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州動態

首頁 > 最新文章 > 神州動態

新疆棉花風波:暗戰與憤怒交織(2021.5)

發布日期:2021-06-03

☉文/子瞻

瑞典時尚品牌H&M公司曾在2020年發布的一項聲明稱,不再採購新疆棉花。誰也沒有想到,時隔一年,這一聲明將在中國的社交媒體平臺引發軒然大波。在這一風波之中,暗戰與憤怒交織。中國亟待講明是非之問,跳出話語的陷阱。

今年3月底,H&M公司抵制新疆棉花的聲明幾乎是在一夜之間開始在中國社交媒體平臺傳播,引發中國消費者的廣泛聲討,遭遇到猛烈的輿論「炮轟」,H&M在中國娛樂圈的商業夥伴也陸續宣布與H&M「切割」。截至3月25日,淘寶、京東、拼多多等電商巨頭已遮罩或下架H&M的線上商店和相關商品。

此事件還在不斷發酵,更多品牌捲入其中。其實,自2020年以來,耐克、H&M、愛迪達等多家歐美服飾品牌已經公開抵制新疆棉花,其原因都是基於對新疆存在所謂「強迫勞動」現象的關切。例如,耐克於2020年3月發布聲明稱,其不從新疆地區採購產品,已和合同供應商確認,不使用新疆地區的紡織品或紡紗品。此外,耐克還表示,其在中國青島的工廠已停止從新疆地區招聘新員工,該工廠將不再有任何新疆員工。

BCI的迷霧與悖論

如果將時間回溯可以發現,新疆棉花面臨的抵制與瑞士良好棉花發展協會(以下簡稱「BCI」)的決策密切相關。BCI是一家國際性非盈利會員組織,旗下會員的棉花供應量和採購量在全球都排在前列。「可持續棉花生產標準」是當前國際紡織品流通貿易領域的重要准入標準,經BCI認證的棉花,市場認可度更高。如今,BCI數千名會員遍布全球,且類型多樣,覆蓋上下游棉紡織產業鏈。

2020年10月21日,BCI瑞士總部在官網發布聲明稱,2020年3月起,BCI陸續停止了對中國新疆地區的棉花發放認證書,10月全面終止合作。聲明指出,「對中國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強迫勞動和其他侵犯人權行為的持續指控,造成了越來越難以維持的經營環境。因此,BCI決定立即停止該地區的所有實地活動,包括能力建設以及數據監測和報告。」2020年12月18日,BCI瑞士總部在另一則公開聲明中指出:「研究人員發現……新疆地區農場一級強迫勞動的風險越來越大。」

也正是基於此,H&M在官網聲明中提及,「新疆維吾爾自治區(XUAR)是中國最大的棉花種植區,到目前為止,我們的供應商一直從該地區與BCI相關的農場採購棉花。而BCI決定暫停在XUAR的BCI棉花許可,意味着『對於我們的生產,與我們合作的供應商將不會從XUAR採購BCI棉』 。」

但吊詭的是,BCI瑞士總部的聲明與其中國區的態度呈現出明顯的不一致。BCI中國區員工接受媒體採訪時透露,當前BCI在中國新疆博樂、庫爾勒、阿克蘇等地有十餘家執行合作夥伴。2020年中,BCI中國區曾派人員到新疆多地調研,考察並沒有發現相關企業有強迫勞動的情況。

2021年3月1日,BCI上海代表處在官方微信公眾號上發表申明稱,從2012年開始對新疆項目點所執行的歷年第二方可信度審核和第三方驗證,從未發現一例有關強迫勞動的事件。

至今為止,BCI瑞士總部如何得出「存在強迫勞動風險」一事依舊成謎。不過,BCI暫停合作對新疆棉花的不利影響已經顯現,遭到「除名認證」使得相關產業鏈上下游均受到衝擊,而歐美品牌商隨之而來的公開「割席」,讓中國棉紡織品貿易企業面臨「兩難」的境地。

「強迫勞動」的指責從何而來

新疆棉紡織業遭受「強迫勞動」指責,並非始於BCI。近年來,澳洲、美國、英國等國家的智庫、媒體、民眾、政客四者互相影響,以拼湊出的「調查報告」煽動民意,被煽動的民意反過來挾持政客。政客為了迎合民意,變得更加激進,又進一步影響媒體和民眾,螺旋式的結構使得外界看待中國新疆的態度最終變得越來越激進。

例如,在BCI瑞士總部2020年12月18日發布的聲明中,援引了美國華盛頓全球政策中心的一份報告。報告作者鄭國恩(Adrian Zenz)曾被中國外交部發言人稱為是「美國情報機構操縱設立的反華研究機構骨幹」。

這份名為《新疆勞動力轉移與動員少數民族摘花》的報告稱,「每年有超過50萬少數民族工人被調派參與季節性採棉工作,他們的工作環境可能存在很高的強制性。」同時,報告還質疑了中國新疆地區的脫貧工作。比如,「基層政府組織培訓用工」被視為「強迫勞動」,「鼓勵村民勤勞致富」被視為「宣傳洗腦」,「一站式用工服務」被視為「嚴密監視」, 「方便職工的集中托兒」被視為「奴化教育」。然而,有媒體指出,在區分是否「強迫勞動」的重要因素——薪酬證據方面,該報告顯得語焉不詳。

其實,類似關於新疆地區的「學術報告」或「人權報告」並非少數。2020年3月1日,澳洲智庫「澳洲戰略政策研究所」發布了《販賣維吾爾族:疆外的「再教育」、強迫勞動和監控》研究報告。這份報告指控新疆地區存在強迫勞動,並且少見地列出了「可能有意或無意參與強迫勞動的外國和中國公司」。從報告內容可見,報告數據來自於「公開的中文文件、衛星圖像分析、學術研究和實地媒體報道」等。

有媒體對報告引用內容溯源後發現,其中存在不少誤讀。比如,報告稱「多種來源表明,在中國各地的工廠中,許多維吾爾族工人在所謂的『軍事化管理』下過着苛刻的,隔離的生活。」該結論引用的數據,是中文社交平臺「百度貼吧」裡一則招工廣告。廣告用中文寫道,「合同期為一年起簽!……半軍事化管理,能吃苦,人員不流失,合同簽多久,就上班多久!100人起送!」在中國現實語境中,這樣的網絡招工廣告並不具有足夠的權威性和真實性。

再如,報告引用了一篇名為《讓民族團結的種子根植於心——市婦聯真情關愛少數民族女工側記》的新聞報道。原報道顯示,「多年來,泰光婦聯通過婦聯成員與維吾爾族女職工分組聯繫,開展走訪,……設立心理疏導室、談心室等,對維吾爾族女職工開展心理疏導服務。」這則報道被解讀為:「有證據表明,在工廠內部,工人的思想和行為受到嚴密監控。」

其實,多名新疆棉企負責人接受中國媒體採訪時表示,在人員招募上,公司和員工都是自願簽訂勞動合同或用工協議,人員大都來自於公開勞動力市場、附近村民,以及外地務工人員等,待遇上則根據長期工和旺季臨時工給付不同薪酬。但是近年來,上述類似充滿偏見的「學術報告」,已成為有的西方媒體及組織機構援引數據的來源,進而廣為傳播。

更為重要的是,新疆棉花生產機械化進程在不斷加快,無論是土地管理、棉花種植,還是棉朵採摘等環節,人員用工數都大大減少,取而代之的是專業高效的機械化作業,這一現實情況使得「強迫勞動」的前提更值得懷疑。據報道,目前,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綜合農機化水平已達到93%,農業機械化水平領先全國,擁有採棉機2500台,機採棉面積達1080余萬畝,棉花機採率達82%,成為中國最大的機械化採棉基地。

棉花風波背後的憤怒之聲

據媒體統計,新疆作為中國最大的產棉區,年產量在500萬噸左右,佔到國內棉花產量的80%以上。新疆50%以上農民種植棉花,其中少數民族佔70%以上。棉花已成為新疆當地農民,特別是南疆維吾爾族聚居地區農民的主要收入來源,植棉收入已佔到農業總收入的80%以上。新疆棉紡織產能在1700萬錠左右,紗線產量185萬噸,解決當地就業近60萬人。

新疆棉花風波幾乎在一夜之間激起了中國民眾的憤怒,中國官方也相繼就此事發聲表態。商務部發言人高峰就H&M等國外服裝品牌因新疆棉問題回應記者提問時表示,所謂中國新疆地區存在「強迫勞動」,完全是子虛烏有,純白無瑕的新疆棉花不容任何勢力玷污抹黑。我們反對任何外部勢力干涉新疆事務和中國內政,反對基於謊言和虛假信息、以所謂新疆人權問題為由對中方有關實體和個人實施制裁。

外交部發言人華春瑩也在例行記者會上作出四點表態。第一,新疆地區的棉花是世界上最好的棉花之一,不用是相關企業的損失。第二,有關新疆地區「強迫勞動」的指責,完全是個別反華勢力炮製的惡意謊言,目的是抹黑中國形象,破壞新疆安全穩定,阻礙中國的發展。第三,給老百姓包括少數民族的群眾提供更多的就業機會,一般正常人都會覺得是件好事,因為可以讓人民過上越來越好的生活。但是就有人認定一定是強迫勞動或者暗無天日的壓迫,為什麼?因為他們自己歷史上真的就這麼幹了上百年,所以現在以己度人。第四,中國光明磊落,中國人民友善開放,但中國人民的民意不可欺不可違。

中國官方的表態與民間的怒火使得以H&M為代表的歐美服飾品牌遭遇到強烈的抵制。在中國的社交媒體上,人們紛紛上傳自己扔掉耐克運動鞋的照片,或者用膠帶把運動衫上的標識蓋住。內蒙古呼和浩特的一家汽車修理店掛起了一條橫幅,禁止穿耐克或H&M的顧客前來。北京一家酒吧為穿國產品牌服裝的顧客提供免費飲料。

對於外國品牌的憤怒之情引發中國消費者抵制外國品牌、支持國產品牌的呼聲,在商業市場掀起「撐國貨」的熱潮。比如,隨着明星們與外國品牌斷絕聯繫,中國運動服裝巨頭李寧公司宣布,男團成員肖戰將成為品牌的新任全球形象大使。不到20分鐘,肖戰在李寧廣告中所穿的衣服幾乎在網上全部售罄。關於該活動的話題標籤被觀看了超過10億次。

值得注意的是,在如此情緒化的時刻,利用愛國主義情緒進行逐利的投機取巧也不時出現。在中國網絡交易平臺上,多款國產球鞋價格暴漲引發熱議,「市場民族主義」一度成為令人警惕的「生意」。面對這一的現象,中國官方在其間拿捏着平衡,避免憤怒情緒失控,在力挺新疆棉花的同時,也通過不同場合也發出警惕過激行為與煽動仇恨的聲音。

是非問題應避免成為敘事之爭

當前,對於新疆棉花的爭論仍沒有停止,外界基於個別反華人士拼湊的「數據包告」不斷攻擊新疆存在「強迫勞動」現象,而中國則試圖從不同角度向外界表明自身的立場和態度。然而,在中國對外澄清新疆的真實情況時,卻常常容易陷入話語的陷阱之中,讓原本的是非問題成為敘事之爭。

陷阱一、強調新疆棉花的品質

眾所周知,新疆的長絨棉在中國的棉花中屬於品質極優的品種。當外界批評新疆存在「強迫勞動」時,新疆棉花品質的優點通常被中國媒體或官方用來作為反駁的理由,諸如「新疆棉花品質優,不容抹黑」、「不使用新疆優質棉花是外國公司自身的損失」、「高品質的新疆棉花國內都供不應求,更沒有必要給出口給外國公司」云云,甚至部份中央媒體通過連篇累牘的報道反復介紹新疆棉花的品質。

但是這樣情緒化的反駁並沒有直擊外界的核心關切,總給人一種刻意避開核心問題的嫌疑。新疆棉花之所以如此備受外界關注,其部份原因正是因為高品質的特點。在此背景之下,不針對性批駁新疆「強迫勞動」的謬論,反而一再重複新疆棉花的品質優勢,實在是「一拳打在棉花上」,落入話語的陷阱之中。

陷阱二、深扒西方強迫勞動黑歷史

資本主義的發展史可以從棉花說起,在棉花種植園中進行殖民主義的強迫勞動,是歐美等多國歷史上真真切切發生的事情。當如今西方以相同的理由指責中國時,中國反駁的角度自然而然圍繞西方自身黑歷史展開。然而,這樣的反擊卻並不能經得起仔細的推敲,也無法有效打消外界的顧慮。

某種程度上講,西方正是有這樣不光彩的黑歷史,才會對現在國際社會是否仍存在強迫勞動現象如此關注,甚至可以說,在西方眼中對於強迫勞動的警惕正是一種自我反省和進步的體現。因此,中國需要迫切對外闡明的是自身並不存在強迫勞動的現象,而不是一味地深扒對方的黑歷史。至少從邏輯層面,對方過去的錯誤並不能成為佐證如今自身正確的依據。

陷阱三、政治的眼光與中國的市場

面對外界「強迫勞動」的荒謬批評,中國最常見的反駁在於強調企業不應該涉足政治,不應「吃中國的飯、砸中國的鍋」。但是這樣的表達方式不僅不利於中外之間的溝通,反而落入了最大的話語陷阱。原本理直氣壯基於事實的反駁,在這一語境之下仿佛在暗示外界,進入中國市場的門檻在於政治的順從,這也是至今被詬病最深的一點。

其實,若一個企業、一個地區存在強迫勞動等侵犯人權問題,其產品遭到國際社會抵制本是一件無可厚非的事情。H&M公司自身在孟加拉等東南亞國家也長期被外界批評無視勞工基本權益,進而導致其產品在世界遭到抵制。因此,關於強迫勞動的爭論並非是企業涉不涉足政治的問題,並非是「吃飯砸鍋」的問題,更非以政治忠誠換取中國市場的問題。中國亟待對外界講明其中的邏輯,即「強迫勞動」理應遭到抵制,但中國並不存在這一現象。

鏡報動態 | 最新文章 | 聯繫我們 | 加入我們 | 關於我們

香港鏡報文化企業有限公司地址:香港鏡報文化企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