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裔精英

首頁 > 最新文章 > 華裔精英

朵拉:為華文文學構築「溫馨小屋」(2021.3)

發布日期:2021-06-03

☉文/陳悅

2020年,在新冠疫情的壓力之下,馬來西亞知名華文作家、畫家朵拉堅持線上上組辦第五屆檳城華文作家採風活動。朵拉說,疫情終將過去,而推動「一帶一路」文化交流的腳步不會停息。

去年11月,雖然受到新冠肺炎疫情影響無法舉辦實地採風,一年一度的馬來西亞檳城華文作家採風活動依然堅持線上上舉行,來自五大洲的百餘位專家學者通過網絡,就世界華文文學及「一帶一路」跨文化交流的議題展開對話。

檳城華人大會堂文學組主任朵拉說,世界各國華文作家、華文文學學者對檳城採風的熱情,既是希望瞭解馬華文學和檳城這座美麗城市,也是對「『一帶一路』文化交流有非常大的需求和熱情。」

至今已舉辦五屆的檳城華文作家採風活動,離不開朵拉這位馬來西亞著名華文作家的倡議與精心組織。她曾對記者表示,希望能通過檳城華堂和自己的努力,為華文文學在「一帶一路」構建溫馨的「小屋」。

為華文文學交流「全家上陣」

2019年,筆者首度赴檳城參與採風活動,從活動開始前的聯繫行程到後來落地的食宿安排,都由陳煥儀律師負責。她細緻周到的安排,給筆者留下深刻印象。待到和朵拉會面,筆者方才知曉,原來陳煥儀正是朵拉的大女兒。其實,在活動期間,朵拉的先生、以「小黑」筆名著稱的馬來西亞著名華文作家陳奇傑以及朵拉的二女兒、著名創意藝術製作人陳魚簡也都在入到活動組織工作中。真可謂是「全家上陣」。

朵拉笑言,這一方面是因為邀請幾十個國家和地區的華文作者聚首檳城,確實「是一項規模宏偉的工程」,而檳華堂畢竟人手有限,「只好臨時抓差」;另一方面,自己全家都以中文創作,和華文文學也都有着不解之緣,為華文文學交流做一份努力也是「必需的」。

她回顧說,五年前倡辦首屆華文作家檳城採風,的確是「一件很不易的工作」,「但檳城又是華文文學交流以及跨文化交流不可繞開的重鎮」。

和麻六甲雞場街共同列名世界文化遺產的檳城,本就以多元文化融合交流著稱;同時,馬來西亞華人文學在「雨林蕉風」獨特環境培育下,傳承不息,更形成自己獨特的文學特色。朵拉說,在檳城,華文文學作者們不但可堅定在海外傳承華文文學的信心,亦可探尋華文文學和不同文化交融成長之道。

在檳華堂主席許廷炎的全力支持和朵拉的努力下,首屆採風活動深入瞭解檳城的華社、華文教育、華文媒體和獨特文化魅力,作家們更將自己所見所聞結集成《印象檳城》出版。

首屆活動的成功,也將這一交流活動打造為檳城的品牌活動,從此一直延續下來,活動規模也不斷壯大。但在2020年,一場突入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讓活動面臨新的挑戰。檳華堂和朵拉皆認為,此項傳統活動不能因疫情而中止,他們開始籌劃線上上舉辦新一屆採風活動。

朵拉說,採風活動轉到線上舉辦,她們「其實蠻擔心得」,不但要解決很多技術問題,也擔心「坐而論道」是否還能吸引華文作者們踴躍參與。令朵拉驚喜的是,活動最終吸引百餘位作家學者線上參與,40多人積極發言,討論氣氛熱烈,活動規模較以往亦成長不少。

南開大學教授劉俐俐此前在參加採風活動後曾對記者表示,通過採風活動,感受到華人文化在這裡的「守」和「望」——「守」是傳承,「望」則是發揚且與其他文明交流融合,「在『一帶一路』倡議下,這樣的文明交流融合一定將更加順暢」。許廷炎也說,採風活動推動檳城華人文化走向世界,也為檳城引入「文化活水」,保持當地華人文化的蓬勃生機。

「文學和水墨畫是我的精神故鄉」

作為馬來西亞知名華文作家,朵拉迄今已出版50多部作品,獲得馬來西亞國內外文學獎項60餘個,更曾被馬來西亞讀者票選為最受歡迎的十大作家之列。她的作品已被譯為日文、德文、馬來文等,並被中國、美國、新加坡、馬來西亞等多個國家選錄到大學的輔修教材或中小學課本。值得一提的是,朵拉的小說《那日有霧》曾在2013年於世界華人微型小說大賽中獲獎,其時,身任評委的著名作家莫言還曾挑中此篇小說進行點評。

她亦是頗有成就的畫家,其融合馬中文化的南洋風水墨畫廣受歡迎,已在馬來西亞國內外舉辦畫展近百次。

祖籍福建惠安、身為第三代華人的朵拉說,自己能在文學和繪畫上取得成就,離不開家庭環境的薰陶。在學校,朵拉只學過6年中文,此後接觸到都是英語教學的環境,她的中文功底和對中華文化的瞭解,來自於自己的努力和父親的要求。朵拉的父親特別重視兒女中文和書法的學習,曾鄭重告誡她:「我們華人一定要學華文。」

朵拉說,父親口中的學華文,不僅是學講學看,也包括華人文化的學習,尤其最重視毛筆字的練習。當年,父親每天都要求她寫兩張毛筆字,寫得好便能得到父親的誇獎。自小練習書法,也讓朵拉對毛筆產生了深厚的感情。

在上世紀80年代末,隨着電腦的流行,朵拉發現,有些朋友給自己寄來的信都是用列印的了。這讓朵拉不禁憂慮,時代變遷,連圓珠筆都漸漸少人使用了,「毛筆未來的方向在哪裡」?於是,朵拉決心自學水墨畫,「不能讓毛筆絕跡」。可是,當時在馬來西亞,不要說學習水墨畫,連文房四寶都是稀罕品。她每次一到中國都大批量採購,再辛辛苦苦地扛回馬來西亞。

朵拉說,水墨畫的創作過程也是她和中華文化「精神連結」的過程,「每一次提筆,都是對中華文化的深情回顧」。

她翻開自己的作品《白梅》,會立刻吟誦起「冰雪林中着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塵,忽然一夜清香發,散作乾坤萬里春」的詩句。她說,處於惡劣環境,仍在淩厲的冷風中傲然綻放,不畏艱險、百折不撓的梅花,是有骨氣的高潔志士,也是中華民族魂的代表。

而在《高節圖》中,她又描繪了挺拔勁節的竹子。朵拉說,她愛花,但喜畫竹子,「這是深受中華文化的影響,以四季常青的竹子象徵頑強的生命,表達做人必需柔中有剛的涵養。竹子的正氣是中華民族的追求」。

「華文文學和中國水墨畫,是我的精神故鄉。」朵拉說。

「弘揚中華文化的腳步不會停息」

去年1月,朵拉赴荷蘭舉辦自己的水墨畫展,和荷蘭各界參展嘉賓交流中西文化異同。她還在現場「開班」,教前來觀展的荷蘭民眾用水墨畫金魚,不少當地民眾都興致勃勃地平生第一次提起毛筆在宣紙上一試身手,不少作品還「像模像樣」。時隔一年,當時場景之熱烈仍讓朵拉印象深刻。她說,中華文化的魅力無窮,但只有通過更多對外交流才能為世人所瞭解。

近年來,除了持續推動檳城華文文學採風活動,朵拉足跡亦遍及多個國家,舉辦畫展等交流活動。2018年,朵拉還在檳城成立了自己的工作室「朵拉藝文空間」。工作室落戶於檳城閱書報社。檳城閱書報社由孫中山先生在一百多年前創辦,是其在南洋開展革命活動的重鎮。如今,這裡被辟為檳城孫中山先生紀念館。

在工作室揭幕儀式上,中國駐檳城總領事魯世巍勉勵朵拉稱,「民心相通」、文化交流是「一帶一路」倡議的重要內容,希望工作室的成立,能進一步促進檳城和中國文化交流,弘揚中華文化。

朵拉則對記者說,自己每次來到工作室,都要向紀念館大堂上孫中山先生的坐像行禮,並默念紀念館裡懸掛的孫中山所書對聯「養天地正氣,法古今完人」。她說,在有光榮歷史的閱書報社設立工作室,就是希望在中山先生精神感召下,繼續弘揚中華文化。

2019年,朵拉又在福建福州也開設了工作室。她說,自己曾在馬來西亞霹靂州實兆遠居住20多年,實兆遠因為居民多祖籍福州,被稱為馬來西亞「小福州」。朵拉也由此對福州有頗深情感。在疫情發前,朵拉常常前往福州小住,辦畫展、開寫作講座,希望能進一步加強檳城和福州的文化交流。

在朵拉筆下,無論是文學作品還是繪畫,都融合了馬中兩國文化特色。比如,她畫的牡丹花就以藍色為底色。朵拉說,藍色象徵馬來西亞的娘惹(馬來西亞土生華人中的女性被稱為娘惹),牡丹是張國的國花,兩者渾然一體,體現的就是馬來西亞華人故園夢和現實參照的交融。她的散文和小說,用的是中文,寫得則多是自己的身邊事,體現的是馬來西亞社會華人的喜怒哀樂。

朵拉說,在馬中兩地都設立自己的工作室,就是希望自己能創作出更多別具特色的作品,也進一步推動馬中文化的交流融合。

朵拉說,過去一年中,在疫情影響下,很多交流活動不得不停頓,自己也和不少朋友暌違已久。但疫情終將過去,自己弘揚中華文化,推動文化交流的腳步不會停息。

鏡報動態 | 最新文章 | 聯繫我們 | 加入我們 | 關於我們

香港鏡報文化企業有限公司地址:香港鏡報文化企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