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評

首頁 > 最新文章 > 社評

用改革的思維解決房屋問題 (2021年6月號)

發布日期:2021-07-05

隨着新冠疫情的逐步緩解以及完善選舉制度各項實施細節的落實,香港社會的關注熱點將轉向恢復經濟、紓解民困等方面。解決香港的土地和房屋問題也必然再次聚焦。

香港樓價高企,土地和房屋問題已經引起了中央的高度關注。今年兩會期間,主管港澳的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務院副總理韓正表示:「香港的住房問題有香港的歷史,有香港發展的過程,解決這個問題難度是很大,但是總要有解決開始的時候。」韓正這番話至少透露了兩層意思,一是中央希望香港要有解決房屋問題的緊迫感;二是香港目前還沒有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

本刊本期發表了題為「香港樓價高企的深層次問題」文章,從香港草根階層住劏房的困境,地產壟斷霸權,政府角色的尷尬,樓價高企的裹挾能量以及「量化寬鬆」貨幣政策的推波助瀾等多方面深入剖析,最後得出的結論,香港樓價高企,市民住房困難,竟然不是大家公認的香港「地少人多」,而是多方面形成的利益鏈條長期運轉、高度配合、相互作用造成的。

明面上,特區政府確實捉襟見肘,能夠拿出的建房土地很少,根本滿足不了無房市民的渴求。否則,也不用特首林鄭月娥在施政報告中大費周章,劃出一個耗資7000多億元,耗時15年,但又「遠水不解近渴」的填海藍圖—「明日大嶼」。可事實上,地政總署和規劃署的統計數據又十分清楚地表明,香港不僅有地,而且還有很多的地。香港總面積約1100平方公里,除了40%的面積用作郊野公園外,開發利用的土地只有24.9%,其中用於住宅建設的土地7%,高密度的樓宇佔約4%。香港的土地開發利用率不僅遠低於新加坡和深圳,而且,目前現有的荒蕪農地就有1000多公頃,棕地1300多公頃。

眼前有水喝不得。這就是特區政府當前面對土地問題的困境。深究其緣由,可歸結到港英時期以來一以貫之的「土地政策」。政府限制賣地,每年不超過50公頃,聯手地產商搞「飢餓營銷」,使香港的樓價長期處於高位。最後逐漸形成了與之相適應的政策、法律法規、環保、規劃等一整套繁瑣而又完整的運作體系,土地看似在政府手中,實際上政府又無法左右其用途,即便使用《土地回收條例》,也奈何不了方方面面的利益關係。

如何破局?韓正副總理殷殷期望的「總要有解決開始的時候」,這個時間點在哪裡?出路就在改革!跳出傳統的窠臼,用改革的思維審視政府在土地問題上長期以來的「作繭自縛」,就一定會海闊天空,找到解決問題的良方。

香港回歸以來,改朝不換代,18萬公務員全班過渡。香港的政府運作、政策體系、法律法規、思維理念基本上都沿襲港英時代的模式,也是政府高官和精英人士習慣的模式。若天下太平、風平浪靜倒也無可厚非,關鍵是面對百年之大變局,若還是因陳守舊、抱殘守缺,以不變應萬變,肯定就不行了。內地40多年的改革大潮中,從搞計劃經濟,到搞市場經濟,從搞階級鬥爭,到搞經濟建設,經歷了三次思想大解放,才有今天的成果。其中,有一條經驗,叫做:不換腦袋就換人。香港或可鑒之。

鏡報動態 | 最新文章 | 聯繫我們 | 加入我們 | 關於我們

香港鏡報文化企業有限公司地址:香港鏡報文化企業有限公司