奧會的背景下,美國勢單力薄,無法獨自承受因抵制而引發的中美關係惡化。

最後是北京的反抵制工作也有成效,突破口就是持續有節奏、有針對性地揭穿西方有關新疆的各種謊言和假新聞。中國外交部發言人近來多次通過視頻文字等方式回擊西方有關新疆的不實指控。

還是那句話,兵來將擋水來土掩,見招拆招是中國的強項。當下最重要的是辦好中國國內的事,同時認真籌備冬奧運,就像當年北京奧運會前西方也曾企圖抵制,但最後中國用一屆「無以倫比」的奧運會,讓全世界折服。

從「戰狼」到「平視」 中國外交警惕全線燃火

為何最近中國外交全線燃火?首先,分析人士認為,中國的一連串強硬舉動都為平視外交的一環。

過去幾年,中國對加拿大、澳洲等美國盟友態度強勢是為了懲罰這些實力較小的美國盟友毫無原則地選邊站隊,讓它們認識到中國的大國地位不容挑戰。特朗普政府對歐盟和日本的支持有限,歐日過去四十年面對中國並不敢輕舉妄動。拜登上臺後,並不意味着歐盟和日本就可以恢復對中國的居高臨下姿態。

不只是美國要習慣中國的大國存在,歐盟、日本等大體量的美國盟友都要習慣中國的大國存在,這一做法不該是權宜之計,也不能是虛與委蛇,而應該是常態化的認知。中國既對美國宣告平視外交,更是向西方社會宣告平視外交。

中國不會全面惡化同美國及其盟友的關係,也不會對對抗閉口不談。只要對抗的部份不無限擴大,就能夠將矛盾維持在一定的範圍之內。把握好「競爭、合作對抗」的節奏就是成功。

過去幾年,中國外交路線逐漸轉變已是事實,中國官方將這種變化定義為從「韜光養晦」到「積極作為」。在民間,這種新的外交特色有更具情感意義的名稱——「戰狼外交」。

不過中國政府在這一點上,可能遠比批評者們所想像的更加冷靜,事實上在嚴肅的官方語境中,中國從未表示接納「戰狼外交」這一定義。2020年底,中國外交部副部長樂玉成在一次演講中說,「戰狼外交」是一個「話語陷阱」,「給我們貼這個標籤,至少是對中國外交的誤解。」

習近平在今年兩會期間的講話則更能說明問題,他說,「70後、80後、90後、00後,他們走出去看世界之前,中國已經可以平視這個世界了,也不像我們當年那麼『土』了。」

「平視外交」或許是對這種變化的更確切形容。分析認為,中國外交最應迫切解決的問題,是缺少在國際輿論場擁有議題設置的能力,而長期處於被定義、被解釋、被表達的窘境中,西方國家可以精心挑選「戰場」、組織議題、設置語境,而中國只能被動應對,很多時候顯得左支右絀。

或許正是看到了這個痛點,中國政府才有意識地改變外交策略,既然克制和忍讓不能解決問題,「主動作為」便是必然了。

「平視外交」或許是不錯的提法和思考方式,它比「戰狼外交」更能代表中國外交背後所追尋的文化內涵。平視代表對等、合理、公平,是一種符合現代價值的交往原則,更容易為世界大眾所理解、接受。

中國要向世界說明東方文化的內涵,塑造中國外交文明現代的國際形象,就要擺脫西方貼上的「戰狼外交」標籤,為自己樹立「平視外交」的新形象,首先就不要掉進被標籤化的「戰狼外交」陷阱。

專家指出,從「戰狼」到「平視」,中國外交應仍應保持謹慎,令這個轉變的過程維持在適當的尺度內,避免掉入過猶不及的怪圈。如何「主動作為」勢必要經歷不斷的探索和修正,但外交語言的「主動」不應被簡單解讀為「攻擊性」,特別是外交官們更應對此有清楚認知,中國試圖樹立起自信主動的國際形象,但全線燃火可能會令目標越來越遠。

鏡報動態 | 最新文章 | 聯繫我們 | 加入我們 | 關於我們

香港鏡報文化企業有限公司地址:香港鏡報文化企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